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林徽因也曾是“封面女郎”

1925年《圖畫時報》刊載的林徽因照片。

1928年《圖畫時報》刊載的林徽因簽名照片。

□肖伊緋

1925年9月20日, 上海《圖畫時報》第268號出刊, 頭版的封面女郎, 是正當韶華的林徽因(1904—1955)。 頭版組照, 一張是她的家居照片, 一張是其戲裝照片, 正青春年華, 光彩照人。

一, “明慧妙麗”的林徽因

照片附注稱:

林徽音(編者按:林徽因本名林徽音, 詳下)女士為林長民先生之女公子, 明慧妙麗, 譽滿京國。 精通中英文, 富美術思想。 平居無事, 輒喜講求家庭佈置之方。 小至一花一木之微, 亦複使之點綴有致。 前在北京, 曾就培華女校習英文音樂各科。 民九遠航間, 留學英京, 入聖瑁麗學院。 逾年內渡, 轉學北美, 專習建築圖案, 尤注意於戲臺構置。 首往紐約省之漪瑟城, 入康賓山大學, 繼往飛飛城,

入賓省大學。 誠以歐美諸邦專才輩出, 劇場建築不獨以工程堅固, 陳設華麗見稱。 舉凡美術興趣、歷史觀感, 隨處流露, 無往不足引人入勝, 以視我國劇場, 洵有天淵之別, 不可同日語也。 將來女士學成歸來, 必可以貢獻於國人者。

顯然, 這並不是即時拍攝的新聞照片, 而應是一年前的舊照了。 因為早在1924年6月, 林徽因就與梁啟超長子梁思成, 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 直到1928年8月, 二人完婚並在歐洲度完蜜月之後, 方才回國。 《圖畫時報》第268號的出刊時間, 恰在林出國後一年多的時間段裡, 此時, 是不可能拍攝得到她的家居照片的。 刊載的家居照片, 應為林1924年6月赴美留學之前所攝。 那麼, 另外一張戲裝照片又攝於何時呢?

這張戲裝照片的拍攝時間,

應當比較明確, 時為1924年5月8日。 據所附圖注稱, “女士于戲曲一門, 亦有研究。 每飾曲中人物, 惟妙惟肖。 描摹適當, 具有天才。 左圖為女士飾印度文豪所著戲曲中之一角色……”實際上, 林徽因所扮演的劇中角色應為齊德拉公主, 而劇本正是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著《齊德拉》。

原來, 1924年5月8日, 是泰戈爾的64歲壽辰, 正值其訪華期間, 北京文化圈遂籌備為他舉辦祝壽會。 祝壽會的壓軸戲, 是觀看新月社同仁用英語演出泰戈爾的劇作《齊德拉》。 《齊德拉》, 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 講述了一段古印度的愛情故事。 劇中, 林徽因飾公主齊德拉, 張歆海飾王子阿順那, 徐志摩飾愛神瑪達那, 林長民飾春神伐森塔, 梁思成擔任舞臺佈景設計。

《圖畫時報》上刊佈的照片, 應為此時所攝。

一份上海的時尚畫報, 將關注焦點放在北平, 且將一位北平女性作為封面女郎, 實為不易。 一般而言, 報社就坐守摩登上海, 本就是時尚前沿, 有的是名媛淑女, 封面女郎的人選, 又何須捨近求遠, 向北搜尋?畢竟南北間隔千里, 採訪編輯的難度與成本也會相應增加。 但林徽因是個例外, 《圖畫時報》願意為之破例, 即便未能採用到最新的即時拍攝的新聞照片, 也不妨將一年前的舊存照給印上了封面頭版。 顯然, 這與林的“譽滿京國”有關, 也與這份畫報的宗旨有關。

縱觀1920年代的報紙附刊, 攝影圖片使用普遍, 讀圖時代已儼然揭幕。 《圖畫時報》, 原本是《時報》的一個週刊, 也是我國第一個報紙攝影附刊, 由上海時報社出版印製;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為《圖畫時報》。初為週刊,自358期改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主編戈公振在畫報創刊號的《導言》稱:“世界愈進步,事愈繁瑣;有非言語所能形容者,必藉圖畫以明之。夫象有鼎,由風有圖。彰善闡惡,由來已久。今國民敝錮,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將繼文學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盡畫窮形,俾舉世有所觀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術,增進閱者之興趣,又其餘事耳。”這就清楚地闡明了戈公振創辦攝影附刊的目的,他強調攝影圖片應起到“彰善闡惡”的作用———進步的即是善,當然要大力表彰;落後的即是惡,也要充分闡明。

林徽因的聰慧才智,以及在學業上的進取追求,在《圖畫時報》看來,是理應作為“進步典範”予以表彰出來的,但又並不是將其如流行明星一樣來追捧的。《圖畫時報》每期必有一位或多位“進步典範”的人物照片刊發出來,林徽因也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只是因為這第一次登報,又上了封面,才讓人頗覺“驚豔”。

二,林徽因再上《圖畫時報》

事實上,林徽因並不是《圖畫時報》的“常客”;她的照片,再次登上《圖畫時報》,已在近三年之後。這是在其與梁思成完婚之後,作為已婚婦女“進步典範”才再次出現的。同時,這也是她的照片,最後一次出現在《圖畫時報》之上,時為1928年5月30日,該畫報的第460期。

這是一張林徽因於1928年3月所攝的簽名照片,可能是應報社之請求,特意從歐洲寄回國內的。這張照片刊發於《圖畫時報》之上時,加有中英文圖注稱“梁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煥發,富有天才。早年試演西劇,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留美數載,學詣超卓於舞臺佈景以及導演諸術,無所不能。近畢業于合眾之國之“耶爾大學演藝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宮室之制及演藝之作風,連袂抵歐。巧值世界戲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紀念盛典,誠我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也”。

這裡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爾的劇作《齊德拉》,只是音譯不同而已。可想而知,林在出國之前的那場演出,其影響力三年間亦未衰減,已成為這位“榜樣婦女”的一個老掌故了。而這張照片的簽名時間,恰逢挪威著名戲劇家易蔔生百年誕辰紀念(1828—1906)之際,更讓編者不由得產生聯想與感慨,他認為,此時尚在歐洲與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歸國後一定會成為“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

此外,有必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圖畫時報》上的報導,還是林徽因自己的簽名,此時都還明確寫作“林徽音”,而不是後來我們熟知並已慣用的“林徽因”這一名字。事實上,至少要等到1931年之後,“林徽因”這一名字,才會正式出現在各大報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與上海作家林微音(1899—1982)的名字太過接近,為避免引起誤會與張冠李戴,才最終改“音”為“因”,以示區別。1931年10月,林在《詩刊》第3期上發表詩作,徐志摩在《詩刊·敘言》中附帶聲明一則:“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聲色》與以前的《綠》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們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錯認,排印亦常有錯誤,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為聲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從此,林徽音才成為“林徽因”。《圖畫時報》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與簽名,報導與圖注,都還寫著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這改名事件之前的“原型”存照罷。

三,林徽因的賓大鴻影

《圖畫時報》第268號圖注中所稱,有梁、林二人“繼往飛飛城,入賓省大學”云云;不熟悉民國時期對英美各地譯名的讀者,可能會不知所云。其實,所謂“賓省大學”即賓夕法尼亞大學(U niversityof Pennsylvania),如今簡稱“賓大”,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即“飛飛城”)。賓大是美國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

賓大在中國招生,可以追溯到晚清。當時,根據音譯,賓大又譯為“本薛佛義大學”。1924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攜手赴美深造。9月正式入讀賓大,而賓大建築系當時不收女學生,林未能如願去建築系學習,只得入美術系學習。憑藉她對美術設計的濃厚興趣與良好功底,從一入學開始,就令校內師生刮目相看,頗得好評。她得以破格跳級,直接升入三年級。林的註冊英文名為菲莉斯(P hy llis Whei- Y inLin),梁的註冊英文名則為Ssu-ChengLiang。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又因梁在建築系,林得以旁聽了建築課程。

林徽因是賓大中國留學生會社會委員會的委員,她性格開朗,舉止優雅,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林在賓大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她本身在學業與學術方面嶄露出來的過人才華。她只用兩年時間,就如期取得了美術學士學位;又作為建築系旁聽生,竟然不到兩年就受聘擔任建築設計教師助理,不久更成為這門課程的輔導教師。這位秀外慧中的中國女學生,註定是要在賓大留下一些珍貴記憶的。

在賓大檔案館中,可以看到林徽因在賓大留下的證件照。證件照中的她,如今看來,依然那麼摩登秀美。她身著中式外套,一頭微卷的短髮,眼神中流露著聰慧與堅定,才女外形與淑女氣質,已流露無遺。而她與梁思成的合影,在此也存留了一枚。

那是1927年2月,梁思成獲建築學士學位,7月獲得碩士學位。林徽因則以高分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四年學業三年完成。在畢業典禮的文藝匯演中,梁、林二人參加化裝舞會,還拍攝了一幀著劇裝的合影,至今仍留存在賓大檔案館中。

從合影來看,梁思成身著繪有簡單龍紋裝飾的長袍,腰束布帶,但腳穿皮鞋,頭戴短筒無沿禮帽,面部還特別畫有八字鬍須;林徽因則一身清代宮廷女裝打扮,著“旗裝”,梳“旗髻”,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可能是紙糊的彩冠,手持一柄大白紙摺扇。林、梁二人這身衣裝,形似清代宮廷人物,頗有點穿越感。所扮角色雖無從查考,但可以揣測得到,這樣裝扮的主旨無非是諷刺晚清腐敗的政治,表達新生代知識份子對新世界的期冀。從林當時的美術設計興趣濃厚來看,這身裝扮可能就是她親手製作的。

1927年8月,梁思成向哈佛人文藝術研究所提出了入學申請,理由是“研究東方建築”。哈佛最終錄取了他,於9月離開費城至麻州劍橋。次年2月,梁完成了他去哈佛研修的目的,原擬歸國。而對戲劇表演及美術設計一直心存嚮往的林徽因,在賓大取得學士學位之後,便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跟隨著名的G. P.派克教授學習舞臺設計,她也因之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國外學習現代舞台美術的女留學生。這時,梁向林正式求婚,林為此也縮短了她學習舞臺設計的課程,二人同往渥太華,開始籌備婚禮。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總領館舉行婚禮。婚禮完畢之後,他們便啟程到歐洲度蜜月,隨後歸國。在賓大的整整三年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梁、林二人一生事業與生活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在這三年間,二人在學業與感情方面,可以說都修成“正果”;也正因為如此,探尋二人此刻此地的史料點滴,別具一番意義。

聖誕卡、證件照、劇照合影———雖然這一丁點鴻影遺痕,不算特別豐富,但仍可圈可點、可感可思。試想,當年《圖畫時報》但凡能拿到其中一件,恐怕也會是大張旗鼓地上了封面推介的罷。

◎ 肖伊緋,文史學者,新著有《民國學者與故宮》等。

【 未 經 許 可 ,本 版 文 字 不 得 轉 載 】

由上海時報社出版印製;至1924年2月17日的186期,更名為《圖畫時報》。初為週刊,自358期改為三日刊至1935年10月13日停刊,共出刊1072期。主編戈公振在畫報創刊號的《導言》稱:“世界愈進步,事愈繁瑣;有非言語所能形容者,必藉圖畫以明之。夫象有鼎,由風有圖。彰善闡惡,由來已久。今國民敝錮,政教未及清明,本刊將繼文學之未逮,一一揭而出之,盡畫窮形,俾舉世有所觀感,此其本旨也。若夫提倡美術,增進閱者之興趣,又其餘事耳。”這就清楚地闡明了戈公振創辦攝影附刊的目的,他強調攝影圖片應起到“彰善闡惡”的作用———進步的即是善,當然要大力表彰;落後的即是惡,也要充分闡明。

林徽因的聰慧才智,以及在學業上的進取追求,在《圖畫時報》看來,是理應作為“進步典範”予以表彰出來的,但又並不是將其如流行明星一樣來追捧的。《圖畫時報》每期必有一位或多位“進步典範”的人物照片刊發出來,林徽因也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只是因為這第一次登報,又上了封面,才讓人頗覺“驚豔”。

二,林徽因再上《圖畫時報》

事實上,林徽因並不是《圖畫時報》的“常客”;她的照片,再次登上《圖畫時報》,已在近三年之後。這是在其與梁思成完婚之後,作為已婚婦女“進步典範”才再次出現的。同時,這也是她的照片,最後一次出現在《圖畫時報》之上,時為1928年5月30日,該畫報的第460期。

這是一張林徽因於1928年3月所攝的簽名照片,可能是應報社之請求,特意從歐洲寄回國內的。這張照片刊發於《圖畫時報》之上時,加有中英文圖注稱“梁思成夫人林徽音女士,文思煥發,富有天才。早年試演西劇,曾充太谷翁名作《姬珈玳》一幕之主角。留美數載,學詣超卓於舞臺佈景以及導演諸術,無所不能。近畢業于合眾之國之“耶爾大學演藝院”,方偕梁思成君作蜜月之旅行,兼事考察宮室之制及演藝之作風,連袂抵歐。巧值世界戲曲大家易卜生百年紀念盛典,誠我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也”。

這裡提到的“姬珈玳”,就是泰戈爾的劇作《齊德拉》,只是音譯不同而已。可想而知,林在出國之前的那場演出,其影響力三年間亦未衰減,已成為這位“榜樣婦女”的一個老掌故了。而這張照片的簽名時間,恰逢挪威著名戲劇家易蔔生百年誕辰紀念(1828—1906)之際,更讓編者不由得產生聯想與感慨,他認為,此時尚在歐洲與梁思成作蜜月旅行的林徽因,歸國後一定會成為“東方古國學術前途之福音”。

此外,有必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圖畫時報》上的報導,還是林徽因自己的簽名,此時都還明確寫作“林徽音”,而不是後來我們熟知並已慣用的“林徽因”這一名字。事實上,至少要等到1931年之後,“林徽因”這一名字,才會正式出現在各大報刊之上。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起因是與上海作家林微音(1899—1982)的名字太過接近,為避免引起誤會與張冠李戴,才最終改“音”為“因”,以示區別。1931年10月,林在《詩刊》第3期上發表詩作,徐志摩在《詩刊·敘言》中附帶聲明一則:“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聲色》與以前的《綠》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們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錯認,排印亦常有錯誤,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為聲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從此,林徽音才成為“林徽因”。《圖畫時報》上的林徽因早期照片與簽名,報導與圖注,都還寫著其本名“林徽音”,或可作這改名事件之前的“原型”存照罷。

三,林徽因的賓大鴻影

《圖畫時報》第268號圖注中所稱,有梁、林二人“繼往飛飛城,入賓省大學”云云;不熟悉民國時期對英美各地譯名的讀者,可能會不知所云。其實,所謂“賓省大學”即賓夕法尼亞大學(U niversityof Pennsylvania),如今簡稱“賓大”,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即“飛飛城”)。賓大是美國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八所常青藤盟校之一。

賓大在中國招生,可以追溯到晚清。當時,根據音譯,賓大又譯為“本薛佛義大學”。1924年6月,梁思成與林徽因,攜手赴美深造。9月正式入讀賓大,而賓大建築系當時不收女學生,林未能如願去建築系學習,只得入美術系學習。憑藉她對美術設計的濃厚興趣與良好功底,從一入學開始,就令校內師生刮目相看,頗得好評。她得以破格跳級,直接升入三年級。林的註冊英文名為菲莉斯(P hy llis Whei- Y inLin),梁的註冊英文名則為Ssu-ChengLiang。美術系和建築系同屬美術學院,又因梁在建築系,林得以旁聽了建築課程。

林徽因是賓大中國留學生會社會委員會的委員,她性格開朗,舉止優雅,深受同學們的歡迎。

林在賓大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她本身在學業與學術方面嶄露出來的過人才華。她只用兩年時間,就如期取得了美術學士學位;又作為建築系旁聽生,竟然不到兩年就受聘擔任建築設計教師助理,不久更成為這門課程的輔導教師。這位秀外慧中的中國女學生,註定是要在賓大留下一些珍貴記憶的。

在賓大檔案館中,可以看到林徽因在賓大留下的證件照。證件照中的她,如今看來,依然那麼摩登秀美。她身著中式外套,一頭微卷的短髮,眼神中流露著聰慧與堅定,才女外形與淑女氣質,已流露無遺。而她與梁思成的合影,在此也存留了一枚。

那是1927年2月,梁思成獲建築學士學位,7月獲得碩士學位。林徽因則以高分獲得美術學士學位,四年學業三年完成。在畢業典禮的文藝匯演中,梁、林二人參加化裝舞會,還拍攝了一幀著劇裝的合影,至今仍留存在賓大檔案館中。

從合影來看,梁思成身著繪有簡單龍紋裝飾的長袍,腰束布帶,但腳穿皮鞋,頭戴短筒無沿禮帽,面部還特別畫有八字鬍須;林徽因則一身清代宮廷女裝打扮,著“旗裝”,梳“旗髻”,套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可能是紙糊的彩冠,手持一柄大白紙摺扇。林、梁二人這身衣裝,形似清代宮廷人物,頗有點穿越感。所扮角色雖無從查考,但可以揣測得到,這樣裝扮的主旨無非是諷刺晚清腐敗的政治,表達新生代知識份子對新世界的期冀。從林當時的美術設計興趣濃厚來看,這身裝扮可能就是她親手製作的。

1927年8月,梁思成向哈佛人文藝術研究所提出了入學申請,理由是“研究東方建築”。哈佛最終錄取了他,於9月離開費城至麻州劍橋。次年2月,梁完成了他去哈佛研修的目的,原擬歸國。而對戲劇表演及美術設計一直心存嚮往的林徽因,在賓大取得學士學位之後,便進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跟隨著名的G. P.派克教授學習舞臺設計,她也因之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國外學習現代舞台美術的女留學生。這時,梁向林正式求婚,林為此也縮短了她學習舞臺設計的課程,二人同往渥太華,開始籌備婚禮。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總領館舉行婚禮。婚禮完畢之後,他們便啟程到歐洲度蜜月,隨後歸國。在賓大的整整三年時光,不長不短,但對梁、林二人一生事業與生活卻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在這三年間,二人在學業與感情方面,可以說都修成“正果”;也正因為如此,探尋二人此刻此地的史料點滴,別具一番意義。

聖誕卡、證件照、劇照合影———雖然這一丁點鴻影遺痕,不算特別豐富,但仍可圈可點、可感可思。試想,當年《圖畫時報》但凡能拿到其中一件,恐怕也會是大張旗鼓地上了封面推介的罷。

◎ 肖伊緋,文史學者,新著有《民國學者與故宮》等。

【 未 經 許 可 ,本 版 文 字 不 得 轉 載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