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說話還是不說話,不是由你自己說了算

《論語》中有一段,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

孔子在講學時, 聽課的學生必然有形形色色的表現, 孔子的這段話, 應該是說給他的學生聽的, 指出了不同弟子的性格缺陷: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 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不說, 這叫隱瞞;不看聽話人的臉色貿然亂說, 這叫瞎子。

孔子的這段話中, 其實一以貫子了他“言寡尤, 行寡悔”的謹慎說話的主張, 強調了兩點:

首先, 願說的得學會閉嘴。

什麼時候不說?沒有輪到你說話的時候不搶, 不適合你說話的場合不說。

一群人在一起說話, 其實是要講次序的, 有約定俗成的規矩, 如年紀的長幼、資歷的新老、專業的深淺、職位的高低等等。 搶著說, 一是未必有成熟的看法, 成為抛磚引玉的“磚”, 成為別人踏腳而上的“磚”, 二是容易給別人不良的印象, 比如說是不是想表現自己、想顯示自己在一群人的重要性等等。 要靜下心來, 聽聽別人是怎麼說的, 為什麼這麼說, 哪怕是心中已經有答案的, 也要比較一下, 差別在哪裡, 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我還可以怎麼說……不要急, 總會有你發言的機會的。

至於說當主事人臉色不愉、整個場合氣氛不佳仍要說些不入人耳的話, 被稱為瞎子完全不過分。 更得小心當場將怒火引到自己身上, 遭受無妄之災。

其次, 不願說的得學會張嘴。

什麼時候不想說也得說?輪到你講話的時候, 責任與情勢需要你說話的時候。

有些人不善言談, 不願意表現自己。 如果老不說話, 智慧、風度都沒有表現的機會, 會逐漸被邊緣化, 逐漸失去話語權, 甚至成為社交場上的“透明人”、孤獨者。 必須要逼著自己開口, 只要有決心, 哪怕說得少, 人群中也有自己的位置。

有些人因為某種理由不願意說話。 這個時候就得注意區別, 按此時的公眾身份, 到底該不該說, 你的理由是否充分, 是否可以拿到陽光下說給大家聽, 得到大家的認同, 如果不是, 該開口還是要開口。

論語中的這段話告訴我們:說話, 還是不說話, 不是由你自己說了算, 得看情勢與需要。

讀思錄:讀論語, 思人生。 明晚五點, 與您相約。

點贊就是支持, 關注就是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