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百度地圖“治堵”改變出行習慣 或讓人工智慧導航爆發

近日, 百度地圖宣佈全面進入人工智慧時代, 以AI賦能出行, 通過龐大的資料庫及智慧演算法有效解決擁堵問題。 產品創新升級帶來社會意義之外, 對於地圖行業本身發展也可能帶來里程碑式的影響。

改變競爭天平, 百度地圖率先突破引爆點

地圖行業近幾年來雖然發展快, 但是在移動互聯網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 行業內的競爭一直處於“零和博弈”的狀態。 所謂“零和博弈”, 指參與博弈的各方, 在嚴格競爭下, 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 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 雙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在資料和技術積累的量變之下, 百度地圖此次全面人工智慧升級, 似乎觸摸到了行業發展的“引爆點”, 極有可能改變未來行業格局。

就像一台剛剛突破彎道的賽車, 在競爭對手還在彎道中努力調整方向時, 百度地圖油門一腳到底, 雙方的物理距離會在瞬間被拉大。 在百度地圖已經佔據70%份額的情況下, 行業的競爭天平可能還會進一步傾斜, 在雙方地理位置基礎資料基本拉平、使用者資料尤其是大資料分析及再應用能力的差別, 將成為真正有用的競爭條件。

明確的一點是, 在短期內, 很難有中國互聯網企業在人工智慧上面與百度匹敵, 也就是說百度地圖的人工智慧優勢在地圖行業內是無法複製的,

這絕不是幾篇公關稿掛上“人工智慧”字樣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如果再大膽一點, 未來的百度地圖在語音交互的體驗從量變積累到質變時, 加上一個又一個“躲避擁堵”這樣的智慧功能湧現, 我們可能都不再需要看手機螢幕, 《鋼鐵俠》裡的賈維斯, 或許就是百度地圖未來的模樣。 唯一不確定的是, 那時候真的還需要“地圖”這個名字嗎?

和用戶伴侶關係下, 百度地圖活躍用戶或井噴

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相對高頻的應用, 百度地圖始終有一個做平臺的夢想。 但客觀上看, 是不是平臺不是靠有沒有追求, 而是要靠平臺的特性和實力, 在成熟的條件下, 稱為平臺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互聯網企業時下流行用戰略開路未來、更多務虛的時候,

百度地圖對人工智慧的運用, 可以說是尖端技術提升戰略能力的務實典型。

百度地圖人工智慧最大的變革體現在通過“智慧”索引“真實”, 即將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引入地圖生產, 在功能設計上, 百度地圖的即時路況、路線規劃、路線雷達、跨城公交等功能都實現了高度的智慧化, 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時間規劃。 未來, 隨著與政府、企業、開發者等廣泛共用地圖資料和平臺, 提供位置、導航、軌跡等服務, 百度地圖在推動智慧交通的同時, 還將與不同領域的服務商不斷進行跨界融合與創新, 支持物流、交通、零售等行業精細化運營。

當地圖應用無法解決人們更多問題, 只局限在“指出到那裡有哪條路可以走”時,

為產品賦予更多外延內容的空間並不大。 但當地圖和用戶構建起一種“出行伴侶”的關係時, 活躍資料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場景變的更豐富、與用戶生活的交融更深入, 地圖應用作為入口的想像空間就變成了真實可操作的發展空間。

即便不談論人工智慧, 如果能夠躲避擁堵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用戶在熟悉的道路上也會使用, 在上下班通勤的路上每分鐘都開著……再加上百度地圖針對無車用戶, 將單車、出租、公交、地鐵甚至步行等多種方式包括進來, 保證大家快速到達目的地, 意味著人們只要出門就會打開百度地圖, 單個用戶的使用時間會呈幾何級增長, 半活躍甚至不活躍用戶也會迅速變成活躍用戶。

根據百度地圖發佈的《2017第一季度中國城市研究報告》顯示, 北京平均通勤距離達到9.4公里, “不那麼累”的深圳也有7公里。 再考慮到百度地圖市場份額超70%, 穩居行業第一, 在“上車必開”的情況下, 百度地圖目前每天2億公里的導航里程可能只是未來的一個零頭, 未來用戶數量和使用時長很有可能實現井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