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林志剛:從世界冠軍到工會副主席

他1970年出生在廣東省廣州市, 4歲開始練習乒乓球, 初中一年級進入廣東省隊, 克服身體素質並不出眾的劣勢, 靠自己的不懈努力, 從一個在省隊排名靠後的無名小輩, 把自己逐漸打磨成全國青少年冠軍、亞洲冠軍和世界冠軍。 經歷了歐洲各大俱樂部歷練、學習深造和申奧等工作, 虛心好學的他在實現專業領域的大跨步後, 將精力和重點放在了企業廣大的一線職工身上。 從前的他, 身上流淌著國家隊的血液;現在的他, 身上散發著燃氣人的光芒。 他就是前乒乓球男子世界冠軍、現任北京燃氣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林志剛。

在北京燃氣集團公司的大樓內, 一間辦公室的門虛掩著, 裡面不斷傳來紙張翻閱的聲音, 卻愈發顯得安靜。 這是燃氣集團工會副主席的辦公室, 林志剛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頭也不抬地翻閱著一份又一份等待他簽字的檔。 資料和書籍堆滿了他的書桌, 和他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態格外契合。 午飯時間已過, 可他還沒有離開過座位, 還在認真地批閱著每一份檔, 仿佛周遭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這叫人難以想像面前的這位認真的工會幹部, 竟然是曾經在乒壇叱吒風雲的世界冠軍。

與乒乓球的不解情緣

“打四歲我就開始練球了, ”林志剛回憶道, “我的家庭在這方面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林志剛的父親是一名乒乓球教練,

在他帶領隊員們訓練時, 年少還未上學的林志剛經常會跟在身邊。 球鞋與地面發出的摩擦聲、球與球臺碰撞所發出的清脆響聲, 讓林志剛耳濡目染地對乒乓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隨後父親就嘗試讓他上臺打球, 可能是遺傳了父親的基因, 上臺的林志剛感覺不錯, 上手很快, 上小學後更是打進了校隊和廣州市隊。 直到小學畢業, 林志剛不僅球打得好, 讀書成績也名列前茅, 小學升初中更是排在全市前50名, 有機會可以上重點中學。

在乒乓球和讀書面前, 林志剛和家人陷入了兩難的選擇。 可在那時做一個決定, 並不像現在這樣簡單。 “我小時候家庭條件差, 父母都是小學老師, 父親兼職體校教練,

維持著四口之家。 那時一家子的一頓飯經常只是兩個小雜面黃饅頭, 如果我選擇乒乓球專業, 既能管吃管住, 又能發衣服發工資, 能夠有效解決家裡的生計問題。 ”並且林志剛小時候經常感冒發燒, 為了增強體質, 打乒乓球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 他打趣地說:“我哥哥念書, 我打球, 一文一武豈不是很好!”於是, 林志剛便踏上了通往世界冠軍的艱辛之旅。

賽場上

逆流而上的追夢赤子心

通往成功的路上, 免不了崎嶇坎坷。 在小學升初中的階段, 林志剛就已經拿到了廣東省同年齡組的單打冠軍。 然而林志剛的各項素質並非是最頂尖的。 “要知道乒乓球是我國的傳統技術型項目, 這對乒乓球運動員的各項要求是非常高的。 這種綜合性運動並不是用手打那樣簡單, 除了技術以外, 體能和心態也非常重要。 另外, 在中國乒乓球群眾基礎好, 有較大的影響力, 競爭也就更激烈。 ”每年省隊就會到各大院校的五年級招人, 但受到身高、體能等方面的限制, 林志剛遲遲未能入選。 一度被拒之門外的他並沒有灰心喪氣,

而是越挫越勇, 使自己的成績一直保持的很穩定。 最後, 教練團隊終於把目光鎖定在了這個鍥而不捨的孩子身上, 讓他進入省隊訓練, 那時的林志剛, 已經上初一了。

通往世界冠軍的大門剛剛打開, 林志剛就感到了陣陣無形的壓力。 他以較小的年齡進入25人左右的省隊, 加之自身各項條件在運動員中並不突出, 成績和水準只能排在省隊的後幾名。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這是教練對林志剛的要求, 更是林志剛在困難面前對自身的要求。 他開始靜下心來, 一步一個腳印的練習, 補強自己的短板, 尋找更為高效的打法。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 林志剛的成績已經能躋身隊內前十名。 這一年成績的突飛猛進, 遠沒有說起來那樣痛快淋漓,背後隱藏的,是他365天瘋狂的自我提升。“我們正常是每天八小時訓練,我每天都給自己加練兩個小時,來提升體能和耐力,完善自身的技術。”林志剛回想起當時的訓練,場景依然是記憶猶新。那時乒乓球比賽21分一局,在體能、持久性等方面都比現在的要求高出很多,想要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就必須加大練習強度。

“對著跨欄的欄架橫向左右跳來增強自身平衡感,短跑有6個100米、4個400米等等,長跑按照需求分為4000米、6000米、8000米,偶爾過節慶祝一下加跑到10000米。”林志剛開玩笑地說,“那時我們隊有個外號,叫‘田徑二隊’。”

殘酷環境下的自我獨立

成績的不斷提高,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經過長時間的刻苦鑽研和不斷積累,代表省隊比賽的林志剛已經在全國同年齡組中打到了前三名。但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是不為人知的殘酷環境。

“現在的人都知道從事職業運動就是一場賭博,成功了什麼都好說,失敗了便是前途未蔔。可我們那時候的環境更為殘酷,不僅從事該項運動的人多,就連主力和陪練的水準,都非常地接近,稍不努力可能主力的位置就會被其他人代替,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林志剛說,由於那時經費緊張,打10歲起,年少的他經常會隻身一人坐汽車或火車去參加全國各類比賽,背著個大運動包,沒有教練、領隊和隊醫,自己解決吃住行、自己準備比賽、自己研究戰術、自己調整心態。

“總之,無論哪出問題了都要靠自己,沒有人會在你身邊。開始時心裡也會有畏懼,後來硬著頭皮咬著牙,也就把困難克服了,一個人去特別遠的地方打比賽,哪還有啥害怕可言!”林志剛說。

殘酷的環境,造就了林志剛獨立的人格。憑藉著這種性格的優勢,他經常會請教教練研究自己的技戰術打法。林志剛當時是左手橫板兩面反膠打法,那時左手打球的人所占比例遠沒有現在高。“我還跟家裡人查過家譜,祖祖輩輩全家上下,就我一個人是左撇子,也挺奇怪的。”而這種打法恰恰迎合了打球速度快、進攻多樣化的趨勢,使林志剛的球風威脅非常大。16歲那年,林志剛就拿到了全國青少年比賽的第一名,並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別拿下了亞洲冠軍和全國冠軍,如願進入了中國國家隊。

那時,球技不斷增長的林志剛與江嘉良和陳龍燦等國手狹路相逢,均嘗勝績。對於林志剛而言,他有一個至今無人能夠運用的秘訣:左右手換拍進攻。“打乒乓球,正手進攻比反手進攻威力大,我左手擅長,右手也能打,用右手進行正手進攻就會比左手反手進攻的威脅大得多,這種隨機變換也會讓對手感到非常不適應。左手的正反手加上右手的正手變換進攻,人們常說我好像是有三隻手在打球。”林志剛在乒壇的這項記錄至今無人能破,那時候的他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神童”。

無緣奧運的畢生遺憾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是乒乓球運動在奧運項目上的“處子秀”。那時的林志剛由於年齡小的原因未能參加奧運會,殊不知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1990年,參加完卡達公開賽的林志剛和師兄準備回國,途經阿聯酋的沙加轉機,在開往機場的高速路上,由於前方兩條線的兩輛大型貨車的錯誤行駛造成了林志剛所乘汽車邊上小轎車的視線盲區,緊急刹車之下使得高速行駛的汽車造成嚴重的追尾事故,也讓坐在後排的林志剛造成了嚴重的腦震盪,幸而沒有生命危險。

這場嚴重的事故之後,林志剛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療。然而後遺症始終困擾著他,一從事劇烈運動,就會不定期的頭痛,對他的訓練和生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無奈之下,林志剛邊治療邊恢復用了兩年,這也讓他錯過了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和1992年的巴賽隆納奧運會。

接連錯過兩屆奧運會,遺憾的心情可想而知。可球還是要打的,生活還是要繼續的。1992年以後,林志剛複出。經過一度的恢復和刻苦練習,林志剛一鼓作氣拿下了全國和亞洲冠軍。1994年,作風頑強、不願服輸的他,代表中國國家隊出戰世界盃團體賽,拿到了當時中國乒乓球隊在低谷期第一個分量十足的世界盃團體冠軍。而錯過兩屆奧運的遺憾令他始終無法忘記,這也對他日後致力於申奧等事業埋下了種子。

幸福的一家人

常駐歐洲為申奧助力

林志剛打球的年代,正是中國乒乓球的低谷期,那時,在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等人的強勢衝擊下,中國隊接連丟掉了男子團體、單打等冠軍。國球的優勢地位不保,中國的乒乓球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重新在世界上站穩腳跟。

拿到世界冠軍後,英語水準出眾的林志剛被國家隊外派到歐洲的俱樂部參加聯賽,一是加深國與國之間的乒乓球交流,二是瞭解歐洲各國的乒乓球訓練體系與技戰術打法。三是學習國外體育管理的經驗。就這樣,林志剛輾轉各國俱樂部,在訓練比賽中還要不斷學習,為了方便與教練和隊員進行交流,更深層次的瞭解他們的風格特點,林志剛克服困難自學語言。其中,他在法國待了10年之久,待到回國之時,他已經成為了通曉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瑞典語的“語言專家”。

林志剛懷著為國奉獻的熱情,同時也想彌補未能參加奧運的缺憾,他在回國之前就投入到了申奧工作中。借助在國外比賽與外國球員乃至政府部門結下的深厚友誼,以及語言上的優勢,林志剛搞起了“體育外交”,致力於讓更多的外國運動員在奧組委的運動員委員會上為中國申奧的成功投下寶貴的一票。為此,他還在國外攻讀了體育工商管理學,強化自身業務水準。2001年,林志剛和他的夫人鄧亞萍同在奧組委參加申奧工作,那時的他頻繁的往返於歐洲和國內,在打球的同時,為了祖國的奧運事業多方奔走。

從萬眾期盼到夢想成真,中國人終於在2008年舉行了自己的奧運會。萬家歡喜、舉國歡騰的背後,是林志剛等人孜孜不倦的奔走和付出,也讓林志剛在“奧運會”這個字眼上找到了平衡。北京奧運會期間,林志剛在豐台體育中心任副主任,繼續著他的奧運事業。奧運會結束後,林志剛也暫時告別了他熱愛的體育事業,帶著為更多人服務的夢想,在2009年9月,調入北京燃氣集團任工會副主席。

為保障職工權益奮鬥

來到燃氣集團,林志剛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點就是專業領域的跨越。“以前從事體育事業,現在接觸工會工作,對該領域的掃盲是首要和必要的。”林志剛負責的工會工作以職工生活為主,沒有豐富的經驗,就要腳踏實地的去瞭解和實踐。為此,林志剛來到各個基層單位,進行了深入的摸底調查,進而瞭解和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實際工作中,細心的林志剛發現,互助保障計畫和企業職工的幫扶時間段是“錯位”的——互助保障計畫是即時的,幫扶工作是季度性的。比如,職工突發大病或意外造成臨時困難後,從上報到理賠的時間段與對職工幫扶的時間段是不吻合的,容易造成工作誤差。

為此,他查閱了相關政策及各種資料,請教了專業人士,經過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使二者的時間段達到吻合,也使得燃氣集團的互助保障計畫與幫扶工作形成了聯動機制。此外,在北京市總工會開展的互助保障工作中,燃氣集團百分之百參加了投保,林志剛結合燃氣職工工作特點和需求,還增加申請了具有燃氣特色的電動自行車第三者險和女職工生育險等,進而使職工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職工文體活動上,林志剛為了讓更多的職工能夠增強體質、健康工作、增加生活樂趣,成立了集團的兩級文體協會。目前,集團設有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攝影、京劇6個單項協會,未來還會成立其他協會,爭取擴大職工參與面,讓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在完善送溫暖長效機制的工作中,林志剛尤其加大了力度,以堅持“關心服務職工、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則,開展“兩節”送溫暖、暑期送清涼、保冬供送溫暖、日常送關愛等活動。2016年,共慰問班組83個,慰問職工1500人次,為一線職工送去小藥箱、防寒服等慰問品;對近200名患大病職工、勞動模範、離退休幹部、女職工進行了慰問。同時,每年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情況對全員職工發放防寒工作用品。為了能夠使慰問工作更全面的覆蓋整個集團,林志剛還創造了集日常慰問、即時慰問、全員慰問於一體的多元化慰問模式。

參加單位的文體活動

對工會工作的不斷創新

通過紮根基層和不斷學習,林志剛對中國工會工作的特色提高了認識,在工作中不斷創新。2014年根據企業發展現狀、工會工作需求建立的“數字工會”,便是最生動的寫照。

“數字工會”從摸底調查到方案形成歷時半年,“數字工會”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包含日常系統管理、電子圖書館、門戶網站和職工福利待遇等四個主要方面,十分高效率的使燃氣集團“維護”和“服務”的理念付諸實踐,即維護企業、職工權益,和所有對企業、職工有利有益的事情服務到位。“數字工會”在北京市企業工會裡處於領先行列,使燃氣集團榮獲“第四屆科技和資訊化創新大會優秀資訊化專案獎”,林志剛也榮獲“第三十屆北京市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對此,林志剛深有感觸。“世界冠軍和工會工作的管理其實是有相通地方的,這就需要我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素養;及時瞭解中央和北京市的相關檔精神,並結合企業實際、職工需求貫徹落實;同時,要勇於創新,為企業和職工時刻做好維護和服務工作。”

現在的林志剛,業餘時間會打打羽毛球、走路、騎車、登山,他自己的孩子也在練習乒乓球,“我想讓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從小學會自我管理,發現自己的長處,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曾經領獎臺上的燦爛容顏,現在紮根職工之間,為他們謀求權益的方方面面。對他而言,工會工作想要做好,和世界冠軍一樣不易,必須用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對待,用謙卑的態度和踏實的作風進行各項專業的學習。對於這位世界冠軍來說,在工會工作上,他是一名永遠保持年輕鬥志的戰士與公僕。

【記者手記】

採訪林志剛,時間經歷了多次調整。預約好的時間總會被他一項項“必須抓緊辦”的工作而改期。對於現在的他而言,工會工作猶如當年的乒乓球訓練一樣,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和放鬆。

聽林志剛講述當年刻苦訓練的故事,猶如身臨其境,無不感慨中華健兒為了祖國榮譽不懈努力的寶貴精神,讓我受益匪淺,並決心像他一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和水準。

作為一名工會幹部,林志剛將一名前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優點充分發揮,他平易近人、談吐風趣、講話做事情認真有條理,在對待工作時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時刻關注著燃氣職工的生活和權益。在世界冠軍和工會副主席的兩條軌跡間,在某種意義上,林主席實現了在人生道路不同階段的雙贏。

本報實習記者 趙思遠

遠沒有說起來那樣痛快淋漓,背後隱藏的,是他365天瘋狂的自我提升。“我們正常是每天八小時訓練,我每天都給自己加練兩個小時,來提升體能和耐力,完善自身的技術。”林志剛回想起當時的訓練,場景依然是記憶猶新。那時乒乓球比賽21分一局,在體能、持久性等方面都比現在的要求高出很多,想要在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就必須加大練習強度。

“對著跨欄的欄架橫向左右跳來增強自身平衡感,短跑有6個100米、4個400米等等,長跑按照需求分為4000米、6000米、8000米,偶爾過節慶祝一下加跑到10000米。”林志剛開玩笑地說,“那時我們隊有個外號,叫‘田徑二隊’。”

殘酷環境下的自我獨立

成績的不斷提高,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經過長時間的刻苦鑽研和不斷積累,代表省隊比賽的林志剛已經在全國同年齡組中打到了前三名。但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是不為人知的殘酷環境。

“現在的人都知道從事職業運動就是一場賭博,成功了什麼都好說,失敗了便是前途未蔔。可我們那時候的環境更為殘酷,不僅從事該項運動的人多,就連主力和陪練的水準,都非常地接近,稍不努力可能主力的位置就會被其他人代替,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林志剛說,由於那時經費緊張,打10歲起,年少的他經常會隻身一人坐汽車或火車去參加全國各類比賽,背著個大運動包,沒有教練、領隊和隊醫,自己解決吃住行、自己準備比賽、自己研究戰術、自己調整心態。

“總之,無論哪出問題了都要靠自己,沒有人會在你身邊。開始時心裡也會有畏懼,後來硬著頭皮咬著牙,也就把困難克服了,一個人去特別遠的地方打比賽,哪還有啥害怕可言!”林志剛說。

殘酷的環境,造就了林志剛獨立的人格。憑藉著這種性格的優勢,他經常會請教教練研究自己的技戰術打法。林志剛當時是左手橫板兩面反膠打法,那時左手打球的人所占比例遠沒有現在高。“我還跟家裡人查過家譜,祖祖輩輩全家上下,就我一個人是左撇子,也挺奇怪的。”而這種打法恰恰迎合了打球速度快、進攻多樣化的趨勢,使林志剛的球風威脅非常大。16歲那年,林志剛就拿到了全國青少年比賽的第一名,並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別拿下了亞洲冠軍和全國冠軍,如願進入了中國國家隊。

那時,球技不斷增長的林志剛與江嘉良和陳龍燦等國手狹路相逢,均嘗勝績。對於林志剛而言,他有一個至今無人能夠運用的秘訣:左右手換拍進攻。“打乒乓球,正手進攻比反手進攻威力大,我左手擅長,右手也能打,用右手進行正手進攻就會比左手反手進攻的威脅大得多,這種隨機變換也會讓對手感到非常不適應。左手的正反手加上右手的正手變換進攻,人們常說我好像是有三隻手在打球。”林志剛在乒壇的這項記錄至今無人能破,那時候的他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神童”。

無緣奧運的畢生遺憾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是乒乓球運動在奧運項目上的“處子秀”。那時的林志剛由於年齡小的原因未能參加奧運會,殊不知這將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1990年,參加完卡達公開賽的林志剛和師兄準備回國,途經阿聯酋的沙加轉機,在開往機場的高速路上,由於前方兩條線的兩輛大型貨車的錯誤行駛造成了林志剛所乘汽車邊上小轎車的視線盲區,緊急刹車之下使得高速行駛的汽車造成嚴重的追尾事故,也讓坐在後排的林志剛造成了嚴重的腦震盪,幸而沒有生命危險。

這場嚴重的事故之後,林志剛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療。然而後遺症始終困擾著他,一從事劇烈運動,就會不定期的頭痛,對他的訓練和生活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無奈之下,林志剛邊治療邊恢復用了兩年,這也讓他錯過了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和1992年的巴賽隆納奧運會。

接連錯過兩屆奧運會,遺憾的心情可想而知。可球還是要打的,生活還是要繼續的。1992年以後,林志剛複出。經過一度的恢復和刻苦練習,林志剛一鼓作氣拿下了全國和亞洲冠軍。1994年,作風頑強、不願服輸的他,代表中國國家隊出戰世界盃團體賽,拿到了當時中國乒乓球隊在低谷期第一個分量十足的世界盃團體冠軍。而錯過兩屆奧運的遺憾令他始終無法忘記,這也對他日後致力於申奧等事業埋下了種子。

幸福的一家人

常駐歐洲為申奧助力

林志剛打球的年代,正是中國乒乓球的低谷期,那時,在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等人的強勢衝擊下,中國隊接連丟掉了男子團體、單打等冠軍。國球的優勢地位不保,中國的乒乓球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重新在世界上站穩腳跟。

拿到世界冠軍後,英語水準出眾的林志剛被國家隊外派到歐洲的俱樂部參加聯賽,一是加深國與國之間的乒乓球交流,二是瞭解歐洲各國的乒乓球訓練體系與技戰術打法。三是學習國外體育管理的經驗。就這樣,林志剛輾轉各國俱樂部,在訓練比賽中還要不斷學習,為了方便與教練和隊員進行交流,更深層次的瞭解他們的風格特點,林志剛克服困難自學語言。其中,他在法國待了10年之久,待到回國之時,他已經成為了通曉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瑞典語的“語言專家”。

林志剛懷著為國奉獻的熱情,同時也想彌補未能參加奧運的缺憾,他在回國之前就投入到了申奧工作中。借助在國外比賽與外國球員乃至政府部門結下的深厚友誼,以及語言上的優勢,林志剛搞起了“體育外交”,致力於讓更多的外國運動員在奧組委的運動員委員會上為中國申奧的成功投下寶貴的一票。為此,他還在國外攻讀了體育工商管理學,強化自身業務水準。2001年,林志剛和他的夫人鄧亞萍同在奧組委參加申奧工作,那時的他頻繁的往返於歐洲和國內,在打球的同時,為了祖國的奧運事業多方奔走。

從萬眾期盼到夢想成真,中國人終於在2008年舉行了自己的奧運會。萬家歡喜、舉國歡騰的背後,是林志剛等人孜孜不倦的奔走和付出,也讓林志剛在“奧運會”這個字眼上找到了平衡。北京奧運會期間,林志剛在豐台體育中心任副主任,繼續著他的奧運事業。奧運會結束後,林志剛也暫時告別了他熱愛的體育事業,帶著為更多人服務的夢想,在2009年9月,調入北京燃氣集團任工會副主席。

為保障職工權益奮鬥

來到燃氣集團,林志剛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點就是專業領域的跨越。“以前從事體育事業,現在接觸工會工作,對該領域的掃盲是首要和必要的。”林志剛負責的工會工作以職工生活為主,沒有豐富的經驗,就要腳踏實地的去瞭解和實踐。為此,林志剛來到各個基層單位,進行了深入的摸底調查,進而瞭解和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實際工作中,細心的林志剛發現,互助保障計畫和企業職工的幫扶時間段是“錯位”的——互助保障計畫是即時的,幫扶工作是季度性的。比如,職工突發大病或意外造成臨時困難後,從上報到理賠的時間段與對職工幫扶的時間段是不吻合的,容易造成工作誤差。

為此,他查閱了相關政策及各種資料,請教了專業人士,經過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使二者的時間段達到吻合,也使得燃氣集團的互助保障計畫與幫扶工作形成了聯動機制。此外,在北京市總工會開展的互助保障工作中,燃氣集團百分之百參加了投保,林志剛結合燃氣職工工作特點和需求,還增加申請了具有燃氣特色的電動自行車第三者險和女職工生育險等,進而使職工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職工文體活動上,林志剛為了讓更多的職工能夠增強體質、健康工作、增加生活樂趣,成立了集團的兩級文體協會。目前,集團設有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攝影、京劇6個單項協會,未來還會成立其他協會,爭取擴大職工參與面,讓職工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在完善送溫暖長效機制的工作中,林志剛尤其加大了力度,以堅持“關心服務職工、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則,開展“兩節”送溫暖、暑期送清涼、保冬供送溫暖、日常送關愛等活動。2016年,共慰問班組83個,慰問職工1500人次,為一線職工送去小藥箱、防寒服等慰問品;對近200名患大病職工、勞動模範、離退休幹部、女職工進行了慰問。同時,每年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情況對全員職工發放防寒工作用品。為了能夠使慰問工作更全面的覆蓋整個集團,林志剛還創造了集日常慰問、即時慰問、全員慰問於一體的多元化慰問模式。

參加單位的文體活動

對工會工作的不斷創新

通過紮根基層和不斷學習,林志剛對中國工會工作的特色提高了認識,在工作中不斷創新。2014年根據企業發展現狀、工會工作需求建立的“數字工會”,便是最生動的寫照。

“數字工會”從摸底調查到方案形成歷時半年,“數字工會”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包含日常系統管理、電子圖書館、門戶網站和職工福利待遇等四個主要方面,十分高效率的使燃氣集團“維護”和“服務”的理念付諸實踐,即維護企業、職工權益,和所有對企業、職工有利有益的事情服務到位。“數字工會”在北京市企業工會裡處於領先行列,使燃氣集團榮獲“第四屆科技和資訊化創新大會優秀資訊化專案獎”,林志剛也榮獲“第三十屆北京市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

對此,林志剛深有感觸。“世界冠軍和工會工作的管理其實是有相通地方的,這就需要我不斷加強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和素養;及時瞭解中央和北京市的相關檔精神,並結合企業實際、職工需求貫徹落實;同時,要勇於創新,為企業和職工時刻做好維護和服務工作。”

現在的林志剛,業餘時間會打打羽毛球、走路、騎車、登山,他自己的孩子也在練習乒乓球,“我想讓我的孩子和我一樣,從小學會自我管理,發現自己的長處,早日成為國家的棟樑。”曾經領獎臺上的燦爛容顏,現在紮根職工之間,為他們謀求權益的方方面面。對他而言,工會工作想要做好,和世界冠軍一樣不易,必須用責任心和使命感去對待,用謙卑的態度和踏實的作風進行各項專業的學習。對於這位世界冠軍來說,在工會工作上,他是一名永遠保持年輕鬥志的戰士與公僕。

【記者手記】

採訪林志剛,時間經歷了多次調整。預約好的時間總會被他一項項“必須抓緊辦”的工作而改期。對於現在的他而言,工會工作猶如當年的乒乓球訓練一樣,不能有絲毫的怠慢和放鬆。

聽林志剛講述當年刻苦訓練的故事,猶如身臨其境,無不感慨中華健兒為了祖國榮譽不懈努力的寶貴精神,讓我受益匪淺,並決心像他一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和水準。

作為一名工會幹部,林志剛將一名前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優點充分發揮,他平易近人、談吐風趣、講話做事情認真有條理,在對待工作時有耐心、有愛心、有恒心,時刻關注著燃氣職工的生活和權益。在世界冠軍和工會副主席的兩條軌跡間,在某種意義上,林主席實現了在人生道路不同階段的雙贏。

本報實習記者 趙思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