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大校長林建華五四校慶演講全文:矛盾是進步的陣痛

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 存在多大的矛盾, 都只不過是前進路上的陣痛而已, 北大總會往前走。

尊敬的各位嘉賓, 各位朋友, 老師們, 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五月四日, 北大校慶日, 我們的母校119歲生日。 感謝大家!

剛才, 一些學者和郝平書記講述了他們的感受, 送上了他們的祝福, 展現了我們這一代北大人, 對母校的深情, 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 一所偉大的學校, 從來都是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 北大就是這樣一所學校, 北大人就是這樣一群有擔當的人。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 北大的發展舉世矚目。 從剛才學者們的講述中,

大家一定深有感受。 北大的未來, 基於歷史的積澱, 更取決於我們今天的選擇。 今年的校慶日, 我想與大家分享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校園也是教育

校園是有生命的, 好的校園可以塑造人、教育人, 給人以感悟和啟迪。 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校園, 你可以感受歷史, 感受到先賢精神的浸潤;置身一個時尚現代的校園, 你可以感受青春、對話未來。 溫暖舒適的環境會使你心情愉悅, 想傾述、想傾聽;安靜淡雅的環境會使你平和淡定, 去夢想、去靜思。 冰冷單調的環境會讓人孤獨和恐懼;擁擠骯髒的環境會讓人煩躁和無助。

我們的校園很美, 最近還被評為最美校園。 但它實在太擁擠了。 燕園有3萬學生, 加上繼續教育、來訪和觀光者,

每天都熙熙攘攘、人滿為患。 成千的機動車、自行車更是雪上加霜。 曾有一則笑話說:北大不再是Peking University, 而應該叫Parking University。 網上還有一個帖子, 用學生站著吃飯的照片, 調侃北大食堂的擁擠。 北大校園一直處於臨界狀態, 校園小當然是一個原因, 但更重要的還是觀念。 校園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建設校園, 不僅是造房子, 還要讓她更美, 讓她成為使人心靜下來的地方, 成為能夠靜心漫步、傾吐心聲、消解躁氣、潛心研讀的文化空間。 未來的校園規劃需要跳出現有的束縛, 配合學校的發展戰略, 統籌配置資源。 一方面, 非核心的機構將逐步向周邊拓展, 使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最大效益。 另一方面, 我們要抓住和創造機會, 拓展新的校區,
改善辦學條件, 改善師生的生活、學習和成長體驗。

我很高興, 後勤部門的觀念已經開始轉變了, 開始把老師和學生的體驗放在首位。 我們的未名湖變得更美了;二教增加了學生交流和創新創業空間;正在建設中的餐飲中心, 即將改造的電教大樓和農園食堂, 都將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交流和休閒場所;規劃中的地下停車場, 在主要區域禁止機動車等等, 將使我們的校園重回寧靜。 我們會加倍努力, 我也希望大家有足夠的耐心。 讓我們共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Peking University。

第二個觀點:學者就是大學

網上流傳這樣一則故事。 艾森豪將軍退役後, 曾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 在一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講演會上, 他講到:在眾多哥倫比亞大學的雇員中,

您能獲得如此重大的獎項, 學校深以為榮。 獲獎者在接著的講演中, 對艾森豪說道:尊敬的校長先生, 我們不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雇員, 我們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您才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雇員。 恐怕沒有人考證過這個故事的真偽, 但它說明了一個道理。 大學是學術機構, 學者是大學的基礎, 只有把學者的創造潛力充分釋放出來, 才能辦好大學。 校長不能僅靠命令, 要通過理念和價值觀, 凝聚大家的共識;通過章程和制度, 規範大家的行為, 這是學術領導的基本方式。

有一個同行, 曾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校長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我說兩件事情最重要:一是聘任最具潛力的學者, 營造環境, 使他們成長為最好的學者,

成為學高身正的老師;二是吸引最具潛力的學生, 營造環境, 使他們成為社會的棟樑, 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這話說起來很輕鬆, 但真正做到卻是非常難的。 十幾年前, 還是在擔任常務副校長的時候, 聽說在美國任教的一位青年學者回國探親, 我就與時任的化學院院長一起, 來到沂蒙山區——他的老家, 看望並真誠地邀請他到北大工作。 後來, 這位學者回到了北大, 學術做的非常好, 他就是現任的化學院的院長高毅勤教授。 辦大學要靠學者。 學者的水準就是大學的水準;學者的精神就是大學的精神, 學者的人格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品行素養。 選對人是很重要的, 這要用心、用腦、用情。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只有近者悅, 才能遠者來。一個單位的學術視野、環境氛圍和政治生態,都會影響學者的發展和前途。環境不好,再好的學術苗子,也會凋零、也會長歪。人們常講,領導就是環境。校長雖然只是一個雇員,但卻是學校的關鍵雇員。院系的領導也一樣。我們有責任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使大家無後顧之憂;有責任營造寬鬆自由、團結和諧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大家潛心學問、專心教學;有責任關心、愛護和指導青年學者,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有責任建設好的跨學科生態,激勵大家超越局限、超越自己,開闢新領域、挑戰新前沿。還有責任建章立制、嚴格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校風學風。

當與一些青年學者談起學校,儘管大家對一些方面不滿意,但對北大的學術環境都是非常認可的。還有一些資料也很能說明問題。去年,北大有兩位教師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有一位元當選為美國工程院的院士,還有一位當選了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外籍終身通訊院士,另外,還有一批教師獲得了重要的國際學術獎項。在過去三屆的院士評選中,北大一共有18位教師當選了兩院院士,這在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第三個觀點:學術成就未來

我們處在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習總書記講: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創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是國家大局,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責任,也是北大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應當堅定方向,凝心聚力,把北大建設好,使北大真正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學科佈局定義了大學。一所卓越的大學一定要使自己的學術研究始終處於學術發展的最前沿。“擇優扶重”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過度沉湎於已有的基礎,不思進取,可能有一天,會突然發現,過去的基礎,已遠離學科前沿,過去的投入,已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以交叉學科為重點是北大一直堅持的學科建設方針,目的就是鼓勵大家著眼前瞻佈局,開展最前沿的學術研究。事實上,在科學與技術快速轉化和融合的今天,只有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中國才能真正立足於世界,北大才能真正引領未來,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講: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應當時刻牢記,人才培養是我們的核心使命。北大的教育一定要著眼于未來,著眼於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的人才需求。我們不應當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應當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勇敢地擁抱新技術、新世界的挑戰。我們要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改革機制和培養模式,調動起院系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未來的非凡體驗,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求真求實的學術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術界的具體體現。我們應當從弘揚學術精神入手,塑造良好的校風學風。剛才,鄧小南老師講的一段話,發人深省,她說道:“我們的學術應當是有思想的學術,我們的思想應當是有學術的思想”。堅持這樣的學術追求,北大就能夠產生更多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就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為“引領未來的人”,就能夠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堅持這樣的學術追求,我們就能夠用讀書人的孜孜不倦堅守學術良知;用純潔的學術追求抵禦功利與浮躁;用昂然的學術氣節蕩滌低俗的逢迎與媚俗;用學者的言傳身教傳遞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用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重塑大學的公信力!我們應當牢記:只有學術貢獻才會成就北大的未來!只有弘揚學術精神才能築牢北大未來發展的根基!只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塑造新一代的北大人!北大是一塊學術聖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共同努力,守護好這個聖潔的學術殿堂。

在校史館的大廳裡,記載了李大釗先生在北大建校25周年時,講過的一段話,他說:“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這是前輩的教誨,是北大的使命,也是北大的未來。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中央已經做出了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國家和社會公眾對北大寄予厚望,我們應當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團結一心,銳意改革,努力把北大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過去幾十年,北大的發展很快、成績很大,我們都應當為以往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問題和不足,看到存在矛盾和困難。我們的主要問題是管理上的松、軟、散,致使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封閉僵化、小集團利益滋生蔓延,這傷害了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政治生態,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有問題、有矛盾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面對!如果我們用樂觀和發展的觀點看待這些矛盾,矛盾就是變革的願望和要求,若革故鼎新,解決了矛盾,學校就前進了一步。如果用悲觀和靜止的觀點看待矛盾,矛盾就是對變化的恐懼和回避,若因循守舊,矛盾反而會積累、激化,學校就會停滯甚至倒退。魯迅先生曾講:“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很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自然,偶爾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轉馬頭的,可是這也無傷大體,'萬眾一心',原不過是書本上的冠冕話。”魯迅先生的這番話,雖然過了許多年,依然還是那麼深刻和耐人尋味。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存在多大的矛盾,都只不過是前進路上的陣痛而已,北大總會往前走。北大永遠要做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行者!北大人永遠要做偉大學校的創造者、守護者!我想,這就是北大,這就是北大人。

謝謝大家!

(本文為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2017年5月4日在 “守正創新,引領未來:講述——北京大學建校119周年‘雙一流’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原文,由北京大學新聞中心提供)

才能遠者來。一個單位的學術視野、環境氛圍和政治生態,都會影響學者的發展和前途。環境不好,再好的學術苗子,也會凋零、也會長歪。人們常講,領導就是環境。校長雖然只是一個雇員,但卻是學校的關鍵雇員。院系的領導也一樣。我們有責任提供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使大家無後顧之憂;有責任營造寬鬆自由、團結和諧和公平競爭的環境,使大家潛心學問、專心教學;有責任關心、愛護和指導青年學者,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有責任建設好的跨學科生態,激勵大家超越局限、超越自己,開闢新領域、挑戰新前沿。還有責任建章立制、嚴格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校風學風。

當與一些青年學者談起學校,儘管大家對一些方面不滿意,但對北大的學術環境都是非常認可的。還有一些資料也很能說明問題。去年,北大有兩位教師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的院士,有一位元當選為美國工程院的院士,還有一位當選了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外籍終身通訊院士,另外,還有一批教師獲得了重要的國際學術獎項。在過去三屆的院士評選中,北大一共有18位教師當選了兩院院士,這在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第三個觀點:學術成就未來

我們處在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習總書記講: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創建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是國家大局,是我們最大的政治責任,也是北大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應當堅定方向,凝心聚力,把北大建設好,使北大真正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學科佈局定義了大學。一所卓越的大學一定要使自己的學術研究始終處於學術發展的最前沿。“擇優扶重”當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過度沉湎於已有的基礎,不思進取,可能有一天,會突然發現,過去的基礎,已遠離學科前沿,過去的投入,已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以交叉學科為重點是北大一直堅持的學科建設方針,目的就是鼓勵大家著眼前瞻佈局,開展最前沿的學術研究。事實上,在科學與技術快速轉化和融合的今天,只有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中國才能真正立足於世界,北大才能真正引領未來,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講: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應當時刻牢記,人才培養是我們的核心使命。北大的教育一定要著眼于未來,著眼於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的人才需求。我們不應當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應當不斷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勇敢地擁抱新技術、新世界的挑戰。我們要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改革機制和培養模式,調動起院系和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未來的非凡體驗,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能夠引領未來的人。

求真求實的學術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術界的具體體現。我們應當從弘揚學術精神入手,塑造良好的校風學風。剛才,鄧小南老師講的一段話,發人深省,她說道:“我們的學術應當是有思想的學術,我們的思想應當是有學術的思想”。堅持這樣的學術追求,北大就能夠產生更多的“新思想、前沿科學和未來技術”,就能夠把學生培養成為“引領未來的人”,就能夠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人類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堅持這樣的學術追求,我們就能夠用讀書人的孜孜不倦堅守學術良知;用純潔的學術追求抵禦功利與浮躁;用昂然的學術氣節蕩滌低俗的逢迎與媚俗;用學者的言傳身教傳遞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用追求真理的學術精神重塑大學的公信力!我們應當牢記:只有學術貢獻才會成就北大的未來!只有弘揚學術精神才能築牢北大未來發展的根基!只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才能塑造新一代的北大人!北大是一塊學術聖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應共同努力,守護好這個聖潔的學術殿堂。

在校史館的大廳裡,記載了李大釗先生在北大建校25周年時,講過的一段話,他說:“只有學術上的發展,值得作大學的紀念。只有學術上的建樹,值得‘北京大學萬萬歲’的歡呼”。這是前輩的教誨,是北大的使命,也是北大的未來。

老師們、同學們、朋友們,

中央已經做出了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國家和社會公眾對北大寄予厚望,我們應當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團結一心,銳意改革,努力把北大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過去幾十年,北大的發展很快、成績很大,我們都應當為以往的成就而感到自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問題和不足,看到存在矛盾和困難。我們的主要問題是管理上的松、軟、散,致使急功近利、心浮氣躁、封閉僵化、小集團利益滋生蔓延,這傷害了學校的文化氛圍和政治生態,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有問題、有矛盾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面對!如果我們用樂觀和發展的觀點看待這些矛盾,矛盾就是變革的願望和要求,若革故鼎新,解決了矛盾,學校就前進了一步。如果用悲觀和靜止的觀點看待矛盾,矛盾就是對變化的恐懼和回避,若因循守舊,矛盾反而會積累、激化,學校就會停滯甚至倒退。魯迅先生曾講:“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雖然很中了許多暗箭,背了許多謠言;教授和學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換了,而那向上的精神還是始終一貫,不見得弛懈。自然,偶爾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轉馬頭的,可是這也無傷大體,'萬眾一心',原不過是書本上的冠冕話。”魯迅先生的這番話,雖然過了許多年,依然還是那麼深刻和耐人尋味。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存在多大的矛盾,都只不過是前進路上的陣痛而已,北大總會往前走。北大永遠要做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行者!北大人永遠要做偉大學校的創造者、守護者!我想,這就是北大,這就是北大人。

謝謝大家!

(本文為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2017年5月4日在 “守正創新,引領未來:講述——北京大學建校119周年‘雙一流’建設推進會”上的講話原文,由北京大學新聞中心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