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張瑞敏尋遍世界無樣板,海爾在迷霧中的孤獨跳躍

在白電領域, 競爭過度, 馬太效應加劇, 站在塔頂的三巨頭, 如今也都有了不同的主打方向。

方洪波說美的會是一家科技公司;董明珠試圖讓格力做中國製造的代表;而張瑞敏帶著海爾選擇了一條更為激進的路徑:把整個企業打散成直面用戶的創客團隊。

把海爾的激進再進一步解構的話, 造互聯工廠、孵化創客、搞物流……如今, 從海爾公司年報上展現的業務形態中, 人們越來越難在其身上找到原有的製造商角色設定。 “消費者”和“冰箱”這兩個詞彙也不再從張瑞敏的口中出現。

激進是為了跳出泥潭

2010年以後, 張瑞敏逐漸開始推進“電器”向“網器”的概念更新, 網路基礎設施的高度覆蓋, 讓電器一詞變得似乎有些過時。

2012年, 海爾正式發佈互聯網化戰略;2013年, 公佈平臺生態圈戰略;2015年, “人單合一模式2.0”發佈。 海爾在近幾年的每一次動作, 對信服他的同行來說,

都極具壓迫性。

美國人約瑟夫•佩恩的《體驗經濟》中有這樣一句話, “商品是有形的, 服務是無形的, 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 ”張瑞敏將這段話引用到自己的公開演講中, 試圖解讀海爾一系列舉措中的用戶思維和交互思維。

“當前, 家電的硬體競爭已經是飽和的價格戰, 而互聯網的趨勢擺在那裡, 我們應該轉向獲取用戶的終身價值。 ”正因如此, 張瑞敏堅持把電器變成網器, 把網器變成網站, 把網站變成社群的邏輯, 他所瞄準的, 是海爾的“第二曲線”, 即跳出競爭泥潭, 尋找企業“新的生路”。

現在的海爾, 沒有層級, 只有三種人——平臺主、小微主、創客, 都圍著用戶轉。 原來的員工, 以前要聽從上級指揮, 現在要為用戶創造價值, 必須要變成創業者、創客,

這些創客組成小微創業企業, 創客和小微主共同創造用戶、市場。 不過, 小微主不是由企業任命, 而是創客共同選舉。 創客和小微主間可以互選, 如果小微主做了一段時間被小微成員的創客認為不稱職, 可以選掉。 實際上, 海爾的小微主經常有被選掉的情況發生。

張瑞敏曾解釋, 啟用這種模式的主要原因, 來自於海爾感受到了互聯網時代的壓力。 “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是個性化的, 如果讓使用者的要求經企業組織裡的所有程式走完, 可能什麼機會也沒有了, 必須變成讓員工和用戶結合到一起。 因此, 我們現在就分成很多很多小微, 有上千個小微, 目的就是叫每一個員工對著用戶。 ”

然而最重要的是,

這不局限於海爾內部員工, 還可以引進外部的資源。 這些小微加上社會的資源, 就變成了一個生態圈, 共同去創造不同的市場。 這就會形成有很多並聯平臺的生態圈, 對接不同的市場, 對接不同的用戶。

《金融時報》英文版在採訪張瑞敏時, 對海爾在自身平臺上如何協調這些小微企業提出追問。 張瑞敏解釋稱, “在海爾, 叫做‘兩個同’:同一個目標、同一個薪酬。 在小微企業, 大家變成一個共同體, 目標是一致的, 同時薪酬也是一致的。 舉個例子, 原來他是設計, 我是銷售, 你是製造, 各自是一步一步傳遞的, 但現在我們成了一個共同的整體, 要創造共同的需求;如果別人的產品利潤率是10, 而我們創造的利潤率是12, 那這個2就是大家應該得到的報酬。

我們把這種機制稱為‘用戶付薪’。 通過‘用戶付薪’, 大家一下子就聚集到一起去了;如果有些人不行, 那他就要退出去。 這像一個生態圈, 表面看很鬆散, 但是通過用戶付薪架構, 一下子把大家推到一起去了。 ”

另外, 張瑞敏也解釋了海爾與平臺上小微的品牌關係, “主要是兩條。 第一, 就是戰略方向, 這點非常明確。 公司要求, 某個業務你應該做到最後, 而且應該和別人不一樣, 有差異化。 比方說, 你做一個平臺, 但這個平臺應和別人的平臺不一樣。 這是受公司控制的一點。 第二, 公司是一個平臺, 小微要在這個平臺上發展, 財務、人力等等很多要給你一定的支持。 如果風投投你, 公司也會投一塊, 你本人也要跟投一塊, 到最後你就成為小微的一個股東,不一定是控股,也可能是占小股。當然,別人會知道,海爾是你的一個股東。至於‘海爾’這個品牌,小微也可以用,打造另外的品牌也可以。”

雷神之後的隱憂

在海爾的小微企業孵化樣本中,雷神筆記本的出鏡率應該是最高的。從後來的結果看,雷神在進入遊戲本領域的時機可謂趕上了“風口”,那時候主流的PC廠商並沒有重視遊戲本這個逆勢上揚的品類,更沒有哪家花大力氣做獨立品牌。

雷神最早的產品用的是遊戲本全球第一大廠藍天的公模,走電商特供路線。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時的製造廠藍天也身處困境,對於嘗試成本不高的新玩法持開放態度。限量搶購的雷神遊戲本,殺手鐧跟早期小米相似,主要是“性價比”,同等配置的戴爾外星人價格上萬,雷神價格只要一半。雷神先在火箭速度躥升的京東商城取得了成功,反而是京東自己的東格貼牌遊戲本銷聲匿跡了。

但從海爾這幾年的實踐來看,幾百個小微團隊,能拿得出手的產品卻數量有限,媒體和海爾內部反復提的樣本就是雷神,這不免讓海爾的創客平臺再次發酵出原來的問題,平臺的獲利問題怎麼辦?

在今年三月張瑞敏走訪斯坦福大學時,隨行記者拋出這個問題,如果海爾不通過出售冰箱硬體來賺錢,而是通過後期的生態收入來獲利,那麼,如何將其落地?

“我們通過十幾年人單合一的探索,領悟到一個道理——不能讓領導與員工博弈,要讓員工和自己博弈,和市場博弈。其實,通過我們的共贏增值表等工具,平臺和小微的目標在哪裡,做得如何,一目了然。不是我們為他們下目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下目標。我們只是給機制,他們自己會追求引爆、引領、套圈。否則,就沒有辦法在市場上生存,沒有辦法自負盈虧,社會資本進不去,就會解散。”

實際上,在張瑞敏的解讀背後,其自身也表示對未來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場景懷有不確定性。簡單來說,海爾這種組織型式,是根據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會所進行的變革的結果。海爾也一直想找一個可以學習和效仿的樣板,但走訪很多國家,都沒有找到。

有人將海爾的模式與日本的阿米巴經營相類比,但張瑞敏明確給出否定。“我親自到阿米巴現場去看了。它是由上級給下屬定一個課題,比如把某項技術改進一下,然後阿米巴成員就去研究如何改進。其實,這和原來的傳統組織沒有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是你可以自願組織,但是由上級定題目。最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阿米巴不面對用戶,而是面對上級,而我們要員工面對用戶。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和稻盛和夫先生交談過兩次,他也認為是不一樣的。”

等待雨林瘋長

被圍在眾多經商朝拜者當中,吞併了通用、三洋、斐雪派克家電業務的張瑞敏,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中卻顯得異常孤獨。同時在這後頭,還有財務報告上無法回避的白紙黑字。

對比格力、美的的2016年年報,格力營收80%以上來自於空調業務,美的主要來自小家電、空調業務,而海爾依舊依賴於電冰箱、洗衣機為主的大家電業務。

儘管青島海爾在2016年的營收達到1191億元,同比增長32.6%,但對比2015年資料,筆者發現作為海爾增長引擎的冰箱業務,市場份額卻有所下滑。把海爾在冰箱業務的波動與格力、美的突出的產品競爭力擱在一塊,卻暴露出海爾核心競品的日漸式微。

就目前情況看,海爾比較明顯的問題是孵化能力並沒有足夠被整個市場認可,這對海爾來說是最大的風險,畢竟整個組織架構的調整根本在於此。

然而,生態畢竟是需要自我繁衍的,任誰也不能揠苗助長,就像張瑞敏所說,其他企業的生態如一片精心修剪的花園,而海爾的生態是一片熱帶雨林,這可能也隱含著海爾瘋長的後勁。

到最後你就成為小微的一個股東,不一定是控股,也可能是占小股。當然,別人會知道,海爾是你的一個股東。至於‘海爾’這個品牌,小微也可以用,打造另外的品牌也可以。”

雷神之後的隱憂

在海爾的小微企業孵化樣本中,雷神筆記本的出鏡率應該是最高的。從後來的結果看,雷神在進入遊戲本領域的時機可謂趕上了“風口”,那時候主流的PC廠商並沒有重視遊戲本這個逆勢上揚的品類,更沒有哪家花大力氣做獨立品牌。

雷神最早的產品用的是遊戲本全球第一大廠藍天的公模,走電商特供路線。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時的製造廠藍天也身處困境,對於嘗試成本不高的新玩法持開放態度。限量搶購的雷神遊戲本,殺手鐧跟早期小米相似,主要是“性價比”,同等配置的戴爾外星人價格上萬,雷神價格只要一半。雷神先在火箭速度躥升的京東商城取得了成功,反而是京東自己的東格貼牌遊戲本銷聲匿跡了。

但從海爾這幾年的實踐來看,幾百個小微團隊,能拿得出手的產品卻數量有限,媒體和海爾內部反復提的樣本就是雷神,這不免讓海爾的創客平臺再次發酵出原來的問題,平臺的獲利問題怎麼辦?

在今年三月張瑞敏走訪斯坦福大學時,隨行記者拋出這個問題,如果海爾不通過出售冰箱硬體來賺錢,而是通過後期的生態收入來獲利,那麼,如何將其落地?

“我們通過十幾年人單合一的探索,領悟到一個道理——不能讓領導與員工博弈,要讓員工和自己博弈,和市場博弈。其實,通過我們的共贏增值表等工具,平臺和小微的目標在哪裡,做得如何,一目了然。不是我們為他們下目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下目標。我們只是給機制,他們自己會追求引爆、引領、套圈。否則,就沒有辦法在市場上生存,沒有辦法自負盈虧,社會資本進不去,就會解散。”

實際上,在張瑞敏的解讀背後,其自身也表示對未來的消費需求以及消費場景懷有不確定性。簡單來說,海爾這種組織型式,是根據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會所進行的變革的結果。海爾也一直想找一個可以學習和效仿的樣板,但走訪很多國家,都沒有找到。

有人將海爾的模式與日本的阿米巴經營相類比,但張瑞敏明確給出否定。“我親自到阿米巴現場去看了。它是由上級給下屬定一個課題,比如把某項技術改進一下,然後阿米巴成員就去研究如何改進。其實,這和原來的傳統組織沒有多大的區別,只不過是你可以自願組織,但是由上級定題目。最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阿米巴不面對用戶,而是面對上級,而我們要員工面對用戶。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和稻盛和夫先生交談過兩次,他也認為是不一樣的。”

等待雨林瘋長

被圍在眾多經商朝拜者當中,吞併了通用、三洋、斐雪派克家電業務的張瑞敏,在商業模式的探索中卻顯得異常孤獨。同時在這後頭,還有財務報告上無法回避的白紙黑字。

對比格力、美的的2016年年報,格力營收80%以上來自於空調業務,美的主要來自小家電、空調業務,而海爾依舊依賴於電冰箱、洗衣機為主的大家電業務。

儘管青島海爾在2016年的營收達到1191億元,同比增長32.6%,但對比2015年資料,筆者發現作為海爾增長引擎的冰箱業務,市場份額卻有所下滑。把海爾在冰箱業務的波動與格力、美的突出的產品競爭力擱在一塊,卻暴露出海爾核心競品的日漸式微。

就目前情況看,海爾比較明顯的問題是孵化能力並沒有足夠被整個市場認可,這對海爾來說是最大的風險,畢竟整個組織架構的調整根本在於此。

然而,生態畢竟是需要自我繁衍的,任誰也不能揠苗助長,就像張瑞敏所說,其他企業的生態如一片精心修剪的花園,而海爾的生態是一片熱帶雨林,這可能也隱含著海爾瘋長的後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