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寰宇微視》|跟它相比,你們的防抖美顏技術都弱爆了!

熟悉數碼產品的小夥伴們都知道, 現在的數碼相機、手機攝像頭等拍照產品都具有防抖功能。 那些高大上的“四軸防抖”、“六軸防抖”等“黑科技”其實並不算“黑”, 因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有更高精度的防抖“高科技”了。 而且這項技術也真的用在了一個很“高”的產品身上——哈勃空間望遠鏡!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抖動指數只有0.007弧秒!下面的這個例子可以幫助我們形象的理解這個參數的變態——以這個抖動指數為標準的話, 我們可以使從華盛頓紀念碑頂上發射的鐳射, 準確擊中332公里外, 紐約帝國大廈頂上的一枚10美分硬幣!

不僅如此, 還可以讓鐳射穩定在羅斯福總統的頭像上!

如此變態的參數, 嚇壞了當時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總工程師(1983-1985)鮑勃·鐘斯,

讓他直呼“我們做不了”!也因為這種在當時看來非常嚴苛的設計要求, 使得哈勃專案歷經艱難, 用了20多年才得以發射升空。

而說到建造空間望遠鏡這種奇思妙想, 就要追溯到更早的上世紀四十年代, 在《在地球之外的天文觀測優勢》中,

天體物理學家利曼·施皮策指出在太空中的天文臺優於地面天文臺的性能。 簡單來講, 因為大氣層外幾乎沒有阻礙, 所以空間望遠鏡能看得更遠、更清楚。

於是在二戰之後的六十年代, NASA進行了多個空間望遠鏡的專案, 哈勃空間望遠鏡項目也是在此期間決定立項的。

但是命運多舛, 審批、資金、技術等諸多問題使專案一拖再拖, 以至於到了1980年初, 望遠鏡才有了名字——“哈勃”, 用以紀念在20世紀初期發現宇宙膨脹的天文學家艾德溫·哈勃。

但慢熱的哈勃空間望遠鏡也的確是與眾不同的!它在設計之初即確定的可維護思路, 使得從1990年4月升空至今,通過維護和升級,它仍能為人們探索宇宙提供服務。相比之下,與哈勃同時期的很多空間望遠鏡卻早已停止了運行。

但哈勃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指標,也為它在建造過程中埋下了一些隱患。比如廣為人知的哈勃光學主鏡是“近視眼”的問題,既是因為在當時嚴苛的鏡面光滑要求下,需要在鏡面磨制的過程中,在每百萬分之一英寸的地方都做精確的測量!

結果鏡面與需要的位置相差了微不足道的2微米,卻造成了早期哈勃成為“近視眼”的尷尬情況。這個問題直到1993年宇航員為哈勃帶上“眼鏡”才得以解決。

然而,哈勃空間望遠鏡所展現給人們的,卻是前所未見的宇宙奇景!天道酬勤——哈勃項目所表現出的人類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堅持不懈探索宇宙奧秘的雄心壯志,將更深廣的影響人類對宇宙,對自身的認知!

國家地理通過不斷創新的節目,鼓勵觀眾以獨特的觀點探索周邊的世界。

國家地理隸屬於1888年創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作為國家地理學會與福斯娛樂集團(FOX Entertainment Group)的合資企業,始終致力於透過旗下六個頻道,致力於推廣探險、環保及教育工作。目前, 國家地理以45種語言轉播至全球171個國家,觸及約四億四千萬收視戶。 使得從1990年4月升空至今,通過維護和升級,它仍能為人們探索宇宙提供服務。相比之下,與哈勃同時期的很多空間望遠鏡卻早已停止了運行。

但哈勃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指標,也為它在建造過程中埋下了一些隱患。比如廣為人知的哈勃光學主鏡是“近視眼”的問題,既是因為在當時嚴苛的鏡面光滑要求下,需要在鏡面磨制的過程中,在每百萬分之一英寸的地方都做精確的測量!

結果鏡面與需要的位置相差了微不足道的2微米,卻造成了早期哈勃成為“近視眼”的尷尬情況。這個問題直到1993年宇航員為哈勃帶上“眼鏡”才得以解決。

然而,哈勃空間望遠鏡所展現給人們的,卻是前所未見的宇宙奇景!天道酬勤——哈勃項目所表現出的人類百折不撓的精神,與堅持不懈探索宇宙奧秘的雄心壯志,將更深廣的影響人類對宇宙,對自身的認知!

國家地理通過不斷創新的節目,鼓勵觀眾以獨特的觀點探索周邊的世界。

國家地理隸屬於1888年創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作為國家地理學會與福斯娛樂集團(FOX Entertainment Group)的合資企業,始終致力於透過旗下六個頻道,致力於推廣探險、環保及教育工作。目前, 國家地理以45種語言轉播至全球171個國家,觸及約四億四千萬收視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