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等科研項目 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

2017年5月4日,協力廠商專業科技成果評價機構——中科合創(北京)科技成果評價中心在昆明依據科技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及程式,本著科學、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組織專家對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昆蟲研究所、雲南中林生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大理旅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蝴蝶泉公園分公司、昆明中林觀賞昆蟲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雲南省林業科學院、雲南大學等6個單位共同完成的“觀賞蝴蝶規模化人工養殖及彩蝶飛舞景觀構建關鍵技術”專案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

據悉,此次評價會的專家由西南林業大學教授劉惠民,雲南省林科院研究員、院長王衛斌,雲南省林科院教授楊宇明,雲南森林自然中心副研究員劉宏屏,西南林業大學教授、院長王昌命,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曹敏、劉文耀,雲南大學教授、院長歐曉昆、葉輝,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曉鳴,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副所長石雷、蘇建榮,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處長、教授級高工陳智勇,中國林科院資源昆蟲研究所主任、研究員馮穎,雲南中林生物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研究員史軍義,雲南省林科院研究員易傳輝,雲南大學副教授胡劭驥等組成。

經過專家評審,認為該專案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觀賞蝴蝶種質資源庫:收集和保存了29種觀賞蝴蝶以及107種寄主植物,篩選出24種優良寄主植物,為蝴蝶人工規模養殖奠定了資源基礎;對觀賞蝴蝶和寄主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徵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蝴蝶新種1個,中國和雲南新記錄種22個;首次報導21種蝴蝶的生物學特徵,為規模化人工養殖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發形成了蝴蝶規模養殖技術體系:建立了一整套寄主植物育苗、栽植、促萌、多次采葉、病蟲害防治等栽培和豐產技術;研製了蝴蝶養殖設施,室內外交替養殖、病蟲害控制等規模養殖關鍵技術;蝴蝶養殖種類和產量(3-4萬隻/畝•年)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開展了觀賞蝴蝶成蟲的行為生態學和化學生態學研究:闡明了蝴蝶飛行規律及主要環境影響因數;揭示了蝴蝶成蟲飛行、訪花、覓食和求偶、視覺和嗅覺利用規律,制定了蝴蝶放飛最佳時段。 分析了主要觀賞蝴蝶、寄主植物、蜜源植物的揮發物組分及主要觀賞蝴蝶與寄主和蜜源植物之間的主要化學通訊成分,首次發現蝴蝶覓食過程中視覺和嗅覺利用的3種類型;發現顏色是蝴蝶求偶過程中的關鍵因數,多數蝴蝶採用視覺遠端定位,近距離嗅覺精確識別策略。
研製出多種有效誘集蝴蝶的配方,為構建蝴蝶誘集技術提供了科學依據。 首創彩蝶飛舞野外景觀構建技術:研發了“聯繫性嗜好誘導學習”訓練技術,研製出了成蟲誘集劑;集成視覺調控技術,營造蝴蝶訪花喜愛的顏色環境;突破了蝴蝶難以在野外形成群聚現象的難題,蝴蝶聚集率提高到50-60%,重現了彩蝶飛舞的景觀。 項目關鍵技術在雲南、深圳、北京、四川、江蘇、山東等省區示範和推廣,具有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專案在蝴蝶規模養殖關鍵技術上處於國際先進水準,在蝴蝶種質資源庫、主要觀賞蝴蝶行為規律研究、野外彩蝶飛舞景觀構建技術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準。
經專家組全面審核,與會專家一致同意,“觀賞蝴蝶規模化人工養殖及彩蝶飛舞景觀構建關鍵技術”項目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