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曲阜孔廟構件上的翼角那可不是一般的技術活

孔廟外牆的西北角, 當地人說曾是孔府冰窖的所在地。 曲阜市三孔古建築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孔令德說這塊曾經的“冰窖”, 如今成了三孔的“木作坊”, 堆積如山的紅松木, 還有作坊裡各式各樣的木料, 木作隊的主戰場便是這裡嘍。

全靠一把“錛”, 圓紅松木鑿成十六棱

“叮叮噹, 叮叮噹……”如果說傳統的“八大作”各有特色, 那麼“木作”看起來是最有趣的。

4日, 孔廟, 三孔古建築工程管理處木作隊隊長陳根全, 正和工友們一起打造一巨大的木構件。 構件的一側釘滿長長的椽子, 就像古書上古代的木屋一樣精緻、漂亮。

“看見這翼角了沒?這是這構件上相當難的一個技術活, 沒個十年功夫, 做不出來。 ”陳根全所說的便是構件4個角。 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 4個角兩側的椽子其實並非排成一條直線, 而是兩端漸漸翹起, “行家話叫‘沖三翹四’, 這樣的造型不僅美觀, 更重要的是還能承重。

說著, 陳根全在一旁的木料中抽出一根椽子, 指著遠處比這要粗數倍的紅松木說:“在紅松木兩頭畫上線, 然後用‘錛’逐漸把這圓木從四棱鑿成八棱, 再鑿成十六棱, 最後用刨打磨光滑, 便成了這些渾圓的椽子。 ”放下椽子, 陳根全拿起了一旁放著的工具“錛”, 這個外觀像鋤頭的工具只有在修建古建築的時候才會使用, 現代人平日裡已經很難見到。

芯屜中的圓球, 老工藝老材料訂制

作坊的一側堆放著一摞陳舊的門窗, 門窗上的雕花有舊有新, 十分惹眼。

這是孔廟西路啟聖王殿的大門和窗戶。 木作們在三孔古建築維修工程中所修繕的最後一項, 便是這些門窗。

放下手中的活, 陳根全和工匠們抬起一扇窗戶平放開,

上面精緻的雕花看得更加立體。 他說, 這些雕花名叫“芯屜”, 此前因為遭到破壞, 上面許多地方被砸掉, “我們對這些被毀壞掉的芯屜進行修復。 ”說著, 陳根全帶上老花鏡, 撫摸著陳舊的窗戶說:“這差不多得是400年前的楠木所造, 明清時期官式建築都用這種木材, 後來因為消耗巨大, 現在幾乎見不到了。 ”

為了修舊如舊複, 工匠們用手中的工具敲敲打打手工造出一個個零件, 一邊修改、一邊組裝。 對於芯屜中心鑲有的一個個金屬圓球, 陳根全有些遺憾地說, 這些圓球其實都是銅制的釘子, 結實又漂亮, 能起到裝飾作用, “可惜的是這樣的銅釘現在幾乎買不到了, 我們只能尋找廠商進行訂制。 ”

陳根全說, 之所以要這麼複雜地去修復這幾扇古老的門窗,

為的就是要原原本本地按著傳統工藝, 用傳統材料, 修復出傳統建築的魅力。

文保迎來春天, 木作行當漸入寒冬

陳根全帶上老花鏡, 摘下安全帽露出白髮, 才得知他已是六旬的老工匠了。

“上個世紀70年代, 我開始在生產隊幹木匠, 後來來到三孔當起了木作。 ”陳根全回憶說, 當時沒有正式的拜師儀式, 先後跟著卓志勇、徐福河、上官衍榮三孔裡的老師傅學藝, 再加上後來買了些梁思成所著的古建築書籍, 就這麼一邊工作、一邊學習, 在管理處的木作隊一呆就是45年, “我這三位師父早都退休了, 他們各個都在三孔當了半個多世紀的木作。 ”

同在木作隊的田振水師從于老師傅卓志勇, 1976年一進入木作隊, 便參與到尼山孔廟的修建工作。

對比兩次修繕尼山孔廟, 田振水頗為感慨地說:“那個年代尼山孔廟連電都沒通, 更不要說現在這些電鋸等設備了, 修繕全靠人力, 連建材都是靠人往上背。 ”

古建築保護迎來春天, 但陳根全也坦言, 木作這個行業逐漸呈現出了老齡化的趨勢, “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學, 隊伍裡最年輕的已經48歲了。 ”他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 把這些老手藝傳承下去。

齊魯壹點記者 汪瀧 李岩松 通訊員 薛芊芊

齊魯壹點用戶端版權稿件, 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