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喪文化崛起:比起雞湯,空巢青年更喜歡一杯“喪茶”

剛過了第67個青年節, 祝願每一位青年人節日快樂。

傳統象徵意義上, “青年節”精神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 對社會問題的激情破解, 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 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 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方向。

時間來到2017年, 城市化大潮催生人口遷徙的巨浪, 裹挾著無處安放理想的青年, 頻頻拍打著房價和戶籍政策的礁石之上, “我們住在十幾平方米的出租房, 孑然1身, 擠著2小時的地鐵, 3餐外賣, 4季淘寶, 5感正常, 6點下班, 7點健身, 一天平均點擊手機1000下……”我們稱這樣的80後為“蟻族”,

這樣的90後被喚做“空巢青年”……無論被成為什麼, “焦慮”已經成為當代青年的關鍵字, “寂寞”成為了他們的標配。

這個青年節, “空巢青年”再次成為了外界關注和議論的焦點。

傳統媒體眼中的“空巢青年”:陷入消極或積極的二分心態

事實上, “空巢青年”的概念自2016年就成為了媒體熱詞, 《好奇心日報》去年8月發表了《你也是城市空巢青年嗎?》一文, 作者潘姜汐熹從吃、穿、住、行四大面向, 對“空巢青年”的生活狀態做了描述, 作者把“空巢青年”被定義為“獨自來到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獨居且獨身的年輕人”, 約莫“二三十歲, 大學及以上畢業, 在一線城市擁有一份收入中不溜的體面工作, 住18 平米月租三四千的一室戶或群租房隔間,

唯一熟悉的室友是自己養的貓/狗”。

在問答社區“知乎”上, 也曾出現過“‘空巢青年’”話題的相關問答, 很多網友寫下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這些答案聽起來不無傷感, 卻是不少單身年輕人當前的真實狀態, 例如:

張同學:我和siri成為了好朋友。

優雅行走的豬:我有故事和酒, 但沒有那個聽故事的人。

匿名使用者:無人問我粥可溫, 無人與我立黃昏。

瞄了個咪:我最可愛的室友是我的貓狗。

宋冬冬天:你起碼還有條狗, 除了孤獨, 我連狗都養不起

但在中國官方媒體中, “空巢青年”有另一番說法。 按照《人民日報》的青年觀, “空巢青年”是個偽命題, 他們其實並不“空巢”, “寬鬆的社會氛圍使他們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多元的城市生活和文化開闊了眼界,

使他們相信規則和勤奮的力量, 保持昂揚向上的進步狀態。 ”文章認為, 英雄主義才是對這些奮鬥者的最好詮釋。

《中國青年報》則肯定“空巢青年”是“中國夢”的踐行者, 這個“夢”便是自己發現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文章鼓勵青年從以往的集體生活、家庭生活、鄉土社會宗族關係中脫離出來, 去大城市尋求一個更好的自我。

而在《解放日報》的文章中, “空巢青年”觸及了大城市病、高房價、階層固化、獨生子女等新問題。 《中國新聞週刊》將“空巢青年”形容為“都市社會的潰瘍”, 表明年輕的奮鬥者受到城市的擠壓與吞噬。

澎湃新聞董牧孜研究了媒體眼中的“空巢青年”認為, 中國媒體對於“空巢青年”的評述, 往往嵌入國內與國際的雙重語境之下,

消極或積極的二分心態之中。 媒體既肯定當中個體化的進步意義, 又無奈承認其嵌入中國城市及社會發展困境的遺憾。

大數據裡的“空巢青年”:其實沒有那麼慘

但互聯網平臺利用其獨特的使用者基礎與資料解讀優勢, 為我們呈現了一副畫風完全不同的“空巢青年”畫像, 一份份“圖鑒”“報告”中的“空巢青年”, 既沒有外界形容的那麼慘, 也不去扯“階層固化”、“寒門貴子”的傳統說教, 更不去熬“主旋律雞湯”硬要給樂於自嘲的青年灌下, 這些資料反而在互聯網上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淘寶昨天對外發佈的《中國空巢青年圖鑒》, 在全網中找到了5000萬符合特徵的“空巢青年”, 剖析他們不同程度的空巢特徵, 在互聯網上引起波瀾。

不少網友讀之“垂淚”, 直呼“紮心”。

《圖鑒》顯示, “空巢青年”群體已經超過半億, 90後占了一大半;深圳、北京、廣州成為空巢青年最愛盤踞的前三所城市。 這些“空巢青年”不僅熱愛深夜逛淘寶, 還更愛在閑魚上分享各種奇葩技能;他們消費能力雖不突出, 但信用評分卻不低;他們既喜歡勵志嗨翻的五月天,也喜歡冷峻騷氣的陳奕迅;他們偶爾小確喪,但總能在自黑自嘲中“滿血復活”;在吃飯這件事上,他們就很乾脆,最愛點能管飽又便宜的炒飯與漢堡。

螞蟻金服旗下螞蟻花唄聯合DT財經也適時推出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力圖呈現“這屆年輕人究竟怎麼花錢”。《報告》顯示,90後占花唄總用戶數的近一半,上海、北京、浙江成花唄人均消費前三甲;在消費類目榜單上,除了二次元和健身產品,內容消費儼然熱門;此外,這屆年輕人在“帶老人一起旅行的用戶”和支付寶愛心捐贈方面表現活躍,很好地扛起了家庭責任、社會責任。

而網易新聞則聯合探探、Blued發佈了中國首個《空巢青年人群畫像》資料包告,“畫像”顯示,空巢青年生活中孤獨是常態,情感生活空白,性生活之力量堪憂,沒房、單身、迷茫成為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大部分人對未來存有憂慮。

但是,大部分空巢青年雖然錢包不鼓,卻並不宅;生活雖艱難卻也並非頹廢仍舊激情滿滿;他們不止關心自己,還在關心這個世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即使空巢也有激情與夢想。

“空巢青年”與“喪文化”:可愛的洪水猛獸

當“葛優躺”在網路上掀起“比廢大戰”、當《馬男波傑克》的反雞湯臺詞引領經典、當《感覺身體被掏空》和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引發網路熱潮、當“喪茶”成為商家行銷熱點並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人都注意到,“喪文化”以一種反雞湯的文化形式,反而比“偉光正”的正能量更能引起大眾共鳴。而這其中,90後網路原住民為主體的“空巢青年”顯然是這股文化的推手。

事實上,喪文化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人稱其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因此,對於“喪文化”,各路人士都呼籲要及時制止。

但深究起來,這種文化正是那些不停地經歷著加班、經歷著睡眠不足,買不起房沒時間談戀愛的“空巢青年”的積憤與怨念,進而發出的自嘲式的調侃,也可以說是一種溫柔的反抗。說到底,“喪文化”是年輕人借助互聯網宣洩負面情緒的一種形式。

用心理學人士的話說,主體通過這樣的表層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住他人之口”的效果,減輕或免受他人攻擊,以避免可能帶來的更大痛苦——

“我都承認我是個廢物了,那你還能怎樣對我的人生指手畫腳呢?”

而另一面,喊喪的年輕人,其實依然在賣力工作生活,掙扎於眼前的苟且,喊喪不過是他們情緒的宣洩口而已。又或者是嘴上用喪標榜自己,成功了在旁人眼裡很厲害,失敗了也有個臺階下,一舉兩得。

對於這樣的群體,主流媒體探究其深層次成因或弊病,亦或是在個人心態上大做文章,熬制一碗“主旋律雞湯”,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不負責任感。而互聯網大資料的報告,則不失時機地告訴“空巢青年”們:你看,還有這許多人在過著這樣或那樣的生活,城市很大,你不孤單。

《新週刊》雜誌曾以第一人稱高呼“別把‘空巢青年’這麼迷茫的詞放我們身上”,它呼籲年輕人開拓屬於自己的新獨居方式:“年輕人早就不怕孤單了,他們更想要的是靜靜”。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無非也是正視困難,一邊腳踏實地地努力,一邊等待改變人生的機會的到來。就讓“空巢青年”靜一靜吧。

但信用評分卻不低;他們既喜歡勵志嗨翻的五月天,也喜歡冷峻騷氣的陳奕迅;他們偶爾小確喪,但總能在自黑自嘲中“滿血復活”;在吃飯這件事上,他們就很乾脆,最愛點能管飽又便宜的炒飯與漢堡。

螞蟻金服旗下螞蟻花唄聯合DT財經也適時推出了《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力圖呈現“這屆年輕人究竟怎麼花錢”。《報告》顯示,90後占花唄總用戶數的近一半,上海、北京、浙江成花唄人均消費前三甲;在消費類目榜單上,除了二次元和健身產品,內容消費儼然熱門;此外,這屆年輕人在“帶老人一起旅行的用戶”和支付寶愛心捐贈方面表現活躍,很好地扛起了家庭責任、社會責任。

而網易新聞則聯合探探、Blued發佈了中國首個《空巢青年人群畫像》資料包告,“畫像”顯示,空巢青年生活中孤獨是常態,情感生活空白,性生活之力量堪憂,沒房、單身、迷茫成為壓在他們頭上的三座大山,大部分人對未來存有憂慮。

但是,大部分空巢青年雖然錢包不鼓,卻並不宅;生活雖艱難卻也並非頹廢仍舊激情滿滿;他們不止關心自己,還在關心這個世界。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即使空巢也有激情與夢想。

“空巢青年”與“喪文化”:可愛的洪水猛獸

當“葛優躺”在網路上掀起“比廢大戰”、當《馬男波傑克》的反雞湯臺詞引領經典、當《感覺身體被掏空》和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引發網路熱潮、當“喪茶”成為商家行銷熱點並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人都注意到,“喪文化”以一種反雞湯的文化形式,反而比“偉光正”的正能量更能引起大眾共鳴。而這其中,90後網路原住民為主體的“空巢青年”顯然是這股文化的推手。

事實上,喪文化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有人稱其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因此,對於“喪文化”,各路人士都呼籲要及時制止。

但深究起來,這種文化正是那些不停地經歷著加班、經歷著睡眠不足,買不起房沒時間談戀愛的“空巢青年”的積憤與怨念,進而發出的自嘲式的調侃,也可以說是一種溫柔的反抗。說到底,“喪文化”是年輕人借助互聯網宣洩負面情緒的一種形式。

用心理學人士的話說,主體通過這樣的表層自我否定,似乎可以起到“堵住他人之口”的效果,減輕或免受他人攻擊,以避免可能帶來的更大痛苦——

“我都承認我是個廢物了,那你還能怎樣對我的人生指手畫腳呢?”

而另一面,喊喪的年輕人,其實依然在賣力工作生活,掙扎於眼前的苟且,喊喪不過是他們情緒的宣洩口而已。又或者是嘴上用喪標榜自己,成功了在旁人眼裡很厲害,失敗了也有個臺階下,一舉兩得。

對於這樣的群體,主流媒體探究其深層次成因或弊病,亦或是在個人心態上大做文章,熬制一碗“主旋律雞湯”,都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不負責任感。而互聯網大資料的報告,則不失時機地告訴“空巢青年”們:你看,還有這許多人在過著這樣或那樣的生活,城市很大,你不孤單。

《新週刊》雜誌曾以第一人稱高呼“別把‘空巢青年’這麼迷茫的詞放我們身上”,它呼籲年輕人開拓屬於自己的新獨居方式:“年輕人早就不怕孤單了,他們更想要的是靜靜”。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年輕人所能做的無非也是正視困難,一邊腳踏實地地努力,一邊等待改變人生的機會的到來。就讓“空巢青年”靜一靜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