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起源於中國端午節的日本兒童節

日本兒童在公園裡踢足球

人民網東京5月5日電(許永新)在日本, 5月5日為“兒童節”(こどもの日), 現在已不僅是兒童們的節日, 而是被定為公休日,

大人們也休假, 是黃金周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見日本是很重視這一節日的。 雖說是兒童節, 卻主要與男孩子有關, 因此實際上稱作“男孩節”似乎更為確切。 當然, 日本的女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節日, 那就是3月3日的女兒節。 同女兒節一樣, 兒童節也是一個受到中國影響形成的節日。

舊曆5月5日是中國的端午節, 這一節日在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傳到了日本。 據說在中國的端午節習俗傳到日本之前, 日本曾經有過只有女人們參加的祭祀活動。 5月是水稻播種的季節, 年輕的女子們躲在家中沐浴淨身, 舉行活動祈求豐收, 並將菖蒲與艾草插到房檐以起到避邪的作用。 這一活動與從中國傳來的端午節相結合, 便形成了端午節(端午の節句)的習俗。

從鐮倉時代(1185年前後–1333年)開始, 由於菖蒲與尚武在日語中同音, 另外菖蒲的形狀與劍相似, 因此端午節開始被認為是男孩子的節日, 用來祈求男孩子的健康成長。 另外還在室內裝飾盔甲、刀劍、武士人偶等。 並且開始在院前懸掛鯉魚旗, 這一做法也是來源於中國的“鯉魚跳龍門”(登龍門)的典故, 也算是望子成龍的一種表達方式, 從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開始全面普及。

日本明治政府自1873年開始廢除舊曆, 採用西曆紀年, 於是端午節便從舊曆5月5日移到了西曆5月5日。 1948年把這一天正式制定為兒童節。

東京一所公寓樓樓梯上懸掛的鯉魚旗

東京一家神社裡懸掛的鯉魚旗

東京一所中學裡懸掛的鯉魚旗

東京一家商店門前擺放的武士人偶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