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上海:探索“下鄉”養老新模式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中國人定義幸福的一大標準。 在上海, 有這麼一群老人, 他們選擇結伴入住位於郊區的養老社區安享晚年, 他們過得怎麼樣?來看記者的報導。

今年77歲的老人李麗珍和84歲的老伴2015年11月賣了自己原來的老宅, 搬到位於上海遠郊金山區的一家老年服務中心, 這裡已經有230位老人選擇入住。

入住老人 李麗珍

我們老了以後呢, 自己到養老機構裡面來, 這樣呢, 我們老人住的也很開心, 兒女們能夠安心工作, 所以我們老早有這個想法的。

除了每天過著社區式的生活之外, 這裡的老人還可以認領一份自留地自己打理,

院方也會請當地農民指導或替代老人料理田地。

出鏡:新華社記者 吳霞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身邊, 是有150畝的果園。 這裡的老人呢, 可以向院方提出申請, 認領一份田。 這一份田的面積大約是在二十到三十平方米左右, 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種上瓜果蔬菜, 甚至是植物和花卉。

對於86歲的袁深揚老人來說, 選擇“下鄉”養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中了這裡的醫療資源。

入住老人 袁深揚

就是把眾仁醫院, 眾仁的護理院引進來, 託管, 把我們的醫院托給他們, 管理了以後, 那麼大部分的問題就都解決了。

記者調查瞭解到, 由於現行養老機構定位於養, 提供的服務側重於生活起居和照料,

缺乏醫護人才, 即使有內設醫療機構的養老院, 也主要是承擔內科疾病的簡易診治。 一些由於疾病失能、失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需要長期日常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的老人, 往往因缺乏專業的護理而得不到很好的照顧, 醫療服務也成為了養老機構的一個盲點。

上海頤和苑老年服務中心理事長 周保雲

我們前面這一段, 大概七十歲左右, 能夠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住進來。 然後到了八十歲左右呢, 他需要護理了, 需要幫助、介護這一塊, 我們進入了護理院。 如果這段時間裡, 身體不舒服, 或者到了最後的時候, 臨終了, 我們全部變成了護理醫院, 一般的小病, 老人的老年病, 不用走出我們療養院, 就能得到很好的就醫了。

這家名為“頤和苑”的養老院定位為非營利性養老項目,

由上海頤和苑老年服務中心投資運營, 實行民辦公助, 從土地劃撥到床位建設都得到了政府的財政支持, 希望能探索出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養老機構的新模式。

上海頤和苑老年服務中心理事長 周保雲

比如說我們的土地, 它是以劃撥的, 就是純粹這塊土地就是給你做養老的, 就劃撥養老用地。 包括比如說它的配套, 包括水啊, 電啊, 包括污水啊。

國網上海金山供電公司大客戶經理 蔡新忠

因為政府對社會養老機構, 也是有一個疊加優惠政策, 我們電力公司是主動對接這些相應優惠電價的用戶, 養老機構就是屬於這一類, 那麼它會享受居民電價。

截至2016年年底, 中國老年人口已達2.2億,

占總人口的16.1%, 遠超聯合國“10%即為老齡化社會”標準。 同時, 未富先老、空巢化、少子化等養老問題也逐漸凸顯。 該背景下, 如何利用各方力量讓億萬老人老有所養備受關注。

上海頤和苑老年服務中心發起人 周保雲

現在政府這一塊已經很重視了, 出臺了很多政策, 來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我們機構養老。

新華社記者吳霞、狄春上海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