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國醫節,一個即將被我們忘記的節日

每年3月17日是“中國國醫節”, “國醫”即“中醫”。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和中醫息息相關的節日, 更少人知道在1929年, 延續數千年的中醫中藥面臨著全面廢止的危險。 幸好, 最終中醫中藥在那次浪潮中挺立了下來。

中國國醫節從何而來?中醫堪稱中國“國寶”, 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 鴉片戰爭前, 中國醫界一直是中醫一枝獨秀。 列強入侵後, 西學漸在中國落地生根, 兩種異質醫學體系並存, 導致中西醫論爭日益激化。

1929年2月23日, 國民黨政府衛生機構主管、留日醫生余雲岫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提出“取消舊醫藥(即中醫中藥)”, 全盤否定中醫中藥, 企圖消滅中醫, 此即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

“廢止中醫案”在醫學界引起巨大震動, 大量中醫藥界人士紛紛抗議。 同年3月17日, 當時國內17個省市的200多個團體、300名代表雲集上海, 召開全國醫藥團體代表大會反對廢除中醫中藥。 當時社會公眾輿論也支持中醫界紛紛聲援, 最終, 廢止中醫議案未被採納。 為了紀念這次抗爭的勝利, 弘揚中醫中藥, 保障人類健康, 醫學界人士將每年的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

中醫將如何發展?

“中醫熱”中醫的春天來了

在西醫占主導市場的今天, 中醫也以其不可替代的優勢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在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間, 中醫藥卓有成效的臨床應用為其客觀科學性提供了證據, 獲得了國際認可。 中醫開始作為天然草藥的代表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歐美掀起了一股“中醫熱”,

在歐洲包括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和荷蘭, 大約每15000人中就有1家中醫或針灸診所。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完全統計, 全世界草藥市場現每年正以10%-20%的速度增長, 國際性的中醫藥正規學歷教育也在蓬勃發展中, 超過170家大型製藥公司已經開始從事中藥在內的傳統藥物研發。 迅速增長的國際合作、穩步提升的中藥產品產量, 逐年增強的科技研發已經預示著中醫中藥這個曆千年而不衰, 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產業正在迎來它的春天。

中醫大夫的自白:中醫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來要水醫生是家傳中醫, 家裡出了好幾個中醫大夫, 現在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09醫院中醫科的一名大夫, 提到中國國醫節, 來醫生說道, “中醫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 因為很多中醫醫學院畢業生都找不到工作。 ”據介紹, 按照《醫師法》的規定, 中醫醫學院畢業生必須在醫院的中醫科就職, 進入其它科室是違規的, 許多西醫院都不要中醫醫學院畢業生, 而中醫院的發展規模又十分有限。

來醫生說道,“我們這麼大一個三甲醫院,但中醫科就只有4個人。那麼就說明只需要4個中醫醫學院相關的人員。但據我所知,其它科室都很缺人,他們對中醫的人才也很感興趣,但如果進入相關科室出現醫療糾紛問題就屬違規,是不能招中醫醫學院畢業生的。”

當然,中醫是不排外的,它的創新發展也需要借鑒一些西醫或者其它學科的理論基礎。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中西醫是可以共贏的,對於一個好的中醫,現代醫學理論也一定要懂。

專家:比中醫藥現代化更迫切的是中醫的傳承

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張永建主任介紹,“怎樣看待中醫藥現代化還有待更充分的討論和研究。現在關於中醫藥的介紹,大部分都集中在其中醫藥典籍、古代名醫著作等等歷史性的話題,那也是不是就意味著中醫最好的時代在過去?我個人感覺,現在中醫藥產業發展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做好傳統中醫藥的傳承,傳承中要盡可能的保留下中醫的精髓。”

此外,張主任提到,中醫的教育、培訓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長期以來,中醫和中醫管理部門都反映:現在是按照西醫的學術標準和教育體制管理中醫藥,這樣會使中醫藥工作者迷失自我。例如,傳統上,中醫和中藥是在一起的一個整體,但在現代醫學管理中卻將醫和藥分得很清,或許在現代醫學模式下的中醫藥發展仍在探索之中。

此觀點也與一些老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一位三甲醫院中醫科的主任醫師提到,現在的中醫教育在中醫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少了,有些學生連基本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都讀不懂,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可想而知,更別提成為中醫大家了。(以上採訪內容來自中新網健康頻道)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來自中國的女藥學家屠呦呦獲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北京時間2015年12月7日晚屠呦呦在卡洛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說。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如果不能正確地發揮、傳承中醫力量,我國一部分文化遺產就有散失的危險。

“中國國醫節”正是提醒我們關注中醫,關注國粹,讓中醫藥學以及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毛澤東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習近平

來醫生說道,“我們這麼大一個三甲醫院,但中醫科就只有4個人。那麼就說明只需要4個中醫醫學院相關的人員。但據我所知,其它科室都很缺人,他們對中醫的人才也很感興趣,但如果進入相關科室出現醫療糾紛問題就屬違規,是不能招中醫醫學院畢業生的。”

當然,中醫是不排外的,它的創新發展也需要借鑒一些西醫或者其它學科的理論基礎。一位業內人士也表示,中西醫是可以共贏的,對於一個好的中醫,現代醫學理論也一定要懂。

專家:比中醫藥現代化更迫切的是中醫的傳承

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張永建主任介紹,“怎樣看待中醫藥現代化還有待更充分的討論和研究。現在關於中醫藥的介紹,大部分都集中在其中醫藥典籍、古代名醫著作等等歷史性的話題,那也是不是就意味著中醫最好的時代在過去?我個人感覺,現在中醫藥產業發展首先要做的可能是做好傳統中醫藥的傳承,傳承中要盡可能的保留下中醫的精髓。”

此外,張主任提到,中醫的教育、培訓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但長期以來,中醫和中醫管理部門都反映:現在是按照西醫的學術標準和教育體制管理中醫藥,這樣會使中醫藥工作者迷失自我。例如,傳統上,中醫和中藥是在一起的一個整體,但在現代醫學管理中卻將醫和藥分得很清,或許在現代醫學模式下的中醫藥發展仍在探索之中。

此觀點也與一些老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一位三甲醫院中醫科的主任醫師提到,現在的中醫教育在中醫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少了,有些學生連基本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都讀不懂,這樣培養出來的人可想而知,更別提成為中醫大家了。(以上採訪內容來自中新網健康頻道)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來自中國的女藥學家屠呦呦獲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應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北京時間2015年12月7日晚屠呦呦在卡洛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給世界的禮物》的演說。

中醫,是我國幾千年文明史的瑰寶,如果不能正確地發揮、傳承中醫力量,我國一部分文化遺產就有散失的危險。

“中國國醫節”正是提醒我們關注中醫,關注國粹,讓中醫藥學以及更多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毛澤東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習近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