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悠悠古韻平地村

富民縣赤鷲鎮平地村、永定街道辦小水井苗族風情生態村, 於2014年初被縣政府申報為首批省級旅遊特色村, 年底又被列入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平地村地處富民縣北部, 距昆明50公里, 海拔2050米, 全村設5個村民小組, 有農戶245戶913人。 與海拔2691米的望海山相連, 雖立於山頂, 卻地勢平坦,故稱“平地”。 明末清初, 劉氏一族到此墾居, 漸成村落, 村名為平地。 平地村人大多姓劉, 多為漢族, 彝族、白族居少, 因合併村寨、婚嫁等原因遷入。 據清光緒六年(1880年)《昭垂萬古》碑描述:“惟我平地, 村居邊隅, 地近昆嵩,

後則層岩聳翠, 前則疊嶂生新, 左有文峰拱衛, 右有赤浦朝迎。 ”村前山中有大溪, 曰渡水箐, 昔日奔湧澎湃, 勢如飛龍, 滋養土地, 孕育人民。 百年前平地村的山水風光, 依然如故。

平地古村落內橫臥著一汪條石砌築的長方形池塘, 有三個籃球場大小, 隱約有潛龍氣象, 名曰牛泥塘。 池塘一側與民居相連, 另三側由石板路與民居分開。 村前為場壩, 面積不大, 皆由石板鋪築, 規範整齊。 池塘西側有一座過街樓形式的寨門建築, 村中共有三座寨門, 均由青石板路連接, 青石板路兩側或為土木二層四合院結構民居, 或三房兩耳一天井, 或兩院兩進一照壁, 不拘一格, 樸素靜謐, 各有人家。 古時有兵丁守衛, 暮閉晨啟, 保護村民平安。 從前, 過往馬幫絡繹不絕,

是東山一帶的熱鬧驛站, 周邊商賈不需經富民縣城即可便捷到達昆明。 昔日的平地村有馬店、飯鋪、茶鋪、煙館、打鐵鋪、剃頭鋪、裁縫鋪、草料鋪、小吃攤等諸般營生, 經營南來北往的生意。 現在, 村中古道、三座寨門、兩戶民居和兩塊古碑, 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學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遊網

平地村還保存著《山照碑記》、《路溝碑記》《東至碑記》《修路記事》《昭垂萬古》等石碑, 內容涉及清代及民國初年雲南經濟、教育、司法、屯田、水利、交通、區劃、兵制、勘界、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內容, 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雖然村民以漢族為主, 民居建築也是內地風格, 但卻保留著過火把節、鬥牛、賽馬等彝族、白族的習俗, 文化豐富多彩。

古村落中的東山學舍, 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十一月, 距今已有200年歷史, 其形制和規模, 勘比縣學、州學。 東山學舍由低向高分佈山門、前院、左右廂房、後院天井、後院左右廂房、大殿等, 層層錯落, 精緻整齊。 學宮建成後, “教育人材, 愛敬漸知, 風俗漸厚, 家裕戶豐。 原不期培風水, 而風水亦培也。 ”平地村建立學宮興辦教育, 目的不是培植風水, 而風水卻自然生起。 200年來, 東山學舍書聲不絕, 直至前些年“拆點並校”, 平地村中孩子才到別處讀書。 但學舍中的金玉滿堂(金桂、玉蘭、九蕊十八瓣山茶)等幾株200年老樹, 年年開花, 美麗無雙, 勝境難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