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遼河油田守井人:17年孤獨磨礪成“創效專家”

新華社瀋陽5月5日電從瀋陽驅車60公里來到遼中區茨榆坨鎮郊外, 中國石油遼河油田茨榆坨採油廠17號採油站坐落在一片遠離人煙的田野上。

在這裡, 石油工人楊之光17年隻身守護30多口油水井, 在日常工作之餘學知識、搞創新, 累計攻克數十個技術難關, 為企業降本增效6000萬元, 成為孤獨中走出來的“創效專家”。

原野深處有我“家”

院內的水泥路面乾淨平整, 路旁是兩窪翠綠的菜苗, 幾間藍頂的活動板房旁養著貓、狗, 如果不是房後粗大的油氣管線, 這裡就像個普通農家, 只不過附近沒有鄉鄰。

體態魁梧、皮膚黝黑的楊之光走出板房,

跨上一輛舊電動車帶記者前往油井, 一會兒爬上井臺, 一會兒鑽進管線下細細觀察。 “每天上午一趟、下午一趟, 晚上11點還要來看看運行中的油井。 ”他說。

這樣的工作每天周而復始, 無論風雪, 也沒有節假。 “人家住樓房生活在城裡, 咱倆工作、生活幾乎與世隔絕, 如同一對苦行僧。 ”一開始, 陪同楊之光的老伴沒少抱怨。 而今, 二人都已習慣了這裡的平靜。

野外條件艱苦, 有一年下大雪, 井場附近一個齊脖子深的溝渠被大雪填平了。 老楊一早出門聽到抽油機有異響, 慌忙跑向井場, 一腳踩空掉到渠裡, 整個人都被積雪淹沒了。 “最後我是順著管線爬著去的井臺, 還好機器沒事兒。 ”楊之光回憶說。

茨榆坨採油廠採油作業三區黨總支副書記安保峰介紹,

像老楊工作的這種採油站, 標準應當配齊10個工人。 “人員不足, 只能派老楊這種有經驗, 技術全面的老工人來駐守, 沒想到他這裡管得井井有條, 打理得像自己家一樣!

用創新驅散孤獨

遠離喧囂嘈雜, 反而給認真負責、兢兢業業創造了空間。 老楊幹一行、愛一行, 常年與機器設備打交道, 他養成了愛觀察、愛琢磨的習慣, 並從中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題。

老楊文化不高, 早年他自學了機械製圖, 完成的零件圖基本能達到直接加工的程度。 生產中遇到瓶頸, 大毛病打電話找人來維修, 碰上小故障, 他總會再三琢磨, 尋求突破。

經過多年的琢磨, 他發明的“抽油機井深井泵旋入式w水流固定凡爾”改善了直通式入液易沉積、易漏失和熱洗效率低等問題,

而“注水井旋入式單流閥篩檢程式”的發明, 則提高了過濾精度, 減少了易凍部位。

這兩項發明首先於採油作業三區的8口油井試驗成功, 平均提高泵效2.7%, 提高熱洗效率30%, 累計創效百余萬元。

17年間, 楊之光從一個基層巡井工, 成長為廠專家創新工作室的骨幹成員, 其三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6項創新在遼河油田得到應用, 累計為企業降本增效6000萬元。

“管井不能光靠拼, 還要有個‘巧勁兒’。 ”這是老楊經常在嘴邊的一句話。 有人說他傻, 給自己添麻煩、找活兒幹, 但老楊嘿嘿一笑:“守著這麼個小站, 每天除了簡單、重複勞動, 還不如從機器設備中找點樂趣!”

在堅守中傳承石油精神

2000年, 採油廠領導找楊之光商量, 讓他獨立“承包”下茨17站的管理任務。 “沒想到我一口答應下來, 已經17年沒和老父親、老母親一起過年了!”面對時光荏苒, 老楊不禁感歎道。

在今年採油廠的新年寄語中, 老楊寫下一句話:“回首過去的歲月, 留下的是精神支柱。 ”對於55歲的他來說, 17年堅守讓他理解石油人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我1985年中專畢業來到遼河油田, 剛工作時住帳篷宿舍, 冬天坐敞篷卡車到井站上班, 儘管條件艱苦, 大家卻精神滿滿。 ”楊之光說, 對於我們這代人, 努力工作、扎實勞動承載著內心的充實和安定。

剛來茨17站的時候, 晚上注水泵嗡嗡響, 震的腮幫子哆嗦, 沒法睡覺, 現在老楊習慣了, 沒有那個聲音還睡不著了。 談起小站的單調,

他坦言, 關鍵看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 笑對困難並尋找辦法, 總能在平凡和逆境中有所作為。

在楊之光周圍幾十公里範圍內, 遼河油田茨榆坨採油廠不少單井站近年都迎來了轉崗職工, 他們對業務不熟、對環境不習慣, 老楊不時騎車前往耐心指導。

“再有5年我就退休了, 還真捨不得這裡。 ”老楊說, 他要抓緊時間多幫助一些工友, 將石油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