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鹽山縣第一個農業合作社——西三裡光明社

西三裡光明農業合作社是1952年秋天成立的 (後改為祁玉堂農業合作社) , 是鹽山縣成立最早、遠近聞名的農業合作社。

1952年8月, 鹽山縣委派工作組進駐西三裡, 在這裡搞農業合作化的試點。 時值祁玉堂在家養病, 他拖著患病的身子堅持與縣工作組的同志協同工作, 出主意, 想辦法, 物色骨幹, 成了一名好參謀。 他還積極做群眾的動員工作, 走西家, 串東家, 動員群眾入社, 又當了村幹部的得力助手。

一個月下來, 祁玉堂的病情加重了, 身體消瘦了, 但是一個20戶的農業合作社建立起來了。 合作社命名為光明農業合作社。

推舉霍玉廷為社長。

縣工作組的同志和社員群眾都說:“光明社的建立傾注了祁玉堂的心血。 ”

20戶社員都是人多地少的“窮棒子”(120口人, 100多畝地), 重重困難困擾著他們, 只念過幾天書的會計齊長順在縣工作組張志超的指導下, 邊學邊幹。 全社只有7頭毛驢, 沒有飼養棚, 農具短缺, 連一輛大車也沒有。

“窮棒子”們靠勤儉辦社這一法寶戰勝了一個個困難, 朱文憲扒掉自己家的偏房蓋起了飼養棚, 社裡東拼西湊組裝了一輛木輪大車, 沒有會計室, 齊長順便在自己家裡辦公……

艱苦奮鬥一年, 合作社添置了部分農具, 買了一頭大牛……合作社有了生機。

然而1953年春, 光明合作社內部刮起了一股退社風, 4戶社員聲明退社, 部分社員開始動搖,

幹部耷拉下腦袋。 當光明社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党的優秀幹部祁玉堂看在眼裡, 急在心頭, 他毅然辭掉公職, 回村務農, 決心拯救光明社。

祁玉堂回村後, 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和光明社的社長職務, 並立即著手抓了兩件事:

第一, 加強幹部社員的思想整頓。 首先, 對幹部約法三章:1、幹部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處處起帶頭作用;2、深入群眾, 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3、幹部(包括幹部家屬)不謀私利, 不搞特殊。 接著對幹部社員加強思想教育。 加強社會主義遠大理想的教育, 用社會主義“樓上樓下, 電燈電話”的美好前景, 堅定社員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加強集體主義思想教育, 使幹部社員樹立愛社如家的思想;加強幹部社員勤儉辦社、熱愛集體、團結友愛等思想教育,

發揚出大力、流大汗拼搏的精神, 激勵社員為集體而艱苦奮鬥。 通過思想整頓, 澄清了模糊認識, 社員的思想穩定下來了。

第二, 發展生產, 擴大公共積累, 不斷改善社員的生活, 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發展生產主要是搞多種經營:

(一)西三裡毗鄰縣城, 沙質土壤, 人多地少(“窮棒子”社人多地少更甚, 16戶98口人, 不足100畝地), 適宜種植蔬菜, 於是菜園擴大到十幾畝, 並由熱愛集體事業的老貧農祁金城專門管理。 祁金城帶領幾名老社員披星戴月, 起早貪黑, 菜園搞得十分出色。 菜園收入不僅能滿足社裡的支出, 還定時採收一部分分給社員。

(二)把多餘的勞動力編成小組, 搞起傳統的“三坊”(油坊、粉坊、碾坊)。

油坊搞得最紅火, 香油完全由黃驊縣社包銷, 當年得油子醬1萬餘斤。 除了滿足菜園施肥外, 其它農作物也施了油子醬。 其次是粉坊, 除賣粉條、澱粉外, 粉渣成了社裡飼養場十幾頭豬的飼料, 還大力扶持社員自己養豬, 促進了養豬事業的發展。

(三)發展農業生產。 由於社裡的豬多, 肥自然多, 再加上油坊的油子醬, 合作社裡的畝施肥量是單幹戶的兩倍, 且肥質優良, 所以社裡的莊稼長勢遠遠超過單幹戶。 不管是農業收入還是副業收入, 農業社遠遠超過單幹戶。 社員真正嘗到了入社的甜頭, 思想穩定了。 單幹戶在與合作社的競爭中, 開始服輸了。

這年夏秋之際, 遇到了罕見的澇災, 秋季只有三四成年景。 祁玉堂從幹部社員焦慮的目光中體會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

合作社面臨新的考驗。 他幾天幾夜睡不著覺, 盤算著抗災自救的辦法, 大會小會發動群眾, 振作精神, 變冬閒為冬忙, 大搞生產自救。

祁玉堂不僅關心社裡的生產自救, 同時把全村的生產自救也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 首先, 擴大“三坊”的經營, 將全村所有油磨和水磨都利用起來, 統一編組, 懂技術的和不懂技術的, 有工具和無工具的統一搭配, 師傅帶徒弟, 歇人不歇磨, 大大擴大了經營規模。 社裡僅有一盤碾子, 為糧庫加工小米(加工每百斤穀子除賺下20多斤穀糠外還得2斤小米)。 為了充分發揮其作用, 擴大生產, 歇人不歇馬, 實行三班輪換, 晝夜不停。 每月每戶社員除分到幾百斤穀糠外, 還可分到幾十斤小米,於是大災年吃上了小米麵餅子,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接著,把婦女也發動起來,為縣社納鞋底。老頭小孩搓麻繩,也派上了用場。

全村家家有副業,戶戶無閒人,冬閒變冬忙,災年成豐年,人人有飯吃,戶戶有錢花,這就是1953年大災後西三裡的真實寫照。

祁玉堂關心社員,關心群眾,尤其關心個別困難戶。孫玉蘭的母親50多歲了(寡婦),領著幾個女兒和僅幾歲的兒子過日子。祁玉堂經常深入她家,瞭解情況,幫助解決困難。老太太深受感動,成了自願入社的積極分子。

看到兩年來合作社取得的成果,特別是1953年冬生產自救取得的成果,西三裡社員群眾都異口同聲地說:“祁玉堂是咱信得過的人。”他們真正懂得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組織起來人定勝天的道理。

因此,1953年底到1954年春,爭相入社在西三裡成了不可阻擋之勢,全村單幹戶都入了社。從此,西三裡村90戶、500多口人,分成了6個生產隊,祁玉堂任社長。

那時,祁玉堂還是鹽山一區區委委員,他的事蹟和他辦的農業合作社,縣委首先在一區推廣,並很快傳遍全縣。1953年5月14日,中共滄縣地委轉發《中共鹽山縣委關於鹽山縣西三裡莊發動群眾找出增產竅門經驗的報告》,對西三裡莊走群眾路線、生產得到發展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並向全區推廣。9月19日,《人民日報》登載《一個受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自救計畫》,介紹了祁玉堂農業合作社遭受嚴重澇災後,教育社員以社為家,制定救災計畫發展生產的事蹟。之後,到西三裡參觀取經的絡繹不絕。

作者:楊秀嶺(鹽山縣教育局退休幹部)

還可分到幾十斤小米,於是大災年吃上了小米麵餅子,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接著,把婦女也發動起來,為縣社納鞋底。老頭小孩搓麻繩,也派上了用場。

全村家家有副業,戶戶無閒人,冬閒變冬忙,災年成豐年,人人有飯吃,戶戶有錢花,這就是1953年大災後西三裡的真實寫照。

祁玉堂關心社員,關心群眾,尤其關心個別困難戶。孫玉蘭的母親50多歲了(寡婦),領著幾個女兒和僅幾歲的兒子過日子。祁玉堂經常深入她家,瞭解情況,幫助解決困難。老太太深受感動,成了自願入社的積極分子。

看到兩年來合作社取得的成果,特別是1953年冬生產自救取得的成果,西三裡社員群眾都異口同聲地說:“祁玉堂是咱信得過的人。”他們真正懂得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組織起來人定勝天的道理。

因此,1953年底到1954年春,爭相入社在西三裡成了不可阻擋之勢,全村單幹戶都入了社。從此,西三裡村90戶、500多口人,分成了6個生產隊,祁玉堂任社長。

那時,祁玉堂還是鹽山一區區委委員,他的事蹟和他辦的農業合作社,縣委首先在一區推廣,並很快傳遍全縣。1953年5月14日,中共滄縣地委轉發《中共鹽山縣委關於鹽山縣西三裡莊發動群眾找出增產竅門經驗的報告》,對西三裡莊走群眾路線、生產得到發展的經驗給予充分肯定,並向全區推廣。9月19日,《人民日報》登載《一個受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生產自救計畫》,介紹了祁玉堂農業合作社遭受嚴重澇災後,教育社員以社為家,制定救災計畫發展生產的事蹟。之後,到西三裡參觀取經的絡繹不絕。

作者:楊秀嶺(鹽山縣教育局退休幹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