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典音樂頻道:兼具趣味與意義

【高雅藝術如何走進大眾】

作者:王紀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每當我想起當年購買磁帶和唱片的經歷, 總會情不自禁地慨歎今昔變化之巨大。 那時, 站在外文書店或音像店櫃檯前, “買, 還是不買”的哈姆雷特式糾結, 是很多像我一樣熱愛音樂的人無數次遇到的, 就像英國作家喬治·吉辛在他的《四季隨筆》中所寫的:“有很多次, 我佇立於書攤前, 或書鋪窗前, 究竟是滿足智力上的需求還是滿足身體上的需要, 內心犯難不止。 有時饑腸轆轆, 就要吃飯的時刻, 我看到一部渴望已久的書而停步佇立,

我愛不釋手;然而買了它, 就意味著要忍饑挨餓。 ”

那時絕對不可能想像, 各大唱片公司的錄音和錄影能夠源源不斷地免費聽到和看到, 而這種難以置信的事實已經成為今日的常態。 在鋪天蓋地的網路音樂來源中,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以其資源的豐富和公益性質卓爾不群。

雖然, 包括藝術機構在內的很多機構, 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商業化運作必不可少, 但商業化運作與公益性的兼顧與平衡, 則是顯示藝術機構的社會責任、良知與品位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這方面, 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做法值得稱讚。

從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欄目設置, 不難看出其內容的涵蓋面與吸引力:NCPA音樂廳、排練現場、NCPA紀錄、古典音樂賞析、音樂蟲聊天室、音樂商店、音樂資訊。

與國家大劇院演出的呼應與結合, 理所當然地也是國家大劇院古典音樂頻道的一項“獨家功能”, 包括有著可愛欄目名的“音樂蟲聊天室”。

記得第一次接到邀請錄製“音樂蟲聊天室”節目時, 我頗不能接受這個欄目名:音樂蟲?還聊天?音樂的嚴肅莊重何在?但當我看到很多知名音樂家加入了“音樂蟲”的行列, 我也就不再猶豫。 時至今日, 它已成為眾多“音樂蟲”分享音樂體驗和知識的最有親和力的“地盤”之一, 包括我參與最多的每月“先聽為快”。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06日 0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