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最美勞動者微笑背後的故事

誰是首都最美勞動者?近日, 由勞動午報社、北京市勞動模範協會、北京工會傳媒協會主辦的“首都最美勞動者”頒獎典禮在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項目舉行, 孟慶水、廖娟、孫志寶等10人當選“首都最美勞動者”。

他們用勞動建設了首都的高樓大廈, 美化了城市的環境, 創造了財富, 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幅幅定格的笑臉, 訴說著勞動者的滴滴汗水。 笑臉的背後, 是一個個溫暖、勵志的感人故事。 近日, 10名“首都最美勞動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普通勞動者, 為您講述他們微笑背後的故事。

為工作室的成績單而微笑

廖娟 公交電車分公司第八車隊駕駛員

“微笑是雙方的, 你付出的時候帶著微笑, 收穫的時候也會得到微笑。 ”談到微笑背後, 廖娟說工作是讓她綻放微笑的原因之一。

作為一名駕駛員, 廖娟除了出色的完成車輛運行任務,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這間首席技師工作室也是她綻放微笑的重要來源。 2015年, 廖娟首席技師工作室建立。 如今, 工作室成員已經擴大到了現在的9人。

雖然人數不多, 但工作室發揮的作用卻不小, 這其中就包括教學功能。 3月3日, 又一期無軌電車防禦性駕駛培訓結束了。 通過廖娟的講解, 駕駛員們全面瞭解到電車駕駛安全的更多知識。

“這多虧工作室成員製作的課件, 我才能將課講得這麼精彩。 ”廖娟介紹, 電車駕駛員培養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除去完成公司的培訓, 我們還會結合實際工作給大家補充更多的知識。 ”基於這個原因, 從2015年10月開始, 廖娟首席技師工作室便承擔起這個任務。 如今, 接受過培訓的已有近千名電車駕駛員。

“無軌電車防禦性駕駛培訓只是工作室功能之一, 我們還會在青年技工技能培訓上發揮著作用。 ”廖娟說。 在去年的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比賽中, 祁衛斌獲得第二名。 而在他備戰比賽的過程中, 工作室也結合比賽情況為他和其他比賽選手進行了理論輔導。

無軌電車應用教材不多, 於是, 廖娟和其他成員根據工作中積累的經驗, 結合考試和各種培訓教材整理成題庫。 “這樣大家在比賽前, 就能做到心中有數啦!”

除了這些, 廖娟和工作室的成員們還會完成一些小專案, 總結各種工作方法應用到車輛運行中。 無軌電車自動搭杆一次成功法, 就是去年工作室完成的一個項目。 提到無軌電車, 不少乘客都會想到車頂上的兩個“辮子”。

因為道路的不同, 這兩個“辮子”常常需要放下來再搭上去。

“位置掌握不准或者是方法不對, 都會影響搭杆的成功率。 ”廖娟補充道。 怎麼才能讓一次搭杆成功率提高呢?廖娟和工作室成員開始思考起來。 經過討論, 大家決定實地觀察查找搭杆成功率低的原因。 成員們被分為幾組, 下班後, 輪流來到故宮北門車站觀察車輛捕捉器運作, 統計搭杆成功率。

“位置, 肯定是位置有問題。 ”“還有方法不對, 要找維修人員商量。 ”……通過多次實地觀察, 最終, 工作室的成員不僅發現了搭杆成功率低的原因, 還總結了一套方法。 “現在這個方法已經在各個車隊進行普及, 通過這個方法, 自動搭杆一次成功率也從60%提高到99%。 ”廖娟說。

今年, 工作室的成員又有了新課題。 “我們在琢磨車門開關的問題, 預防門夾傷事故。 ”廖娟介紹, 資料已經基本整理完成。 “現在準備進入方法推廣階段啦!”

本報記者 盛麗

35年的守護 為華燈璀璨而微笑

孟慶水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華燈班班長

夜裡, 城市照明管理中心黃色的工程車緩慢地從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駛過。 為了保障全國兩會期間會場及周邊的照明,巡查人員24小時守護著華燈。看著車窗外璀璨的華燈一基一基掠過,照亮了王府井大街,照亮了北京飯店,照亮了天安門城樓,照亮了十裡長街……這時,即便平時不愛笑的孟慶水也露出了樸實、滿足的微笑。

這微笑來自守護華燈這份工作給予他的榮耀和欣慰。他說,作為首都電力工人,能夠負責維護和檢修國家地標上的華燈,是華燈班的驕傲。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這個華燈班裡有一個與華燈同齡的老班長,他就是孟慶水,人稱“水爺”。水爺帶領著一個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青年團隊,擔負著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沿線253基華燈的清洗與檢修。

“水爺”和他的弟兄們做著一份極其艱苦的工作。每年在最熱的4個月裡,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華燈班的兄弟們堅守在高高的華燈車上,為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253基、6000餘盞華燈“梳洗打扮”。摘燈球、傳遞、沖洗、擦拭、檢查光源與接線、更換、安裝、上保護……在11米的高空作業,沒有任何遮擋物,十幾個華燈人頂著毒日頭,不停地忙碌著,條件艱苦,手裡的活兒卻一點不馬虎。

“那段時間,最難忍受的就是熱,正午的時候,體感溫度近60℃,汗水不住地淌,一天下來,車上備的仁丹、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的藥品就要消耗掉好幾包。”提起每年的“作戰”,孟慶水沒有一點抱怨,因為他覺得大家做的活兒雖然艱苦,卻極其有意義。“每當看著華燈煥然一新,我特自豪,再苦也值!”從事華燈清洗檢修工作35年的孟慶水說。讓他欣慰的是,華燈班的人,不管是新人,還是老師傅,都和他一樣,累並快樂著,有一股再苦再累也要堅守華燈榮耀的勁頭兒。

“當時我們的工作服是濕了幹、幹了濕,大夥兒卻開玩笑地說這是免費的汗蒸排毒。”說起這個小趣事,孟慶水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華燈班的這種樸實地為榮耀而“戰”的精神已經融入了每一位華燈人的心裡。剛剛加入華燈班的小張說:“每次我們的高車開進廣場的時候我都很興奮,有時候幹完活,回頭一看,一排華燈那麼乾淨、漂亮,真有成就感。”老華燈清洗工人韓師傅說:“這班清洗華燈的年輕人都帶著股當兵的勁兒,有我們當年的那股勁兒。”

就是這股勁兒,這種勞動的快樂,讓孟慶水和華燈班每年都兢兢業業,圓滿完成華燈清洗和維護工作。他們的臉龐流淌著汗水,卻依然面帶微笑,他們始終記得,自己身上擔著一個光榮、艱巨的任務——守護華燈。

本報記者 張江豔

為美容城市而微笑

孫志寶 北京固廢物流有限公司抽車班駕駛員

和所有勞模一樣,孫志寶對工作一絲不苟,肯於鑽研。所有今天看起來的成績,都經歷了反復的打磨、不斷的學習甚至內心的修煉,就像修仙一樣,每一步都不敢懈怠。

1995年,孫志寶從河北省承德市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畢業後來到北京環衛集團,成了一名普通的環衛司機。如今他是北京環衛集團北京固廢物流有限公司清運三中心抽車班駕駛員。

“作為一名農民工,和其他人比沒有什麼優勢。”孫志寶說了當年的想法。

今年春節,孫志寶和往常一樣沒有回家過年。如今已是替班司機的他,對自己作業路段的大街小巷瞭若指掌。但當年作為初來乍到的外地人,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北京的城市路況。

為了熟悉北京的地形,他把每次出車清運的地段都標注在地圖上,下班後還跟著其他班的司機出車摸路況。不到半年時間,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滿了東運中心所有的地段,每個地段的平均誤差不超過5米,這成為了孫志寶的一項“法寶”。

20多年間,孫志寶結合工作經驗編寫完成兩萬多字的駕駛員操作規範,研究並編寫多組環衛車改裝培訓教材(PPT),設計製作汽車電路和電控燃油噴射等教學範本,製作大型貨車制動系轉向操作教學平臺……電大畢業的他研究不斷更換的最新車型電路、成為奧運服務車輛應急維護技術成員、駕駛彩車穿越長安街慶祝祖國60華誕、擔任“李春國課堂”教員、獲得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冠軍、被評選為北京市勞模、全國勞模……一項項榮譽撐起了今天的最美微笑。

一路走來,最讓他不願提及的是2014年。那一年,孫志寶先後送走了三位最親的人。

一向身體健朗、跟隨他居住多年的父親在一次回老家探親的路上,突發心臟病,倒在了莊稼地裡。他因為工作耽擱了趕回老家的時間,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時間不長,89歲高齡的奶奶也突然去世。

當年7月份,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拉開帷幕,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通過初賽。正當他集中精力準備後續比賽時,岳父來北京看病,確診為胃癌晚期,他白天上班,晚上一邊複習一邊照顧住院的岳父。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岳父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此時正值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汽車駕駛員技能複賽階段,面對短短半年來連續失去三位親人的痛苦,他懷著沉痛的心情,堅持複習和訓練,取得了複賽第二名的成績,但是他並不氣餒,很快調整好心情,做好比賽的一切準備。

除了每天出車,他還要組織車隊的隊員一起複習。最終,在決賽中,他一舉拿下大賽冠軍。車隊另外的8名司機也在他的輔導下,在大賽100多名選手中排列前20名,其中1人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從內心充滿危機感的少年,到事業有成的青年,推動孫志寶前行的,是回報企業知遇之恩的感激,是獻身環衛事業的志向,更是能為首都北京的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優美做點事情的情懷。“我不是這個城市的農民工,我是這個城市的美容師。”孫志寶說。

本報記者 邊磊/文

通訊員 吳惠民 張景軍/攝

為建設副中心而微笑

劉亞軍 中建一局副中心專案部專案經理

“我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而微笑,我感到無比自豪。”作為本報點贊評選出的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劉亞軍笑著說。

作為項目經理,劉亞軍每天至少要到項目工地轉兩趟,每天至少要走12000步。他要實地查看實體工程和計畫進度有沒有偏差、工地文明施工情況、工作面是否有閒置情況。

“必須把計畫逐一落實。”劉亞軍說,他定時會召集專案管理人員開碰頭會,“每天下午4點先給工人開碰頭會,排查問題。晚上6點再給專案管理人員開會,對於發現的問題,逐一解決,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因為城市副中心項目工期緊,任務重,交叉作業多。中建一局副中心專案部為確保專案能安全、順利地完成地下室工程,施工人員齊心協力,攻堅克難,24小時奮戰在建設一線。

回憶當初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任務時,劉亞軍一開始心裡也沒底兒,因為這個工程的規格太高了:“指揮部領導及集團領導特別重視,確定了非常高的標準,要把城市副中心項目打造成一局的標杆項目。”

既然領導把這麼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交到自己手上了,他便鼓足勇氣,勇敢地挑起了這個重擔。“首先就是充電!”劉亞軍告訴記者,他帶領團隊系統地學習了中建一局各個專案的優秀做法,博採眾長,然後充分應用到城市副中心的專案上來。

要想幹好一個工程項目,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周密的策劃,包括他在內的領導班子一連15晝夜開策劃會的事情令他至今難忘,面對狹小困難的場地,領導班子反復推敲、研討出了最優的施工策劃方案,為後期施工的順利推進贏得了時間、做足了準備。

劉亞軍還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了當年入汛以來的最強一輪降雨過程。北京各地雨報紛紛而至,副中心卻遲遲未下,一局人並未因此而鬆懈,按照事先制定的暴雨防汛應急預案,有序開展防汛工作。在每一個出入口備好沙袋,排水設備就位、搶險機械就位,人員隨時待命。“然而天氣卻和我們開了一個小玩笑,整整一天下下停停。”

20日淩晨3時許,憋了許久的暴雨傾盆而至。劉亞軍作為總指揮,調動專案部一線人員全體嚴陣以待,前期精心策劃的排水設施發揮了效用,雨水及時得到排解,未對項目部生產造成影響。

“近兩天的考驗,我們項目部的兄弟們沒有被打倒,我們用金剛之軀經受住了一次次考驗,用不屈不撓的鬥志踐行了諾言,我們保護了基坑的安全,保住了奮鬥多天的豐碩成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整體工程的安全做出了貢獻!”劉亞軍感歎道。

“工程從2016年7月開工,計畫到2017年11月30日竣工,近500個日日夜夜,我們一直在堅守著,奮鬥著,我們期待建成後的那一刻到來。”劉亞軍說。

本報記者 馬超

為守好糧袋子而笑

劉然 大興國家糧食儲備庫檢驗員

記者在大興國家糧食儲備庫第一次見到劉然,溫婉的性格,看起來有些不善言辭。面對記者的採訪,劉然坦言道:“其實我只是企業裡最普通的一名檢驗員,我身邊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領導和同事,在我看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著,奉獻著,都能稱得上是最美勞動者。”

對於糧食儲備和原糧檢驗工作,很多人都不大瞭解,作為國家糧食儲備庫,每年都有很多小麥、稻穀等原糧進出儲備庫,這些糧食多為首都糧食應急保障之用,所以意義重大。那什麼樣的糧食才能進入糧倉儲存呢?這就需要劉然所在的科室出馬了。

“我們負責檢驗出入庫原糧的各項指標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同時還會定期抽檢庫存原糧的儲存品質等。”劉然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節奏是與糧食成熟和收割的季節同步的。每年全國各地稻穀、小麥成熟的季節,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就在前幾天,剛剛有一批1.3萬噸的稻穀入庫。劉然和同事們連續忙了好幾天。一手拿著扡樣器,一手提著小鐵桶,劉然像往常一樣,帶著記者去月臺取樣。這是化驗員每天必走的一條路,從化驗室走到取樣的月臺,往返大約1.5公里的路程,劉然和同事“孫姐”也顧不上衣著的搭配,都換上了輕便的運動鞋,“運動鞋就放在辦公室裡,不管穿什麼鞋來上班,去取樣都會換上它。”劉然說,忙的時候,他們每天要在這條路上往返5、6次,都靠步行,所以即便再愛美,也不會在工作期間穿高跟鞋。

到了取樣月臺,劉然一邊取樣,一邊向記者解釋,“按照要求,我們需要對每輛運輸車或每節火車車廂進行隨機抽樣,每車不少於10%。”只見她熟練地將扡樣器插入原糧袋,旋轉,取出,順勢倒入小桶內,連貫的動作反復了十幾次。而回到檢驗室,這些原糧還將經受10余項指標的監測。原糧檢驗工作非常單調和枯燥,通過檢驗實驗把長相差不多的糧食,轉化為量化的數位和指標,通過資料分析判斷糧食品質。這樣的工作不僅僅需要專業的技術和知識,還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

說到這裡,劉然就忍不住向記者介紹起身邊的這些同事,“我在科室裡是最年輕的一個,也是工作資歷最淺,經驗不豐富,但每次遇到任何問題,身邊的同事總是能第一時間給予我幫助和支持。”劉然告訴記者,目前檢驗科共有4個人,科長李曉雪是個耿直又沒有架子的好領導,每年除夕都義不容辭地接受值班任務,讓其他同事回家跟家人團聚。另外兩位經驗豐富的同事做檢驗工作也都十年有餘了,每次都能一眼指出劉然檢驗報告中的問題。

“在一個和諧、快樂又充滿積極工作狀態的團隊裡工作,這樣的工作氛圍幫助我迅速成長,也讓我在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劉然說,作為首都糧食應急保障的把關人,她和她的同事們都在努力而又認真的工作中默默奉獻著。作為平凡崗位上的一員,他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最美的笑容。

本報記者 王路曼 文/攝

為企業的關懷而微笑

張明 中鐵建工西北公司安裝專案書記

2月28日,他從京外趕赴回京,領取本報評選的首都最美勞動者獎項。他笑得很燦爛,可背後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他是張明,來自中鐵建工西北公司,是北京市勞模、全國勞模。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不僅要肯幹,還要懂得巧幹。”這是張明經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事實上,在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張明面對一張張工程圖紙,初中畢業的他宛如在看“天書”。性格倔強的他暗暗給自己打氣:不懂,就一點一點學!從那時起,稍有空閒,就圍著師傅問這問那,苦活髒活搶著幹,就是為了師傅能多教點技術要領。晚上回到宿舍,不顧勞累,把工作中碰到的難題記錄下來,潛心琢磨。工友們看到他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勸他:“這是技術員幹的活。咱們這裡大學生那麼多,你一個工人,瞎折騰啥!”每當聽到那些話,張明只是憨笑幾聲,繼續埋頭看書和整理筆記。

在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裡,擺放著他的施工工地用支架、自裝式淤泥吊裝桶、平臺固定卡等7項國家級專利樣品和一個準備申請的第8個國家級專利產品。張明還完成了近百項小發明、小革新,為企業創造出以千萬計的價值,成為中鐵建工集團赫赫有名的技術創新能手,工友眼中的專家,並為自己贏得了建築工地上的“金剛鑽”這一雅譽。

2013年公司組織體檢後張明去複查身體,結果出來了——“原發性肝癌”。這對張明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得知結果,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還從來沒有想過生與死的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我那肺癌晚期臥病在床的老父親,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妻子兒女。”張明說。但3天后鐵道文工團就要來專案上慰問演出,張明要做相關準備工作。開車回到項目工地後,他若無其事地像往常一樣上班,和大家一起安裝演出舞臺。慰問結束後,張明道出了實情,並趕赴北京治病。

很快,張明患病的消息被集團領導獲悉了。得知此事後,集團領導高度重視,聯繫了京城最好的醫院301醫院治病。因為張明在高原工作,心臟和常人有所不同,經過一段時間恢復,6月18日他才進了手術室。術後幾天,張明覺得恢復狀況不錯,又回到崗位,繼續搶建西寧站。

2014年2月13日,張明進行了第二次手術,為了不讓同樣身患肺癌的老父親擔心,也為了能和家人多過一個團圓年,在2月17日就打起精神匆忙趕回家過年。就這樣,在5月至10月期間,張明又做了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手術。 “給我再一次打擊的是,在我住院治療期間,我的父親在6月20日早晨病逝。為了見父親最後一面,我只能拖著病弱的身體提前出院。”張明說。

重重打擊,張明挺住了。現在,他每天除了背著一壺中藥按時服用外,誰也沒見過他愁苦頹廢的樣子,照樣是早出晚歸,笑口常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多虧了有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關懷,給了我正確面對病魔的勇氣。如果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和勇敢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和挫折,戰勝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麗的風景,讓生命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張明說。

本報記者 馬超

為建設冬奧工程而微笑

曹建鵬 中鐵六局太原鐵建公司架子隊長

春天來了,被譽為開往春天的城鐵S2線,始發站因為建設京張高鐵,去年11月由西直門變為了地處霍營旁的黃土店站。望著從這裡始發的列車,曹建鵬笑了。曹建鵬,就是建設黃土店車站的施工負責人,來自中鐵六局太原鐵建公司。

“建設臨時車站,我們用了63天,這是拼出來的。”回憶建設黃土店臨時車站的情景,曹建鵬這樣說。要從去年3月說起,按照公司安排,曹建鵬所在專案部參加冬奧會工程——京張高鐵建設任務。接到命令後,他迅速組織專案部全體人員轉場到位。

2016年7月,接到黃土店臨時客站施工任務後,曹建鵬聯繫工程部、拆遷部相關人員與業主、設計院及北京市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接洽,迅速組織人員進行征拆調查和現場測量放線,主動出擊尋找突破口。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曹建鵬克服了北京臨建手續的困擾,協調各方,圍繞工程施工點組織詳細的週邊調查,從經濟、實用、功能、標準進行全面規劃,從專案部選址到建設緊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駐地建設,1800平方米鋼筋加工廠建設,600平方米的材料庫建設,實現了“快進場、快展開”的目標。

一個月的時間,在各方努力工作下,實現了專案開工進場建設的目標。7月25日,黃土店站主站房第一根基礎開挖標誌著工程的展開。

黃土店工程是京張高鐵工程的控制性工程,關係到北京城區內京張高鐵正線建設的開工時間,業主要求2016年10月30日開通運營。面對拆遷壓力、工期壓力,項目部明確10月15日完成建設任務的目標。

在施工管理中,曹建鵬根據工程的特點、難點,組織研究和制定適合專案,且可操作性強的施工方案,保證方案的科學合理、經濟適用。在施工過程中,曹建鵬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制定周計畫和日計畫,對整個工程生產進行控制管理。

為保證進度計畫的實現,曹建鵬不斷加強部位控制,他用施工計畫指導和嚴細現場的作業安排,嚴格控制施工管理節奏,確保施工進度。為確保項目生產順利,曹建鵬時刻針對現場的料具、勞動力、材料等生產要素,做好調配,並根據工程進展情況,提前做好生產要素的測算,加強勞材機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時間不斷、空間占滿的施工流程。

“每天我要在現場反復檢查,瞭解施工進展,確保完全任務。最終,我們實際施工僅用了63天就完成任務。”曹建鵬說。

曹建鵬參與的工程先後獲了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省部級科技獎、國家和省部級工法等獎項,他個人曾獲太原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十大傑出青年、建功立業先進個人等。今年,在本報主辦的點贊首都最美勞動者活動中,他被評選為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

本報記者 馬超/文 邱勇/攝

為創新焊接方式 而微笑

畢希兵 北京興達波紋管有限公司氬弧焊段工長

“接到大活兒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作為段工長,我會為組員們分工,也會為新來的同事做技術上的講解。”記者與畢希兵對話時,他從未誇獎過自己一句愛崗奉獻,而總是言及他人,“教我電焊和氬弧焊的兩位師傅,技術都很好。當初是手把手教我的。現在的同事們之間也都是互相幫助。”

畢希兵1996年從武警部隊退伍後,進入大興區興達波紋管有限公司工作,現為公司的氬弧焊段工長,負責焊接工作,並為組裡的9名成員分配具體工作、與其他部門同事進行協調,至今工作已有20年。

“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剛來單位實習時,加班加點幹工作的事情。”畢希兵說道,“當時還不是特別會氬弧焊,就跟著師傅們學習。當時週一到週四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夜裡十一點。雖然累,但是我想要繼續留在公司從事這份當初選擇的工作,這幾個月就努力地堅持下來了,邊加班邊學習技術。”就是在這一日日一夜夜普通而又珍貴的工作裡,畢希兵逐步完善著自己的焊接專業技術。

“我在部隊時,是一名修理所的士兵。一方面我挺喜歡這項焊接工作,另一方面是想學到技術,就考取了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證。”畢希兵說,“做著這份技術工作,有人誇獎我技術真不錯時,心裡挺高興的。”

2015年,畢希兵發現在焊接出口的補償器時工作強度較大,畢希兵就和同事馬師傅一起研究改進提高效率。畢希兵嘗試時發現內管用黃銅來銀焊不行,還得用紅銅的內管。繼續研究,畢希兵改用自己熟悉的氬弧焊來焊接內管紅銅,這一嘗試成功了,有效簡化了工序,創新有了成效,為公司改進了焊接方法。“這與技術有關,也和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他說。

去年8月時,某軍品金屬軟管焊接後出現洩漏,畢希兵和三個同事一起被派往當地解決相關問題。“當時發現軟管用某種液體清潔後,會存有殘留物,這就導致後續焊接時會出現問題。”畢希兵告訴記者,“檢測後我就重新焊接接頭,去了一周才把工作處理好。”

畢希兵還去遼寧葫蘆島處理過當地企業返修的工作,這種在外省市作業的情況並不常見,由於設備、技術等多方面問題,雖然他知道在外作業很辛苦,時間長,但並不推辭,而是把工作接下來並且做好。

紮根一線工作20年的畢希兵,就是這樣勤懇工作,不推諉苦累,在今年本報主辦的首都最美勞動者點贊活動中,獲得職工青睞,並被評選為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

實習記者 唐詩 文/攝

為“調教”好“洋設備”而高興

王文超 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礦車司機

今年2月份,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130噸20#電動輪礦車中央處理器在運行中出現死機故障,修理人員無法解決。當天下夜班的王文超二話沒說,主動留下,一頭紮進工作室,對存在故障的中央處理器進行檢測,仔細排查並反復清除各個集成電腦模組內的數千條的錯誤指令、程式及資料,僅用了一小時就修好了中央處理器,礦車重新投入了生產。這時,王文超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2004年,水廠鐵礦開始引進白俄羅斯別拉斯重型汽車製造廠製造的130噸電動輪礦車。中央處理器,是此類礦車的核心控制部件,其功能和複雜程度類似於“人體大腦”。剛開始時,此部件故障頻發,經常“死機”。而且,中央處理器的電腦控制系統的調控方法和指令程式,屬於廠家的商業機密,從不公開和外露。頻發的中央處理器故障降低了礦車效率,抬高了維護成本。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與礦車打交道多年的老技術工人,王文超覺得,礦車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語言,只要肯去學習瞭解,就一定能攻克這個技術難關。

王文超把程式檔拿回家,在電腦上一打開就傻了眼:程式檔是用英語編寫的,裡面的資料參數和元器件名稱是俄文標注的,這對於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王文超來說,“語言”成了他要闖的第一關。

王文超找來俄語詞典,將俄文標注的元件名稱一個一個翻譯成英語,然後再把用英語編寫的程式檔翻譯成中文。手上的電腦、身邊的大學生徒弟都成了他請教的物件。一步一步鑽研,一條一條識別……常常是一“鼓搗”就到深夜。光全面完成中文程式檔的翻譯,王文超就用了兩年多時間,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最終,王文超掌握了130噸礦車中央處理器程式“燒寫”的全部“絕活”,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自2007年以來,水廠鐵礦徹底擺脫了電動輪礦車電控系統修復依賴國外專家的被動局面。

成功邁出了“第一步”,收穫喜悅的同時,王文超心裡覺得,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修是會修了,但故障頻發的問題仍然存在,難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讀懂”中央處理器後,王文超開始踏上它的升級改造之路。

這一次,面對升級中央處理器的難題,他從查找“什麼地方壞了”入手,把中央處理器“拆”開,拿起萬用電子錶,沿著電路板上細小的線路和板塊之間,不厭其煩地仔細測試起來……遇到問題難解時,就通過電話或互聯網進行溝通切磋,兩次利用休年假時間到廠家登門拜訪請教,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對中央處理器的部位元件進行更換、對線路板進行浸漆、對箱體進行密封等處理後,王文超修復的中央處理器已然是升級版的。經過王文超用巧手“造”出的中央處理器,故障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僅需要定期進行一次“自主保養”。2015年以來,水廠鐵礦幾乎不需要購買中央處理器的整機備件,憑著王文超的“獨有技術絕活兒”,僅此一項,年降成本70萬元。

這就是王文超,一名在礦車上摸爬滾打了二十年的礦車司機,攻破多項受國際國內技術封鎖的專業技術難題。近年來,每年創效益在100萬元以上,為水廠鐵礦礦車的高效運行和降本增效作出了貢獻。2013、2014年度被評為首鋼勞動模範,2015年度榮獲首都勞動獎章。近日,王文超獲首都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邱勇 文/攝

為庫房的“井然有序”而微笑

安祥偉 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儲運部主任

“爸爸,你被評為最美勞動者了?”“你怎麼知道?”“我看到網上新聞啦!”就在今年春節前的一天,還在庫房忙活的安祥偉接到了遠在安徽兒子的電話。“這讓我很意外。兒子的語氣聽起來很驕傲,還說讓我春節把‘微笑照片’帶回去。”今年44歲的安祥偉,是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儲運部主任。

安祥偉是個十足的“北漂”,在北方京糖洋酒公司一待就是16年。做過門衛、幹過維修、看過庫房的他,習慣大家叫他“安子”。

2001年,安祥偉從安徽老家來北京打工。經同鄉介紹,他來到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當時我的工作是門衛。”安祥偉說,“做門衛,要的是責任心,用心多看看、多轉轉、多幹幹。”時間不長,大家發現瘸腿的椅子不瘸了,鬆動的窗戶嚴實了,好多廢舊的東西變廢為寶了。大家都說:“安祥偉是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

隨著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庫房人員也逐漸增加,安祥偉被安排到庫房做保管。保管崗位貌似很普通,但責任尤為重大。產品的數量是否準確?產品的出入庫手續是否健全?產品的庫位元是否合理?產品的碼放是否便捷?產品的存放是否安全……這些仿佛是擺在安祥偉面前的一道道考題。

特別是洋酒類、葡萄酒類產品大量的英文標識,對於一個莊稼地裡出身的漢子來說,真是難為了他。大家都認為這回安祥偉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幹好,誰料僅僅半個月,他就對庫房及產品的情況瞭若指掌,哪怕是帶有英文標識的洋酒、葡萄酒,他都能清楚定位庫位和數量。

同事們都很納悶,他是怎麼這麼快就上手的?“其實,我是在做門衛期間,就留心廢舊廢棄包裝箱上的產品名稱,在入庫維修幹活時,記憶產品資訊。實在記不住了,就請教老師傅,把名稱記在小本子上,不忙的時候拿出來看。”安祥偉笑稱:“這個過程就好像小學生在識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安祥偉表現突出,在2008年公司做調整時,派安祥偉帶隊負責外租庫房工作。安祥偉記得那時正值夏天,租用庫房相對簡陋,住宿條件也不及公司,天氣炎熱、蚊蟲叮咬、沒有空調,是相當艱苦的一段時間,但業務量不亞於以往。為了能避開交通限行措施時間,整集裝箱的貨物經常半夜送抵,安祥偉就帶著一部分人抓緊收貨;同時,安排另外一部分人抓緊派單。

清點數量、核對產品、抽檢品質、收貨入庫、分發派單、粘貼標識、裝車送貨……所有環節都必須在一宿內完成,而每一次他都能準確無誤的完成工作。

時間過得很快,在這幾個月的時間內,安祥偉的盡職、盡責、盡心確保了公司外租庫工作一切運轉順利,這段“奧運經歷”,成為他快速成長的重要經歷,更成為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學習的榜樣。

2012年,安祥偉正式任命為儲運部主任,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成為管理者而飄飄然,相反更加以身作則。2014年,公司與京東的密切合作,電商業務迅速增長,公司的業務旺季由原來的元旦春節、中秋國慶兩個,增加到接近“全年”,遇到情人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耶誕節,大批產品需要貼標、裝盒,急需人手支援。一方面,他及時協調人員,另一方面,他與同事們一起幹活,他一干就是一天、一站就是一天。

安祥偉之身在外打工,早已習慣了把企業當家,逢年過節只有當同事們不回去的時候,他才回家過年,也是掐指可數的那麼幾次,哪怕是母親的去世。安祥偉告訴記者,自己沒有帶母親來過北京,這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幾天後,處理完母親的後事,安祥偉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說:“母親走了,不能挽回。我只有把倉儲庫房、物流運輸、庫區安全管理得井井有條,來慰藉對母親的思念。”

安祥偉雖然是一位外地來京的務工人員,但已經取得了中級倉庫保管工職業資格、首都職工素質教育課程結業證書。如今,他又申報了高級倉庫保管工職業資格學習。他說:“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像我們這樣外地來京打拼人員,只有多學,才能追上大家的腳步。”

本報記者 白瑩 文/攝

為了保障全國兩會期間會場及周邊的照明,巡查人員24小時守護著華燈。看著車窗外璀璨的華燈一基一基掠過,照亮了王府井大街,照亮了北京飯店,照亮了天安門城樓,照亮了十裡長街……這時,即便平時不愛笑的孟慶水也露出了樸實、滿足的微笑。

這微笑來自守護華燈這份工作給予他的榮耀和欣慰。他說,作為首都電力工人,能夠負責維護和檢修國家地標上的華燈,是華燈班的驕傲。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這個華燈班裡有一個與華燈同齡的老班長,他就是孟慶水,人稱“水爺”。水爺帶領著一個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青年團隊,擔負著天安門廣場和長安街沿線253基華燈的清洗與檢修。

“水爺”和他的弟兄們做著一份極其艱苦的工作。每年在最熱的4個月裡,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華燈班的兄弟們堅守在高高的華燈車上,為天安門廣場及東西長安街253基、6000餘盞華燈“梳洗打扮”。摘燈球、傳遞、沖洗、擦拭、檢查光源與接線、更換、安裝、上保護……在11米的高空作業,沒有任何遮擋物,十幾個華燈人頂著毒日頭,不停地忙碌著,條件艱苦,手裡的活兒卻一點不馬虎。

“那段時間,最難忍受的就是熱,正午的時候,體感溫度近60℃,汗水不住地淌,一天下來,車上備的仁丹、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的藥品就要消耗掉好幾包。”提起每年的“作戰”,孟慶水沒有一點抱怨,因為他覺得大家做的活兒雖然艱苦,卻極其有意義。“每當看著華燈煥然一新,我特自豪,再苦也值!”從事華燈清洗檢修工作35年的孟慶水說。讓他欣慰的是,華燈班的人,不管是新人,還是老師傅,都和他一樣,累並快樂著,有一股再苦再累也要堅守華燈榮耀的勁頭兒。

“當時我們的工作服是濕了幹、幹了濕,大夥兒卻開玩笑地說這是免費的汗蒸排毒。”說起這個小趣事,孟慶水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華燈班的這種樸實地為榮耀而“戰”的精神已經融入了每一位華燈人的心裡。剛剛加入華燈班的小張說:“每次我們的高車開進廣場的時候我都很興奮,有時候幹完活,回頭一看,一排華燈那麼乾淨、漂亮,真有成就感。”老華燈清洗工人韓師傅說:“這班清洗華燈的年輕人都帶著股當兵的勁兒,有我們當年的那股勁兒。”

就是這股勁兒,這種勞動的快樂,讓孟慶水和華燈班每年都兢兢業業,圓滿完成華燈清洗和維護工作。他們的臉龐流淌著汗水,卻依然面帶微笑,他們始終記得,自己身上擔著一個光榮、艱巨的任務——守護華燈。

本報記者 張江豔

為美容城市而微笑

孫志寶 北京固廢物流有限公司抽車班駕駛員

和所有勞模一樣,孫志寶對工作一絲不苟,肯於鑽研。所有今天看起來的成績,都經歷了反復的打磨、不斷的學習甚至內心的修煉,就像修仙一樣,每一步都不敢懈怠。

1995年,孫志寶從河北省承德市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畢業後來到北京環衛集團,成了一名普通的環衛司機。如今他是北京環衛集團北京固廢物流有限公司清運三中心抽車班駕駛員。

“作為一名農民工,和其他人比沒有什麼優勢。”孫志寶說了當年的想法。

今年春節,孫志寶和往常一樣沒有回家過年。如今已是替班司機的他,對自己作業路段的大街小巷瞭若指掌。但當年作為初來乍到的外地人,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北京的城市路況。

為了熟悉北京的地形,他把每次出車清運的地段都標注在地圖上,下班後還跟著其他班的司機出車摸路況。不到半年時間,地圖上密密麻麻地標滿了東運中心所有的地段,每個地段的平均誤差不超過5米,這成為了孫志寶的一項“法寶”。

20多年間,孫志寶結合工作經驗編寫完成兩萬多字的駕駛員操作規範,研究並編寫多組環衛車改裝培訓教材(PPT),設計製作汽車電路和電控燃油噴射等教學範本,製作大型貨車制動系轉向操作教學平臺……電大畢業的他研究不斷更換的最新車型電路、成為奧運服務車輛應急維護技術成員、駕駛彩車穿越長安街慶祝祖國60華誕、擔任“李春國課堂”教員、獲得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冠軍、被評選為北京市勞模、全國勞模……一項項榮譽撐起了今天的最美微笑。

一路走來,最讓他不願提及的是2014年。那一年,孫志寶先後送走了三位最親的人。

一向身體健朗、跟隨他居住多年的父親在一次回老家探親的路上,突發心臟病,倒在了莊稼地裡。他因為工作耽擱了趕回老家的時間,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時間不長,89歲高齡的奶奶也突然去世。

當年7月份,北京市“職工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拉開帷幕,他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通過初賽。正當他集中精力準備後續比賽時,岳父來北京看病,確診為胃癌晚期,他白天上班,晚上一邊複習一邊照顧住院的岳父。就這樣一直持續了一個多月,岳父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此時正值北京市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汽車駕駛員技能複賽階段,面對短短半年來連續失去三位親人的痛苦,他懷著沉痛的心情,堅持複習和訓練,取得了複賽第二名的成績,但是他並不氣餒,很快調整好心情,做好比賽的一切準備。

除了每天出車,他還要組織車隊的隊員一起複習。最終,在決賽中,他一舉拿下大賽冠軍。車隊另外的8名司機也在他的輔導下,在大賽100多名選手中排列前20名,其中1人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

從內心充滿危機感的少年,到事業有成的青年,推動孫志寶前行的,是回報企業知遇之恩的感激,是獻身環衛事業的志向,更是能為首都北京的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優美做點事情的情懷。“我不是這個城市的農民工,我是這個城市的美容師。”孫志寶說。

本報記者 邊磊/文

通訊員 吳惠民 張景軍/攝

為建設副中心而微笑

劉亞軍 中建一局副中心專案部專案經理

“我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而微笑,我感到無比自豪。”作為本報點贊評選出的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劉亞軍笑著說。

作為項目經理,劉亞軍每天至少要到項目工地轉兩趟,每天至少要走12000步。他要實地查看實體工程和計畫進度有沒有偏差、工地文明施工情況、工作面是否有閒置情況。

“必須把計畫逐一落實。”劉亞軍說,他定時會召集專案管理人員開碰頭會,“每天下午4點先給工人開碰頭會,排查問題。晚上6點再給專案管理人員開會,對於發現的問題,逐一解決,做到當日事當日畢。”

因為城市副中心項目工期緊,任務重,交叉作業多。中建一局副中心專案部為確保專案能安全、順利地完成地下室工程,施工人員齊心協力,攻堅克難,24小時奮戰在建設一線。

回憶當初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任務時,劉亞軍一開始心裡也沒底兒,因為這個工程的規格太高了:“指揮部領導及集團領導特別重視,確定了非常高的標準,要把城市副中心項目打造成一局的標杆項目。”

既然領導把這麼艱巨而光榮的任務交到自己手上了,他便鼓足勇氣,勇敢地挑起了這個重擔。“首先就是充電!”劉亞軍告訴記者,他帶領團隊系統地學習了中建一局各個專案的優秀做法,博採眾長,然後充分應用到城市副中心的專案上來。

要想幹好一個工程項目,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周密的策劃,包括他在內的領導班子一連15晝夜開策劃會的事情令他至今難忘,面對狹小困難的場地,領導班子反復推敲、研討出了最優的施工策劃方案,為後期施工的順利推進贏得了時間、做足了準備。

劉亞軍還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了當年入汛以來的最強一輪降雨過程。北京各地雨報紛紛而至,副中心卻遲遲未下,一局人並未因此而鬆懈,按照事先制定的暴雨防汛應急預案,有序開展防汛工作。在每一個出入口備好沙袋,排水設備就位、搶險機械就位,人員隨時待命。“然而天氣卻和我們開了一個小玩笑,整整一天下下停停。”

20日淩晨3時許,憋了許久的暴雨傾盆而至。劉亞軍作為總指揮,調動專案部一線人員全體嚴陣以待,前期精心策劃的排水設施發揮了效用,雨水及時得到排解,未對項目部生產造成影響。

“近兩天的考驗,我們項目部的兄弟們沒有被打倒,我們用金剛之軀經受住了一次次考驗,用不屈不撓的鬥志踐行了諾言,我們保護了基坑的安全,保住了奮鬥多天的豐碩成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整體工程的安全做出了貢獻!”劉亞軍感歎道。

“工程從2016年7月開工,計畫到2017年11月30日竣工,近500個日日夜夜,我們一直在堅守著,奮鬥著,我們期待建成後的那一刻到來。”劉亞軍說。

本報記者 馬超

為守好糧袋子而笑

劉然 大興國家糧食儲備庫檢驗員

記者在大興國家糧食儲備庫第一次見到劉然,溫婉的性格,看起來有些不善言辭。面對記者的採訪,劉然坦言道:“其實我只是企業裡最普通的一名檢驗員,我身邊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領導和同事,在我看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著,奉獻著,都能稱得上是最美勞動者。”

對於糧食儲備和原糧檢驗工作,很多人都不大瞭解,作為國家糧食儲備庫,每年都有很多小麥、稻穀等原糧進出儲備庫,這些糧食多為首都糧食應急保障之用,所以意義重大。那什麼樣的糧食才能進入糧倉儲存呢?這就需要劉然所在的科室出馬了。

“我們負責檢驗出入庫原糧的各項指標是否符合相關標準。同時還會定期抽檢庫存原糧的儲存品質等。”劉然告訴記者,他們的工作節奏是與糧食成熟和收割的季節同步的。每年全國各地稻穀、小麥成熟的季節,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就在前幾天,剛剛有一批1.3萬噸的稻穀入庫。劉然和同事們連續忙了好幾天。一手拿著扡樣器,一手提著小鐵桶,劉然像往常一樣,帶著記者去月臺取樣。這是化驗員每天必走的一條路,從化驗室走到取樣的月臺,往返大約1.5公里的路程,劉然和同事“孫姐”也顧不上衣著的搭配,都換上了輕便的運動鞋,“運動鞋就放在辦公室裡,不管穿什麼鞋來上班,去取樣都會換上它。”劉然說,忙的時候,他們每天要在這條路上往返5、6次,都靠步行,所以即便再愛美,也不會在工作期間穿高跟鞋。

到了取樣月臺,劉然一邊取樣,一邊向記者解釋,“按照要求,我們需要對每輛運輸車或每節火車車廂進行隨機抽樣,每車不少於10%。”只見她熟練地將扡樣器插入原糧袋,旋轉,取出,順勢倒入小桶內,連貫的動作反復了十幾次。而回到檢驗室,這些原糧還將經受10余項指標的監測。原糧檢驗工作非常單調和枯燥,通過檢驗實驗把長相差不多的糧食,轉化為量化的數位和指標,通過資料分析判斷糧食品質。這樣的工作不僅僅需要專業的技術和知識,還需要更多的細心和耐心。

說到這裡,劉然就忍不住向記者介紹起身邊的這些同事,“我在科室裡是最年輕的一個,也是工作資歷最淺,經驗不豐富,但每次遇到任何問題,身邊的同事總是能第一時間給予我幫助和支持。”劉然告訴記者,目前檢驗科共有4個人,科長李曉雪是個耿直又沒有架子的好領導,每年除夕都義不容辭地接受值班任務,讓其他同事回家跟家人團聚。另外兩位經驗豐富的同事做檢驗工作也都十年有餘了,每次都能一眼指出劉然檢驗報告中的問題。

“在一個和諧、快樂又充滿積極工作狀態的團隊裡工作,這樣的工作氛圍幫助我迅速成長,也讓我在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無限的樂趣。”劉然說,作為首都糧食應急保障的把關人,她和她的同事們都在努力而又認真的工作中默默奉獻著。作為平凡崗位上的一員,他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最美的笑容。

本報記者 王路曼 文/攝

為企業的關懷而微笑

張明 中鐵建工西北公司安裝專案書記

2月28日,他從京外趕赴回京,領取本報評選的首都最美勞動者獎項。他笑得很燦爛,可背後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他是張明,來自中鐵建工西北公司,是北京市勞模、全國勞模。

“作為一名技術工人,不僅要肯幹,還要懂得巧幹。”這是張明經常告誡自己的一句話。事實上,在參加工作的第一天,張明面對一張張工程圖紙,初中畢業的他宛如在看“天書”。性格倔強的他暗暗給自己打氣:不懂,就一點一點學!從那時起,稍有空閒,就圍著師傅問這問那,苦活髒活搶著幹,就是為了師傅能多教點技術要領。晚上回到宿舍,不顧勞累,把工作中碰到的難題記錄下來,潛心琢磨。工友們看到他在本子上寫寫畫畫,勸他:“這是技術員幹的活。咱們這裡大學生那麼多,你一個工人,瞎折騰啥!”每當聽到那些話,張明只是憨笑幾聲,繼續埋頭看書和整理筆記。

在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裡,擺放著他的施工工地用支架、自裝式淤泥吊裝桶、平臺固定卡等7項國家級專利樣品和一個準備申請的第8個國家級專利產品。張明還完成了近百項小發明、小革新,為企業創造出以千萬計的價值,成為中鐵建工集團赫赫有名的技術創新能手,工友眼中的專家,並為自己贏得了建築工地上的“金剛鑽”這一雅譽。

2013年公司組織體檢後張明去複查身體,結果出來了——“原發性肝癌”。這對張明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得知結果,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還從來沒有想過生與死的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對我那肺癌晚期臥病在床的老父親,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妻子兒女。”張明說。但3天后鐵道文工團就要來專案上慰問演出,張明要做相關準備工作。開車回到項目工地後,他若無其事地像往常一樣上班,和大家一起安裝演出舞臺。慰問結束後,張明道出了實情,並趕赴北京治病。

很快,張明患病的消息被集團領導獲悉了。得知此事後,集團領導高度重視,聯繫了京城最好的醫院301醫院治病。因為張明在高原工作,心臟和常人有所不同,經過一段時間恢復,6月18日他才進了手術室。術後幾天,張明覺得恢復狀況不錯,又回到崗位,繼續搶建西寧站。

2014年2月13日,張明進行了第二次手術,為了不讓同樣身患肺癌的老父親擔心,也為了能和家人多過一個團圓年,在2月17日就打起精神匆忙趕回家過年。就這樣,在5月至10月期間,張明又做了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手術。 “給我再一次打擊的是,在我住院治療期間,我的父親在6月20日早晨病逝。為了見父親最後一面,我只能拖著病弱的身體提前出院。”張明說。

重重打擊,張明挺住了。現在,他每天除了背著一壺中藥按時服用外,誰也沒見過他愁苦頹廢的樣子,照樣是早出晚歸,笑口常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多虧了有單位領導和同事的關懷,給了我正確面對病魔的勇氣。如果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和勇敢的態度去面對困難和挫折,戰勝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麗的風景,讓生命煥發出絢麗的光彩。”張明說。

本報記者 馬超

為建設冬奧工程而微笑

曹建鵬 中鐵六局太原鐵建公司架子隊長

春天來了,被譽為開往春天的城鐵S2線,始發站因為建設京張高鐵,去年11月由西直門變為了地處霍營旁的黃土店站。望著從這裡始發的列車,曹建鵬笑了。曹建鵬,就是建設黃土店車站的施工負責人,來自中鐵六局太原鐵建公司。

“建設臨時車站,我們用了63天,這是拼出來的。”回憶建設黃土店臨時車站的情景,曹建鵬這樣說。要從去年3月說起,按照公司安排,曹建鵬所在專案部參加冬奧會工程——京張高鐵建設任務。接到命令後,他迅速組織專案部全體人員轉場到位。

2016年7月,接到黃土店臨時客站施工任務後,曹建鵬聯繫工程部、拆遷部相關人員與業主、設計院及北京市地方政府相關單位接洽,迅速組織人員進行征拆調查和現場測量放線,主動出擊尋找突破口。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曹建鵬克服了北京臨建手續的困擾,協調各方,圍繞工程施工點組織詳細的週邊調查,從經濟、實用、功能、標準進行全面規劃,從專案部選址到建設緊緊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駐地建設,1800平方米鋼筋加工廠建設,600平方米的材料庫建設,實現了“快進場、快展開”的目標。

一個月的時間,在各方努力工作下,實現了專案開工進場建設的目標。7月25日,黃土店站主站房第一根基礎開挖標誌著工程的展開。

黃土店工程是京張高鐵工程的控制性工程,關係到北京城區內京張高鐵正線建設的開工時間,業主要求2016年10月30日開通運營。面對拆遷壓力、工期壓力,項目部明確10月15日完成建設任務的目標。

在施工管理中,曹建鵬根據工程的特點、難點,組織研究和制定適合專案,且可操作性強的施工方案,保證方案的科學合理、經濟適用。在施工過程中,曹建鵬根據實際情況,通過制定周計畫和日計畫,對整個工程生產進行控制管理。

為保證進度計畫的實現,曹建鵬不斷加強部位控制,他用施工計畫指導和嚴細現場的作業安排,嚴格控制施工管理節奏,確保施工進度。為確保項目生產順利,曹建鵬時刻針對現場的料具、勞動力、材料等生產要素,做好調配,並根據工程進展情況,提前做好生產要素的測算,加強勞材機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時間不斷、空間占滿的施工流程。

“每天我要在現場反復檢查,瞭解施工進展,確保完全任務。最終,我們實際施工僅用了63天就完成任務。”曹建鵬說。

曹建鵬參與的工程先後獲了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省部級科技獎、國家和省部級工法等獎項,他個人曾獲太原公司優秀共產黨員、十大傑出青年、建功立業先進個人等。今年,在本報主辦的點贊首都最美勞動者活動中,他被評選為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

本報記者 馬超/文 邱勇/攝

為創新焊接方式 而微笑

畢希兵 北京興達波紋管有限公司氬弧焊段工長

“接到大活兒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作為段工長,我會為組員們分工,也會為新來的同事做技術上的講解。”記者與畢希兵對話時,他從未誇獎過自己一句愛崗奉獻,而總是言及他人,“教我電焊和氬弧焊的兩位師傅,技術都很好。當初是手把手教我的。現在的同事們之間也都是互相幫助。”

畢希兵1996年從武警部隊退伍後,進入大興區興達波紋管有限公司工作,現為公司的氬弧焊段工長,負責焊接工作,並為組裡的9名成員分配具體工作、與其他部門同事進行協調,至今工作已有20年。

“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剛來單位實習時,加班加點幹工作的事情。”畢希兵說道,“當時還不是特別會氬弧焊,就跟著師傅們學習。當時週一到週四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夜裡十一點。雖然累,但是我想要繼續留在公司從事這份當初選擇的工作,這幾個月就努力地堅持下來了,邊加班邊學習技術。”就是在這一日日一夜夜普通而又珍貴的工作裡,畢希兵逐步完善著自己的焊接專業技術。

“我在部隊時,是一名修理所的士兵。一方面我挺喜歡這項焊接工作,另一方面是想學到技術,就考取了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證。”畢希兵說,“做著這份技術工作,有人誇獎我技術真不錯時,心裡挺高興的。”

2015年,畢希兵發現在焊接出口的補償器時工作強度較大,畢希兵就和同事馬師傅一起研究改進提高效率。畢希兵嘗試時發現內管用黃銅來銀焊不行,還得用紅銅的內管。繼續研究,畢希兵改用自己熟悉的氬弧焊來焊接內管紅銅,這一嘗試成功了,有效簡化了工序,創新有了成效,為公司改進了焊接方法。“這與技術有關,也和平時工作經驗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他說。

去年8月時,某軍品金屬軟管焊接後出現洩漏,畢希兵和三個同事一起被派往當地解決相關問題。“當時發現軟管用某種液體清潔後,會存有殘留物,這就導致後續焊接時會出現問題。”畢希兵告訴記者,“檢測後我就重新焊接接頭,去了一周才把工作處理好。”

畢希兵還去遼寧葫蘆島處理過當地企業返修的工作,這種在外省市作業的情況並不常見,由於設備、技術等多方面問題,雖然他知道在外作業很辛苦,時間長,但並不推辭,而是把工作接下來並且做好。

紮根一線工作20年的畢希兵,就是這樣勤懇工作,不推諉苦累,在今年本報主辦的首都最美勞動者點贊活動中,獲得職工青睞,並被評選為十大首都最美勞動者之一。

實習記者 唐詩 文/攝

為“調教”好“洋設備”而高興

王文超 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礦車司機

今年2月份,首鋼礦業公司水廠鐵礦130噸20#電動輪礦車中央處理器在運行中出現死機故障,修理人員無法解決。當天下夜班的王文超二話沒說,主動留下,一頭紮進工作室,對存在故障的中央處理器進行檢測,仔細排查並反復清除各個集成電腦模組內的數千條的錯誤指令、程式及資料,僅用了一小時就修好了中央處理器,礦車重新投入了生產。這時,王文超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2004年,水廠鐵礦開始引進白俄羅斯別拉斯重型汽車製造廠製造的130噸電動輪礦車。中央處理器,是此類礦車的核心控制部件,其功能和複雜程度類似於“人體大腦”。剛開始時,此部件故障頻發,經常“死機”。而且,中央處理器的電腦控制系統的調控方法和指令程式,屬於廠家的商業機密,從不公開和外露。頻發的中央處理器故障降低了礦車效率,抬高了維護成本。面對這種情況,作為與礦車打交道多年的老技術工人,王文超覺得,礦車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生命語言,只要肯去學習瞭解,就一定能攻克這個技術難關。

王文超把程式檔拿回家,在電腦上一打開就傻了眼:程式檔是用英語編寫的,裡面的資料參數和元器件名稱是俄文標注的,這對於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王文超來說,“語言”成了他要闖的第一關。

王文超找來俄語詞典,將俄文標注的元件名稱一個一個翻譯成英語,然後再把用英語編寫的程式檔翻譯成中文。手上的電腦、身邊的大學生徒弟都成了他請教的物件。一步一步鑽研,一條一條識別……常常是一“鼓搗”就到深夜。光全面完成中文程式檔的翻譯,王文超就用了兩年多時間,連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經歷過多少個日日夜夜。最終,王文超掌握了130噸礦車中央處理器程式“燒寫”的全部“絕活”,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自2007年以來,水廠鐵礦徹底擺脫了電動輪礦車電控系統修復依賴國外專家的被動局面。

成功邁出了“第一步”,收穫喜悅的同時,王文超心裡覺得,這還遠遠不夠。因為,修是會修了,但故障頻發的問題仍然存在,難題還沒有徹底解決。“讀懂”中央處理器後,王文超開始踏上它的升級改造之路。

這一次,面對升級中央處理器的難題,他從查找“什麼地方壞了”入手,把中央處理器“拆”開,拿起萬用電子錶,沿著電路板上細小的線路和板塊之間,不厭其煩地仔細測試起來……遇到問題難解時,就通過電話或互聯網進行溝通切磋,兩次利用休年假時間到廠家登門拜訪請教,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對中央處理器的部位元件進行更換、對線路板進行浸漆、對箱體進行密封等處理後,王文超修復的中央處理器已然是升級版的。經過王文超用巧手“造”出的中央處理器,故障率大幅度下降,每年僅需要定期進行一次“自主保養”。2015年以來,水廠鐵礦幾乎不需要購買中央處理器的整機備件,憑著王文超的“獨有技術絕活兒”,僅此一項,年降成本70萬元。

這就是王文超,一名在礦車上摸爬滾打了二十年的礦車司機,攻破多項受國際國內技術封鎖的專業技術難題。近年來,每年創效益在100萬元以上,為水廠鐵礦礦車的高效運行和降本增效作出了貢獻。2013、2014年度被評為首鋼勞動模範,2015年度榮獲首都勞動獎章。近日,王文超獲首都最美勞動者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邱勇 文/攝

為庫房的“井然有序”而微笑

安祥偉 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儲運部主任

“爸爸,你被評為最美勞動者了?”“你怎麼知道?”“我看到網上新聞啦!”就在今年春節前的一天,還在庫房忙活的安祥偉接到了遠在安徽兒子的電話。“這讓我很意外。兒子的語氣聽起來很驕傲,還說讓我春節把‘微笑照片’帶回去。”今年44歲的安祥偉,是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儲運部主任。

安祥偉是個十足的“北漂”,在北方京糖洋酒公司一待就是16年。做過門衛、幹過維修、看過庫房的他,習慣大家叫他“安子”。

2001年,安祥偉從安徽老家來北京打工。經同鄉介紹,他來到北方京糖洋酒銷售有限公司。“當時我的工作是門衛。”安祥偉說,“做門衛,要的是責任心,用心多看看、多轉轉、多幹幹。”時間不長,大家發現瘸腿的椅子不瘸了,鬆動的窗戶嚴實了,好多廢舊的東西變廢為寶了。大家都說:“安祥偉是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

隨著公司業務的快速發展,庫房人員也逐漸增加,安祥偉被安排到庫房做保管。保管崗位貌似很普通,但責任尤為重大。產品的數量是否準確?產品的出入庫手續是否健全?產品的庫位元是否合理?產品的碼放是否便捷?產品的存放是否安全……這些仿佛是擺在安祥偉面前的一道道考題。

特別是洋酒類、葡萄酒類產品大量的英文標識,對於一個莊稼地裡出身的漢子來說,真是難為了他。大家都認為這回安祥偉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幹好,誰料僅僅半個月,他就對庫房及產品的情況瞭若指掌,哪怕是帶有英文標識的洋酒、葡萄酒,他都能清楚定位庫位和數量。

同事們都很納悶,他是怎麼這麼快就上手的?“其實,我是在做門衛期間,就留心廢舊廢棄包裝箱上的產品名稱,在入庫維修幹活時,記憶產品資訊。實在記不住了,就請教老師傅,把名稱記在小本子上,不忙的時候拿出來看。”安祥偉笑稱:“這個過程就好像小學生在識字。”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於安祥偉表現突出,在2008年公司做調整時,派安祥偉帶隊負責外租庫房工作。安祥偉記得那時正值夏天,租用庫房相對簡陋,住宿條件也不及公司,天氣炎熱、蚊蟲叮咬、沒有空調,是相當艱苦的一段時間,但業務量不亞於以往。為了能避開交通限行措施時間,整集裝箱的貨物經常半夜送抵,安祥偉就帶著一部分人抓緊收貨;同時,安排另外一部分人抓緊派單。

清點數量、核對產品、抽檢品質、收貨入庫、分發派單、粘貼標識、裝車送貨……所有環節都必須在一宿內完成,而每一次他都能準確無誤的完成工作。

時間過得很快,在這幾個月的時間內,安祥偉的盡職、盡責、盡心確保了公司外租庫工作一切運轉順利,這段“奧運經歷”,成為他快速成長的重要經歷,更成為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學習的榜樣。

2012年,安祥偉正式任命為儲運部主任,他並沒有因為自己成為管理者而飄飄然,相反更加以身作則。2014年,公司與京東的密切合作,電商業務迅速增長,公司的業務旺季由原來的元旦春節、中秋國慶兩個,增加到接近“全年”,遇到情人節、勞動節、端午節、國慶、耶誕節,大批產品需要貼標、裝盒,急需人手支援。一方面,他及時協調人員,另一方面,他與同事們一起幹活,他一干就是一天、一站就是一天。

安祥偉之身在外打工,早已習慣了把企業當家,逢年過節只有當同事們不回去的時候,他才回家過年,也是掐指可數的那麼幾次,哪怕是母親的去世。安祥偉告訴記者,自己沒有帶母親來過北京,這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遺憾。幾天後,處理完母親的後事,安祥偉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他說:“母親走了,不能挽回。我只有把倉儲庫房、物流運輸、庫區安全管理得井井有條,來慰藉對母親的思念。”

安祥偉雖然是一位外地來京的務工人員,但已經取得了中級倉庫保管工職業資格、首都職工素質教育課程結業證書。如今,他又申報了高級倉庫保管工職業資格學習。他說:“學習是進步的階梯,像我們這樣外地來京打拼人員,只有多學,才能追上大家的腳步。”

本報記者 白瑩 文/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