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美文丨顧建平:徐霞客如果到環江

作者:顧建平

顧建平。 作者供圖

在環江, 最先讓我們興奮的是山腰間的霧嵐。

從南寧四個小時的車程, 進到環江境內。 在服務區休息,

環週四望都是桂林那樣一個個獨自兀立的山峰, 不很高, 但是半山腰就籠罩了霧氣, 遮沒了山頂。

我客居北京三十餘年, 不太記得北京有沒有過那種充滿水分讓空氣濕潤、呼吸清爽的濃霧。 自霧霾產生之後, 真正的霧, 就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了, 或者說被替代了。

有科學研究說, 在人的記憶裡, 氣味是留存最久的, 一種熟悉的氣味, 能勾起人的回憶, 回到早年的場景。 它甚至是小說中意識流的主要觸媒, 據說普魯斯特寫《追憶逝水年華》就是憑著氣味追憶往昔的。

不遠萬里到達環江, 這邊卻是天朗氣清, 春風吹拂。 東道主很欣喜地說, 前幾天環江都是陰雨綿綿, 你們來了天氣就晴朗了。

我的內心居然有隱隱的遺憾。 我在想:徐霞客當年在環江,

可都是陰雨綿綿啊。

每次出遠門, 到遠離北京或者遠離我的蘇南故鄉的地方, 尤其中國東南、西南部僻遠的地方, 我就止不住地會想:徐霞客有沒有來過這裡?

徐霞客是江蘇江陰人, 我的同鄉。 他的出生地江陰馬鎮(現在歸入徐霞客鎮)與我的家鄉江陰德積鎮相距不過三四十裡路。 他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 進入中學課本的偉大歷史人物。

1998年夏天, 我在大雷雨天氣裡, 等待一下午、一晚上, 於午夜飛到武夷山。 次日游九曲溪, 於佳山勝水間赫然見一石碑, 上書徐霞客的《游武彝山(武夷山)日記》中的段落。 這意外的發現讓我甚為驚訝嘆服, 對這位明代同鄉也充滿好奇。

這年秋天到麗江, 我們坐著范穩兄駕駛的捷達車,

沿著尚未正式開通的楚大高速公路到大理, 再走了數百里盤山公路到麗江。 彼時麗江尚未名聲大噪, 遊人多來自雲南本地。 此前我編發過詩人于堅的一篇散文《高原上的高原》, 說是麗江這邊的魚都是傻的, 不懼遊人, 以前沒人捕魚, 魚的身體裡還沒有恐懼的基因。 在這離開江蘇江陰三千里的地方, 在納西木氏土司的豪宅門口, 白牆上赫然寫著《徐霞客日記·滇遊日記》中的句子:“木氏居此二千載, 宮室之麗, 擬于王者。 ”

此後在黃山, 在曲靖, 雁蕩山, 廬山, 天臺山……我都有類似際遇。 以致後來每到一個地方, 我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 徐霞客或許已經來過這裡。

北京到南寧直線距離兩千五百公里, 飛機三個半小時行程。

南寧到環江三百公里, 汽車走高速將近四個小時。

但是我的明朝老鄉徐霞客, 每到一處幾乎都是徒步旅行。 1637年農曆閏四月初, 徐霞客在遊歷了浙江、江西、湖廣之後, 由湖南入廣西, 曆遊全州、興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縣、象州、武宣、桂平、陸川、玉林、北流、容縣、貴縣、橫縣、邕甯、南寧、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綏、賓陽、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 1638年農曆三月底, 從南丹入貴州。 徐霞客在廣西待了整整一年, 走遍廣西大部分地區。 這些行跡, 他都記錄在四篇《粵西遊日記》中。

河池、南丹都在環江的周邊, 遊記中多次提到的荔波、思恩也與環江相關。 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之後, 環江主體所在的思恩縣和洪武十七年(1384年)思恩縣西北部建置的荔波都歸屬慶遠府河池州。

荔波在清雍正年間改屬貴州行省都勻府。 環江現在的首府所在地就叫思恩鎮。 據此推測, 徐霞客或許到過如今的環江境內, 或許與如今的環江縣境擦肩而過。

戊寅(西元1638年)三月, 徐霞客準備從廣西入貴州, “初六日以一書畀吳守備, 得其馬票。 韋亦為余索夫票于戚揮使。 以為馬與夫可必得, 及索之, 仍無應者。 是日齋戒而占, 惟思恩可行, 而南丹不吉。 其楊生之同行, 亦似虛而不實。 初七日索夫馬仍不得。 楊姿勝來顧, 乃阿迷州楊繩武之族也, 言其往黔尚遲, 而此中站騎甚難, 須買馬可行。 余占之, 頗吉。 已而馮使以一金來贐, 侑以蔬酒, 受之。 既午, 大雨傾盆, 欲往楊處看騎, 不果行。 下午雨止, 餘作一柬, 托陳君仲代觀楊騎。 是日為穀雨,占驗者以甘霖為上兆,不識吾鄉亦有之否也?”

在異鄉行旅,如此艱難曲折,既因道路也因人事,於是占卦吉凶。初六占卜是南丹不吉。“十四日以月忌,姑緩陳君行。余卜之,則南丹吉而荔波有阻。及再占,又取荔波。餘惑終不解。乃出北門,為北山之遊。”山路險阻,又風雨泥濘。徐霞客在思恩、南丹、荔波間徘徊猶豫的景象,於此可見。

在《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中,常常是某日“雨霏霏”“夜雨達旦”“雨漸止”“雨不止而勢少殺”,這跟我印象中的黔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一致的。但我在環江的這三日,居然一直是難得的晴天。

即使是晴天,霧嵐也依然在陽光下的山腰間嫋娜升騰,這就是水氣彌漫的南國,雨露陽光萬物生長的南國。

旅遊是到一個初看有愛乃至久看不厭的地方去。旅遊重在遊,目的地是唯一追求。

旅行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行重在行,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沿途皆是風景。

徐霞客是個旅行家,不是個旅遊者。他由湖南入廣西,由南丹入貴州,在廣西呆了一年,但廣西也只是他三十二年遊歷生涯中的一站。現在幾乎沒有這樣一站一站一路走來的旅行家,多的是直奔目的地的遊客。高速鐵路開通以後,我們憑窗而坐欣賞沿途風景的樂趣也消失了。

作為旅遊目的地,環江還缺乏強大的吸引力。一是對外省的人來說,路程遙遠;二是環江的名聲還不夠大,磁場不足,吸引力也就不足。關鍵是第二點,如果是黃山、長城,路程再遙遠,遊客還是會不辭煩難地奔赴而來。

環江的朋友們說,荔波已經在擴建機場了,以後不必坐飛機到南寧再走三百公里趕過來。荔波雖然屬於貴州,但在地理上與環江是山水一體的兄弟區域,歷史上還長期屬於同一建制。兩縣氣候、景觀相似,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有水量充沛、各種落差的瀑布。在新世紀之初,荔波偏處貴州西南一隅,還默默無聞。2005年我參加一個新聞採訪活動到荔波,從貴陽到荔波經過的路途比南寧到環江還要曲折漫長。這一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中國最美的五十個地方,荔波以喀斯特地貌入選,在入選名單中荔波是最新鮮、最陌生的名字,因而也是最吸引眼球的。記得那期《中國國家地理》剛出現在北京的報攤上,就有很多朋友詢問:荔波在哪裡?

現在荔波儼然已經成為貴州除黃果樹瀑布之外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了。

環江有與荔波、桂林同樣的喀斯特地貌,奇峰兀立,有天坑,有地下溶洞,有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木論卡喀斯特國家自然保護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典範區域。

環江植被蔥蘢,常年雨量充沛,瀑布如水晶珠簾。明倫鎮的牛角寨瀑布,高下參差,或寬或窄,身置其下頓入清涼境界。藍天麗日,空氣清新,有科研部門統計,牛角寨景區負氧離子每立方釐米最高可達2.6萬個。廣西的巴馬是著名的長壽之鄉,也是以負氧離子聞名,就空氣而言,環江或許不輸于巴馬。

多達萬畝的龍岩朝閣草甸,是罕見的高山草原。馴樂苗鄉梯田,月亮山、中洲河、江色峽谷……這些還沒有進入搜狗輸入法詞庫的神奇景觀,放置在通衢大道旁的任何一處,都會是遊人如織的著名景點。但是在西南,在黔桂交界地區,它只是眾多景色之一,所謂奇觀美景都是相對於周遭景色而言的。

木論保護區內有一條長達二十五公里、橫跨黔桂兩省的的古代商道,被稱為南方的絲綢之路。我們在這條苔蘚斑駁的古商道上攀登了五六公里,過了兩個關口,道上堅石如甕嫗齒牙、錯落不整,有馬蹄踏過的窪坑,有少量平整石板,走過這些路,眾人已經有些吃力,關口稍息後便乘興而返。沿著商道再往前走,應該就是貴州的荔波了。我來到這兩個先秦同屬象郡,明朝同屬思恩縣,現在分屬貴州、廣西的兩個縣,前後隔了將近十二年。同游荔波的詩人、書法家汪國真先生,前年已經遽歸道山。十二年對天地山河而言,只是須臾一瞬間,對人生而言,卻是巨大的跨度。

當年徐霞客輾轉河池、南丹之間,走的也許就是這樣崎嶇的山道,甚至更加險峻:“循東崖溯流上,升陟三裡,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見東峽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駢峽,但聞水聲喧甚,以為自墮峽而下也,而旁眺不見影。(《粵西遊日記》之四)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有時不巧連寄宿的客棧都找不到,歇下腳來,也是“炊粥為餐,席板而臥”。相較吾鄉先賢的旅行,我此刻的遊賞實在是輕省之至。

《小說選刊》雜誌這次在環江高中有一個“小說走進人民”講座,大禮堂坐了千余名學生,一張張都是年輕純真充滿嚮往的臉孔。孩子們普遍個子不高,但眉清目秀,透著聰明勁兒。據說環江高中教育品質遠近聞名,很多附近縣市的學生都到這裡來就讀。

如果在徐霞客時代,環江一個鄉試得中的舉人要趕在第二年春天到京城參加會試,南京也就罷了,若是在北京,大概在中舉當年的秋天就要動身赴京了。

徐霞客是鄉試不中後絕意於仕途的,普通士子恐怕難以放棄功名利祿之心。若是出師不利,三年一輪回,讀書人將在往返京城的路上常年顛簸,隨年華老去。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從蘇州到應天(南京)參加鄉試,九試不舉。蘇州到南京如今只是不到一小時的高鐵路程,在明代卻是兩天兩夜的水陸兼程。

現代文明改變了人民對時空距離的理解,一切都變得輕快便利。但我們的生命體驗並沒有增加,甚至會因為過於豐富駁雜而失去深度,活在輕浮的狀態中。

當然現代文明的意義不只是衣食住行,民風民俗、人的素質或許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標。徐霞客到達思恩、南丹時,黔桂雖不是蠻荒之地,但地處邊鄙,原住民(“土蠻”)粗野,部族之間還不時有戰爭,這也是他路途上的風險之一。戊寅(西元1638年)年三月十三日,徐霞客在德勝鎮,當地的指揮使劉弘勳對他說:“去南丹州的路大而遠,只是土司家中出了變亂。崇禎九年冬天,土司莫極因為母親過生日,他的弟媳入府賀壽,莫極姦污了她,那是三弟的妻子。三弟因此與四弟都不平,共同作亂。莫極逃跑到那地州。後來,下司即獨山州的土司,從前被南丹州害苦了,崇禎十年九月間,也乘機報仇,那一地區大亂。兩個弟弟從下司借來一萬人圍攻南丹州,莫極率那地州的兵前來救援,他的三弟逃奔到思恩縣,四弟逃到上司,莫俊這才返回州城。十二月,莫極聚集了本州的兵馬,在思恩縣逮捕了三弟後把他囚禁起來。今年春天,府中派遣戚指揮使前去南丹州進行調解,三弟得以不死,但在上司的四弟,還依舊虎視耽耽。去下司的路不通;經由荔波縣走,路近但山險。思恩縣西部邊界上有個河背嶺,極高峻,是艱險可怕的道路,終日無人,往西走到茅濫然後進入荔波縣境內,才能徵用腳夫前去。但這條路必須人多才能走。”這個故事在生於江浙魚米之鄉的徐霞客聽來,純粹是驚險刺激的傳奇了。

環江現在是毛南族自治縣,漢族、毛南族之外,瑤族、壯族或許也有不少,沿途所見,民族間互相友愛,人民和諧相處。各民族的婚喪嫁娶儀規,宰牛、祭祖、痛飲、共舞的習慣,民族的手工藝,都保存完好,也成為遊客欣賞的項目。

地球村時代四海一家,現代人得到了便捷,不再有用腳步丈量土地的艱辛,也不會一步一景總有驚異的發現。蠻荒之地的傳奇,永遠是歷史的傳奇、紙上的傳奇了。現代人或許還會有新的傳奇,人生或許會更濃縮、更高效,但古人的專心和堅韌依舊是不可或缺的珍貴品質。

如果沒有飛機,沒有高速公路,我此生大概不會到環江。環江的風景、民俗、飲食、氣候,迥異於我的故鄉蘇南地區,或者我成年以後定居的北京;環江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鮮的異質文化,即使千里迢迢來到此地,也深感不虛此行。

(作者介紹:顧建平,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十月》雜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說選刊》雜誌主編兼《中華辭賦》總編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編審,兼任安徽省新安畫院院務委員)

是日為穀雨,占驗者以甘霖為上兆,不識吾鄉亦有之否也?”

在異鄉行旅,如此艱難曲折,既因道路也因人事,於是占卦吉凶。初六占卜是南丹不吉。“十四日以月忌,姑緩陳君行。余卜之,則南丹吉而荔波有阻。及再占,又取荔波。餘惑終不解。乃出北門,為北山之遊。”山路險阻,又風雨泥濘。徐霞客在思恩、南丹、荔波間徘徊猶豫的景象,於此可見。

在《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中,常常是某日“雨霏霏”“夜雨達旦”“雨漸止”“雨不止而勢少殺”,這跟我印象中的黔桂“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是一致的。但我在環江的這三日,居然一直是難得的晴天。

即使是晴天,霧嵐也依然在陽光下的山腰間嫋娜升騰,這就是水氣彌漫的南國,雨露陽光萬物生長的南國。

旅遊是到一個初看有愛乃至久看不厭的地方去。旅遊重在遊,目的地是唯一追求。

旅行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行重在行,目的地固然重要,但沿途皆是風景。

徐霞客是個旅行家,不是個旅遊者。他由湖南入廣西,由南丹入貴州,在廣西呆了一年,但廣西也只是他三十二年遊歷生涯中的一站。現在幾乎沒有這樣一站一站一路走來的旅行家,多的是直奔目的地的遊客。高速鐵路開通以後,我們憑窗而坐欣賞沿途風景的樂趣也消失了。

作為旅遊目的地,環江還缺乏強大的吸引力。一是對外省的人來說,路程遙遠;二是環江的名聲還不夠大,磁場不足,吸引力也就不足。關鍵是第二點,如果是黃山、長城,路程再遙遠,遊客還是會不辭煩難地奔赴而來。

環江的朋友們說,荔波已經在擴建機場了,以後不必坐飛機到南寧再走三百公里趕過來。荔波雖然屬於貴州,但在地理上與環江是山水一體的兄弟區域,歷史上還長期屬於同一建制。兩縣氣候、景觀相似,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有水量充沛、各種落差的瀑布。在新世紀之初,荔波偏處貴州西南一隅,還默默無聞。2005年我參加一個新聞採訪活動到荔波,從貴陽到荔波經過的路途比南寧到環江還要曲折漫長。這一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中國最美的五十個地方,荔波以喀斯特地貌入選,在入選名單中荔波是最新鮮、最陌生的名字,因而也是最吸引眼球的。記得那期《中國國家地理》剛出現在北京的報攤上,就有很多朋友詢問:荔波在哪裡?

現在荔波儼然已經成為貴州除黃果樹瀑布之外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了。

環江有與荔波、桂林同樣的喀斯特地貌,奇峰兀立,有天坑,有地下溶洞,有千姿百態的鐘乳石。木論卡喀斯特國家自然保護區更是生物多樣性的典範區域。

環江植被蔥蘢,常年雨量充沛,瀑布如水晶珠簾。明倫鎮的牛角寨瀑布,高下參差,或寬或窄,身置其下頓入清涼境界。藍天麗日,空氣清新,有科研部門統計,牛角寨景區負氧離子每立方釐米最高可達2.6萬個。廣西的巴馬是著名的長壽之鄉,也是以負氧離子聞名,就空氣而言,環江或許不輸于巴馬。

多達萬畝的龍岩朝閣草甸,是罕見的高山草原。馴樂苗鄉梯田,月亮山、中洲河、江色峽谷……這些還沒有進入搜狗輸入法詞庫的神奇景觀,放置在通衢大道旁的任何一處,都會是遊人如織的著名景點。但是在西南,在黔桂交界地區,它只是眾多景色之一,所謂奇觀美景都是相對於周遭景色而言的。

木論保護區內有一條長達二十五公里、橫跨黔桂兩省的的古代商道,被稱為南方的絲綢之路。我們在這條苔蘚斑駁的古商道上攀登了五六公里,過了兩個關口,道上堅石如甕嫗齒牙、錯落不整,有馬蹄踏過的窪坑,有少量平整石板,走過這些路,眾人已經有些吃力,關口稍息後便乘興而返。沿著商道再往前走,應該就是貴州的荔波了。我來到這兩個先秦同屬象郡,明朝同屬思恩縣,現在分屬貴州、廣西的兩個縣,前後隔了將近十二年。同游荔波的詩人、書法家汪國真先生,前年已經遽歸道山。十二年對天地山河而言,只是須臾一瞬間,對人生而言,卻是巨大的跨度。

當年徐霞客輾轉河池、南丹之間,走的也許就是這樣崎嶇的山道,甚至更加險峻:“循東崖溯流上,升陟三裡,渡溪而北,逾一坡而下,見東峽石壁危削,上有穹岩,下有駢峽,但聞水聲喧甚,以為自墮峽而下也,而旁眺不見影。(《粵西遊日記》之四)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連騎馬乘船都很少,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有時不巧連寄宿的客棧都找不到,歇下腳來,也是“炊粥為餐,席板而臥”。相較吾鄉先賢的旅行,我此刻的遊賞實在是輕省之至。

《小說選刊》雜誌這次在環江高中有一個“小說走進人民”講座,大禮堂坐了千余名學生,一張張都是年輕純真充滿嚮往的臉孔。孩子們普遍個子不高,但眉清目秀,透著聰明勁兒。據說環江高中教育品質遠近聞名,很多附近縣市的學生都到這裡來就讀。

如果在徐霞客時代,環江一個鄉試得中的舉人要趕在第二年春天到京城參加會試,南京也就罷了,若是在北京,大概在中舉當年的秋天就要動身赴京了。

徐霞客是鄉試不中後絕意於仕途的,普通士子恐怕難以放棄功名利祿之心。若是出師不利,三年一輪回,讀書人將在往返京城的路上常年顛簸,隨年華老去。

明代書畫家文徵明從蘇州到應天(南京)參加鄉試,九試不舉。蘇州到南京如今只是不到一小時的高鐵路程,在明代卻是兩天兩夜的水陸兼程。

現代文明改變了人民對時空距離的理解,一切都變得輕快便利。但我們的生命體驗並沒有增加,甚至會因為過於豐富駁雜而失去深度,活在輕浮的狀態中。

當然現代文明的意義不只是衣食住行,民風民俗、人的素質或許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標。徐霞客到達思恩、南丹時,黔桂雖不是蠻荒之地,但地處邊鄙,原住民(“土蠻”)粗野,部族之間還不時有戰爭,這也是他路途上的風險之一。戊寅(西元1638年)年三月十三日,徐霞客在德勝鎮,當地的指揮使劉弘勳對他說:“去南丹州的路大而遠,只是土司家中出了變亂。崇禎九年冬天,土司莫極因為母親過生日,他的弟媳入府賀壽,莫極姦污了她,那是三弟的妻子。三弟因此與四弟都不平,共同作亂。莫極逃跑到那地州。後來,下司即獨山州的土司,從前被南丹州害苦了,崇禎十年九月間,也乘機報仇,那一地區大亂。兩個弟弟從下司借來一萬人圍攻南丹州,莫極率那地州的兵前來救援,他的三弟逃奔到思恩縣,四弟逃到上司,莫俊這才返回州城。十二月,莫極聚集了本州的兵馬,在思恩縣逮捕了三弟後把他囚禁起來。今年春天,府中派遣戚指揮使前去南丹州進行調解,三弟得以不死,但在上司的四弟,還依舊虎視耽耽。去下司的路不通;經由荔波縣走,路近但山險。思恩縣西部邊界上有個河背嶺,極高峻,是艱險可怕的道路,終日無人,往西走到茅濫然後進入荔波縣境內,才能徵用腳夫前去。但這條路必須人多才能走。”這個故事在生於江浙魚米之鄉的徐霞客聽來,純粹是驚險刺激的傳奇了。

環江現在是毛南族自治縣,漢族、毛南族之外,瑤族、壯族或許也有不少,沿途所見,民族間互相友愛,人民和諧相處。各民族的婚喪嫁娶儀規,宰牛、祭祖、痛飲、共舞的習慣,民族的手工藝,都保存完好,也成為遊客欣賞的項目。

地球村時代四海一家,現代人得到了便捷,不再有用腳步丈量土地的艱辛,也不會一步一景總有驚異的發現。蠻荒之地的傳奇,永遠是歷史的傳奇、紙上的傳奇了。現代人或許還會有新的傳奇,人生或許會更濃縮、更高效,但古人的專心和堅韌依舊是不可或缺的珍貴品質。

如果沒有飛機,沒有高速公路,我此生大概不會到環江。環江的風景、民俗、飲食、氣候,迥異於我的故鄉蘇南地區,或者我成年以後定居的北京;環江的一切對我而言都是新鮮的異質文化,即使千里迢迢來到此地,也深感不虛此行。

(作者介紹:顧建平,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十月》雜誌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長篇小說選刊》雜誌主編兼《中華辭賦》總編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小說選刊》編輯部主任,編審,兼任安徽省新安畫院院務委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