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曹操的詩中有經國大業 詩外有洛陽城的滅與興

曾經的宏大城闕、巍峨宮殿早已化為煙雲, 漢魏首都如今除了殘留的北城牆, 大多已成曠野。

洛陽城

□首席記者姚偉文記者李康洪波攝影

悲憤出詩人。 親身經歷首都洛陽毀滅之後, “菜鳥”詩人曹操成長為一流詩人。 滿腔悲涼憂憤和建功立業的抱負, 讓他寫出了傳頌千古的詩篇。

曹操把寫詩當大事, 他一邊寫詩一邊打天下, “外定武功, 內興文學”, “禦軍三十年, 手不舍書, 晝則講武策, 夜則思經傳, 登高必賦, 及造新詩, 被之管弦, 皆成樂章”。

曹操引領了“建安文學”——中國第一次文人詩歌創作熱潮。 作為父親, 曹操培養了兩位傑出的詩人:曹丕、曹植;作為魏王,

曹操吸引了“建安七子”。 這些詩人同樣感于時代, 書寫社會動盪和人民苦難, 抒發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志向, 形成遒勁剛健、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建安風骨”, 並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 五言詩體得以發展, 七言詩體從此開創。

作為曹操政治上的繼承人, 曹丕提出文學乃“經國之大業, 不朽之盛事”之說, 被視為中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的標誌。 其實, 曹丕之論, 是對曹操文學觀念的繼承。

“經國之大業”, 即治理國家的偉大事業。 為什麼把詩歌和文學看那麼重?我走在國棉一廠生活區喧嘩的菜市場中, 突然想到一個答案:當看得見的繁華轉眼成幻夢的時候, 人會更願意相信內心的真實。

曹操是在用詩歌支撐自己, 他要在詩中構建雄健深沉、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世界, 並當做重構現實繁華的根基。 唯其如此, 方稱得上“經國之大業”。

西元220年, 東漢首都被毀後30年, 將要走到人生終點的曹操再次來到洛陽, 在大廢墟上主持興建兩座建築:建始殿、北部尉廨。 北部尉相當於洛陽北區公安局局長, 是曹操擔任的第一個官職, 他政治生命的起點。 建始殿, 顧名思義, 曹操在為一個新洛陽奠基。

南征北戰、戎馬一生的曹操, 最終死在了這個建築工地上。 他是在用生命中最後的能量, 奮力將洛陽帶到重新出發的起點。

“菜鳥”詩人曹操的“理想國”

落日餘暉中, 城牆上衰草枯黃, 城牆下麥苗青青, 共同渲染著蒼涼的氣息。 這是漢魏首都殘留的北城牆,

位於白馬寺以東數裡, 如今是孟津平樂鎮金村的地盤。 金村周圍的曠野, 曾是漢魏首都的核心區。 想當年, 這裡宮殿巍峨, 權貴、富商極多, 滿街車如流水馬如龍。

曹操的養祖父曹騰是大太監、費亭侯, 父親曹嵩曾任大司農、太尉等高官。 曹操從小在首都生活, 20歲開始當官, 擔任的第一個職務就是洛陽北部尉——負責金村一帶治安的公安局長。

或許是因為特殊的家庭出身, 曹操受儒家綱常名教的約束較少, 他喜歡首都一些“前衛”的東西:書法、音樂、圍棋、詩歌等。 不過, 那時候曹操的詩很“菜”, 完全沒有後來的風範。

他的第一首詩《對酒》寫於184年, 那年曹操30歲, 在洛陽擔任“議郎”。

“對酒歌, 太平時, 吏不呼門。 王者賢且明, 宰相股肱皆忠良。

鹹禮讓, 民無所爭訟。 三年耕有九年儲, 倉谷滿盈。 斑白不負戴。 雨澤如此, 百谷用成。 卻走馬, 以糞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 鹹愛其民, 以黜陟幽明, 子養有若父與兄。 犯禮法, 輕重隨其刑。 路無拾遺之私。 囹圄空虛, 冬節不斷。 人耄耋, 皆得以壽終。 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

這年黃巾起義爆發, 東漢王朝風雨飄搖, 但身處繁華洛陽的曹操還沒有切膚之痛, 這首詩寫的是他心中的理想社會:政治清明, 君聖臣賢, 五穀豐登, 沒有官吏上門大呼小叫, 人人禮讓, 路不拾遺, 人人皆得壽終……

曹操剛接觸詩歌不久, 語言未經錘煉, 空洞無味, 有研究者認為, 此時的曹操“基本不會作詩。 ”

曹操寫出高水準的詩作, 是在此五年之後。 當時他逃離董卓控制的洛陽,

經鄭州到開封, 隨後起兵開封, 在鄭州與董卓部隊交戰, 奮力向洛陽進軍。 這段經歷, 讓曹操寫出名作《蒿裡行》, 從此他成長為一流的詩人。 曹操走的這條“詩歌之路”, 就是後來鄭汴洛唐詩宋詞“詩歌走廊”,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有趣的巧合。

逃離洛陽成為一流詩人

西元189年, 董卓帶領隴西鐵騎進入洛陽, 控制朝政, 廢立皇帝。 為了籠絡人才, 他任命曹操為驍騎校尉。 曹操不願為董卓效命, 但得罪了董卓, 只好逃走。

逃亡的路, 步步驚心, 在成皋(今滎陽汜水), 他因過分多疑, 殺了故人呂伯奢的家人;走到中牟, 一位亭長懷疑他是逃犯, 將他抓到了縣裡, 這時董卓“通緝”他的命令已傳達到中牟, 一位“副縣長”認出了他, 幸虧此人頗有見識, 說服縣令將他釋放。

一路驚魂,曹操逃到了陳留(今開封陳留鎮),在家族和一位陳留富豪的幫助下,招募5000人,起兵反董卓。此時,袁紹、袁術、韓馥、鮑信、張邈等都起兵反董,袁紹被推為盟主。

董卓強行把漢獻帝和大量洛陽人遷往長安,將能帶走的洛陽財富劫掠一空,然後領兵全城放火,火借風勢,穿街走巷,半天過後,殿宇倒塌,一片火海,繁華首都洛陽,幾天後便化為灰燼。

曹操聞知消息後,要求各路諸侯合力進攻洛陽,但袁紹等人各有私心,又畏懼董卓兵強,沒人敢出兵。曹操憤而獨自領兵進軍,在滎陽遭遇董卓部將徐榮,兩軍交戰,曹軍死傷甚多,曹操也被流矢射中。

回到諸侯紮營的酸棗(今延津),諸侯們正在喝酒取樂,不圖進取。曹操上前斥責,鼓動他們攻打董卓,但那些人無動於衷。不久,討伐董卓的諸侯們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社會更加動盪,人民大量死亡。

孤獨、悲涼、憤怒、無奈,這些情緒在曹操的心中發酵,最終釀成了《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堪稱“詩史”的作品,用凝練的語言記錄了諸侯征伐董卓的複雜事件,更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限災難:連年的征戰,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蝨子;無辜的百姓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到處白骨,曠野千里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

從《對酒》的空洞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到《蒿裡行》深味體驗、深刻批判社會現實,曹操的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南征北戰抒寫壯志情懷

曹操越老詩寫得越好。艱苦卓絕、充滿變數的戰爭,使他的生命體驗豐富而強烈。他將強烈的情感貫注詩篇,開啟了詩歌由言志到抒情的轉型。

建安十二年,為掃除烏桓和袁紹殘餘勢力,曹操率軍北伐。這場戰爭十分艱險,由於天氣惡劣,濱海道路不通,曹軍被迫從“盧龍塞”(今喜峰口)出塞,一路開山填穀,行程艱難。遭遇烏桓數萬騎兵時,曹操登高觀察,發現倉促迎戰的敵軍陣容不整,遂堅定信心,“縱兵擊之”,烏桓軍瞬間崩潰,首領或被斬殺,或遠遁,“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

艱難的遠征大獲全勝,南下統一全國沒有了後顧之憂,曹操心情舒暢,回軍途中,寫下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在碣石山創作的《觀滄海》是中國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山水詩,寫得意境開闊,氣勢雄渾。曹操眼中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激蕩而壯麗,他既是在寫大海,也是在寫自己的內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日月星辰都仿佛在大海中自由運行,這種與大海一樣包容天地萬物的胸懷,確為致力於統一天下的曹操所有。立志統一國家,必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曹操的《短歌行》更清晰地表現了這樣的壯志和胸懷: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可說是詩歌版的“求賢令”。“青青”兩句化用《詩經·鄭風·子衿》的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用心深細婉轉,有著感人的力量,是《求賢令》之類檔所不能表達的。

但人生往往難盡如人意。曹操起兵三十年,帶著滿懷壯志,傾盡智慧、熱情和膽略,最終卻未能實現夙願。

老驥伏櫪重建洛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是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篇,也是曹操代表作之一。《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而夏門則是洛陽的一座城門。

洛陽是曹操無法忘懷的地方。董卓的一把火,讓繁華大城變成了一座大廢墟,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座廢墟像一個無比巨大的傷疤,無聲地散發著無盡的悲涼、絕望,無時無刻不在刺痛眼睛,刺痛心靈。

建安十六年,洛陽毀滅後21年,曹操西征馬超,途經洛陽,跟隨他的曹植被故都的荒涼深深打動,寫下“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句子,此行曹操沒有留下詩作,但他內心的感慨,必定比19歲的曹植更深刻。

建安二十四年,65歲的曹操再次回到洛陽。這一次,他決心重建洛陽城,彌補那個時代最大的傷痕。

這一年,曹操過得很不順心。這年三月,劉備攻打漢中,黃忠力斬夏侯淵;八月,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一時中原震動。曹操率軍從長安到洛陽,並沒有急著南下攻打關羽,而是停下來,下令興建北部尉廨、建始殿,開啟重建洛陽的大工程。

或許已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在曹操看來,迫在眉睫的關羽大軍,不如蓋這兩座房子重要。三國鼎立格局已成,統一天下的夢想,有生之年難以實現。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仍謀劃著統一大業。故都洛陽積澱著大一統王朝的記憶,重建洛陽,既能重振人心,又能為統一大業營造氣勢。

工程就緒,曹操派徐晃南下攻打關羽,自己也麾軍南下,不過只走了百十公里,駐軍摩陂(今郟縣東南),展示實力,遙助徐晃聲威。不久徐晃擊敗關羽,曹操返回洛陽,繼續他的“房地產項目”。十多天后,曹操病逝於洛陽城的建築工地上。

在他身後,洛陽城得到全面重建,再成首都,這座新城與漢代舊洛陽有了完全不同的氣質,詩歌登堂入室,藝術之花漸次盛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氣質的首都。

一路驚魂,曹操逃到了陳留(今開封陳留鎮),在家族和一位陳留富豪的幫助下,招募5000人,起兵反董卓。此時,袁紹、袁術、韓馥、鮑信、張邈等都起兵反董,袁紹被推為盟主。

董卓強行把漢獻帝和大量洛陽人遷往長安,將能帶走的洛陽財富劫掠一空,然後領兵全城放火,火借風勢,穿街走巷,半天過後,殿宇倒塌,一片火海,繁華首都洛陽,幾天後便化為灰燼。

曹操聞知消息後,要求各路諸侯合力進攻洛陽,但袁紹等人各有私心,又畏懼董卓兵強,沒人敢出兵。曹操憤而獨自領兵進軍,在滎陽遭遇董卓部將徐榮,兩軍交戰,曹軍死傷甚多,曹操也被流矢射中。

回到諸侯紮營的酸棗(今延津),諸侯們正在喝酒取樂,不圖進取。曹操上前斥責,鼓動他們攻打董卓,但那些人無動於衷。不久,討伐董卓的諸侯們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社會更加動盪,人民大量死亡。

孤獨、悲涼、憤怒、無奈,這些情緒在曹操的心中發酵,最終釀成了《蒿裡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堪稱“詩史”的作品,用凝練的語言記錄了諸侯征伐董卓的複雜事件,更寫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無限災難:連年的征戰,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蝨子;無辜的百姓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到處白骨,曠野千里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

從《對酒》的空洞表達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到《蒿裡行》深味體驗、深刻批判社會現實,曹操的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南征北戰抒寫壯志情懷

曹操越老詩寫得越好。艱苦卓絕、充滿變數的戰爭,使他的生命體驗豐富而強烈。他將強烈的情感貫注詩篇,開啟了詩歌由言志到抒情的轉型。

建安十二年,為掃除烏桓和袁紹殘餘勢力,曹操率軍北伐。這場戰爭十分艱險,由於天氣惡劣,濱海道路不通,曹軍被迫從“盧龍塞”(今喜峰口)出塞,一路開山填穀,行程艱難。遭遇烏桓數萬騎兵時,曹操登高觀察,發現倉促迎戰的敵軍陣容不整,遂堅定信心,“縱兵擊之”,烏桓軍瞬間崩潰,首領或被斬殺,或遠遁,“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

艱難的遠征大獲全勝,南下統一全國沒有了後顧之憂,曹操心情舒暢,回軍途中,寫下組詩《步出夏門行》,其中在碣石山創作的《觀滄海》是中國第一首完整意義上的山水詩,寫得意境開闊,氣勢雄渾。曹操眼中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激蕩而壯麗,他既是在寫大海,也是在寫自己的內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日月星辰都仿佛在大海中自由運行,這種與大海一樣包容天地萬物的胸懷,確為致力於統一天下的曹操所有。立志統一國家,必須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曹操的《短歌行》更清晰地表現了這樣的壯志和胸懷: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短歌行》可說是詩歌版的“求賢令”。“青青”兩句化用《詩經·鄭風·子衿》的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麼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裡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用心深細婉轉,有著感人的力量,是《求賢令》之類檔所不能表達的。

但人生往往難盡如人意。曹操起兵三十年,帶著滿懷壯志,傾盡智慧、熱情和膽略,最終卻未能實現夙願。

老驥伏櫪重建洛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龜雖壽》是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篇,也是曹操代表作之一。《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而夏門則是洛陽的一座城門。

洛陽是曹操無法忘懷的地方。董卓的一把火,讓繁華大城變成了一座大廢墟,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這座廢墟像一個無比巨大的傷疤,無聲地散發著無盡的悲涼、絕望,無時無刻不在刺痛眼睛,刺痛心靈。

建安十六年,洛陽毀滅後21年,曹操西征馬超,途經洛陽,跟隨他的曹植被故都的荒涼深深打動,寫下“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句子,此行曹操沒有留下詩作,但他內心的感慨,必定比19歲的曹植更深刻。

建安二十四年,65歲的曹操再次回到洛陽。這一次,他決心重建洛陽城,彌補那個時代最大的傷痕。

這一年,曹操過得很不順心。這年三月,劉備攻打漢中,黃忠力斬夏侯淵;八月,關羽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一時中原震動。曹操率軍從長安到洛陽,並沒有急著南下攻打關羽,而是停下來,下令興建北部尉廨、建始殿,開啟重建洛陽的大工程。

或許已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在曹操看來,迫在眉睫的關羽大軍,不如蓋這兩座房子重要。三國鼎立格局已成,統一天下的夢想,有生之年難以實現。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仍謀劃著統一大業。故都洛陽積澱著大一統王朝的記憶,重建洛陽,既能重振人心,又能為統一大業營造氣勢。

工程就緒,曹操派徐晃南下攻打關羽,自己也麾軍南下,不過只走了百十公里,駐軍摩陂(今郟縣東南),展示實力,遙助徐晃聲威。不久徐晃擊敗關羽,曹操返回洛陽,繼續他的“房地產項目”。十多天后,曹操病逝於洛陽城的建築工地上。

在他身後,洛陽城得到全面重建,再成首都,這座新城與漢代舊洛陽有了完全不同的氣質,詩歌登堂入室,藝術之花漸次盛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富有藝術氣質的首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