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物」就靠種荔枝,這個返鄉創業青年居然上了日本電視臺!

今天, 五四青年節。

談到青年、青春, 你會想到什麼?是安靜的校園, 還是一封沒有遞出的情書?是一地空空如也的酒瓶, 還是一段為了夢想奮不顧身的歲月?是對未來的迷茫、當下的逡巡, 還是敢跟整個世界叫板的勇氣?

我們說, 青春是擔當, 是正義, 是自強……在農業人中, 也有很多年青年人, 他們紛紛返回自己的家鄉, 試圖改變著這個時代。

在海南島北部中國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內, 散落著35座保存完好的火山口, 遍地都是火山石, 難於耕種, 荔枝根淺葉茂的特性成就了“火山岩上生荔枝”的奇跡。

幾個農家子弟從大都市回來, 山中創業, 拉著村人一起轉型自然農法種植荔枝, 其中有位“帶頭大哥”, 他就是陳統奎。

陳統奎的故鄉火山村擁有1.5萬畝荔枝林, 他們的夢想是, 以環保、健康、安全的價值觀, 與消費者一起掀起一場農字型大小品質革命。 從無除草劑、無化肥、無農藥殘留出發,

一朝一日做到自然農法農業, 做出火山村荔枝的價值, 帶領荔枝農精准脫貧, 過上有尊嚴的鄉下生活, 再造魅力新故鄉。

2007年, 陳統奎大學畢業成為知名政經新聞雜誌《南風窗》的一名記者, 2012年就突然患上了“鄉愁綜合征”, 非要辭職返鄉創業不可。

時至今日, 雖然沒有成為一流的記者, 他卻成為返鄉青年群體中的“網紅”, 還有一個聽上去“很雷人”的頭銜——“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理事”, 今年2月日本NHK電視臺還不遠幾千里來拍了他的紀錄片。

被臺灣返鄉潮點醒, 回到家鄉

陳統奎是一個生活、工作在上海十餘年的海南人。 2005年從南京大學畢業後, 到上海一直做媒體工作, 慢慢地, 他喜歡上了上海。

“尤其喜歡這裡的人們視野開闊, 觀念領先, 生活方式新潮, 早些年我回到海南還吹牛皮說, 上海文明至少比海南文明超前100年。 ”他說, 可是, 突然有一天他覺醒了。 那是2009年, 作為《南風窗》記者, 陳統奎去臺灣採訪, “遇見”了臺灣的返鄉潮, 被點醒了。

在臺灣, 記者、作家、陶藝師、企業家、教育家……各類社會精英都在做一件事情:鄉村再造。

在臺灣, 已經有一群人懷抱不一樣的價值觀過自己的日子, 賺錢已經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 而是自我價值的實踐, 不論是更重視生活品質, 或者更關注其他價值——通過有機農業、村落保護、慢生活等等, 他們再造鄉村, 點亮臺灣。

他依然記得, 採訪行程結束, 他與臺灣兩位元記者朋友上臺北陽明山喝咖啡, 他激動地描述, 在海南島, 有一個火山口古村落, 依然是一個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村, 連自來水都沒有, 幾乎年年乾旱, 種下的荔枝樹幾乎很少碰上豐收年, 農家的日子過得很辛苦, 而它就是他的故鄉, 他要回去再造故鄉。

從2009年起, 陳統奎開始半返鄉, 半農半記者, 一邊當著《南風窗》的記者, 一邊返回火山村帶領村民們一起挖水井、蓋水塔、修山地自行車道、蓋民宿、創“火山村荔枝”品牌……

轉眼, 8年過去了。 陳統奎最大的欣慰是, 水井和水塔一共做了2套, 火山村再也不會受旱, 加上村人非常勤勞, 一邊種瓜菜, 一邊種荔枝、黃皮等熱帶水果, 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殷實。

今年2月,他帶日本NHK電視臺攝製組回火山村拍攝,登上本村第一高樓,一棟5層高的新樓房,整個火山村盡收眼底。看到這幾年來荔枝農修的新房一棟又一棟,NHK攝製組讓他解說,這一棟新房是哪戶荔枝農蓋的,那一棟又是哪一家蓋的,包括他們每年賣荔枝的具體收入。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返鄉這幾年,沒白折騰,還是幹了點實事。

一代青年自願“上山下鄉”

陳統奎說,在海南島,不只他,很多返鄉青年在全島各處耕耘。

有一位叫卓齊輝,回到萬甯老家,復興海南四大名菜之和樂蟹產業;有一位叫林勇,回到澄邁辦網店協會,把一個縣的電子商務辦得有聲有色;有一位叫胡詩澤,回到定安村子裡,做鄉村再造;有一位叫蔣翔,回到博鼇海邊,開起主題餐酒吧,一年營業額上千萬……大家不僅回到故鄉,而且快樂留鄉。

2012年起,陳統奎和海南的返鄉青年們開始串聯在一起,辦起了全國返鄉論壇,至今一共辦了4屆。

除了海南島,全國現在處處可以見到返鄉青年的身影,數以萬計。而且,2015年夏天李克強總理專門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支持返鄉創業者的紅頭文件,《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辦發〔2015〕47號),國務院開始自上而下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這是推動返鄉浪潮的一個分水嶺。

返鄉潮一點一滴改變的,將是人與土地的關係,是發展模式的革新,是文化與社區的連結,是城鄉關係的改變,是由下而上的再造故鄉,更是這個國家的青年價值觀的重建。青年們要去擁抱新的信念,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再以金錢掛帥,努力去尋找新的價值。

陳統奎說,他很清楚,這一輪的“新上山下鄉”,沒有人逼迫,他們是自願的,甘願做歡喜受。

在他看來,返鄉,事關一代青年的價值選擇。

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鄉村再造領軍人物廖嘉展先生曾經非常語重心長地當面跟他談“再造新故鄉”的必要性——

時代的變遷與個人的機運,許多人有回不去的故鄉,要麼是故鄉破壞太大已經不是小時候的故鄉;要麼是心靈上已經回不去的故鄉。對於這些人,需要鼓勵他們擁抱新故鄉,只要在一個地方認真生活,為它努力,對它認同,這片生活的土地,就是新故鄉。故鄉是故鄉人的故鄉,也是故鄉人和異鄉人的新故鄉。

因此,當說再造新故鄉的時候,主體既包含故鄉人,即鼓勵本地青年返鄉;也包含新故鄉人,即鼓勵異鄉青年來這裡,日久他鄉是故鄉。

媒體上多用“新農人”概括返鄉青年,但陳統奎更願意用“自願農”來形成自己。

他說,返鄉青年們不需要政府頒發命令,再來一場自上而下的上山下鄉運動,他們需要的是政府提供政策鼓勵青年返鄉,並為返鄉青年採取提供金融扶持等策略,讓真正有志於改變中國鄉村落後面貌的人回到鄉村,再造鄉村,這是一個大大的中國夢。

返鄉大潮遠超想像

陳統奎說,這股返鄉潮來的速度和廣度,超過他的想像。他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二、北上廣等城市的房價越來越不合理,逼得年輕人逃離。

三、再造故鄉成為了一種新價值共識——鄉村不應是一個國家的負擔,而是一個國家的資產。

四、就是返鄉人的自我價值追求——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儘管返鄉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看見故鄉價值,並從中找到生機的關鍵,在於“人”。去做,就有機會成功。

對於返鄉,陳統奎認為可以分為物理返鄉(身返)和非物理返鄉(知識、智慧、資源等返鄉)兩種。

他尤其強調,需要有一批非物理返鄉的人在城市搭平臺,開展類似社群支持農業、消費者共同購買運動、農夫市集、終端門店等工作,為物理返鄉創業的人連接城鄉,通過城鄉互動互助,讓物理返鄉創業的人有市場的保證。返鄉不是拋棄城市,恰恰需要一大批人去做一件連結城鄉的工作。

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

2012年的時候,臺灣企業家嚴長壽在花蓮和台東(簡稱花東)兩縣輔導青年返鄉創業的公益行動引起了陳統奎的關注。

嚴長壽鼓勵善用花東青年的天賦,從產業輔導和民宿培訓做起,為他們打造舞臺,讓他們可以成為最佳的歌手、作曲家、雕刻家、藝術家、生活美學家、部落文化導覽員、自然美食家、民宿主人……由這些花東青年再造新故鄉,展示一種對臺灣未來最不一樣的想像。

返鄉是一種人生,返鄉是一種選擇,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日本返鄉青年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寫道: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2013年秋天,陳統奎去京都淩部拜訪了鹽見直紀,在那裡見到一批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的返鄉青年,有一對夫妻令他印象極其深刻。兩位都是插畫師,從京都來到淩部農村,租棟民房和房後的農田,一邊種田一邊畫畫,過著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

他目前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楚。他是一個賣荔枝的返鄉青年,但是他賣的是一顆再造故鄉的荔枝。對於他而言,賣荔枝不是目的,再造故鄉才是他的小目標。

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殷實。

今年2月,他帶日本NHK電視臺攝製組回火山村拍攝,登上本村第一高樓,一棟5層高的新樓房,整個火山村盡收眼底。看到這幾年來荔枝農修的新房一棟又一棟,NHK攝製組讓他解說,這一棟新房是哪戶荔枝農蓋的,那一棟又是哪一家蓋的,包括他們每年賣荔枝的具體收入。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返鄉這幾年,沒白折騰,還是幹了點實事。

一代青年自願“上山下鄉”

陳統奎說,在海南島,不只他,很多返鄉青年在全島各處耕耘。

有一位叫卓齊輝,回到萬甯老家,復興海南四大名菜之和樂蟹產業;有一位叫林勇,回到澄邁辦網店協會,把一個縣的電子商務辦得有聲有色;有一位叫胡詩澤,回到定安村子裡,做鄉村再造;有一位叫蔣翔,回到博鼇海邊,開起主題餐酒吧,一年營業額上千萬……大家不僅回到故鄉,而且快樂留鄉。

2012年起,陳統奎和海南的返鄉青年們開始串聯在一起,辦起了全國返鄉論壇,至今一共辦了4屆。

除了海南島,全國現在處處可以見到返鄉青年的身影,數以萬計。而且,2015年夏天李克強總理專門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支持返鄉創業者的紅頭文件,《關於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國辦發〔2015〕47號),國務院開始自上而下鼓勵和支持返鄉創業,這是推動返鄉浪潮的一個分水嶺。

返鄉潮一點一滴改變的,將是人與土地的關係,是發展模式的革新,是文化與社區的連結,是城鄉關係的改變,是由下而上的再造故鄉,更是這個國家的青年價值觀的重建。青年們要去擁抱新的信念,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不再以金錢掛帥,努力去尋找新的價值。

陳統奎說,他很清楚,這一輪的“新上山下鄉”,沒有人逼迫,他們是自願的,甘願做歡喜受。

在他看來,返鄉,事關一代青年的價值選擇。

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臺灣鄉村再造領軍人物廖嘉展先生曾經非常語重心長地當面跟他談“再造新故鄉”的必要性——

時代的變遷與個人的機運,許多人有回不去的故鄉,要麼是故鄉破壞太大已經不是小時候的故鄉;要麼是心靈上已經回不去的故鄉。對於這些人,需要鼓勵他們擁抱新故鄉,只要在一個地方認真生活,為它努力,對它認同,這片生活的土地,就是新故鄉。故鄉是故鄉人的故鄉,也是故鄉人和異鄉人的新故鄉。

因此,當說再造新故鄉的時候,主體既包含故鄉人,即鼓勵本地青年返鄉;也包含新故鄉人,即鼓勵異鄉青年來這裡,日久他鄉是故鄉。

媒體上多用“新農人”概括返鄉青年,但陳統奎更願意用“自願農”來形成自己。

他說,返鄉青年們不需要政府頒發命令,再來一場自上而下的上山下鄉運動,他們需要的是政府提供政策鼓勵青年返鄉,並為返鄉青年採取提供金融扶持等策略,讓真正有志於改變中國鄉村落後面貌的人回到鄉村,再造鄉村,這是一個大大的中國夢。

返鄉大潮遠超想像

陳統奎說,這股返鄉潮來的速度和廣度,超過他的想像。他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二、北上廣等城市的房價越來越不合理,逼得年輕人逃離。

三、再造故鄉成為了一種新價值共識——鄉村不應是一個國家的負擔,而是一個國家的資產。

四、就是返鄉人的自我價值追求——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儘管返鄉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但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看見故鄉價值,並從中找到生機的關鍵,在於“人”。去做,就有機會成功。

對於返鄉,陳統奎認為可以分為物理返鄉(身返)和非物理返鄉(知識、智慧、資源等返鄉)兩種。

他尤其強調,需要有一批非物理返鄉的人在城市搭平臺,開展類似社群支持農業、消費者共同購買運動、農夫市集、終端門店等工作,為物理返鄉創業的人連接城鄉,通過城鄉互動互助,讓物理返鄉創業的人有市場的保證。返鄉不是拋棄城市,恰恰需要一大批人去做一件連結城鄉的工作。

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

2012年的時候,臺灣企業家嚴長壽在花蓮和台東(簡稱花東)兩縣輔導青年返鄉創業的公益行動引起了陳統奎的關注。

嚴長壽鼓勵善用花東青年的天賦,從產業輔導和民宿培訓做起,為他們打造舞臺,讓他們可以成為最佳的歌手、作曲家、雕刻家、藝術家、生活美學家、部落文化導覽員、自然美食家、民宿主人……由這些花東青年再造新故鄉,展示一種對臺灣未來最不一樣的想像。

返鄉是一種人生,返鄉是一種選擇,一起搭上追求幸福的經濟艙。日本返鄉青年鹽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寫道: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

2013年秋天,陳統奎去京都淩部拜訪了鹽見直紀,在那裡見到一批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的返鄉青年,有一對夫妻令他印象極其深刻。兩位都是插畫師,從京都來到淩部農村,租棟民房和房後的農田,一邊種田一邊畫畫,過著自給自足的簡單生活。

他目前對自己的身份定位很清楚。他是一個賣荔枝的返鄉青年,但是他賣的是一顆再造故鄉的荔枝。對於他而言,賣荔枝不是目的,再造故鄉才是他的小目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