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乾貨!殲20家族展望:300億造7款衍生版殲20(超清大圖)

中國官方正式宣佈殲-20進入部隊服役。 於是殲-20未來的衍生型號成為熱門話題。 近日, 美國《防務新聞》報導稱, 除了正在測試和進入初步服役的殲-20之外, 中國將投入300億建造七種不同衍生型號的殲-20。

殲20家族會有7款衍生型號

美國《防務新聞》提出疑問, 如果殲-20大量服役, 解放軍空軍在未來的衝突中將如何使用它?這可以從蘇聯在整個冷戰時期, 為了摧毀飛過西伯利亞的美國轟炸機所研發的大型快速截擊機得到解答。 也就是說, 殲-20的成功將為解放軍在未來戰爭中快速截擊美軍戰機立下汗馬功勞。 如果殲-20能夠作為有用的截擊機執行任務, 它可以在可能的空戰中幫助抵禦美國來襲的轟炸機, 甚至可以在地面和海上對美軍隱形戰機予以絞殺。

報導稱, 除了目前正在測試的殲-20外, 中國可能正在研發七種不同型號的殲-20隱身戰機。

殲-20A

該型也就是剛剛進入中國空軍的服役版, 採用中國“太行”發動機或者俄制AL-31發動機, 其特點是動力勉強夠用, 超音速巡航能力不足, 使殲-20A戰機只具備3S能力。 但是其隱形性能、機動性能和機載武器等仍對於現役三代機三代半機形成絕對優勢。 由於美軍的F-35也沒有標準的超音速巡航能力,

而且還不具備超機動性, 因此殲-20A比F-35更強。 殲-20A列裝後, 足以壓制F-35以及周邊所有三代機, 但是用來對付F-22還存在一些弱點。

殲-20B

這是未來兩三年的真正量產型號, 採用成熟的國產WS-15發動機, 甚至是該發動機的改進型, 使殲-20B全面達到4S標準, 對於F-22可以全面抗衡乃至部分超出。

有傳言稱, WS-15最大動力達到165千牛, 超過了F-22發動機的l59千牛。 如果如此, 超音速巡航方面預計持平, 超機動性、敏捷性方面則超出。

殲教-20:殲-20的雙座教練機。 專門推出教練型的隱形戰機, 一直存在爭議, 因為成本太高, 不過中國向來“不差錢”,

因此中國將打造殲教-20, 用於大量培養駕駛高精尖隱形戰機的頂級飛行員, 類似三代機中蘇-27UBK的角色。 但同時殲教-20也可以用於空優作戰、甚至對地對海作戰。

殲轟-20:殲-20雙座多功能戰鬥轟炸型。 殲-20機體大、載彈多, 只要改變雷達、強化對地對海打擊能力、配掛不同彈種, 就可以執行不同的任務。因此中國在殲-20基礎上發展殲轟-20是理所當然的,其將具備超強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殲-20E:在殲-20雙座型基礎上發展的殲-20電子戰/指揮機,發揮類似俄羅斯米格-31的指揮功能,後座飛行員可以專職指揮同一編隊中的隱身無人機或者其他機種作戰。同時殲-20E具備EA-18G“咆哮者”的電戰能力,殲-20E攜帶4枚或以上超視距彈及近距格鬥彈,其餘空間用於配載大功率發電機和電子戰設備。

殲-20Z:在殲-20雙座基礎上發展的偵察機,殲-20Z利用隱身、高速、超音速巡航性能,展開偵察,將取得超乎想像的作戰效能。殲-20Z機腹載彈位置可改為掛載電偵設備,使其具備下視、俯視偵察能力。

殲-20J:這是最令人嚮往的,也就是殲-20的艦載版。由於殲-20有過長的機身、較小的展弦比,據稱其不太利於上艦。但如果在殲-20技術儲備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搞一款隱身艦載機應該不是問題。只不過上艦有上艦的要求,需要減少後掠角、增大展弦比、強化機體、強化起落架、增設尾鉤、增加防鹽防蝕措施,乃至適當縮短機長等。

殲20E指揮機群編隊作戰

未來光靠預警機指揮無人機作戰,存在種種疑問,包括預警機數量不足、隱形時代預警機容易戰損、預警機戰場指揮能力並非無限、費用高昂等各個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在臺灣東海面等無地面雷達、並且我預警機及航母不能輕易涉足的地區,需要快進快出來去自由的殲-20E電子戰/雷達指揮機。

因此,以殲-20為中心,建立類似米格-31的“雷達預警及編隊指揮體系”,作為預警機的一種補充和後備,很有必要。

殲-20E與殲-20不同,殲-20E配載“大功率相控陣共形雷達”,在機頭、機翼、機身側面等均配備“相控陣列”,增加掃描距離,覆蓋前方300~400公里,左右各300~400公里範圍,增加探測角度(前、左、右、右後、左後合計270度,以及俯視、仰視能力)。2架殲-20E橫向編隊,相距600公里或略超,就可以掃描、監控1200公里以上寬度的正面。未來研發和裝備的殲-20E,將是我國空軍龍騰東海、鷹擊第一島鏈的空中戰隊的核心和靈魂。

與米格-31不同的是,米格-31僅僅作為雷達機傳遞資訊給同編隊的有人機,而殲-20E則還需要指揮控制無人機和電子戰機。因此,殲-20E的後座艙,配備了電子戰/雷達指揮員一名,專職負責整個有人/無人編隊的資訊傳遞、無人機的任務分配和部分制導。同時負責電子戰,編隊最大飛行器數量7架,即一架殲-20E有人機的一名電子戰/雷達指揮員,在電腦軟體的輔助下,最多指揮6架有人或無人機編隊作戰。

靜默的無人機/有人機在編隊中前出例如30~50公里,橫向相距50~100公里左右,前面六架控制300~600公里左右寬度的正面,組網式推進。開機或者間歇開機的殲-20E電子戰/雷達指揮機滯後30~50公里,掃描前方300~400公里、左右各300~400公里範圍。一旦發現敵機,指揮前方無人機或者有人機接敵。至於本機則攜載機腹彈倉內的導彈,側彈倉改作“側面雷達陣列”。總的說來,大功率相控陣共形雷達的出現,會帶來空戰戰術和監控/預警模式的變化。

殲轟20取代“飛豹”、蘇30MKK

殲轟-20主要用於對地/對海打擊,成為現役“飛豹”和蘇-30MKK的換代機型。殲轟-20由於機外不能掛載太多武器,因此載彈量會略遜于蘇-30MKK(12噸),但是隱形、高速抵達目標防空圈外、突然攻擊的能力倍增。

從殲-20尺寸看,機腹彈倉可以攜載兩枚C-803級別或者C-705級別的對地/對海導彈。或者智能化的滑翔彈,或者類似“萬劍彈”的巡航導彈,用於隱蔽攻擊敵方艦船、機場等海上陸上目標。只要改進雷達和光電系統、配載對地對海的埋入式鐳射瞄準吊艙,以及雷達增加對地對海模式即可,這些技術都是現成用在“飛豹”等機型上的。後座為武器操作員,專職負責對地對海攻擊的操作。側彈倉攜載超視距彈或者格鬥彈用於空戰,必要時外掛隱形副油箱,用於增載入油和航程。

就戰機尺寸和空間來講,殲-20改為殲轟-20的潛力遠遠大於F-22改為F-22B(B代表美國的轟炸型)的潛力,費用和難度遠遠小於F-22改為F-22B的費用和難度,這是超過F-22的地方,殲-20載彈量遠大於F-35則是超過F-35的地方。

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永遠也不能缺少競爭機制。最主要的是,在出現沈飛通過殲-16奪占殲轟機市場的背景下,希望成飛殲轟-20成為沈飛殲-16的挑戰者、競爭者。美國報導稱,上述殲-20衍生機型的研發,預計需要5-1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則由殲-16扛大旗。整個殲-20衍生型的研發經費,參照國外同類機型的預算,至少需要300億美元的投入。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在軍事科技等方面比肩美國。

就可以執行不同的任務。因此中國在殲-20基礎上發展殲轟-20是理所當然的,其將具備超強的對地對海打擊能力。

殲-20E:在殲-20雙座型基礎上發展的殲-20電子戰/指揮機,發揮類似俄羅斯米格-31的指揮功能,後座飛行員可以專職指揮同一編隊中的隱身無人機或者其他機種作戰。同時殲-20E具備EA-18G“咆哮者”的電戰能力,殲-20E攜帶4枚或以上超視距彈及近距格鬥彈,其餘空間用於配載大功率發電機和電子戰設備。

殲-20Z:在殲-20雙座基礎上發展的偵察機,殲-20Z利用隱身、高速、超音速巡航性能,展開偵察,將取得超乎想像的作戰效能。殲-20Z機腹載彈位置可改為掛載電偵設備,使其具備下視、俯視偵察能力。

殲-20J:這是最令人嚮往的,也就是殲-20的艦載版。由於殲-20有過長的機身、較小的展弦比,據稱其不太利於上艦。但如果在殲-20技術儲備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搞一款隱身艦載機應該不是問題。只不過上艦有上艦的要求,需要減少後掠角、增大展弦比、強化機體、強化起落架、增設尾鉤、增加防鹽防蝕措施,乃至適當縮短機長等。

殲20E指揮機群編隊作戰

未來光靠預警機指揮無人機作戰,存在種種疑問,包括預警機數量不足、隱形時代預警機容易戰損、預警機戰場指揮能力並非無限、費用高昂等各個因素的制約。尤其是在臺灣東海面等無地面雷達、並且我預警機及航母不能輕易涉足的地區,需要快進快出來去自由的殲-20E電子戰/雷達指揮機。

因此,以殲-20為中心,建立類似米格-31的“雷達預警及編隊指揮體系”,作為預警機的一種補充和後備,很有必要。

殲-20E與殲-20不同,殲-20E配載“大功率相控陣共形雷達”,在機頭、機翼、機身側面等均配備“相控陣列”,增加掃描距離,覆蓋前方300~400公里,左右各300~400公里範圍,增加探測角度(前、左、右、右後、左後合計270度,以及俯視、仰視能力)。2架殲-20E橫向編隊,相距600公里或略超,就可以掃描、監控1200公里以上寬度的正面。未來研發和裝備的殲-20E,將是我國空軍龍騰東海、鷹擊第一島鏈的空中戰隊的核心和靈魂。

與米格-31不同的是,米格-31僅僅作為雷達機傳遞資訊給同編隊的有人機,而殲-20E則還需要指揮控制無人機和電子戰機。因此,殲-20E的後座艙,配備了電子戰/雷達指揮員一名,專職負責整個有人/無人編隊的資訊傳遞、無人機的任務分配和部分制導。同時負責電子戰,編隊最大飛行器數量7架,即一架殲-20E有人機的一名電子戰/雷達指揮員,在電腦軟體的輔助下,最多指揮6架有人或無人機編隊作戰。

靜默的無人機/有人機在編隊中前出例如30~50公里,橫向相距50~100公里左右,前面六架控制300~600公里左右寬度的正面,組網式推進。開機或者間歇開機的殲-20E電子戰/雷達指揮機滯後30~50公里,掃描前方300~400公里、左右各300~400公里範圍。一旦發現敵機,指揮前方無人機或者有人機接敵。至於本機則攜載機腹彈倉內的導彈,側彈倉改作“側面雷達陣列”。總的說來,大功率相控陣共形雷達的出現,會帶來空戰戰術和監控/預警模式的變化。

殲轟20取代“飛豹”、蘇30MKK

殲轟-20主要用於對地/對海打擊,成為現役“飛豹”和蘇-30MKK的換代機型。殲轟-20由於機外不能掛載太多武器,因此載彈量會略遜于蘇-30MKK(12噸),但是隱形、高速抵達目標防空圈外、突然攻擊的能力倍增。

從殲-20尺寸看,機腹彈倉可以攜載兩枚C-803級別或者C-705級別的對地/對海導彈。或者智能化的滑翔彈,或者類似“萬劍彈”的巡航導彈,用於隱蔽攻擊敵方艦船、機場等海上陸上目標。只要改進雷達和光電系統、配載對地對海的埋入式鐳射瞄準吊艙,以及雷達增加對地對海模式即可,這些技術都是現成用在“飛豹”等機型上的。後座為武器操作員,專職負責對地對海攻擊的操作。側彈倉攜載超視距彈或者格鬥彈用於空戰,必要時外掛隱形副油箱,用於增載入油和航程。

就戰機尺寸和空間來講,殲-20改為殲轟-20的潛力遠遠大於F-22改為F-22B(B代表美國的轟炸型)的潛力,費用和難度遠遠小於F-22改為F-22B的費用和難度,這是超過F-22的地方,殲-20載彈量遠大於F-35則是超過F-35的地方。

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永遠也不能缺少競爭機制。最主要的是,在出現沈飛通過殲-16奪占殲轟機市場的背景下,希望成飛殲轟-20成為沈飛殲-16的挑戰者、競爭者。美國報導稱,上述殲-20衍生機型的研發,預計需要5-1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則由殲-16扛大旗。整個殲-20衍生型的研發經費,參照國外同類機型的預算,至少需要300億美元的投入。假以時日,中國一定會在軍事科技等方面比肩美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