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蘇寧小店PK京東百萬便利店,電商寡頭兵發實體便利店

繼京東在上月10日公佈“百萬便利店”計畫後, 蘇寧緊接著就為旗下便利店業態蘇寧小店“放風”, 二者一唱一和好不熱鬧。

染指便利店行當的又豈止是電商。 由2014年起, 紅杉、高瓴、鐘鼎、天圖、達晨, 以及河南中鶴投資等各路資本, 就已是紛紛下水、圍獵可投資目標。 這片實體商業最後的“淨土”, 終究要與互聯網、資本走向融合。 但關鍵是, 誰能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電商寡頭佈局便利店, 染指實體零售最後的“淨土”

上周, 蘇寧正忙活著在通過各種管道為蘇寧小店“刷臉”。

據愛便利的小編最新獲悉:蘇甯小店是蘇甯雲商正式推出的便利店業態,

定位於服務校園和社區服務。 它由實體門店和獨立APP結合而成, 構建在最後一公里基礎上, 滿足生活購物和日常服務需求, 包含購物區、餐飲區、O2O體驗區、綜合服務區和包裹驛站等。

值得一提的是, 蘇寧小店提供了“1小時宅配”與生鮮代購服務,

這是較傳統便利店最大的不同(傳統便利店無生鮮、無宅配)。 而生鮮供貨方來自易果生鮮, 蘇寧是其關鍵投資方之一。

這是蘇寧實施“去電器化”戰略數年來, 在業態組合領域最直觀的變化。

蘇甯小店市場總監沈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蘇寧自轉型以來逐步形成了線上以蘇甯易購網站為主, 線下以蘇寧門店為支撐, 以蘇寧物流、蘇甯金融為輔助的零售格局。 但在最後一公里的商業佈局上, 很明顯蘇寧是欠缺的, 蘇寧小店的出現剛好彌補了這一短板。 ”

一語概括, 相比以往單純依賴電商通道實現“去電器化”, 蘇寧伸出便利店這條“腿”, 能夠使其與市場的距離迅速拉近, 得以重構品牌與消費者對話模式。

但需要說明的是, 蘇寧小店雖首次被母公司推到發展前臺, 卻已是在市場暗中實驗了2年以上。 此前, 它在外界的受關注度, 尚不及紅孩子母嬰店(2012年被蘇寧收購)。 而據蘇寧財報顯示, 截至2016年末, 蘇寧小店已開設13家, 主要集中在南京地區。 未來計畫在南京形成規模後拓展全國。

那麼, 蘇寧為何選在此時推出蘇寧小店?

同在上月, 京東高調宣佈了“百萬便利店”發展計畫。 該計畫稱, 未來5年, 該公司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便利店。 主要包括京東代購、代收貨, 話費充值、出行票務與酒店等, 個護美妝、日化洗護、紙品清潔等的銷售和百貨批零等。

不同蘇寧對便利店管道直營化, 京東便利店走的是“特許加盟”輕資產操作模式。 簡言之, 京東希望憑藉其供應鏈資源, 對線下百萬“夫妻店”採取收編。

相比4年前, 京東聯手山西唐久“問路”便利店O2O, 如今的“百萬京東便利店”計畫不只是多了霸氣, 更是野心, 意在打破國內傳統的商品多級分銷體系, 當然最好能“取而代之”。 這是京東在B端市場持續發力的核心利益。

不過, 染指便利店市場的絕不止電商寡頭, 各路資本的“金主”的嗅覺更是毫不遜色。

近兩年, 如愛鮮蜂幕後的紅杉資本、高瓴資本、鐘鼎創投, 如惠民網身邊站著的達晨創投、金浦資本、中信基金, 個個都為“提前進場”大顯神通。

國內便利店市場風生水起、金主雲集, 在河南亦有清晰縮影。 同在4月, 先是“愛便利”和王府井集團舉行簽約儀式, 宣佈獲得2億人民幣B輪融資。 此後, 一名叫“豫便利”的便利店品牌宣佈獲得1億元融資, 領投方是河南第一大現代農企中鶴集團。

誰將統領中國便利店江湖, 拼的不只是錢, 更是“打開方式”

一個問題, 中國的便利店江湖為何突然沸騰了?

這應從條件與環境兩個維度去分析。 其一, 便利店是實體商業最後的“淨土”。 中國在2004年加入WTO後,在百貨、超市、3C店等業態領域,都出現了寡頭競爭。唯獨在便利店等部分業態,至今未出現全國性的市場霸主。這與早年間中外零售資本瘋狂角逐大賣場的價值取向有關。

其二,在傳統零售業態體系中,便利店是綜合駕馭成本最高的業態。不同於大賣場由供應商集中配貨到店,便利店運營商在一天中為數十家門店配貨,就是極高的物流硬體與技術門檻。在全球零售業,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是便利店的生存起點,但如今在鄭州,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便利店卻是鳳毛麟角。即便是7-11、全家、羅森、喜士多、聯華快客、好德、華潤蘇果等品牌,也是在華南、華東市場深耕,在北方地區表現出諸多水土不服。

綜上所述,最後的“淨土”+最強技術條件,決定了中國便利店領域的王者缺位。

風向陡轉。2013年後,家樂福放緩大賣場投資、拓展“易家福”,麥德龍在上海投放“合麥家”,順豐速遞炮製了令人費解的“嘿客”,都是該階段的典型性事件。如紅杉資本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每天都有3家新的便利店開業,行業高增長速度前所未有爆發。

另需看到,刺激便利店投資迅速增長的誘因,其實多源於同期國內網購消費的爆發式增長,由此對大賣場、百貨店、3C店的商業模式、利潤體系產生了深刻的衝擊。於是,選擇利潤相對較高、競爭較平緩的便利店領域,即成了零售業為數不多的可選項之一。

事實上,進入2015年後,站在“風口”的電商們日子也不好過。這不僅是城市市場的網購消費增速趨於放緩,開發農村市場新增用戶與消費額是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更重要的是,電商陣營的內部競爭一直在持續,需要向資本市場不斷提交優質成績單。

那麼,電商染指便利店的利益動機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擴大用戶群、提升消費黏度。當常規類網購規模性增長出現瓶頸,即需轉戰到即時性消費市場,開發顧客的全維度消費行為。便利店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線上、線下聯動引流,實現大資料的深度挖掘。

“瓦解尷尬”終歸要靠銷量說話,O2O型便利店成了電商群體刺激消費、爭奪供應商資源的重點突破口,也就順理成章。

這似乎又是一場搶人、搶錢、搶地盤的遊戲。但問題是,眾多投資商是否真的找好了打開方式。

如蘇甯的直營模式,每鋪設一家便利店所需的地面人力、選址、物業、物流等綜合成本,或並不比3C家電賣場輕鬆。一旦門店數量規模擴大,它的管理成本將幾何式上升。

如京東的特許加盟模式,雖選擇了輕資產運營,卻將面臨百萬“夫妻店”帶來的管控挑戰,這比直營店管理難度更大。

中國在2004年加入WTO後,在百貨、超市、3C店等業態領域,都出現了寡頭競爭。唯獨在便利店等部分業態,至今未出現全國性的市場霸主。這與早年間中外零售資本瘋狂角逐大賣場的價值取向有關。

其二,在傳統零售業態體系中,便利店是綜合駕馭成本最高的業態。不同於大賣場由供應商集中配貨到店,便利店運營商在一天中為數十家門店配貨,就是極高的物流硬體與技術門檻。在全球零售業,人均年收入3000美元以上的城市是便利店的生存起點,但如今在鄭州,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便利店卻是鳳毛麟角。即便是7-11、全家、羅森、喜士多、聯華快客、好德、華潤蘇果等品牌,也是在華南、華東市場深耕,在北方地區表現出諸多水土不服。

綜上所述,最後的“淨土”+最強技術條件,決定了中國便利店領域的王者缺位。

風向陡轉。2013年後,家樂福放緩大賣場投資、拓展“易家福”,麥德龍在上海投放“合麥家”,順豐速遞炮製了令人費解的“嘿客”,都是該階段的典型性事件。如紅杉資本的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全國每天都有3家新的便利店開業,行業高增長速度前所未有爆發。

另需看到,刺激便利店投資迅速增長的誘因,其實多源於同期國內網購消費的爆發式增長,由此對大賣場、百貨店、3C店的商業模式、利潤體系產生了深刻的衝擊。於是,選擇利潤相對較高、競爭較平緩的便利店領域,即成了零售業為數不多的可選項之一。

事實上,進入2015年後,站在“風口”的電商們日子也不好過。這不僅是城市市場的網購消費增速趨於放緩,開發農村市場新增用戶與消費額是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更重要的是,電商陣營的內部競爭一直在持續,需要向資本市場不斷提交優質成績單。

那麼,電商染指便利店的利益動機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擴大用戶群、提升消費黏度。當常規類網購規模性增長出現瓶頸,即需轉戰到即時性消費市場,開發顧客的全維度消費行為。便利店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線上、線下聯動引流,實現大資料的深度挖掘。

“瓦解尷尬”終歸要靠銷量說話,O2O型便利店成了電商群體刺激消費、爭奪供應商資源的重點突破口,也就順理成章。

這似乎又是一場搶人、搶錢、搶地盤的遊戲。但問題是,眾多投資商是否真的找好了打開方式。

如蘇甯的直營模式,每鋪設一家便利店所需的地面人力、選址、物業、物流等綜合成本,或並不比3C家電賣場輕鬆。一旦門店數量規模擴大,它的管理成本將幾何式上升。

如京東的特許加盟模式,雖選擇了輕資產運營,卻將面臨百萬“夫妻店”帶來的管控挑戰,這比直營店管理難度更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