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創]晚清鐵路之吳淞鐵路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上, 南來北往、東進西去的賓士著一列列高速列車, 它們是世界上行駛速度最快、技術最先進的高鐵之一, 高鐵的營運里程居世界之冠。 這是中國繼幾年前高速公路里程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之後又一個奇跡, 而這一奇跡的創造中國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 世界各地的人們驚訝、感歎、羡慕亦或嫉妒中國速度的時候, 可曾還會回想起百年前鐵路剛剛被引進到中國是怎樣的一番艱難曲折景象。

前些日子, 我幾乎天天到吳淞大橋下麵的速食店去吃午飯, 每每走過淞橋東路上的原吳淞鐵路吳淞站舊址,

看到工人們正在幹活。 路邊一堵矮牆壁上新刷上了吳淞鐵路的簡介, 嵌上了火車輪子壓在鐵軌上的模型, 描繪蒸汽機車和車站的浮雕也近完工, 原來就停放在那裡的一部蒸汽火車頭, 套著外面的玻璃罩擦去了蒙著的灰塵。 西面一棟門上寫著吳淞鐵路展覽室的小平房一直關著門, 沒按門上的時間開放, 害我白等了好長時間。

鐵路作為19世紀工業革命標誌性產物一經問世就受到西方國家的青睞。 這種靠蒸汽機車為動力的現代化交通工具與之前的馬車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19世紀上半葉, 西方各國紛紛大力發展本國的鐵路事業, 幾十年後, 相繼建成了各自的全國鐵路網,

至此交通運輸徹底擺脫了畜力, 邁入了蒸汽時代。 鄰國日本明治維新後也不甘落後, 從國外引進了鐵路技術, 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建設鐵路網。

而在中國, 經歷了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原本閉鎖的國門被列強用炮艦打開, 晚清政府為圖自強, 在以李鴻章為首的朝野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鼓動性, 開始了旨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 西方現代化工業技術, 如鐵路、蒸汽機車、蒸汽輪船、電報等相繼傳入中國。 然而, 清政府在就中國興建鐵路這一問題上卻是一直持排斥態度。

鑒於中國地域遼闊, 交通閉塞的狀況, 在華經商的洋人紛紛通過各自國家的駐華使節向清政府提出修建鐵路的建議, 當然這裡面也有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

均被拒絕。 1864年, 英國人斯蒂芬森爵士更是提出了一個包括四條全國幹線在內的中國鐵路網修築計畫, 也未被採納。

在清政府內部, 對於是否修築鐵路也是爭議不斷, 以清流自居的保守勢力堅決反對, 反對的理由現在看來很可笑, 什麼“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 ”什麼“穿鑿山川、必遭神譴、變更祖制、大禍臨頭。 ”等等, 總之, 有百害而無一利。 保守派的修築鐵路會大禍臨頭之詞到是一語成讖, 後來, 辛亥革命的爆發, 清政府的滅亡, 起因四川的保路運動。 洋務派起初雖然認識到鐵路是現代化的交通工具, 卻又認為會損害到國家主權利益, 莫衷一是, 隨著時間的推移, 漸漸認同鐵路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開始支持興建又一直在爭議中處於下風, 爭論來, 爭論去, 爭論了二十年, 中國也沒能建成哪怕一寸鐵路。

上海開埠後,英美商人有感于黃浦江吃水淺, 大船進出不便, 影響到貨物的裝卸, 打算在上海租界到吳淞之間修築一條鐵路, 以便大船直接停靠在吳淞口, 依託鐵路辦理二地聯運, 鐵路建成後還會大大促進二地間人員的往來。 1866年, 英國駐上海公使向清政府提出修建請求, 遭到拒絕。 洋人這次不再甘心像以往那樣就此罷手, 想出了以修築普通公路之名, 行修築鐵路之實的欺瞞手段, 還一廂情願地認為一旦鐵路建成營運, 在實際體會到鐵路帶來的交通便捷、迅速、高效之後, 清政府會慢慢接受乃至同意以後其他鐵路的興建。

經過籌畫, 1872年上海的英美商人聯合組建了“吳淞道路公司”, 後因資金匱乏轉讓給了英商怡和洋行。

1875年, 英商怡和洋行向上海道台沈秉成申請建一條上海到吳淞的馬路獲得批准, 於是開始了徵購工程所需的土地, 怡和洋行對原住民拆遷補償到位, 價格合適, 很快就買到了地皮, 又以較高的工資招募了2000多名工人, 其中許多是原來的拆遷戶, 鐵路所需的鋼軌、機車、車輛等設備以“供車路之用的鐵器”的名義從英國進口。 畢竟是擅自偷偷修建, 底氣不足, 為避免將來因糾紛導致風險過大, 削減了投資, 採用窄軌, 小型蒸汽機車。 沈秉成雖然感覺道路建設非比尋常, 也沒深究, 工程一切順利。

翌年。 1896年, 上海到江灣的4.5公里鐵路率先建成, 英商已等不及鐵路全線竣工,就迫不及待地將已建成的路段先行投入營運。7月3日營運正式開始,四面八方的人群蜂擁到上海起點站,觀者如堵。載入史冊的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就這樣誕生了,名字叫“吳淞鐵路”。據當時《申報》記載:“每天前往觀看熱鬧的上海人何止成千上萬,更有心情亢奮的,乘坐小轎,駕著馬車從百里之外趕來,亦有小商販們由老閘鎮、新閘鎮一路蜂擁過來,將吳淞鐵路兩旁搞得如同新春廟會。”隨著通車英商擅築鐵路的事實也大白天下了。

此時,上海道台已經換成馮焌光,連忙照會英國領事麥華陀,飭令鐵路停建火車停運,英領事虛與委蛇,怡和洋行更是只作不知,吳淞鐵路不但通車照舊,還在加緊往北展築,馮焌光在多次交涉無果之下,無奈只能稟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就此事多次照會英國公使威妥瑪也沒結果。

當時,晚晴的社會現狀是“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朝廷。”火車行駛時噴吐出來的濃煙和煤灰飄灑到了鐵路二旁的農舍和莊稼地裡,引起了部分鄉民的不滿,怡和洋行就在鐵路二側徵購的空地上築起了籬笆,以期將鐵路和附近鄉民的農舍、田地隔開卻又妨礙了鄉民們的出行,引起了公憤,鄉民們開始聚眾阻路,引發衝突,鄉民和洋人互有毆傷。不久,火車在江灣鎮北面行駛時軋死一名行人,這下事情鬧大了,被徹底激怒的鄉民們大批的聚集在鐵路上,群情聲討,有的甚至開始拆鐵路挖路基,搗毀車站設備,吳淞鐵路被迫停運,工程也停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洋人只能被迫求助於清政府來平息事態,因此也不得不與之協商。李鴻章的方針是“由中國照原值買回,另招華商股份承辦,如此洋商資本不致無著,而中國主權亦無所損,似是兩全之法。”派盛宣懷到上海會同道台馮焌光一同與英公使委派的梅輝立談判,經過討價還價達成協議,鐵路由清政府贖回,贖金白銀28萬兩,以一年為期,分三次付清,在未付清之前允許鐵路繼續營運。

吳淞鐵路恢復了通車,同年底展築到吳淞口,全線通車。一年後,清鎮府如期付清了贖路款,收回了路權。

吳淞鐵路長14.5公里,窄軌,軌距0.762米,行駛的火車是英國製造的“先導號”,屬於小型蒸汽機車,車速不超過40公里/小時。在一年的營運時間裡,運送乘客多達16萬餘人,收入可觀,由此可見,鐵路是受到當地大眾普遍歡迎的。

清鎮府收回鐵路後,並未像先前談判時說的那樣繼續營運,而是拆毀,當時申商聯名奏請讓鐵路繼續通車未被清政府採納。拆下來的鐵軌連帶機車、設備等被運往臺灣,廢棄在倉庫裡。

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吳淞鐵路,在經歷了短短一年時間通車後即告結束,然而,故事卻並未就此結束。

二十年後,在吳淞鐵路舊址上又出現了鐵路工人忙碌的身影。

二年前的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代表清廷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寓示三十年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清政府對於輸給此前一直瞧不起的蕞爾小國日本引為奇恥大辱,痛定思痛,決定效仿西國實施“實力政策”,而鐵路作為重要的實務之一,對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重要性也終於為清廷所認同,遂決心大興鐵路建設。但是鐵路投資浩大,清政府國庫空虛,又背負巨額戰爭賠款,自然拿不出錢來,為解決問題,清政府決定開放鐵路修築權,規定無論華人、洋人、官府、商人都可以申請開辦鐵路,制定統一軌距為准軌(1.435米),具體規定了招股集資開辦鐵路公司的辦法,於是全國各地紳商紛紛集資成立鐵路公司,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

1895年,二江總督張之洞奏請總理衙門修築上海到江寧的鐵路獲得批准,1896年,清政府決定用官銀先重修吳淞鐵路,再築滬寧鐵路,使吳淞鐵路成為滬寧鐵路的支線,責令鐵路大臣盛宣懷親自督辦。新建鐵路沿用原來老的線路和路基,改窄軌為准軌,並進一步延長至16公里。翌年,1897年建成通車,改名字為“淞滬鐵路”。現在鐵路舊址的簡介上稱它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也不能算錯。此後的半個多世紀,“淞滬鐵路”幾經戰火毀壞,尤其是二次“淞滬抗戰”的毀壞,幾經修復,一直沿用到上世紀60年代末才停運,1997年全線拆除,現在在這上面的是上海地鐵三號線。哎,餘生也晚,未能親歷這條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上隆隆的火車聲。

說到晚清鐵路,就不得不提到前文出現過名字的一個人-----盛宣懷。

盛宣懷出生於官宦之家,早年科舉不順,屢試不第,父輩介紹他入李鴻章幕府,協助李從事洋務運動。他精明強幹,思維超前,受到李的賞識,被倚為左膀右臂。在李鴻章提攜之下,不僅官場上平步青雲,還在實際搞洋務運動中開辦了許多新興實業,如輪船招商局、電報公司等等,本人也從中發了大財,成了一個亦官亦商的大人物,俗稱“紅頂商人”,也就是官方所稱的“官僚資本家”。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決心大興鐵路,苦於沒有資金,因此放寬了鐵路修築的門檻,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此時,已經身為鐵路大臣的盛宣懷對於清廷的這一政策一直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像鐵路這樣耗資巨大的工程靠民營公司來搞根本成不了事,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鐵路關係到國家命脈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裡,不能讓民間染指。盛宣懷權衡再三,決定向洋人借債修鐵路,向洋人借債雖然要付一定的利息,但是鐵路的路權掌握在政府手裡,有了資金鐵路建設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盛宣懷任鐵路大臣9年,主持鐵路建設十年,通過借外債修路,共修築鐵路2千多公里,是之前三十餘年的6倍,滬甯鐵路、盧漢鐵路相繼建成,,比民國前二十年所建鐵路的總和還多,成績斐然。

就在盛宣懷借債修路的同一時期,全國各地打著興辦鐵路旗號,紛紛成立了眾多的五花八門各類商辦鐵路公司。“川漢鐵路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由時任四川總督錫良在奏請朝廷後,與當地商紳合股成立,旨在修築武漢到重慶之間的“川漢鐵路”。這樣一條橫貫東西,長二千公里的鐵路幹線,光靠四川政府與地方商紳合股湊起來的一點點銀子顯然遠遠不夠,於是公司想到了集資。因為有地方政府背景,依靠著權力,一方面向當地民眾強行抽捐,另一方面大肆發行股票,在報紙上進行“拒外債、廢成約、收路自辦”愛國宣傳,四川民眾、各界人士掙相購買,就連販夫走卒、秦樓妓女手頭也買了有很多股票,就這樣,“川漢鐵路”將整個四川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的利益全都拴在了一起。

“川漢鐵路公司”從成立伊始,就存在管理混亂,高層貪墨成風的弊端。按預算,川漢鐵路建成共需銀兩約6千萬兩,當時公司共集得1千7百萬兩,約三分子一,就大張旗鼓地開工了。但是,幾年下來,竟然只修築了幾十裡鐵路,如此低的速度,簡直不能稱之為效率,而錢倒是沒少花,令人瞠目的是,鐵路還沒正式開工公司竟已花去了1百多萬兩銀子,更有甚者,公司高層將存在上海銀行裡用於支付鐵路設備的銀子挪用到上海股市裡投機謀利,結果虧了3百多萬兩。如此這般,幾年下來,公司虧損共高達7百多萬兩。其實在當時,像“川漢鐵路公司”這種情況在其他商辦鐵路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只是前者表現得尤為突出。

1911年,盛宣懷在清政府這年5月成立的責任內閣制中成為了內閣成員之一郵傳大臣,主政鐵路、郵政。裁汰軍機處,改為實行內閣制是清政府在全國各界壓力之下,為表明願意實施憲政改革的重要舉措,然而,因13名內閣成員中有9人是滿清貴族,只有4人是漢人,引起全國各界的一致不滿,被唾駡為“皇族內閣”,清政府也因此被推到了火山口。

也就在這檔口,新官上任的盛宣懷大刀闊斧地推行鐵路國有化政策,這成了壓垮大清王朝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盛宣懷此舉的出發點也不能說錯,他有感於這些年來,商辦鐵路公司效率低下,公司內部腐敗叢生,靠這些公司鐵路能否建成尚且是個未知數,即使建成也還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為提高效率,不至路權旁落,結合自己十年來借債修路的成功經驗,因此決定收回鐵路修築權,向四國銀行借債,聘請外國鐵路專家,以期加快鐵路建設步伐。但問題是,盛宣懷推出這一政策的時機不對,由於清政府剛剛成立被人廣為詬病的“皇族內閣”,政府的公信力跌入最低谷,人們已經普遍不再信任清廷,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即便推出再好的政策也不會被大眾所接受,政策被惡意揣度也就不足為奇,而盛宣懷本人的信譽度也不高。這還是其次,更主要的是,鐵路國有化政策,依靠政府權力,以行政化命令的方式,未經充分協商,就強行剝奪私人財產,違背了立憲精神,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抗。

其他地方的鐵路公司起來鬧了一陣,拿到了一定的政府補償也就很快偃旗息鼓了。而“川漢鐵路公司”因前期虧損太巨,起初對於鐵路國有化政策並不反對,只要政府能足額補償公司虧損的銀兩,卻被盛宣懷言辭拒絕,盛宣懷拒絕的話講得相當正義:“政府的錢來自全國的百姓,政府沒有權利慷全國百姓之慨,來彌補四川商辦鐵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機損失。”隨即雷厲風行地派人去公司查帳,待帳目查清後便以公司實際所剩金額折算成官股來替換四川民眾手裡原來所持的股票。被逼無奈的“川漢鐵路公司”高層與當地商紳精英勾結,成立“保路公司”,煽動民眾,大肆抨擊、宣傳盛宣懷的鐵路國有化政策是盛為謀取私利,勾結洋人,出賣四川路權。“保路公司”精英、演說天才羅倫更是在保路集會上聲淚聚下的高呼:“川漢鐵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國也完了!”聞著無不動容。經歷了此前幾次外敵入侵,被逼簽訂眾多的不平等條約,此時大眾的民族情緒普遍高漲,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集會、請願、罷市、罷課、停繳一切賦稅,並迅速向四川全省蔓延。而此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在上峰壓力之下處置不當,先是將“保路運動”領袖蒲殿俊、羅綸等人誘捕,繼之向聞訊包圍總督府要求放人的民眾開槍,造成二十多人傷亡的流血事件,使得事態一發不可收拾。憤怒的民眾紛紛開始了武力反抗,成立軍政府,由一場原本利益訴求的“保路運動”演變為顛覆清廷統治的武力暴動。

清政府中樞此時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盛宣懷更是強烈要求武力鎮壓,奏請獲得批准後,派端方抽調武漢湖北新軍到四川去鎮壓叛亂,這樣造成武漢守軍兵力空虛。湖北新軍由張之洞親手組建,因幾年來革命党人利用開設報館,在報紙上進行革命排滿輿論宣傳的潛移默化下,普遍有了革命傾向,而下級軍官更是被革命黨人滲透。

這裡閒話一筆,晚清末年的報業發達,尤其在對外通商省市,報館林立,輿論五花八門,而主流思想卻是革命排滿和君主立憲這二種,清廷雖然一直進行輿論鉗制,卻因為有外國租界,很多報館設在租界裡,清廷只能幹瞪眼,因此,那時可以稱得上是輿論大解放時期。

湖北新軍中革命党人熊炳坤等聯絡部分下級軍官和士兵,趁武昌城兵力空虛之機,密謀起義,但事不機密,還未舉事即已敗露,革命黨中已有人被清廷逮捕殺害,熊炳坤等也面臨著隨時被捕槍斃的危險,只得臨時倉促起事。誰成想,底層一群軍官和士兵組織混亂、章法全無的暴動竟然成功了。1911年10月10日,工程營首先發難,程正瀛開了武昌起義第一槍,吳兆麟指揮炮轟總督府,瑞澂逃跑,起義軍首先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發放大量軍械,接著又佔領了整個武昌城,這就是辛亥革命之“武昌首義”。

武昌起義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帶領湖北新軍去四川平叛的端方,還沒到達四川,就被響應武昌起義的手下斬首,下場可悲。盛宣懷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大清王朝也在幾個月後宣告退位。二千年帝制終結。

英商已等不及鐵路全線竣工,就迫不及待地將已建成的路段先行投入營運。7月3日營運正式開始,四面八方的人群蜂擁到上海起點站,觀者如堵。載入史冊的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就這樣誕生了,名字叫“吳淞鐵路”。據當時《申報》記載:“每天前往觀看熱鬧的上海人何止成千上萬,更有心情亢奮的,乘坐小轎,駕著馬車從百里之外趕來,亦有小商販們由老閘鎮、新閘鎮一路蜂擁過來,將吳淞鐵路兩旁搞得如同新春廟會。”隨著通車英商擅築鐵路的事實也大白天下了。

此時,上海道台已經換成馮焌光,連忙照會英國領事麥華陀,飭令鐵路停建火車停運,英領事虛與委蛇,怡和洋行更是只作不知,吳淞鐵路不但通車照舊,還在加緊往北展築,馮焌光在多次交涉無果之下,無奈只能稟報總理衙門,總理衙門就此事多次照會英國公使威妥瑪也沒結果。

當時,晚晴的社會現狀是“朝廷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朝廷。”火車行駛時噴吐出來的濃煙和煤灰飄灑到了鐵路二旁的農舍和莊稼地裡,引起了部分鄉民的不滿,怡和洋行就在鐵路二側徵購的空地上築起了籬笆,以期將鐵路和附近鄉民的農舍、田地隔開卻又妨礙了鄉民們的出行,引起了公憤,鄉民們開始聚眾阻路,引發衝突,鄉民和洋人互有毆傷。不久,火車在江灣鎮北面行駛時軋死一名行人,這下事情鬧大了,被徹底激怒的鄉民們大批的聚集在鐵路上,群情聲討,有的甚至開始拆鐵路挖路基,搗毀車站設備,吳淞鐵路被迫停運,工程也停了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洋人只能被迫求助於清政府來平息事態,因此也不得不與之協商。李鴻章的方針是“由中國照原值買回,另招華商股份承辦,如此洋商資本不致無著,而中國主權亦無所損,似是兩全之法。”派盛宣懷到上海會同道台馮焌光一同與英公使委派的梅輝立談判,經過討價還價達成協議,鐵路由清政府贖回,贖金白銀28萬兩,以一年為期,分三次付清,在未付清之前允許鐵路繼續營運。

吳淞鐵路恢復了通車,同年底展築到吳淞口,全線通車。一年後,清鎮府如期付清了贖路款,收回了路權。

吳淞鐵路長14.5公里,窄軌,軌距0.762米,行駛的火車是英國製造的“先導號”,屬於小型蒸汽機車,車速不超過40公里/小時。在一年的營運時間裡,運送乘客多達16萬餘人,收入可觀,由此可見,鐵路是受到當地大眾普遍歡迎的。

清鎮府收回鐵路後,並未像先前談判時說的那樣繼續營運,而是拆毀,當時申商聯名奏請讓鐵路繼續通車未被清政府採納。拆下來的鐵軌連帶機車、設備等被運往臺灣,廢棄在倉庫裡。

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吳淞鐵路,在經歷了短短一年時間通車後即告結束,然而,故事卻並未就此結束。

二十年後,在吳淞鐵路舊址上又出現了鐵路工人忙碌的身影。

二年前的1894年,中日爆發了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代表清廷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寓示三十年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清政府對於輸給此前一直瞧不起的蕞爾小國日本引為奇恥大辱,痛定思痛,決定效仿西國實施“實力政策”,而鐵路作為重要的實務之一,對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重要性也終於為清廷所認同,遂決心大興鐵路建設。但是鐵路投資浩大,清政府國庫空虛,又背負巨額戰爭賠款,自然拿不出錢來,為解決問題,清政府決定開放鐵路修築權,規定無論華人、洋人、官府、商人都可以申請開辦鐵路,制定統一軌距為准軌(1.435米),具體規定了招股集資開辦鐵路公司的辦法,於是全國各地紳商紛紛集資成立鐵路公司,掀起了鐵路建設的高潮。

1895年,二江總督張之洞奏請總理衙門修築上海到江寧的鐵路獲得批准,1896年,清政府決定用官銀先重修吳淞鐵路,再築滬寧鐵路,使吳淞鐵路成為滬寧鐵路的支線,責令鐵路大臣盛宣懷親自督辦。新建鐵路沿用原來老的線路和路基,改窄軌為准軌,並進一步延長至16公里。翌年,1897年建成通車,改名字為“淞滬鐵路”。現在鐵路舊址的簡介上稱它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也不能算錯。此後的半個多世紀,“淞滬鐵路”幾經戰火毀壞,尤其是二次“淞滬抗戰”的毀壞,幾經修復,一直沿用到上世紀60年代末才停運,1997年全線拆除,現在在這上面的是上海地鐵三號線。哎,餘生也晚,未能親歷這條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上隆隆的火車聲。

說到晚清鐵路,就不得不提到前文出現過名字的一個人-----盛宣懷。

盛宣懷出生於官宦之家,早年科舉不順,屢試不第,父輩介紹他入李鴻章幕府,協助李從事洋務運動。他精明強幹,思維超前,受到李的賞識,被倚為左膀右臂。在李鴻章提攜之下,不僅官場上平步青雲,還在實際搞洋務運動中開辦了許多新興實業,如輪船招商局、電報公司等等,本人也從中發了大財,成了一個亦官亦商的大人物,俗稱“紅頂商人”,也就是官方所稱的“官僚資本家”。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決心大興鐵路,苦於沒有資金,因此放寬了鐵路修築的門檻,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此時,已經身為鐵路大臣的盛宣懷對於清廷的這一政策一直持反對態度,他認為像鐵路這樣耗資巨大的工程靠民營公司來搞根本成不了事,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鐵路關係到國家命脈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裡,不能讓民間染指。盛宣懷權衡再三,決定向洋人借債修鐵路,向洋人借債雖然要付一定的利息,但是鐵路的路權掌握在政府手裡,有了資金鐵路建設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盛宣懷任鐵路大臣9年,主持鐵路建設十年,通過借外債修路,共修築鐵路2千多公里,是之前三十餘年的6倍,滬甯鐵路、盧漢鐵路相繼建成,,比民國前二十年所建鐵路的總和還多,成績斐然。

就在盛宣懷借債修路的同一時期,全國各地打著興辦鐵路旗號,紛紛成立了眾多的五花八門各類商辦鐵路公司。“川漢鐵路公司”就是其中一家。由時任四川總督錫良在奏請朝廷後,與當地商紳合股成立,旨在修築武漢到重慶之間的“川漢鐵路”。這樣一條橫貫東西,長二千公里的鐵路幹線,光靠四川政府與地方商紳合股湊起來的一點點銀子顯然遠遠不夠,於是公司想到了集資。因為有地方政府背景,依靠著權力,一方面向當地民眾強行抽捐,另一方面大肆發行股票,在報紙上進行“拒外債、廢成約、收路自辦”愛國宣傳,四川民眾、各界人士掙相購買,就連販夫走卒、秦樓妓女手頭也買了有很多股票,就這樣,“川漢鐵路”將整個四川上至達官貴人、下到黎民百姓的利益全都拴在了一起。

“川漢鐵路公司”從成立伊始,就存在管理混亂,高層貪墨成風的弊端。按預算,川漢鐵路建成共需銀兩約6千萬兩,當時公司共集得1千7百萬兩,約三分子一,就大張旗鼓地開工了。但是,幾年下來,竟然只修築了幾十裡鐵路,如此低的速度,簡直不能稱之為效率,而錢倒是沒少花,令人瞠目的是,鐵路還沒正式開工公司竟已花去了1百多萬兩銀子,更有甚者,公司高層將存在上海銀行裡用於支付鐵路設備的銀子挪用到上海股市裡投機謀利,結果虧了3百多萬兩。如此這般,幾年下來,公司虧損共高達7百多萬兩。其實在當時,像“川漢鐵路公司”這種情況在其他商辦鐵路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只是前者表現得尤為突出。

1911年,盛宣懷在清政府這年5月成立的責任內閣制中成為了內閣成員之一郵傳大臣,主政鐵路、郵政。裁汰軍機處,改為實行內閣制是清政府在全國各界壓力之下,為表明願意實施憲政改革的重要舉措,然而,因13名內閣成員中有9人是滿清貴族,只有4人是漢人,引起全國各界的一致不滿,被唾駡為“皇族內閣”,清政府也因此被推到了火山口。

也就在這檔口,新官上任的盛宣懷大刀闊斧地推行鐵路國有化政策,這成了壓垮大清王朝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盛宣懷此舉的出發點也不能說錯,他有感於這些年來,商辦鐵路公司效率低下,公司內部腐敗叢生,靠這些公司鐵路能否建成尚且是個未知數,即使建成也還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為提高效率,不至路權旁落,結合自己十年來借債修路的成功經驗,因此決定收回鐵路修築權,向四國銀行借債,聘請外國鐵路專家,以期加快鐵路建設步伐。但問題是,盛宣懷推出這一政策的時機不對,由於清政府剛剛成立被人廣為詬病的“皇族內閣”,政府的公信力跌入最低谷,人們已經普遍不再信任清廷,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即便推出再好的政策也不會被大眾所接受,政策被惡意揣度也就不足為奇,而盛宣懷本人的信譽度也不高。這還是其次,更主要的是,鐵路國有化政策,依靠政府權力,以行政化命令的方式,未經充分協商,就強行剝奪私人財產,違背了立憲精神,勢必引起人們的反抗。

其他地方的鐵路公司起來鬧了一陣,拿到了一定的政府補償也就很快偃旗息鼓了。而“川漢鐵路公司”因前期虧損太巨,起初對於鐵路國有化政策並不反對,只要政府能足額補償公司虧損的銀兩,卻被盛宣懷言辭拒絕,盛宣懷拒絕的話講得相當正義:“政府的錢來自全國的百姓,政府沒有權利慷全國百姓之慨,來彌補四川商辦鐵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機損失。”隨即雷厲風行地派人去公司查帳,待帳目查清後便以公司實際所剩金額折算成官股來替換四川民眾手裡原來所持的股票。被逼無奈的“川漢鐵路公司”高層與當地商紳精英勾結,成立“保路公司”,煽動民眾,大肆抨擊、宣傳盛宣懷的鐵路國有化政策是盛為謀取私利,勾結洋人,出賣四川路權。“保路公司”精英、演說天才羅倫更是在保路集會上聲淚聚下的高呼:“川漢鐵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國也完了!”聞著無不動容。經歷了此前幾次外敵入侵,被逼簽訂眾多的不平等條約,此時大眾的民族情緒普遍高漲,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集會、請願、罷市、罷課、停繳一切賦稅,並迅速向四川全省蔓延。而此時任四川總督的趙爾豐在上峰壓力之下處置不當,先是將“保路運動”領袖蒲殿俊、羅綸等人誘捕,繼之向聞訊包圍總督府要求放人的民眾開槍,造成二十多人傷亡的流血事件,使得事態一發不可收拾。憤怒的民眾紛紛開始了武力反抗,成立軍政府,由一場原本利益訴求的“保路運動”演變為顛覆清廷統治的武力暴動。

清政府中樞此時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盛宣懷更是強烈要求武力鎮壓,奏請獲得批准後,派端方抽調武漢湖北新軍到四川去鎮壓叛亂,這樣造成武漢守軍兵力空虛。湖北新軍由張之洞親手組建,因幾年來革命党人利用開設報館,在報紙上進行革命排滿輿論宣傳的潛移默化下,普遍有了革命傾向,而下級軍官更是被革命黨人滲透。

這裡閒話一筆,晚清末年的報業發達,尤其在對外通商省市,報館林立,輿論五花八門,而主流思想卻是革命排滿和君主立憲這二種,清廷雖然一直進行輿論鉗制,卻因為有外國租界,很多報館設在租界裡,清廷只能幹瞪眼,因此,那時可以稱得上是輿論大解放時期。

湖北新軍中革命党人熊炳坤等聯絡部分下級軍官和士兵,趁武昌城兵力空虛之機,密謀起義,但事不機密,還未舉事即已敗露,革命黨中已有人被清廷逮捕殺害,熊炳坤等也面臨著隨時被捕槍斃的危險,只得臨時倉促起事。誰成想,底層一群軍官和士兵組織混亂、章法全無的暴動竟然成功了。1911年10月10日,工程營首先發難,程正瀛開了武昌起義第一槍,吳兆麟指揮炮轟總督府,瑞澂逃跑,起義軍首先佔領楚望台軍械庫發放大量軍械,接著又佔領了整個武昌城,這就是辛亥革命之“武昌首義”。

武昌起義消息傳出後,全國各省紛紛響應,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帶領湖北新軍去四川平叛的端方,還沒到達四川,就被響應武昌起義的手下斬首,下場可悲。盛宣懷被清廷革職,永不敘用。大清王朝也在幾個月後宣告退位。二千年帝制終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