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走邊防“走”出好新聞

來源解放軍報

2017年春節, 作為新華社解放軍分社駐北部戰區支社“新春走軍營”第二報導分隊, 我們來到北部戰區吉林省軍區延邊軍分區, 就駐紮在中俄、中朝邊境的邊防部隊進行採訪, 采寫了《天佛指山上的尖兵》《除夕夜, 他們巡邏界碑為祖國守歲》《解放軍專家醫療隊節前赴北疆巡診送醫》等一組稿件, 經新華社通稿平臺發佈後, 近百家中央和省市級媒體予以採用或轉載, 很多線民看到報導後為邊防官兵的奉獻點贊、留言。 在此次採訪活動中, 我們在挖掘采寫了一批有溫度的新聞同時, 也收穫了不少感悟和體會。

體會一:走邊防走出了有溫度的新聞

寒冬臘月, 年關將近, 正是人們踏上回家團聚旅途的時刻, 我們分成多個採訪分隊走進軍營。 面對長年累月駐紮在邊關哨所的基層官兵, 我們心裡湧起一股股暖流。 採訪中, 當我們對官兵說“打擾你們了”“添麻煩了”時, 官兵樸實地回應“過春節你們能來我們這裡採訪, 是對我們莫大的關心”, 讓我們分外感動。

與年齡和我們相仿的連隊幹部聊天, 他們講解邊防勤務如數家珍;與歲數和我們弟弟相近的戰士一起巡邏, 看他們在凜凜寒風中爬冰臥雪, 親切、心疼和感動在我們心中反復激蕩, 讓我們采寫出的稿件蘊含溫情、直抵人心。 《除夕夜, 他們巡邏界碑為祖國守歲》一文在新華社用戶端發表後,

點擊量達43萬多人次, 有線民留言“為國戍邊獻青春, 捍衛正義保家邦”, 讀者的有感而發既是對邊防官兵無私奉獻的讚頌關愛, 也是對我們新聞記錄者的褒獎肯定。

體會二:走邊防走出了有思想的新聞

只有接“地氣”, 才會冒“熱氣”。 新春走軍營, 實質上就是要延續“接地氣”“抓活魚”的好傳統。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 我們報導組跟隨汪清縣人武部人員一起考察軍地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情況。 接近零下30攝氏度的低溫, 踩著近30釐米厚的積雪, 全身凍透的我們參觀當地挖掘、搶救、還原的抗聯遺跡, 現地體會抗聯將士當年抗日的艱苦環境, “黨校培訓、國防教育的現地參觀在這裡組織, 選在夏秋季節就是避暑遊玩,

選在冬春季節才能有所觸動教育”“教育部更新確立‘十四年’抗戰概念, 相關歷史遺跡更要跟進支撐”等報導線索, 正是在這些實地即時調研中碰撞總結出來。

筆下重千鈞, 肩頭萬斤擔。 採訪中, 汪清縣人武部政委張顯鋒對記者說, 全國像我們這樣情況的縣市不在少數, 一沒有軍工企業, 二沒有重兵駐守, 但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不能缺位, 近些年我們縣一直在思考實踐這個課題。 我們採訪組由此切入採訪, 在支社王天德社長指導下, 初步歸納出汪清縣以國防教育為重點的“軍民融合五步走”經驗線索, 向上級彙報後, 列入了2017年重點內參報導計畫。

體會三:走邊防走出了有品質的新聞

“離泥土越近, 越有生命力”。

這次採訪, 我們發現, 除了駐紮環境艱苦, 在邊境情況複雜的一線駐守的官兵, 精神高度戒備, 遇到的特情兇險多變, 有時做了驚天動地之舉卻由於種種原因並未公開報導。 如何拿捏好軍事任務與新聞報導的平衡, 考驗著我們軍事新聞工作者的業務能力, 特別是對於編輯記者有多次交叉崗位經歷的我, 更是一種挑戰。

在天佛指山下的“梁基錫班”, 與哨所戰士們一起就餐嘮家常, 我們“挖”出了和平時期榮立一等功的戰士周桀一鳴驚人之前的糗事、“污點”;在佈滿預案、方案、教案的狹小辦公室, 與兩鬢斑白的老邊防、延邊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喬建軍暢談穩邊、固邊、安邊、興邊、富邊, 我們震撼於落實國家層面行動規劃實施後的成果效力。

我們采寫的《天佛指山上的尖兵》一稿, 受到許多官兵的點贊, 誇我們“寫‘活’了、寫出了 ‘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