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疆沙漠變綠洲,變成天堂不再遙不可期

更多旅遊攻略, 高考資訊, 請點擊“關注”(本文在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修改, 編輯)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我國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這些工程都將資源過度集中的地方疏散,

輻射全國, 造福全國人民。 但是我國西部地區致命性的問題卻往往被忽略, 那就是太缺水了。 不過這幾年新疆地區和全國也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讓我們來瞭解一下!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

不斷有人創造“奇跡”。 2010年11月5日, 原新疆氣象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張學文提出了一個“開創性”構想在新疆烏魯木齊的科學座談會上披露出來, 並被各 大媒體廣泛傳播。 那就是“引渤入疆”工程, 又名“海水西調”工程。 座談會上一位研究人員表示, 在未來可以把渤海的海水引入新疆, 增加降水, 以改變新疆大部 分地區的乾旱面貌。

三大工程

儘管不少人對“引渤入疆”工程提出了海水污染環境、成本太高、實際作用難等等疑問, 但是這個事件也激起了人們對新疆的沙漠乾旱問題的關注。 其實, 改革開放以來,

關於改造新疆乾旱地區的事一再有不同的思路提出來。 我國人口眾多, 耕地有限, 而地勢平坦、熱量豐富的沙漠、戈壁的面積幾乎與全國耕地面積接近。 乾旱的沙漠、戈壁如果可以變成農田, 自然是改寫中華民族歷史的大事。 然而, 不少構想由於太過異想天開而難以實施。

20世紀80年代, 在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上, 有人大代表提出一個比“引渤入疆”更“瘋狂”的構想, 那就是“炸開喜馬拉雅山脈”, 把印度洋 的水汽引入新疆, 使那裡的降水增加的議案。 南國君由於是地學專業, 所以來發表一下看法:首先, 喜馬拉雅山處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 轟炸山脈肯定會引發地震, 並且轟炸出的碎土搬運花費、難度都十分大, 並且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其次, 轟炸對印度國防安全造成困擾, 畢竟會引發國際糾紛。 最後, 即使轟炸了, 印度洋的水汽是否能抵達新疆還是一個問題!

20世紀90年代,又有人提出,在西藏修條運河,把雅魯藏布江的河水每年調400億立方米進塔里木盆地。這個方案中的水源涉及下游國家的利益, 其工程造價數千億,河流還要途經高寒而多地震的地帶。由於目前的南水北調的東線、中線方案已經出現一些問題,西線的構想只能懸著。

再回到“引渤入疆”的構想。方案中提到要用直徑8米的管道向新疆輸送海水,並且期待它在新疆蒸發以促進當地降水量增加。我們以管道裡的水以每秒 2米的速度晝夜不停地流向新疆去推算,它一年可以輸送32億立方米的海水。下一個問題是,32億立方米的海水蒸發以後,可以促進新疆增加多少降水?

對此,可以參考新疆水分迴圈的資料做一個估算。過去的計算是流經新疆上空的水汽與它在新疆形成的降水的比例大約是20%。照此推算,每年32億 立方米海水完全蒸發後,大約可以在新疆形成每年6.4億立方米的降水。與新疆大約2400億立方米自然降水相比,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數。而這些降水究竟是否 能降落到新疆的乾旱地區,在什麼季節降落,都依然難說。以此看來,這個方案的實際價值也就不便肯定了。

“引渤入疆”,“炸開喜馬拉雅山脈”,“從西藏引水到塔里木”,這3個方案各具特色。不過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工程特別特大,都是2000千米以上 的遠距離調水,即便不談跨國水權等國際爭端,在經濟上也很難說具有可行性。拿“引渤入疆”工程來說,不算工程的前期投資,光是平時的運營成本每立方米就至 少需要10元,成本實在太高了。

新疆可以就地取水

難道我們非得用耗資巨大的遠距離工程來改變新疆的乾旱面貌嗎?其實,就地取水更具有可行性。新疆也並非整個地區都缺水,一些地區有常年都流水的大河,我們可以在新疆內部進行調水。我認為一個可行的思路是,付費截流新疆流到哈薩克和俄羅斯的伊黎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水。

多數人僅知道新疆缺水,孰不知慷慨的新疆每年流往下游國家的水量竟有230億立方米之多。在哈薩克的東部,有一片面積1.83萬平方公里的 巴爾喀什湖。它之所以維持這麼大的面積,主要依賴來自新疆伊黎河的河水,俄羅斯鄂畢河的上游就是新疆的額爾齊斯河。與其截流西藏流向印度的河水調往新疆, 為什麼不能就地向新疆河流的下游國家買回我們流出去的水權,在新疆當地使用?

我認為,就地取水還有一個思路,那就是促進空中水分在新疆的內迴圈。所謂提高水分內迴圈,就是提高本地蒸發的水分在降水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把灌區儘量轉移到山麓,這樣可以提高水分的內迴圈,增加降水量。

我們知道,空中水汽主要集中在近地面3000米的大氣層內,5000米以上的空中水汽已經很少了。新疆的山體都相當高,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近地面3000米的大氣層基本都在盆地之內。要讓與外界嚴重隔斷的這些盆地內部空氣變得比較潮濕,是很困難的。

山區降水量大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山體對氣流的強迫抬升有利於那裡的降水。如果我們把灌區移到山麓,灌溉的水分就在山前蒸發,這有利於山前空氣 中水分飽和度的提高,從而使那裡的降水量增加。要知道,這些水分在沒有人干預時自動流到盆地最低的湖泊裡再蒸發,而這難以促進水分內迴圈。

近數十年來,新疆的羅布泊乾枯了,瑪納斯湖乾枯了。有人認為,這是新疆乾旱的表現。這些年來,人們在靠近山脈的地區開墾農田,不斷在中上游截取 流向湖泊的河水用於農田灌溉。這樣一來,水分蒸發地點就轉移到離山體比較近的地方去了。與此同時發生的自然現象是,這些年來新疆的降水量一直在增加著。氣 象監測資料表明,50年來新疆降水量增加了10%以上。可見,新疆並非外界想像的那樣越來越乾旱了,而是越來越濕潤了。

改變沙漠不要總盯著水

我經常在想,我們非得用水來改變沙漠的面貌嗎?水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改造沙漠的命門。可這種認識基本是農業立國下的思維。從目前的情勢看,我國 人口再過30年就開始逐步減少,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漸漸低於能源安全。在減少碳排放的呼聲很高的情況下,以燒煤為主的我國能源結構需要在21世紀另辟出路, 而沙漠可以為能源安全做出貢獻。

沙漠地區土地便宜,日光充足,把那裡的太陽能取出來變成可用能量就是沙漠的新出路。把沙漠變成“能量田”,是發展沙漠經濟的新思路。國外科學研 究表明,太陽能聚熱發電系統可以在沙漠推廣。這種系統利用大規模陣列鏡面收集太陽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結合傳統汽輪發電機的工藝,避免了昂貴的矽晶 光電轉換工藝,降低了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它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太陽能所燒熱的水可以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陽落山后幾個小時仍然能夠帶動汽輪發電。這項 技術先在美國實驗成功。近年來,歐洲國家策劃在非洲沙漠地區投資4000億歐元建設太陽能聚熱發電系統,企圖在2050年解決歐洲1/8的電力需要。

“西氣東輸”已經是事實了,“西電東輸”的大業已進入策劃階段。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疆的乾旱地區將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而不是成為被人們“憐憫”的對象。新疆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新疆要與全國共繁榮。

20世紀90年代,又有人提出,在西藏修條運河,把雅魯藏布江的河水每年調400億立方米進塔里木盆地。這個方案中的水源涉及下游國家的利益, 其工程造價數千億,河流還要途經高寒而多地震的地帶。由於目前的南水北調的東線、中線方案已經出現一些問題,西線的構想只能懸著。

再回到“引渤入疆”的構想。方案中提到要用直徑8米的管道向新疆輸送海水,並且期待它在新疆蒸發以促進當地降水量增加。我們以管道裡的水以每秒 2米的速度晝夜不停地流向新疆去推算,它一年可以輸送32億立方米的海水。下一個問題是,32億立方米的海水蒸發以後,可以促進新疆增加多少降水?

對此,可以參考新疆水分迴圈的資料做一個估算。過去的計算是流經新疆上空的水汽與它在新疆形成的降水的比例大約是20%。照此推算,每年32億 立方米海水完全蒸發後,大約可以在新疆形成每年6.4億立方米的降水。與新疆大約2400億立方米自然降水相比,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數。而這些降水究竟是否 能降落到新疆的乾旱地區,在什麼季節降落,都依然難說。以此看來,這個方案的實際價值也就不便肯定了。

“引渤入疆”,“炸開喜馬拉雅山脈”,“從西藏引水到塔里木”,這3個方案各具特色。不過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工程特別特大,都是2000千米以上 的遠距離調水,即便不談跨國水權等國際爭端,在經濟上也很難說具有可行性。拿“引渤入疆”工程來說,不算工程的前期投資,光是平時的運營成本每立方米就至 少需要10元,成本實在太高了。

新疆可以就地取水

難道我們非得用耗資巨大的遠距離工程來改變新疆的乾旱面貌嗎?其實,就地取水更具有可行性。新疆也並非整個地區都缺水,一些地區有常年都流水的大河,我們可以在新疆內部進行調水。我認為一個可行的思路是,付費截流新疆流到哈薩克和俄羅斯的伊黎河和額爾齊斯河的水。

多數人僅知道新疆缺水,孰不知慷慨的新疆每年流往下游國家的水量竟有230億立方米之多。在哈薩克的東部,有一片面積1.83萬平方公里的 巴爾喀什湖。它之所以維持這麼大的面積,主要依賴來自新疆伊黎河的河水,俄羅斯鄂畢河的上游就是新疆的額爾齊斯河。與其截流西藏流向印度的河水調往新疆, 為什麼不能就地向新疆河流的下游國家買回我們流出去的水權,在新疆當地使用?

我認為,就地取水還有一個思路,那就是促進空中水分在新疆的內迴圈。所謂提高水分內迴圈,就是提高本地蒸發的水分在降水中的作用。我們可以把灌區儘量轉移到山麓,這樣可以提高水分的內迴圈,增加降水量。

我們知道,空中水汽主要集中在近地面3000米的大氣層內,5000米以上的空中水汽已經很少了。新疆的山體都相當高,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近地面3000米的大氣層基本都在盆地之內。要讓與外界嚴重隔斷的這些盆地內部空氣變得比較潮濕,是很困難的。

山區降水量大是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山體對氣流的強迫抬升有利於那裡的降水。如果我們把灌區移到山麓,灌溉的水分就在山前蒸發,這有利於山前空氣 中水分飽和度的提高,從而使那裡的降水量增加。要知道,這些水分在沒有人干預時自動流到盆地最低的湖泊裡再蒸發,而這難以促進水分內迴圈。

近數十年來,新疆的羅布泊乾枯了,瑪納斯湖乾枯了。有人認為,這是新疆乾旱的表現。這些年來,人們在靠近山脈的地區開墾農田,不斷在中上游截取 流向湖泊的河水用於農田灌溉。這樣一來,水分蒸發地點就轉移到離山體比較近的地方去了。與此同時發生的自然現象是,這些年來新疆的降水量一直在增加著。氣 象監測資料表明,50年來新疆降水量增加了10%以上。可見,新疆並非外界想像的那樣越來越乾旱了,而是越來越濕潤了。

改變沙漠不要總盯著水

我經常在想,我們非得用水來改變沙漠的面貌嗎?水是農業的命脈,也是改造沙漠的命門。可這種認識基本是農業立國下的思維。從目前的情勢看,我國 人口再過30年就開始逐步減少,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漸漸低於能源安全。在減少碳排放的呼聲很高的情況下,以燒煤為主的我國能源結構需要在21世紀另辟出路, 而沙漠可以為能源安全做出貢獻。

沙漠地區土地便宜,日光充足,把那裡的太陽能取出來變成可用能量就是沙漠的新出路。把沙漠變成“能量田”,是發展沙漠經濟的新思路。國外科學研 究表明,太陽能聚熱發電系統可以在沙漠推廣。這種系統利用大規模陣列鏡面收集太陽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結合傳統汽輪發電機的工藝,避免了昂貴的矽晶 光電轉換工藝,降低了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它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太陽能所燒熱的水可以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陽落山后幾個小時仍然能夠帶動汽輪發電。這項 技術先在美國實驗成功。近年來,歐洲國家策劃在非洲沙漠地區投資4000億歐元建設太陽能聚熱發電系統,企圖在2050年解決歐洲1/8的電力需要。

“西氣東輸”已經是事實了,“西電東輸”的大業已進入策劃階段。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疆的乾旱地區將會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而不是成為被人們“憐憫”的對象。新疆將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新疆要與全國共繁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