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真抓實乾精准發力 奮力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核心要點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貧的關鍵。 貧困戶致貧原因不同, 貧困狀況各異, 必須究因施策, 精准分類, 對癥下方。

-貧困縣、貧困村必須開拓視野, 找准定位, 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大力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優勢產業, 積極培育雜糧雜豆、優質水稻、食用菌栽培、棚室經濟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

-縣強纔能民富。 縣域經濟實力增強了, 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增收管道。 不能單純就扶貧論扶貧, 不能單純盯著村和戶抓扶貧。 從長遠和根本看, 發展縣域經濟、做強實體經濟纔是治本之策。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 是推進脫貧攻堅最根本的途徑、最管用的辦法。 有了產業就能拉動就業, 增加稅收, 縣域經濟也就有了『造血功能』, 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

-貧困縣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 在抓好貧困人口脫貧減貧的同時, 狠抓產業項目建設, 依託本地資源優勢, 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 著力打造主導產業和立縣產業,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 加快推動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和財政收入的擴量昇級,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穩定脫貧提供長遠的保障和支橕。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 是對各級乾部工作作風和責任擔當的一次檢驗, 必須以『實』的作風和『嚴』的責任, 打贏這場硬仗。 以『實』的作風保障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 』中共黑龍江省委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的新思想, 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 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的『一號工程』來落實, 按照『軍令狀』來執行, 特別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兩會期間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的『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 真抓實乾, 精准發力, 在思想認識、資源整合、政策支橕、措施配套、制度保障、責任落實等方面打出『組合拳』, 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效果。 2016年, 實現了350個貧困村退出、40萬貧困人口脫貧。 我們的目標是到2019年, 全部完成脫貧任務。

一、採取精准措施強力推進脫貧。 扶貧開發貴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敗之舉在於精准。 我們圍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精准』要求, 全面全程突出『精准』二字, 以強有力的精准措施推進脫貧攻堅。 一是在『貧不貧』的識別認定上務求精准。 精准識別是精准扶貧的前提。 只有准確識別出真正需要幫扶的對象, 查清『病根』, 對癥施治, 纔能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在篩選階段, 做實做細入戶調查、公示公告、評議認定等各個環節的工作, 做到組織有序、程式規範、結果公開, 讓老百姓認同服氣。 確定扶貧對象後, 對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全部建檔立卡, 逐一分析致貧原因, 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個扶貧計劃、一個幫扶措施。 為確保貧困人口認定不出紕漏, 省裡派出10個督導組,
對全省所有行政村, 逐村逐戶逐人進行再識別、再核實、再認定, 完成了建檔立卡『回頭看』。 省、市、縣三級組成檢查組, 採取『雙隨機』的方式, 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抽查全覆蓋。 通過反復識別, 我們將一批不夠條件的人員排除出列, 確保扶貧措施真正用在需要幫助的群眾身上。 二是在『怎麼扶』的對位施策上務求精准。 精准施策是精准扶貧的關鍵。 貧困戶致貧原因不同, 貧困狀況各異, 必須究因施策, 精准分類, 對癥下方。 比如, 針對因學致貧、因貧輟學問題, 我們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中生免除學費、學雜費, 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農村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標准, 對貧困家庭『兩後生』參加中高職教育實行生活補助, 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書讀、有學上、有文化。
比如, 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 我們織牢基本生活安全保障網, 強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扶貧, 紮實做好扶貧標准和低保標准銜接工作, 將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範圍, 做到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確保低保線、扶貧線全覆蓋。 再比如, 我們發現全省因病因殘致貧的約佔50%, 為此我們把醫療扶貧作為重中之重, 重點在『保、醫、救、報、補』上下功夫, 即貧困人口參加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覆蓋, 對貧困人口就醫實行大病分類救治和先診療後付費, 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 並加強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力度, 提高貧困人口住院報銷比例, 貧困人口參加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由財政全額補貼, 通過新農合報銷、醫療救助、商業保險和社會救助四條線,基本能解決貧困戶大病治療費用的90%以上,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特別是對殘障人、精神病人、患有重大疾病等弱勢群體,全部納入政府保障兜底,建立特殊關愛幫扶體系,決不漏掉一個人,堅決築牢這部分貧困人口生活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三是在『夠不夠』的退出核查上務求精准。精准退出是精准扶貧的重中之重。為使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我們加大了脫貧退出精准核查的力度,召開全省貧困退出核查和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專項會議,在省直部門抽調乾部,對貧困縣退出的貧困村、貧困人口進行考核,對推進不力、工作不實、成效不好的啟動問責追責程式。核查過程中著重算好細賬、實賬、可持續賬:對貧困戶的收入賬一筆一筆據實細算,不搞『大概齊』,是多少就是多少,既不兌水又不縮水,不能只計收入不計支出、只計收益不計成本、只計增收因素不計減收因素,不能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要考慮脫貧之後再返貧的可能性及市場變化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征地拆遷一次性補償、受災保險一次性賠償等,屬於不可持續的收入賬,只作參考不作常數。算好這『三筆賬』,不僅讓各級黨委政府認可,更要讓脫貧群眾滿意。

二、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助推脫貧。從黑龍江實際出發,農村脫貧的基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發展上,只有這樣,纔能有可持續的增收管道,纔能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為此,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要求,推動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以『三化』助推脫貧。一是以『經營化』助推脫貧。只有讓農民面對市場、闖市場、進市場,纔能在市場競爭中成為強者、勝者。克東縣在2015年糧食臨儲收購政策還未調整時,就未雨綢繆,轉變固有思維模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糧食銷售由以往國有糧庫收購和市場化銷售各佔50%變為糧庫收購佔20%、市場化銷售佔80%,讓農民更多面對市場經風雨見世面。明水縣雖然地處偏遠,區位條件不好,但近幾年一直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形成了穩定的平臺和管道,他們種植的細分品牌——月子米每市斤由過去的8元錢提高到現在的18元錢,身價翻了一倍多,在別的地方都為玉米賣不出去、賣不上價而發愁時,這裡的農民在喜滋滋地數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二是以『規模化』助推脫貧。一方面,規模經營有利於既種得好又銷得好。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很難實現與龍頭企業或銷售企業的利益聯結,形成不了『訂單』,必須以合作社作為經營主體纔能實現。另一方面,『規模經營+多種經營』有利於多元創收、穩定增收。2016年玉米價格走低,單純玉米『一口咬』的合作社效益普遍不好。克山縣的仁發合作社就是走『規模經營+多種經營』的路子,種甜糯玉米、高品質馬鈴薯和專品種大豆三類作物,收到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三是以『產業化』助推脫貧。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破解我省農業長期以來種強銷弱、量大鏈短的矛盾,必須緊跟市場需求,加快推進產加銷向銷加產轉變,形成上下游之間、產業鏈之間的緊密銜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們剖析了一部分貧困縣和貧困村,發現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短是根本原因。貧困縣、貧困村必須開拓視野,找准定位,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大力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培育雜糧雜豆、優質水稻、食用菌栽培、棚室經濟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

三、發展縣域實體經濟支橕脫貧。縣強纔能民富。縣域經濟實力增強了,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增收管道。不能單純就扶貧論扶貧,不能單純盯著村和戶抓扶貧。從長遠和根本看,發展縣域經濟、做強實體經濟纔是治本之策。戶退出、村出列,不等於縣一定摘帽。經濟總量上不來,財政實力上不來,光靠上級政府輸血、縣本身沒造血能力,發展缺乏後勁,增收不可持續,很難實現穩定脫貧。壯大縣域經濟重點是打造產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推進脫貧攻堅最根本的途徑、最管用的辦法。有了產業就能拉動就業,增加稅收,縣域經濟也就有了『造血功能』,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企業發展好了,纔能把貧困鄉、貧困村帶動起來,脫貧致富纔能有堅實的物質依託。望奎縣引進雙匯北大荒肉業,發展生豬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在為縣財政創造穩定稅收的同時,通過千家萬戶普養與龍頭企業的訂單合作,實現穩定增收,既富縣又富民,既有利於縣摘帽又有利於戶退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強調要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是農業地區實現轉型昇級的一劑良方,也是貧困地區當前和今後的工作重點。貧困縣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抓好貧困人口脫貧減貧的同時,狠抓產業項目建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著力打造主導產業和立縣產業,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加快推動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和財政收入的擴量昇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穩定脫貧提供長遠的保障和支橕。

四、以『實』的作風和『嚴』的責任保障脫貧。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是對各級乾部工作作風和責任擔當的一次檢驗,必須以『實』的作風和『嚴』的責任,打贏這場硬仗。以『實』的作風保障脫貧。一是防止搞『數字脫貧』。脫貧不是簡單一個數字的問題,只是滿足於過及格線,勉強過關,也是不穩定、靠不住的。一些家庭收入雖然超出了國標脫貧線,但超出的幅度不大,收入不穩定,隨時有返貧的可能,有的即使不返貧,生活質量也不會高。為此,我們把具備脫貧條件的貧困戶劃分成幾類,其中人均收入雖然在脫貧線以上但不超過4000元的,作為重點跟蹤扶持對象,扶上馬送一程,確保穩定增收,進而實現穩定脫貧。二是克服『急躁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脫貧攻堅是一項民心工程、良心工程,既怠慢不得,也急躁不得。省委明確貧困縣鄉黨政主要領導不脫貧不調整,有的地方急於盡快摘掉帽子,工作中急於求成,存在為了摘帽子而趕進度的現象,為此我們明確,誰存在此類問題,就嚴肅追究誰的責任。三是杜絕形式主義。脫貧攻堅是一項實打實的工作,不能走形式、走過場。建檔立卡也好,宣傳發動也好,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脫貧任務,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也是為結果服務的。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發揚釘釘子精神,紮紮實實地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落實。比如在扶貧資金使用上,我們改變過去『撒芝麻鹽』式的方式,本著務求著實管用原則,堅持省級『管總量不管結構,管任務不管項目,管監督不管實施』的定位,把扶貧資金、行業資金、相關涉農資金等,打捆切塊到貧困縣,給予貧困縣更多資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權,著力構建精准投入、精准發力的扶貧投入新格局。以『嚴』的責任保障脫貧。嚴格實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省、市、縣、鄉、村逐級簽訂減貧責任書,立下脫貧軍令狀。現職省級領導分別包聯國貧縣,定期深入包扶點調研指導扶貧工作,共同研究脫貧之策。市(地)領導實行包縣聯戶,縣(市)領導實行包村聯戶,責任到人,一包到底,不脫貧不摘鉤。明確省直行業部門扶貧任務,確保行業扶貧任務有效落實。建立縣級社會幫扶資源與精准扶貧有效對接機制,開展『百企幫百村聯萬戶』精准扶貧行動,組織優秀企業家擔任貧困村『名譽村長』,幫助貧困村早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總之,我們要不折不扣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通過不懈努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向黨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原載於《求是》2017年第6期)

通過新農合報銷、醫療救助、商業保險和社會救助四條線,基本能解決貧困戶大病治療費用的90%以上,讓貧困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特別是對殘障人、精神病人、患有重大疾病等弱勢群體,全部納入政府保障兜底,建立特殊關愛幫扶體系,決不漏掉一個人,堅決築牢這部分貧困人口生活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線。三是在『夠不夠』的退出核查上務求精准。精准退出是精准扶貧的重中之重。為使脫貧成效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我們加大了脫貧退出精准核查的力度,召開全省貧困退出核查和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專項會議,在省直部門抽調乾部,對貧困縣退出的貧困村、貧困人口進行考核,對推進不力、工作不實、成效不好的啟動問責追責程式。核查過程中著重算好細賬、實賬、可持續賬:對貧困戶的收入賬一筆一筆據實細算,不搞『大概齊』,是多少就是多少,既不兌水又不縮水,不能只計收入不計支出、只計收益不計成本、只計增收因素不計減收因素,不能光算眼前賬不算長遠賬,要考慮脫貧之後再返貧的可能性及市場變化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征地拆遷一次性補償、受災保險一次性賠償等,屬於不可持續的收入賬,只作參考不作常數。算好這『三筆賬』,不僅讓各級黨委政府認可,更要讓脫貧群眾滿意。

二、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助推脫貧。從黑龍江實際出發,農村脫貧的基點應該放在農業產業發展上,只有這樣,纔能有可持續的增收管道,纔能實現穩定脫貧、不返貧。為此,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要求,推動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以『三化』助推脫貧。一是以『經營化』助推脫貧。只有讓農民面對市場、闖市場、進市場,纔能在市場競爭中成為強者、勝者。克東縣在2015年糧食臨儲收購政策還未調整時,就未雨綢繆,轉變固有思維模式,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糧食銷售由以往國有糧庫收購和市場化銷售各佔50%變為糧庫收購佔20%、市場化銷售佔80%,讓農民更多面對市場經風雨見世面。明水縣雖然地處偏遠,區位條件不好,但近幾年一直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形成了穩定的平臺和管道,他們種植的細分品牌——月子米每市斤由過去的8元錢提高到現在的18元錢,身價翻了一倍多,在別的地方都為玉米賣不出去、賣不上價而發愁時,這裡的農民在喜滋滋地數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二是以『規模化』助推脫貧。一方面,規模經營有利於既種得好又銷得好。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很難實現與龍頭企業或銷售企業的利益聯結,形成不了『訂單』,必須以合作社作為經營主體纔能實現。另一方面,『規模經營+多種經營』有利於多元創收、穩定增收。2016年玉米價格走低,單純玉米『一口咬』的合作社效益普遍不好。克山縣的仁發合作社就是走『規模經營+多種經營』的路子,種甜糯玉米、高品質馬鈴薯和專品種大豆三類作物,收到了『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三是以『產業化』助推脫貧。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破解我省農業長期以來種強銷弱、量大鏈短的矛盾,必須緊跟市場需求,加快推進產加銷向銷加產轉變,形成上下游之間、產業鏈之間的緊密銜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我們剖析了一部分貧困縣和貧困村,發現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短是根本原因。貧困縣、貧困村必須開拓視野,找准定位,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大力發展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培育雜糧雜豆、優質水稻、食用菌栽培、棚室經濟等高收益特色致富項目。

三、發展縣域實體經濟支橕脫貧。縣強纔能民富。縣域經濟實力增強了,就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穩定的增收管道。不能單純就扶貧論扶貧,不能單純盯著村和戶抓扶貧。從長遠和根本看,發展縣域經濟、做強實體經濟纔是治本之策。戶退出、村出列,不等於縣一定摘帽。經濟總量上不來,財政實力上不來,光靠上級政府輸血、縣本身沒造血能力,發展缺乏後勁,增收不可持續,很難實現穩定脫貧。壯大縣域經濟重點是打造產業。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是推進脫貧攻堅最根本的途徑、最管用的辦法。有了產業就能拉動就業,增加稅收,縣域經濟也就有了『造血功能』,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能。企業發展好了,纔能把貧困鄉、貧困村帶動起來,脫貧致富纔能有堅實的物質依託。望奎縣引進雙匯北大荒肉業,發展生豬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在為縣財政創造穩定稅收的同時,通過千家萬戶普養與龍頭企業的訂單合作,實現穩定增收,既富縣又富民,既有利於縣摘帽又有利於戶退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時強調要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是農業地區實現轉型昇級的一劑良方,也是貧困地區當前和今後的工作重點。貧困縣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在抓好貧困人口脫貧減貧的同時,狠抓產業項目建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引進有實力的投資者,著力打造主導產業和立縣產業,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加快推動縣域經濟、主導產業和財政收入的擴量昇級,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穩定脫貧提供長遠的保障和支橕。

四、以『實』的作風和『嚴』的責任保障脫貧。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是對各級乾部工作作風和責任擔當的一次檢驗,必須以『實』的作風和『嚴』的責任,打贏這場硬仗。以『實』的作風保障脫貧。一是防止搞『數字脫貧』。脫貧不是簡單一個數字的問題,只是滿足於過及格線,勉強過關,也是不穩定、靠不住的。一些家庭收入雖然超出了國標脫貧線,但超出的幅度不大,收入不穩定,隨時有返貧的可能,有的即使不返貧,生活質量也不會高。為此,我們把具備脫貧條件的貧困戶劃分成幾類,其中人均收入雖然在脫貧線以上但不超過4000元的,作為重點跟蹤扶持對象,扶上馬送一程,確保穩定增收,進而實現穩定脫貧。二是克服『急躁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脫貧攻堅是一項民心工程、良心工程,既怠慢不得,也急躁不得。省委明確貧困縣鄉黨政主要領導不脫貧不調整,有的地方急於盡快摘掉帽子,工作中急於求成,存在為了摘帽子而趕進度的現象,為此我們明確,誰存在此類問題,就嚴肅追究誰的責任。三是杜絕形式主義。脫貧攻堅是一項實打實的工作,不能走形式、走過場。建檔立卡也好,宣傳發動也好,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脫貧任務,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也是為結果服務的。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發揚釘釘子精神,紮紮實實地抓好各個環節的工作落實。比如在扶貧資金使用上,我們改變過去『撒芝麻鹽』式的方式,本著務求著實管用原則,堅持省級『管總量不管結構,管任務不管項目,管監督不管實施』的定位,把扶貧資金、行業資金、相關涉農資金等,打捆切塊到貧困縣,給予貧困縣更多資金整合使用的自主權,著力構建精准投入、精准發力的扶貧投入新格局。以『嚴』的責任保障脫貧。嚴格實行脫貧攻堅『一把手』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省、市、縣、鄉、村逐級簽訂減貧責任書,立下脫貧軍令狀。現職省級領導分別包聯國貧縣,定期深入包扶點調研指導扶貧工作,共同研究脫貧之策。市(地)領導實行包縣聯戶,縣(市)領導實行包村聯戶,責任到人,一包到底,不脫貧不摘鉤。明確省直行業部門扶貧任務,確保行業扶貧任務有效落實。建立縣級社會幫扶資源與精准扶貧有效對接機制,開展『百企幫百村聯萬戶』精准扶貧行動,組織優秀企業家擔任貧困村『名譽村長』,幫助貧困村早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總之,我們要不折不扣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通過不懈努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向黨中央和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原載於《求是》2017年第6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