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2014—2016年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區中考語文試卷命題變化趨勢

2014年9月4日, 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 確定在上海、浙江先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 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增強學生選擇考試科目的自主性、考試評價採取等級制、考察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完成各階段學業考試的銜接, 浙江以及北京等各省市已經出臺中考改革方案, 上海市中考改革方案也將發佈。 中考作為高考的“預備戰”, 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倒向高考的改革方向。 本文通過分析上海市、北京市以及浙江省11個地級市2014—2016年中考語文試卷(共42套), 探求中考改革前後語文試卷命題的變化方向和趨勢。

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其他語文能力得以融會貫通的重要紐帶。 閱讀在語文試卷中的考察不僅局限于“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等閱讀模組, 閱讀能力貫穿於語言積累、綜合運用、寫作等各類題型。

從近三年語文試卷各類題型的命題情況來看, 中考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不是應試技巧, 命題材料形式多樣、容量激增、維度和深度都有增加的趨勢, 命題也更為趨向關照整體和實際應用, 迎來了“大閱讀時代”。

采輯之博

通過分析試卷我們發現, 形式愈加豐富的命題材料開始走進語文試卷, 尤其是多樣化的非連續文本材料逐漸“佔據”語文試卷。 2016年略有減少, 原因在於改革區試卷將其進行了更高程度的整合。

例如, 北京市實用類閱讀文本的考查:2014年為說明文《宜居城市》, 在文章最後一題中引用了兩則材料, 內容分別是有關早期的城市和減少汽車尾氣排放量的措施;2015年正文即為兩則材料,

說明南水北調工程的相關事宜, 同時在正文部分引用了《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線示意圖》, 並且在試卷中有針對“示意圖”提問的題目;2016年正文為兩則材料, 分別介紹京劇的劇種知識和京劇藝術家梅蘭芳, 在隨後的問題中, 引入梅蘭芳紀念館中的“蘭花指”展板圖片、梅蘭芳在《霸王別姬》中扮演虞姬時聽到楚歌後使用的手勢的圖片、《史記•項羽本紀》的連結材料。 雖然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篇數沒有變甚至是減少, 但是引入了更多數量和形式的文本片段。

除了閱讀部分, 其餘板塊的非連續性文本材料都有較大程度的增加, 例如, 湖州卷2014年沒有非連續性文本材料;2015年語言運用部分根據問題引入了一幅《吉山南路限時單行示意圖》;2016年同樣在語文運用部分引入三幅圖片:《湖筆博物館》《南潯古鎮》《德清莫干山》,

而後再根據此三幅圖片進行相應的語言表達。 2016年溫州卷的名著閱讀、2016年北京卷的小作文……都開始採用更為廣博的命題材料。

大量的、形式內容更為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被引入並且融入語文試卷的各個部分, 考察學生的文本閱讀、圖文轉換、聯讀、遷移等能力, 強調從形式到內容, 再從內容到形式, 而後相互貫通的閱讀能力養成, 對學生的要求不再是機械地記憶“死”知識。

選擇之精

除了廣度拓寬之外, 閱讀命題也旨在引導學生增加閱讀的深度。 據統計, 引入對比材料的閱讀題數量從2014年每套0.358(篇)一直飆升到1.077(篇)。 對比閱讀不僅擴大了閱讀的廣度,

多篇閱讀材料之間的內在關聯性更要求學生對文本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豐富的命題材料不僅是量的堆積, 因為所選材料都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共同指向同一主題, 在命題材料的選擇上足見命題者的良苦用心。

在2016年寧波中考試卷中, 兩篇文言文為對比閱讀材料, 都是有關勸諫的敘事性文章。 在四道命題中, 有三道需要考生聯繫兩篇文章作答:第15題為有關兩篇文本內容的客觀題;第17題通過勸諫這一共同的特點使考生更加有效地提取了兩篇文章的資訊;第18題通過同類人物的對比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值得關注的是, 在改革區的很多省市, 中考語文試卷開始將不同的文類文體整合在同一閱讀主題下。 如2016年紹興卷將實用類文本和古文閱讀整合,該卷實用類文本《陶淵明:四海與丘山》編自《陶淵明詩文》及有關資料,一篇文章中同時包括現代文和文言文,如《度山海經》《與子儼等疏》《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考查題目也同時兼顧這兩種文體。

這樣的命題材料整合形式要求考生具有多維、立體、多樣化的視角和胸襟,學生需要通過對比,多讀多想,相互參照,相互作證,走向文章的“青草更青處”。

視角之高

語文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可見,現階段課改對於閱讀的要求從具體的字詞句上升到更高層級的整體把握能力,從一斑窺全豹發展到“高屋建瓴”,在整體的關照下聚焦細節,盡可能地避免閱讀零散、無序的狀態。

經統計,“通過全文”“聯繫全文”“聯繫上下文”這類語句在閱讀命題中出現的平均次數為:2014年0.846(次)、2015年1.077(次)、2016年1.077(次),這表明試題力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關注全篇。

如在杭州市近三年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從命題順序看:2014年首先將有關具體段落的內容問題放在第一位;2015年第一題關注文章開頭和結尾,開始有了全文的輪廓;2016年第一題為補全線索脈絡題,貫穿全文。同時,在2015年和2016年的命題中,出現了“聯繫全文”的字眼,也是引導學生在關照整體之後,再關注細節。具體如下:

【2014】本文以“故鄉紅葉”為題,為什麼在一、二兩段中要寫“香山紅葉”?

【2015】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我們兄妹”對父親的記憶“只有他”,有什麼作用?

【2016】在空格中填入恰當的文字,補全女兒對陶碗情感態度的變化過程。

再如金華卷中有關《水滸傳》的考察在改革前後也發生了變化。改革前:

武松搶過林子(快活林)背後,見一個金剛來大漢,披著一領白布衫,撒開一把交椅,拿著蠅拂子,坐在綠槐樹下乘涼。武松看那人時,生得如何,但見:形容醜惡,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橫鋪,幾道青筋暴起。黃髯斜卷,唇邊幾陣風生;怪眼圓睜,眉下一雙星閃。真是神荼鬱壘象,卻非立地頂天人。這武松假醉佯顛,斜著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這個大漢,一定是__________(人物)了。”直搶過去。(《水滸全傳》

改革後:

某班舉行《水滸》故事會,按原著順序講下面四個故事,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故事:①武松大鬧飛雲浦 ②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③花榮大鬧清風寨 ④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我們可以看到,改革前更加偏重於對單個情節或者人物的考察,改革後更側重對於對整本書的考察。改革後的題目少了對具體字句、具體知識點的考察和分析,而側重於整體的把控,這與新課標中提倡“讀整本的書”的理念是內在統一的。這樣的改革在於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觀,避免閱讀碎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往依靠考前背誦名著知識點的方式再也無法應對語文考試了,只有真正的閱讀了整本書,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真正提高語文素養,才是教師和考生們應該著力的方向。

運用之真

閱讀之“大”,不僅體現在語文試卷和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更體現在生活這個外延中,中考引導學生提高“大閱讀”能力的目的,歸根結底也是使語文真正走進生活、服務生活。在全國和改革區的改革方案中,都提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深入思考當下問題的能力。語文最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不應僅僅局限于讓學生得到基礎、生硬的語文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分析思考,並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小事、解決具體問題。

以寧波市近三年的綜合性學習考題為例:

【2014年】

活動一:[探源釋義]

漢字很有趣。老師提供了《辭海》中“集”字“佳”部的注釋:“佳:短尾鳥”。請你解釋《詩經》“黃鳥於飛,集於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2015年】

請根據對話內容,以編輯部的名義寫一則啟事(只寫正文,60字左右)。

【2016年】

根據兩則知識卡片完成如下題目:爸爸買了智能手機,他聽說用WiFi上網會有風險。請你根據知識卡片提供的相關資訊,告訴爸爸在公共場合使用WiFi的注意事項,以有效保護個人資訊。要求表達合理、得體,字數在80字以內。

可以看到,2014的命題較為側重知識的積累與記憶;2015年開始有了知識運用的命題意識,但作為一名初中生,真正為編輯部寫啟事的機會少之又少,運用範圍狹窄;2016年的命題材料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智慧手機、公共WiFi網路普及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幫助父母解決手機互聯網等問題在我們身邊時刻都在發生。2016年的寧波卷正是將這樣一個出現頻率高、應用性能高的社會問題引入中考命題,旨在引導學生“真刀實槍”地解決身邊問題。

再如,2016年湖州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為《2016文化看點看什麼》,嘉興卷和舟山卷都選入了名為《“打遊戲月入3萬”的少年該力挺嗎?》的閱讀文本……都是引領學生對當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凸顯語文的實際應用功能,讓語文之“大”與閱讀之“大”的範圍更加宏闊。

中考語文改革旨在“養能力”,養的是真正的閱讀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迎接“大閱讀時代”。中考語文改革者、參與者、語文教育研究者,其路漫漫,行之將遠。

作者單位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 甯小安

(更多精彩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76期)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如2016年紹興卷將實用類文本和古文閱讀整合,該卷實用類文本《陶淵明:四海與丘山》編自《陶淵明詩文》及有關資料,一篇文章中同時包括現代文和文言文,如《度山海經》《與子儼等疏》《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考查題目也同時兼顧這兩種文體。

這樣的命題材料整合形式要求考生具有多維、立體、多樣化的視角和胸襟,學生需要通過對比,多讀多想,相互參照,相互作證,走向文章的“青草更青處”。

視角之高

語文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可見,現階段課改對於閱讀的要求從具體的字詞句上升到更高層級的整體把握能力,從一斑窺全豹發展到“高屋建瓴”,在整體的關照下聚焦細節,盡可能地避免閱讀零散、無序的狀態。

經統計,“通過全文”“聯繫全文”“聯繫上下文”這類語句在閱讀命題中出現的平均次數為:2014年0.846(次)、2015年1.077(次)、2016年1.077(次),這表明試題力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關注全篇。

如在杭州市近三年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從命題順序看:2014年首先將有關具體段落的內容問題放在第一位;2015年第一題關注文章開頭和結尾,開始有了全文的輪廓;2016年第一題為補全線索脈絡題,貫穿全文。同時,在2015年和2016年的命題中,出現了“聯繫全文”的字眼,也是引導學生在關照整體之後,再關注細節。具體如下:

【2014】本文以“故鄉紅葉”為題,為什麼在一、二兩段中要寫“香山紅葉”?

【2015】文章開頭和結尾都寫到“我們兄妹”對父親的記憶“只有他”,有什麼作用?

【2016】在空格中填入恰當的文字,補全女兒對陶碗情感態度的變化過程。

再如金華卷中有關《水滸傳》的考察在改革前後也發生了變化。改革前:

武松搶過林子(快活林)背後,見一個金剛來大漢,披著一領白布衫,撒開一把交椅,拿著蠅拂子,坐在綠槐樹下乘涼。武松看那人時,生得如何,但見:形容醜惡,相貌粗疏。一身紫肉橫鋪,幾道青筋暴起。黃髯斜卷,唇邊幾陣風生;怪眼圓睜,眉下一雙星閃。真是神荼鬱壘象,卻非立地頂天人。這武松假醉佯顛,斜著眼看了一看,心中自忖道:“這個大漢,一定是__________(人物)了。”直搶過去。(《水滸全傳》

改革後:

某班舉行《水滸》故事會,按原著順序講下面四個故事,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故事:①武松大鬧飛雲浦 ②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③花榮大鬧清風寨 ④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我們可以看到,改革前更加偏重於對單個情節或者人物的考察,改革後更側重對於對整本書的考察。改革後的題目少了對具體字句、具體知識點的考察和分析,而側重於整體的把控,這與新課標中提倡“讀整本的書”的理念是內在統一的。這樣的改革在於培養學生的整體閱讀觀,避免閱讀碎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往依靠考前背誦名著知識點的方式再也無法應對語文考試了,只有真正的閱讀了整本書,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真正提高語文素養,才是教師和考生們應該著力的方向。

運用之真

閱讀之“大”,不僅體現在語文試卷和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更體現在生活這個外延中,中考引導學生提高“大閱讀”能力的目的,歸根結底也是使語文真正走進生活、服務生活。在全國和改革區的改革方案中,都提出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深入思考當下問題的能力。語文最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不應僅僅局限于讓學生得到基礎、生硬的語文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學會獨立分析思考,並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小事、解決具體問題。

以寧波市近三年的綜合性學習考題為例:

【2014年】

活動一:[探源釋義]

漢字很有趣。老師提供了《辭海》中“集”字“佳”部的注釋:“佳:短尾鳥”。請你解釋《詩經》“黃鳥於飛,集於灌木“一句中“集”的意思”。

【2015年】

請根據對話內容,以編輯部的名義寫一則啟事(只寫正文,60字左右)。

【2016年】

根據兩則知識卡片完成如下題目:爸爸買了智能手機,他聽說用WiFi上網會有風險。請你根據知識卡片提供的相關資訊,告訴爸爸在公共場合使用WiFi的注意事項,以有效保護個人資訊。要求表達合理、得體,字數在80字以內。

可以看到,2014的命題較為側重知識的積累與記憶;2015年開始有了知識運用的命題意識,但作為一名初中生,真正為編輯部寫啟事的機會少之又少,運用範圍狹窄;2016年的命題材料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智慧手機、公共WiFi網路普及與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幫助父母解決手機互聯網等問題在我們身邊時刻都在發生。2016年的寧波卷正是將這樣一個出現頻率高、應用性能高的社會問題引入中考命題,旨在引導學生“真刀實槍”地解決身邊問題。

再如,2016年湖州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為《2016文化看點看什麼》,嘉興卷和舟山卷都選入了名為《“打遊戲月入3萬”的少年該力挺嗎?》的閱讀文本……都是引領學生對當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凸顯語文的實際應用功能,讓語文之“大”與閱讀之“大”的範圍更加宏闊。

中考語文改革旨在“養能力”,養的是真正的閱讀能力、學以致用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迎接“大閱讀時代”。中考語文改革者、參與者、語文教育研究者,其路漫漫,行之將遠。

作者單位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 | 甯小安

(更多精彩請移步《中國教師》總第276期)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資料—數位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