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亞麻籽治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發人群?糖尿病患者飲食指導

對亞麻籽有一定瞭解的朋友, 知道亞麻籽有豐富的營養成分, 對心腦血管有特別的食療作用, 但對糖尿病就無能為力了。 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 亞麻籽不僅對糖尿病有很好的食療效果, 還對糖尿病併發症起到輔助治療。

研究發現:糖尿病人最大的痛苦就是飲食方面所帶來的問題, 很多食物對糖尿病人來說看著都想吃, 但就是不敢吃, 怕吃了血糖會升高, 身體會不舒服。 更不敢多吃, 怕發胖, 肥胖又會加重病情。 而以亞麻籽來食療輔助第一能解決饑餓, 第二有利於減肥。

亞麻籽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飯前吃會有很強的飽腹感, 飯前吃上20克左右的亞麻籽, 能夠減少正餐所攝入的熱量, 但不可生吃亞麻籽, 需要打成亞麻籽粉, 並且和燕麥麩混合進行食療。 吃飯前40分鐘, 喝上一碗燕麥亞麻籽粉粥效果最好。

材料:燕麥麩50克、亞麻籽粉20克, 多加一點水

製作方法:將燕麥麩浸泡15分鐘, 開始煮粥, 快熟時放入亞麻籽粉即可!

小提示:燕麥米或燕麥片都含有少量糖份, 可放一點提味, 切不可多放。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七類高發人群

糖尿病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糖尿病眼部併發症, 目前已是世界上致盲性眼病的重要病種之一。 常發生於40歲以上且患糖尿病時間較長的患者。 反復的視網膜、玻璃體出血和新生血管生成可導致增殖性視網膜炎症, 使患者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 那麼哪些人有可能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呢?

從糖尿病病程來看:

1.患病時間小於5年, 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小於10%;

2.而病程大於20年, 視網膜病變大發生率大於90%以上。

從糖尿病發病年齡來看:

3.確診年齡為0-19歲, 7%的糖尿病患者10年後將發生視網膜病變;

4.確診年齡為20-39歲, 10%的糖尿病患者10年後將發生視網膜病變;

5.確診年齡超過40歲, 25%的糖尿病患者10年後將發生視網膜病變。

另外, 還有一些常見病和不良生活習慣人群, 都具有更高的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

6.出現小血管的病變的患者(尤其是腎臟病變患者);

7.血糖血壓血脂控制不良者、妊娠者、口服避孕藥者、吸煙者等。

糖尿病患者指導飲食的基本方針

指導飲食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1)制定好糖尿病患者食譜:糖尿病患者飲食一日總熱量、各種營養素需要量及三大營養素分配, 過去是以尿糖消失、控制高血糖為目標, 根據血糖高低及尿糖多少來制定糖尿病食譜;現在則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標準體重、肥胖度及運動量、勞動強度、有無併發症及是否妊娠等制定, 還應考慮飲食習慣、嗜好、生活環境、工作內容等, 也要照顧到營養學的原則。因此,現在的飲食療法和過去比較,有原則性區別。

(2)保持標準體重:為預防及治療糖尿病,應注意防止肥胖。保持最理想的體重十分重要,能增進健康,故臨床上稱為“標準體重”。一日總熱量應以能維持標準體重需要的最小熱量為標準。因此,制定食譜前,應先計算出患者的標準體重。

(3)確定總熱量:確定一日需要的總熱量時,除前面提到的條件外,飲食內容隨健康情況、體質、生活環境、氣候及水土不同而有差異。宜先確定大致需要的總熱量,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試行,然後根據患者體重的變化、健康狀況及勞動強度等,定期對飲食計畫進行調整,以便確定最切合實際的總熱量。

(4)補充適當的營養素,除非有併發症,糖尿病患者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應與健康者相同,應補充各種必需的營養素。

(5)有併發症時的飲食治療:有併發症時,應制定兼治糖尿病及併發症的飲食療法。“八分飽,不偏食”這一糖尿病飲食原則,是所有的人為增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皆可採用的基本原則。除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外,大多數情況下,糖尿病飲食不會影響併發症的治療,對結核病,亦無任何妨礙。併發重度腎功能不全時,飲食療法尤為重要,必要時可並用胰島素療法。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有何不同?

(1)每天必須食用以下4大類食品:①穀類、豆類;②無機鹽和維生素;③蔬菜、水果類;④油脂類。上述食品沒有任何一種食物的營養成分是齊全的,所以必須合理搭配,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

(2)食鹽用量:不宜過多,每天維持在10克以下,對高血壓患者更應限制食鹽用量。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與非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定量、定時和定餐,忌食糖制甜食。

控制飲食感到饑餓怎麼辦?

(1)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瞭解饑餓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經過治療,病情改善後,饑餓感就會隨之減輕。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認識到食量與習慣有關,減少食量無疑會感到饑餓,但為了治療,這也是能夠適應的。

(2)要採取措施解決饑餓:①多吃低熱能,大體積的食品,如含糖類較少的黃瓜、大白菜、豆芽等蔬菜。開始節食時,可將正餐的主食留出1/4量作為加餐用,在加餐時配以低熱量蔬菜或豆腐乾。②多選用粗雜糧代替細糧,如紅豆粥、綠豆粥、蓧麥面以及三合面(玉米麵、黃豆麵及白麵),二合面(玉米麵、黃豆麵)製作的饅頭、麵條等。③有的患者總結了先吃副食,後吃主食,菜做得淡些等經驗。總之,讓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再配合上述措施,饑餓感在短期內就會消失。

也要照顧到營養學的原則。因此,現在的飲食療法和過去比較,有原則性區別。

(2)保持標準體重:為預防及治療糖尿病,應注意防止肥胖。保持最理想的體重十分重要,能增進健康,故臨床上稱為“標準體重”。一日總熱量應以能維持標準體重需要的最小熱量為標準。因此,制定食譜前,應先計算出患者的標準體重。

(3)確定總熱量:確定一日需要的總熱量時,除前面提到的條件外,飲食內容隨健康情況、體質、生活環境、氣候及水土不同而有差異。宜先確定大致需要的總熱量,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試行,然後根據患者體重的變化、健康狀況及勞動強度等,定期對飲食計畫進行調整,以便確定最切合實際的總熱量。

(4)補充適當的營養素,除非有併發症,糖尿病患者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應與健康者相同,應補充各種必需的營養素。

(5)有併發症時的飲食治療:有併發症時,應制定兼治糖尿病及併發症的飲食療法。“八分飽,不偏食”這一糖尿病飲食原則,是所有的人為增進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皆可採用的基本原則。除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外,大多數情況下,糖尿病飲食不會影響併發症的治療,對結核病,亦無任何妨礙。併發重度腎功能不全時,飲食療法尤為重要,必要時可並用胰島素療法。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有何不同?

(1)每天必須食用以下4大類食品:①穀類、豆類;②無機鹽和維生素;③蔬菜、水果類;④油脂類。上述食品沒有任何一種食物的營養成分是齊全的,所以必須合理搭配,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

(2)食鹽用量:不宜過多,每天維持在10克以下,對高血壓患者更應限制食鹽用量。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與非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定量、定時和定餐,忌食糖制甜食。

控制飲食感到饑餓怎麼辦?

(1)要有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瞭解饑餓是糖尿病的一種症狀,經過治療,病情改善後,饑餓感就會隨之減輕。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認識到食量與習慣有關,減少食量無疑會感到饑餓,但為了治療,這也是能夠適應的。

(2)要採取措施解決饑餓:①多吃低熱能,大體積的食品,如含糖類較少的黃瓜、大白菜、豆芽等蔬菜。開始節食時,可將正餐的主食留出1/4量作為加餐用,在加餐時配以低熱量蔬菜或豆腐乾。②多選用粗雜糧代替細糧,如紅豆粥、綠豆粥、蓧麥面以及三合面(玉米麵、黃豆麵及白麵),二合面(玉米麵、黃豆麵)製作的饅頭、麵條等。③有的患者總結了先吃副食,後吃主食,菜做得淡些等經驗。總之,讓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再配合上述措施,饑餓感在短期內就會消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