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民的名義談中國式改革

人民的名義生動描述了當代中國官場上的眾生相, 大概把官員群體分成了三類人:一種是腐敗濫權官員, 自不必多論;一種是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式的“邊緣人”,

既能大刀闊斧改革, 但又遊走在腐敗濫權的邊緣;再一種是呂州市長易學習那樣既廉政又肯幹, 但長期不得志的模範人物。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 李達康這個人物卻在中國觀眾和線民中大受歡迎, 迅速走紅。 也就是說, 民間既不認可貪污腐敗, 也對傳統模範官員不予奢求。 最具現實感的官員存在, 是所謂中間人物。 當然, 電視劇中的達康書記敢想敢說敢做, 而且在妻子違法腐敗的情況下, 還能做到潔身自好, 自我保全, 這反映了電視劇創作者的某種理想化寄託。

但現實比電視劇不幸殘酷多了。 譬如當年也號稱 “雷厲風行” 的重慶市委書記, 其夫人殺人枉法, 而最後書記本人也難脫干係,

鋃鐺入獄。 這乃充分深刻地揭示出, 權力一旦被發酵濫用, 身臨其境者已很難再自我清高。

而此部電視劇的最大 “軟肋”, 是塑造了一位名叫陳岩石的老檢察官。 在電視劇中, 這位80多歲的老人上通天庭, 下接地氣, 而且打鐵自身硬, 凡是在重大劇情節點, 都要靠他出場上下斡旋, 化解危機。 這樣類型人物與現實的距離無疑非常遙遠, 反映出電視編劇除了突出反貪局官員衝鋒陷陣, 勇抓貪官的亮點外, 還試圖通過陳岩石這個人物, 大寫出體制內的一個道義和信仰制高點, 但可惜很難與現實生活和時代接軌, 也就大大降低了此部電視劇的真實震撼力和穿透力。

也就是說, 此部電視劇雖然在表現當代中國官場眾生相方面功力到位,

但在解決腐敗濫權的辦法與出路方面, 仍然鮮有對策。 很顯然貪官污吏光靠反貪局緝拿追捕是遠遠不夠的, 關鍵還要打造“制度的籠子”。 而更為關鍵的是, 制度的籠子應由何人打造?

該電視劇中有一處情節頗具意涵:省公安廳長聽說陳岩石與新到任的省委第一書記私交匪淺, 於是不惜放下手上工作, 跑到陳家花園去勞動鋤地, 以充分暗示對本省最高權力的殷勤和效忠。 後來被問起原委, 這位公安廳長稱自己 “太想好好表現”了。

政治人物想表現一下自己, 甚至“ 作秀”, 也不見得都是壞事, 因為只有通過表現才能讓別人瞭解自己, 以至贊成, 重視和提拔自己。 這裡的關鍵是 “別人”是誰?是自己的頂頭上司, 還是廣大的人民?

不少官員都可能脫口而出, 是人民。 但在中國的真實政治環境裡, 一個官員的遷升, 並不直接由人民決定或監督, 而是由所謂上級全權決定。 在這樣的現實指揮棒下, 官員們寧可為省委書記及其小圈子揮汗鋤地, 而不願意畢恭畢敬地為人民服務打工。

這也一再證明制度比人強, 個人品性和道德在整體制度框架下, 其實已屬於次要。 這也是為什麼腐敗分子在當代中國社會中, 經常反倒遭遇同情理解, 因為貪官污吏鮮有天生作惡, 大多是後天煉成。 所謂 “常在河邊走, 哪能不濕鞋”。 關鍵在那條河, 而非走路的人。

只有人民手中真正掌握官員的選拔任免監督權, 才能有效地遏制和防範腐敗濫權。 只有人民親手打造的制度籠子,

才能讓權力遵紀守法, 心生敬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