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潘天壽:奇險中有至情

潘天壽《雁蕩花石圖卷》。

南都訊 記者黃茜 發自北京 在古典詩史上, 詩聖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 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近現代中國畫壇,

潘天壽亦言:“我想以奇取勝, 一看使人驚動。 ”潘天壽稱創奇須有“奇異之稟賦、奇異之懷抱、奇異之學養、奇異之環境”, 其水墨畫自創新格, 終成奇健重大一脈的高標巨擘。

2017年是潘天壽誕辰120周年。 5月2日, “民族翰骨———潘天壽120周年紀念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 展覽展出潘天壽先生的120余件作品, 分“高風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蕩山花”、“守常達變”、“飲水生涯”六大板塊, 將潘天壽的畫作、畫論、詩詞、閒章編織一體, 以全面勾勒潘天壽的美學思想和藝術成就。

“一味霸悍”

挽文人水墨之頹勢

中國美術館的圓廳被佈置為一個“殿堂”, 呈現《光華旦旦》、《接天蓮葉圖》等鴻篇巨制。 《光華旦旦》一畫7米寬, 3米高,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介紹, 這是潘天壽先生最大的一幅作品,

原畫已折疊破損, 為此展覽花了十幾萬元修復而成。 圓廳使用的閒章為“強其骨”, 潘天壽落筆如挽強弓, 氣概雄強。

第二單元“一味霸悍”展出數幀磊落立軸, 觀之如同畫的“碑林”。 1961年潘天壽題《長春》時寫道:“石濤好野戰, 予亦好野戰。 野戰霸悍, 觀者無奈霸悍何?”

苦瓜和尚石濤是潘天壽的遠年知音。 中國美院副院長高士明向南都記者表示, “一味霸悍”實際是潘天壽的一個美學策略。 “從元以降, 文人畫講究文質彬彬, 溫柔敦厚, 至明清更趨柔弱淒迷。 ‘一味霸悍’糾正了明清以來文人傳統中的流於柔媚、孱弱的浮薄風氣。 從潘天壽開始, 中國畫出現了非常峻拔、強悍的風骨。 ”

潘天壽年輕時喜歡畫鷹, 三十歲那年第一次在杭州孤山博覽會上看到比鷹更加獷悍的猛禽“鷲”時,

就轉而畫鷲了。 許江在《鷲鷹罄石圖》前介紹, 古來花鳥畫巨幅不多, 有雄強氣息的更少。 潘天壽愛畫一方巨石立於畫面中心, 十分孤兀, 此為“造險”。 石外蒼松鋼雕鐵塑, 植物動物用於展現精神生機, 空間上呼應平衡, 此為“破險”。

師法自然

一曲繁盛的雁蕩交響

第四展廳“雁蕩山花”, 展現的是潘天壽在雁蕩山和武夷山間遊弋時創作的寫生佳構。 在所有雁蕩寫生之中, 又以《小龍湫下一角》最受推崇。 “這只是世界上的一個小小的角落, 但這個角落呈現出了所有事物:山花野卉、寒泉激流、山石樹木……一個草木葳蕤的繁盛世界。 細部繽紛呈現, 條分縷析, 萬象森然, 像一首控制得非常好的交響樂。

高士明表示, 在千年繪畫史上, 只有南宋畫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像潘天壽先生的畫作這樣有強度, 這樣有力氣。

《小龍湫下一角》採用雙鉤填彩的方式, 著色高華古豔, 亦可見出潘天壽對宋以前的繪畫傳統的理解。 然而若將它與宋元古畫放在一起, 《小龍湫下一角》卻能立刻“跳出來”, 讓人一眼看出新時代的氣象。

一輩子教書匠

畫畫只是“副業”

潘天壽曾言:“我這一輩子, 是個教書匠, 畫畫只是副業。 ”他1928年被聘為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中國畫主任教授, 自此一生在這座高等學府履職。 潘天壽的學生們成就顯赫, 王朝聞、李可染、吳冠中、王兆民、蔣風白、吳凡、陳佩秋、李際科、董希文、趙無極、朱德群等近現代繪畫的領軍人物皆是他的門下弟子。

在西方畫派蔚然成風的當時, 潘天壽強調不做“洋奴隸”, 不做“笨子孫”, 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主張。 他認為東西方兩派繪畫各有成就, 是歐亞兩大高峰, 此為著名的“兩峰論”。 “潘天壽先生在革新中國畫的時候, 維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評論家邵大箴表示。

1966年, 潘天壽畫下了最後一幅畫作《梅月圖》。 圖上的題詩或可作為其一生為人個性的寫照:“氣結殷周雪, 天成鐵石身。 萬花皆寂寞, 獨俏一枝春。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