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自動駕駛大玩家多 路徑和戰略有何異同?

自動駕駛的主要目的, 就是降低人的參與比。 因為在現在的交通事故裡面, 很大一部分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所以安全是自動駕駛的初衷之一。 自動駕駛等級的分類, 其實就是逐步地降低人參與的比例, 等到了Level2或者Level3的時候, 人參與的比例越來越少, 到Level4的時候, 完全不需要參與了。

當前自動駕駛主要有兩條技術路線, 一種是從Level0, 也就是從ADAS開始做起, 另一種是從Level4, 完全自動駕駛開始做。 其實兩者殊途同歸, 最後都需要做到無人駕駛。

在自動駕駛的實現上,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從車輛的角度來說, 它們要做感知、決策、執行。

所謂感知, 就是用攝像頭或者雷達感測器, 來獲取大量的感知周圍環境的資料。 決策就是現在跟人工智慧相關的, 自動駕駛的大腦。 執行, 就是包括驅動、制動、轉向等。 最近正在熱映的《速度與激情8》裡面, 裡面的自動駕駛車輛, 全部都被駭客, 變成了僵屍車, 安全也會變得非常重要。

關於自動駕駛的巨頭佈局, 我把目前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大玩家, 挑了三類, 主機廠、互聯網公司和一級供應商。

主機廠:買買買!結合出行服務實現落地

主機廠對自動駕駛關注了非常久, 但是真正開始有動作, 可能很多是在2016年。

以通用為例, 2016年1月, 萬用群組建了自動駕駛的研發團隊, 並向Lyft投資5億美金, Lyft是美國第二大的出行服務提供者(第一是Uber)。

2016年3月, 通用以5.8億美金收購Cruise Automation, 一家能夠做自動駕駛軟體方案的公司。

2016年下半年, 通用把出行服務和自動駕駛開始做了結合, 與Lyft共同開發自動駕駛版的計程車, 計畫在2020年前投放上千輛的自動駕駛的計程車做測試。 通用CEO瑪麗·博拉表示, 未來能夠安全地行駛在城市街道、無需人類駕駛員干涉的自動駕駛汽車, 最開始應該是在條件可控的環境中運行, 而且是以共用租賃的模式。

我們再來看另一家福特。

福特開始有動作, 自己披露的大概從2016年7月開始, 先是投資了一家高精度地圖公司Civil Maps, 2016年8月, 和百度一起投資了全球領先的雷射雷達製造商Velodyne, 收購了機器視覺公司SAIPS, 又與另一家機器視覺公司Nirenberg Neuroscience開展合作。

福特的大手筆出現在今年2月份——10億美金收購Argo,

Argo是做自動駕駛的AI公司, 這家公司創始團隊來自穀歌和Uber, 但只成立了半年而已。

福特的戰略也是到了2020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 用於汽車共用。 真正市面上大家可以購買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輛, 可能要到2026年—2031年。

所以我認為主機廠有這樣一種趨勢, 通過收購, 來獲取和掌握“決策”這樣的比較核心的技術。 同時, 佈局出行服務、汽車共用, 作為自動駕駛早期的落地場景。 除去通用和福特, 賓士也在跟博世合作, 也是要做自動駕駛的計程車, 大眾也在去年投資了出行服務供應商Gett。

互聯網公司:做自動駕駛的大腦

互聯網公司的佈局, 首先看Google。

Google早在2009年就開始做無人駕駛的研發, 在2012年拿到了全美第一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

2014年完成了原型車, 2015年年底的時候, 已經積累了超過200萬公里的路測資料。

2016年2月, 美國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AS), 已經認為Google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視為司機。 這跟Google在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方面的佈局分不開, Google從2010年到現在, 在人工智慧方面至少有15筆相關的收購, 最著名的一筆應該是2014年收購了英國的DeepMind。

2016年, 穀歌的自動駕駛戰略也做了轉型:從自己造車, 到放棄自己造車, 轉向和主機廠合作。 2016年Google把自動駕駛部門完全獨立出來, 成立Waymo公司, 並選擇和菲亞特-克萊斯勒合作開發測試車型, Google預計的自動駕駛車型在2020年能夠量產。

穀歌和菲亞特聯合開發的Pacifica自動駕駛測試車

其實Google要做的, 並不是造車, 而是要做一個老司機, 這個司機是軟硬體一體的。

Google不同於別人的地方是, 在核心的硬體、核心的感測器方面, 穀歌都是自己做, 不是通過外部採購, 軟體方面, 核心的決策控制, 也是自己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