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最美基層快遞員張建明:將真情灑向鄉間郵路

張建明在查看報紙。 尹東 攝

長城網張家口5月5日訊(記者張世豪 通訊員尹東 曹煒)1982年出生的張建明已經有了十一年的“郵齡”, 但一直把自己當做青年。

他說:“我加入到投遞員行列時才24歲, 我是青年;服務的地域年輕人多外出打工, 剩下了上歲數的老人, 在他們中我是青年。 我走過了很長的郵路, 我還將繼續沿走下去。 ”

張建明是土生土長的沽源縣九連城人。 九連城鄉地處沽源縣最西邊, 離縣城63公里, 經濟欠發達, 村裡人的主要收入靠勞務輸出支撐。 他也曾作為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 曾在北京等地打拼, 看到外面城市的快速發展, 想想自己家鄉的發展現狀, 張建明萌生了回家鄉施展抱負的願望。

入行

2006年11月, 張建明辭掉北京的工作,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 成了家鄉的鄉郵投遞員。 剛開始工作時, 原以為幹投遞工作就是肯賣力氣, 走村串鄉就能做好的,

但是由於缺乏投遞方面的工作經驗和相關業務知識, 每天複雜的投遞工作把張建明搞得焦頭爛額。

為了儘快熟悉和掌握工作技能, 張建明用起了“笨辦法”。 他用筆記本邊投遞邊記使用者的位址、聯繫電話、畫上使用者家庭的住址草圖, 晚上還要“複習”當天的工作筆記, 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 就全部熟悉所負責區域的客戶資訊, 7、8個自然村日投遞點百余郵件都了然於胸。

只有在報刊分發上儘量地減少時間, 才能擠出更多時間投送, 細心的張建明根據多年的投遞經驗, 摸索出了一套快速分發報紙的簡便方法。 他每天提前半個小時到崗, 邊學邊練, 以工帶練;每天歸班後抽出半個小時再進行專門訓練, 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本,

上面紀錄了各項業務操作的流程及要點,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方法,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 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用心, 熟練地掌握了投遞工作各項技能和相關的理論知識。 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和對種種困難的克服, 摸索整理出了一套系統全面的投遞工作方法, 而他每天上班之前和歸班之後半小時的練功一直堅持到今天。

郵路

張建明負責投遞的兩條鄉郵路路線長、投遞點多, 交通不便, 冬季冰雪封路, 夏季泥濘不堪, 且行政村較大, 多屬偏遠山村, 村裡年輕人多選擇外出打工, 村裡多為“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外出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極度困難。

按照規定只要把黨報黨刊、郵件投遞到行政村就可以了,

但張建明堅持以自然村為投遞點, 逐村逐戶投遞, 目的是讓村裡人早日收到遠方親人寄來的郵件。 看到張建明如此辛苦、負責, 村委會收發人員多次對張建明說:你太累了, 以後把郵件放在村委會就可以了, 我在“喇叭匣子”裡一廣播, 他們自己來取就行。 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報刊雜誌, 瞭解黨的政策, 張建明從不放過每一次接觸客戶的機會, 他積極向村民們推薦農業科技類、養殖類、育兒類優秀報刊。 他還經常為偏遠山村的人們捎帶生活用品, 每次出班, 他的信報兜都會裝得滿滿的, 因為這份真心付出, 張建明和村民們結下深厚的感情, 他負責的投遞段上的村民們不僅喜歡他, 也漸漸喜歡上了讀書看報,
張建明成為最受村民們歡迎的“傳媒人”。

有一年冬天, 沽源縣遭遇了幾十年難遇的雪災, 下了一夜的雪, 第二天仍未停, 北風呼嘯, 在九連城周邊積雪足有半米多深,張建明推著載滿報刊、雜誌的電動自行車, 艱難地一步一步往前移, 前腳剛踏出的腳印迅速被風雪淹沒, 寒風刺骨, 他的雙手凍得握不住車把, 他就把車停放在路邊小店裡, 請店主照看, 他背著滿載郵件的郵袋繼續踏著冰雪, 頂著寒風向鄉村各個投遞點走去, 滑倒了又爬起來, 繼續頂風冒雪向前行。 雪越下越大, 出班一天一夜後沒有歸班, 電話又聯繫不上。 等到同事們找到張建明時, 他已成了“聖誕老人”, 眼睛、眉毛,混身上下全白了。

參加工作10年來, 張建明累計行程超過25萬公里, 投遞報刊超過27萬份,郵件超過2萬件,從未發生過缺報少刊、丟村甩點、捎轉郵件等情況,郵件妥投率100%。

張建明的成績不僅獲得一個個獎盃,也用行動在群眾中有了良好的口碑。

在履行好工作職責的同時,張建明經常幫助投遞段道上需要幫助的人。陳仲魁老人80多歲,退休後與老伴兒在紅圪塄村居住,生活和出行存在諸多不便。張建明把為陳仲魁老兩口服務當成了份內事,悉心照顧著老人。張建明經常從鎮上帶蔬菜和雞蛋給陳仲魁,老人到鎮上信用社領取退休金不便,張建明每次都及時把郵件和工資送到老人手中;老人生病了張建明就帶他去醫院;老人一生節儉捨不得用電,他就替老人換上節能燈泡。一次,老人去鄰村探親,在返家時一不小心暈倒在路旁,恰巧被路過的張建明看到。他立刻把老人送到家中,跑前跑後為老人請醫生、拿藥。

“轄區的老人多,孩童多,我是年輕人,能幫忙的就幫把手。很多事情,對於他們很難,對於我來講只是舉手之勞。這些事情超出了工作範圍,也增加了額外的負擔,但我樂意去做。”張建明說。

取捨

當了群眾的“信使”,在家庭和工作間要做一個取捨。張建明明白這個道理。

張建明是單位的主力,也是家裡的頂樑柱,對自己的父母、孩子,他的心裡始終是愧疚的。父親年邁體弱、母親長年患病、孩子年紀尚小,生活都得有人照料,他包攬了全部家務,樣樣家務活幹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然而,由於他長年累月工作在鄉郵路上,在家照顧父母較少,這麼多年來,他覺得為人子卻沒有盡到“孝心”,為人父卻沒有盡到“愛心”,對家人有所虧欠。

有一年冬季,母親哮喘病加劇住院,他原計劃全天陪護,可是單位來電話告知因暴風雪導致國道封鎖,郵運車輛一次拉來三天的郵件,急需組織力量投遞。是去投遞郵件,還是在醫院陪護母親。張建明選擇了前者。他請親友照看母親,踏上了郵路。

幾年前,孩子的降生使初為人父的張建明品嘗到了生活的甜美,但他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轉眼間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小學校離家遠,需要有人接送,而作為投遞員的父親,每天天不亮就要趕到單位,他只好答應孩子只要下班早,一定到學校門口去接。但是,多次跟孩子約定好後因投遞任務而“失約”,張建明特別希望孩子能夠真正體會到父親對孩子的愛,也能夠理解作為一名郵政投遞員的赤誠之心。

“選擇了這項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作為投遞員,我一個人牽繫著千家萬戶,一封家書,一份報紙,一期雜誌,一張錄取通知書,都有沉甸甸的分量。想起肩上的責任,我會努力把工作做好。這樣十多年了,家人也有抱怨,但抱怨之後就是理解,這也是我能夠繼續做下去,繼續把工作做好的力量。”張建明說。

投遞報刊超過27萬份,郵件超過2萬件,從未發生過缺報少刊、丟村甩點、捎轉郵件等情況,郵件妥投率100%。

張建明的成績不僅獲得一個個獎盃,也用行動在群眾中有了良好的口碑。

在履行好工作職責的同時,張建明經常幫助投遞段道上需要幫助的人。陳仲魁老人80多歲,退休後與老伴兒在紅圪塄村居住,生活和出行存在諸多不便。張建明把為陳仲魁老兩口服務當成了份內事,悉心照顧著老人。張建明經常從鎮上帶蔬菜和雞蛋給陳仲魁,老人到鎮上信用社領取退休金不便,張建明每次都及時把郵件和工資送到老人手中;老人生病了張建明就帶他去醫院;老人一生節儉捨不得用電,他就替老人換上節能燈泡。一次,老人去鄰村探親,在返家時一不小心暈倒在路旁,恰巧被路過的張建明看到。他立刻把老人送到家中,跑前跑後為老人請醫生、拿藥。

“轄區的老人多,孩童多,我是年輕人,能幫忙的就幫把手。很多事情,對於他們很難,對於我來講只是舉手之勞。這些事情超出了工作範圍,也增加了額外的負擔,但我樂意去做。”張建明說。

取捨

當了群眾的“信使”,在家庭和工作間要做一個取捨。張建明明白這個道理。

張建明是單位的主力,也是家裡的頂樑柱,對自己的父母、孩子,他的心裡始終是愧疚的。父親年邁體弱、母親長年患病、孩子年紀尚小,生活都得有人照料,他包攬了全部家務,樣樣家務活幹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然而,由於他長年累月工作在鄉郵路上,在家照顧父母較少,這麼多年來,他覺得為人子卻沒有盡到“孝心”,為人父卻沒有盡到“愛心”,對家人有所虧欠。

有一年冬季,母親哮喘病加劇住院,他原計劃全天陪護,可是單位來電話告知因暴風雪導致國道封鎖,郵運車輛一次拉來三天的郵件,急需組織力量投遞。是去投遞郵件,還是在醫院陪護母親。張建明選擇了前者。他請親友照看母親,踏上了郵路。

幾年前,孩子的降生使初為人父的張建明品嘗到了生活的甜美,但他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轉眼間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小學校離家遠,需要有人接送,而作為投遞員的父親,每天天不亮就要趕到單位,他只好答應孩子只要下班早,一定到學校門口去接。但是,多次跟孩子約定好後因投遞任務而“失約”,張建明特別希望孩子能夠真正體會到父親對孩子的愛,也能夠理解作為一名郵政投遞員的赤誠之心。

“選擇了這項工作,就要把工作做好。作為投遞員,我一個人牽繫著千家萬戶,一封家書,一份報紙,一期雜誌,一張錄取通知書,都有沉甸甸的分量。想起肩上的責任,我會努力把工作做好。這樣十多年了,家人也有抱怨,但抱怨之後就是理解,這也是我能夠繼續做下去,繼續把工作做好的力量。”張建明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