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類是否能夠長生不老

本文選自得到App專欄《矽谷來信》, 這是專欄作者吳軍博士寫給訂閱者的第7封信。 我們將它分享給大家。 這與其說是生物學的問題,

不如說是一個哲學問題, 我們聽聽吳軍博士怎麼說。

建議閱讀時間:10分鐘。

人類是否能夠長生不老

文 | 吳軍

你好!

Google裡有一個包裝得很好的半人半神、半嚴肅半民間的科學家庫茲維爾, 前一陣說, 到2029年人類可能永生。 實際上他不但說, 而且還真信, 為此他每天吃一大堆維生素, 確保他在那一年到來時不會死掉。 人類能否永生, 這裡面涉及到技術和哲學兩個層面的問題。 今天先談談在技術層面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

昨天的信中, 我們講到如果破解了“上帝造人”的密碼, 知道我們人體的每一個功能都是由什麼基因控制的, 就有可能在生病(尤其是現在的絕症)時, 找到什麼地方出了錯誤。 接下來, 似乎能通過現在非常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修復基因,

根除病患;或者克隆器官延續自己的生命, 這樣豈不是人就不會死了麼?

這些事情如果都能夠做了, 人類的壽命肯定可以延長, 這是毫無疑問的。 從目前的技術發展速度來看, 做到這些事情有希望, 但是不會太快, 大家的期望值不要太高。

我們曾談過, 讀出每個人的DNA密碼是件容易的事情, 定位每一個基因位點( genetic locus), 就要難得多, 而找到每個基因和功能的對應(Mapping)則是難上加難。

更為困難的是, 一些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 不是由一個基因控制的, 而是多組基因組合產生的結果, 要把它們之間的對應搞清楚, 就更難上加難了。

我過去在約翰·霍普金斯的一個朋友, 實驗室裡由一個大科學家帶著一大群博士生和博士後,

就在找老年癡呆病的基因(找對應), 他們一度覺得非常接近目標了, 整個實驗室都很興奮, 後來發現實驗難以重複, 說明找的方向還是沒有找對。 實際上, 今天世界各國都在找這個病的基因對應, 但是進展緩慢。

在電腦科學領域和生物領域都算是行家的薩爾茲伯格教授, 這樣給我解釋找對應的難度。 我們知道人類的基因中的核酸堿基數目為30多億, 這和今天最複雜的電腦處理器( Intel Broadwell-EP Xeon)裡面的電晶體數目是處在同一個數量級(70億左右)。

所不同的是電腦處理器是人設計的, 設計者知道每一個電晶體的功能, 而生命的密碼DNA, 是上帝設計的(你也可以認為是大自然設計的), 我們人類從來沒有參與。 在接下來的幾十億年裡,

它就像一本巨大的書, 被每一代物種抄寫一遍, 中間會抄寫出不同的字, 就出現了不同的物種。

有些錯別字問題很大, 相應的物種就被淘汰了。 有些則錯得更有道理, 相應的物種就得到了進化。 就這樣抄了無數代, 有一個版本就成為了我們今天身體裡的DNA。 在這個抄寫過程中, 人是無法有意參與, 更不要說控制了。

即便是人設計的電腦處理器, 如果有了很小的毛病, 要確定是其中哪一個電晶體出了錯, 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般來講, 只要檢測程式沒有通過, 就把這個處理器扔了, 沒有人費神去定位那個(那些)出問題的電晶體, 因為任務太難, 成本太高。

好了, 對於人根本沒有參與設計的自身的DNA, 如果出了問題,

要定位原因, 可以想像有多麼難。 因此, 雖然從理論上講, 可能找到致病的基因缺陷, 並且對於一些病這個問題也已經解決了。 但是, 對於所有絕症找到定位, 用現有的方法, 需要非常非常長的時間。

科學家們想到了利用電腦來做這件事, 這也是Google要成立它的醫療保健公司Calico, 以及溫特創辦人類長壽公司的目的。 但是即便找到了致病的基因, 要修復它依然有很大的障礙,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關鍵性技術, 就是最近非常熱門的基因編輯技術。 先不談河北科技大學的發明是否有效, 我們還是聚焦一下主流的CRISPR Cas基因編輯技術。

2013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在CRISPR Cas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被《自然》雜誌列為當年十大科技進步之首。

2015年,突破獎中的生命科學獎授予了從事CRISPR工作的兩名女科學家,美國的詹妮弗•杜德納和法國的艾曼紐•卡彭特,也可見全世界對這項研究的關注。這似乎表明這項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不過目前它的成功率也不過60%左右,而且成本特別高。

即便能夠編輯基因了,是否病就能被治好了呢?也不一定,因為DNA控制組織和器官的形成過程比想像的要複雜。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是源於一個受精卵細胞,它一分二,二分四,但是分著分著就有了組織的區別,然後組織就形成不同的器官,這又是為什麼呢?

薩爾茲伯格和我講,其實基因中有很多開關,在複製的過程中,有時這個開關打開,有時另一個開關打開,複製出來的細胞就不同了,但是至今人們也不知道這些開關怎麼工作的。

如果知道了,那麼就可以從幹細胞出發,克隆自己的器官了。薩爾茲伯格因為過去網球打多了,膝蓋不是很好,因此他特別關心這件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享受到克隆膝蓋軟骨的成果。總之,人類對基因的瞭解其實還很少。利用基因技術治癒癌症等絕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無論是Calico的CEO、著名生物學家李文森,還是人類長壽公司的創始人溫特,都沒有把目標設定在讓人類能夠永生這件事情上,而是不約而同地把目標定位在了長生不老上。所謂長生不老,就是活得長,而且直到生命的最後,依然健康。

用溫特的話說,將來60歲的人可以像20歲的一樣,而李文森則是講,希望人類能活到120歲,在去世前一天,他還是健康的。(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的年齡劃分標準,0-17歲的算是未成年,18-65歲算是青年人,66-79歲是中年人,80-99歲是老年人,100歲以上的是長壽老人。我現在又被算回到青年人了。)

這個目標顯然更有實際意義,目前一些醫學上重大突破,都在説明達成這個目標。前一陣子,我拜訪斯坦福醫學院和斯坦福醫院,得到一個好消息,幹細胞技術治療中風,獲得非常好的結果。斯坦伯格教授的團隊對18例患者進行了醫治,一半病人有了非常大的好轉。

接下來,他們要實驗100例,進行雙盲試驗。在早些時候,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參觀了人工心臟實驗室,這種人工心臟已經用於了臨床試驗(這個話題我以後會和你細聊),這些成就,都無疑可以大幅度地幫助全人類延年益壽。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我最近談論醫療的事情似乎比談論IT的還多,因為我在這方面花的時間非常多,不僅是在投資這個領域的一些公司和研究項目,而且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利用IT技術改善醫療是今後一個大趨勢。

很抱歉,寫到最後,我依然沒有回答人是否能永生,這與其說是生物學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哲學問題,下次有機會,我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先聊到這裡。

祝冬安。

— 本文完 —

思考題:

你是如何理解“長生不老”的?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2015年,突破獎中的生命科學獎授予了從事CRISPR工作的兩名女科學家,美國的詹妮弗•杜德納和法國的艾曼紐•卡彭特,也可見全世界對這項研究的關注。這似乎表明這項技術開始趨於成熟,不過目前它的成功率也不過60%左右,而且成本特別高。

即便能夠編輯基因了,是否病就能被治好了呢?也不一定,因為DNA控制組織和器官的形成過程比想像的要複雜。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是源於一個受精卵細胞,它一分二,二分四,但是分著分著就有了組織的區別,然後組織就形成不同的器官,這又是為什麼呢?

薩爾茲伯格和我講,其實基因中有很多開關,在複製的過程中,有時這個開關打開,有時另一個開關打開,複製出來的細胞就不同了,但是至今人們也不知道這些開關怎麼工作的。

如果知道了,那麼就可以從幹細胞出發,克隆自己的器官了。薩爾茲伯格因為過去網球打多了,膝蓋不是很好,因此他特別關心這件事,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享受到克隆膝蓋軟骨的成果。總之,人類對基因的瞭解其實還很少。利用基因技術治癒癌症等絕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無論是Calico的CEO、著名生物學家李文森,還是人類長壽公司的創始人溫特,都沒有把目標設定在讓人類能夠永生這件事情上,而是不約而同地把目標定位在了長生不老上。所謂長生不老,就是活得長,而且直到生命的最後,依然健康。

用溫特的話說,將來60歲的人可以像20歲的一樣,而李文森則是講,希望人類能活到120歲,在去世前一天,他還是健康的。(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的年齡劃分標準,0-17歲的算是未成年,18-65歲算是青年人,66-79歲是中年人,80-99歲是老年人,100歲以上的是長壽老人。我現在又被算回到青年人了。)

這個目標顯然更有實際意義,目前一些醫學上重大突破,都在説明達成這個目標。前一陣子,我拜訪斯坦福醫學院和斯坦福醫院,得到一個好消息,幹細胞技術治療中風,獲得非常好的結果。斯坦伯格教授的團隊對18例患者進行了醫治,一半病人有了非常大的好轉。

接下來,他們要實驗100例,進行雙盲試驗。在早些時候,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參觀了人工心臟實驗室,這種人工心臟已經用於了臨床試驗(這個話題我以後會和你細聊),這些成就,都無疑可以大幅度地幫助全人類延年益壽。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我最近談論醫療的事情似乎比談論IT的還多,因為我在這方面花的時間非常多,不僅是在投資這個領域的一些公司和研究項目,而且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利用IT技術改善醫療是今後一個大趨勢。

很抱歉,寫到最後,我依然沒有回答人是否能永生,這與其說是生物學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哲學問題,下次有機會,我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先聊到這裡。

祝冬安。

— 本文完 —

思考題:

你是如何理解“長生不老”的?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