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仲景有三湯,可解你腸道之憂

北京中醫藥大學 陳明

《傷寒論》裡有三個清大腸熱治療泄瀉、痢疾的方劑, 分別是葛根黃芩黃連湯(簡稱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白頭翁湯, 這三個方子在臨床上使用的幾率很高, 這是因為大腸熱比較多見的緣故。

大腸有熱可致大便不調

大腸, 中醫稱為“傳道之官, 變化出焉”, 指大腸是主管傳導糟粕的。 大腸將小腸吸收後的水穀糟粕中的水分再吸收, 使之變成糞便, 並排出體外。 如大腸有熱, 就會出現大便的異常, 表現為兩類現象:一是熱注大腸後, 迅速地損傷大腸的陰津, 而由熱化燥, 表現為大便秘結;一是熱在大腸, 由於熱性急速, 使大腸蠕動加快, 並迫使大腸內的津液外出, 表現為大便泄瀉, 多見於各種腸炎。 中醫治療前者要通腑瀉熱, 即用瀉藥通下大便, 用《傷寒論》裡的承氣湯(包括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而後者的中醫治療要採用清腸止瀉的方法,

可以分別用葛根芩連湯、黃芩湯或白頭翁湯等。

葛根芩連湯主治熱性腹瀉

葛根芩連湯是治療熱性瀉利的良方, 包括各種急、慢性腸炎, 只要是大腸有熱的, 用之即效。 腸炎有寒有熱, 如果拉出的大便鬆鬆散散不成形狀, 氣味腥而不臭, 甚至是吃什麼拉什麼, 俗稱為“直腸子”, 多是寒證, 《傷寒論》用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治療。 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狀, 黏黏稠稠, 粘在便盆上沖不下去, 或拉出的雖為清水, 但臭穢異常者, 都是屬於大腸有熱, 用葛根芩連湯治就最好。

葛根芩連湯治熱性泄瀉, 效果非常直截了當。 有一30 多歲男性病人, 本患再生障礙性貧血, 一日因飲食不調突然腹瀉, 當天達9 次, 噁心嘔吐, 腹痛, 肛門處很熱,

像抹上辣椒的感覺, 拉出的糞便很黏, 舌苔厚膩。 此為急性腸胃炎的表現, 多因飲食不節或飲食不潔而發病, 夏季多見, 中醫認為多由熱邪下注大腸所導致。 此病案即如此, 用葛根芩連湯, 1 劑腹瀉即止。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湯, 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4 味藥物組成, 方中最關鍵的藥物是葛根、黃連兩味。

葛根的妙用

葛根有升陽止瀉的作用, 是腸道、消化系統的常用藥;葛根既入太陽經, 又入陽明經, 所以身體前後的疾病都可以治, 如治頭痛, 既可以治前腦門痛, 也可以治後腦勺痛。 葛根通過升陽氣的作用, 可以治療重症肌無力症, 輕的如眼瞼鬆弛下垂, 可以配合健脾胃的黃芪、山藥、白術等。

葛根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既能夠生髮陽氣,

又可以舒經解痙。 眼瞼鬆弛眼睛睜不開用葛根, 眼肌緊張眼睛閉不上也可以用葛根, 有些孩子夜晚睡覺眼睛半閉, 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都可以使用葛根, 可加一些鉤藤、秦艽等祛風解痙的藥物一起使用。

葛花可解酒, 對不勝酒力, 或酒後頭痛、頭重不爽, 可用葛花10 克(沒有葛花可以用葛根15 克)煮水飲用。

黃連是上等的“消炎”中藥

黃連是清熱燥濕藥, 善於清除腸胃中的濕熱, 且能保護大腸的傳導功能, 中醫稱為“厚腸”, 所以黃芩、黃連是上等的“消炎”中藥, 能夠有效清除腸內炎性物質而不損害腸胃。

葛根芩連湯治療的其他病症

酒泄(腸激惹綜合征):葛根芩連湯還可治喝酒或過食辣椒引起的泄瀉, 屬於“腸激惹綜合征”類, 中醫稱為“酒泄”。 這類泄瀉臨床很是多見, 現在的人們酒量都見長, 愛吃辣物, 這些東西刺激性強, 腸黏膜細胞受到刺激後分泌增加, 腸蠕動就加快, 於是就會拉肚子, 從中醫角度而言, 屬於大腸濕熱的較多。

一患者, 男, 50 多歲, 腹瀉幾十年, 每於飲酒後大便即瀉, 所瀉時為糊狀, 時為清水,被診為“慢性結腸炎”,舌苔白膩。我給他用葛根芩連湯,合上平胃散,並囑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 劑後來複診,腹瀉基本未發。該病人後又因飲酒復發一次,還是用本方得到控制。經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連東加馬齒莧:葛根15 克,黃芩10 克,黃連10克,炙甘草6 克,馬齒莧30 克。

牙齦腫痛:大腸與胃同屬於陽明經,所以大腸熱是陽明經熱的一部分,大腸有熱可以影響到胃,熱可以到陽明經的任何一個地方,比如牙齦,上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下牙屬於足陽明胃經,腸胃有熱常是牙齦腫痛的一個原因,偏於胃熱的用白虎湯,或清胃散,偏於腸熱的就用葛根芩連湯。

鼻疾: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所以陽明大腸經有熱可致鼻疾,鼻炎、鼻竇炎等。屬於大腸熱者,都可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有些鼻竇炎經常流鼻涕不止,因熱而致的,使用葛根芩連湯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連湯治酒糟鼻,也是這個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婦科泌乳素增高症,屬內分泌失調病,該病或見乳汁自溢,甚至沒有結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嚴重的伴有閉經。因乳頭屬於陽明經所過,若陽明有熱,逼迫津液外泄,在外為汗出,在下為大便泄瀉,在乳就表現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傷寒論》的白虎湯、葛根芩連湯等清陽明熱的方劑,都可治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連湯或白虎湯,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確定療效,伴閉經可加一些補腎、通經活血的藥。

黃芩湯治熱性腹痛泄瀉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黃芩湯也是治療大腸熱利的,本方的適應症也與葛根芩連湯一樣有大便黏瀉,肛門灼熱,所不同是黃芩湯治熱利腹痛一症比較明顯,這是因大腸熱是從肝膽而來,氣機壅滯較明顯,所以內用芍藥與甘草相配,是緩解平滑肌及神經痙攣的有效方劑,黃芩湯一邊用黃芩清除膽熱、大腸熱,一邊用芍藥甘草湯緩解大腸痙攣,故大便前腹痛明顯的熱性泄瀉用黃芩湯較好,如泄瀉嚴重的,也可用葛根芩連東加芍藥變通。

黃芩是“天然的消炎藥”

黃芩被奉為“天然的消炎藥”,主要在於它的清熱作用,當然只有炎症屬於熱時才能使用它。黃芩湯中用黃芩,主要是清除膽熱,以斬斷熱痢的來源,兼清肺熱、腸熱。黃芩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清肺熱,作用於呼吸系統,用於痰熱咳嗽、氣喘及一切由肺熱引起的病症。

黃芩也是婦科常用的藥物,可以治療月經病、倒經、帶下病。明朝有個醫家叫武之望,編一本書叫《濟陰綱目》,裡面有許多方子用到黃芩,其中還有個“一味黃芩湯”,治療婦女倒經。金元時代的李東垣認為黃芩與白術配伍還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歡用,但前提是因熱導致的胎動不安較為適合。

中藥“三黃”

黃芩與黃連、黃柏並稱為“三黃”,可以清兩種熱,一種是火熱,一種是濕熱,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熱時,黃芩偏於清肺熱、膽熱,黃連偏於清心熱、胃熱,黃柏善於清腎中虛熱;治濕熱時,黃芩偏于清上焦濕熱,黃連偏於清中焦濕熱,而黃柏偏于清下焦濕熱。

白頭翁湯治熱性痢疾

《傷寒論》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就是熱性的下利,在這裡主要指因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在《傷寒論》裡,腹瀉、痢疾統稱為“下利”,現代臨床區分為泄瀉、痢疾兩種,二者表現不同。泄瀉時大便一瀉如注,沒有膿血;而痢疾表現為大便瀉下不爽,膿血夾雜,腹痛下墜,專業術語稱作“裡急後重”,《傷寒論》這一條所說的“下重”,就是指的裡急後重。

這種表現是腹痛時急欲大便,但跑到廁所大便時又拉不出來,肛門處下墜感、灼熱感。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4 味組成。臨床用於治療大腸濕熱型痢疾,這4 味藥物都是清濕熱的藥物,組合在一起,治大腸濕熱力量強大,尤其是白頭翁,殺腸道細菌的作用非常明顯,是清大腸濕熱、止痢的王牌藥物。秦皮清濕熱而又具有收澀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頭翁湯,常作為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選方劑。

白頭翁湯的廣泛運用

白頭翁湯總以清大腸濕熱最為擅長,有時大腸濕熱並不表現為泄瀉或痢疾,只是大便發黏,大便後肛門灼熱感或肛門瘙癢,一樣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一中年婦女,患肛門瘙癢症,夜裡癢的難以入眠,已兩個多月,曾按腸炎、痔瘡治療過,解大便時黏滯不爽,肛門發熱,用白頭翁湯7劑而愈,繼服7 劑鞏固。

此外,白頭翁湯的這四味藥走中下焦,可以廣泛用於下焦濕熱的病症,其中治療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對尿頻、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陳蒿、車前子等。

時為清水,被診為“慢性結腸炎”,舌苔白膩。我給他用葛根芩連湯,合上平胃散,並囑咐一定戒酒,不食辛辣之物。14 劑後來複診,腹瀉基本未發。該病人後又因飲酒復發一次,還是用本方得到控制。經常喝酒拉肚子的人,可自行服用葛根芩連東加馬齒莧:葛根15 克,黃芩10 克,黃連10克,炙甘草6 克,馬齒莧30 克。

牙齦腫痛:大腸與胃同屬於陽明經,所以大腸熱是陽明經熱的一部分,大腸有熱可以影響到胃,熱可以到陽明經的任何一個地方,比如牙齦,上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下牙屬於足陽明胃經,腸胃有熱常是牙齦腫痛的一個原因,偏於胃熱的用白虎湯,或清胃散,偏於腸熱的就用葛根芩連湯。

鼻疾:手陽明大腸經“上挾鼻孔”,所以陽明大腸經有熱可致鼻疾,鼻炎、鼻竇炎等。屬於大腸熱者,都可用葛根芩連湯治療。有些鼻竇炎經常流鼻涕不止,因熱而致的,使用葛根芩連湯非常有效。有人用葛根芩連湯治酒糟鼻,也是這個道理。

泌乳素增高症:婦科泌乳素增高症,屬內分泌失調病,該病或見乳汁自溢,甚至沒有結婚、生孩子就分泌乳汁,嚴重的伴有閉經。因乳頭屬於陽明經所過,若陽明有熱,逼迫津液外泄,在外為汗出,在下為大便泄瀉,在乳就表現為乳汁自溢,泌乳素升高。故像《傷寒論》的白虎湯、葛根芩連湯等清陽明熱的方劑,都可治這些疾病,我曾用葛根芩連湯或白虎湯,或二方合用治泌乳素增高症,有確定療效,伴閉經可加一些補腎、通經活血的藥。

黃芩湯治熱性腹痛泄瀉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黃芩湯也是治療大腸熱利的,本方的適應症也與葛根芩連湯一樣有大便黏瀉,肛門灼熱,所不同是黃芩湯治熱利腹痛一症比較明顯,這是因大腸熱是從肝膽而來,氣機壅滯較明顯,所以內用芍藥與甘草相配,是緩解平滑肌及神經痙攣的有效方劑,黃芩湯一邊用黃芩清除膽熱、大腸熱,一邊用芍藥甘草湯緩解大腸痙攣,故大便前腹痛明顯的熱性泄瀉用黃芩湯較好,如泄瀉嚴重的,也可用葛根芩連東加芍藥變通。

黃芩是“天然的消炎藥”

黃芩被奉為“天然的消炎藥”,主要在於它的清熱作用,當然只有炎症屬於熱時才能使用它。黃芩湯中用黃芩,主要是清除膽熱,以斬斷熱痢的來源,兼清肺熱、腸熱。黃芩的另一個主要作用是清肺熱,作用於呼吸系統,用於痰熱咳嗽、氣喘及一切由肺熱引起的病症。

黃芩也是婦科常用的藥物,可以治療月經病、倒經、帶下病。明朝有個醫家叫武之望,編一本書叫《濟陰綱目》,裡面有許多方子用到黃芩,其中還有個“一味黃芩湯”,治療婦女倒經。金元時代的李東垣認為黃芩與白術配伍還有安胎的作用,很多大夫在安胎的方子中喜歡用,但前提是因熱導致的胎動不安較為適合。

中藥“三黃”

黃芩與黃連、黃柏並稱為“三黃”,可以清兩種熱,一種是火熱,一種是濕熱,但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治火熱時,黃芩偏於清肺熱、膽熱,黃連偏於清心熱、胃熱,黃柏善於清腎中虛熱;治濕熱時,黃芩偏于清上焦濕熱,黃連偏於清中焦濕熱,而黃柏偏于清下焦濕熱。

白頭翁湯治熱性痢疾

《傷寒論》說:“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熱利,就是熱性的下利,在這裡主要指因大腸濕熱導致的痢疾,在《傷寒論》裡,腹瀉、痢疾統稱為“下利”,現代臨床區分為泄瀉、痢疾兩種,二者表現不同。泄瀉時大便一瀉如注,沒有膿血;而痢疾表現為大便瀉下不爽,膿血夾雜,腹痛下墜,專業術語稱作“裡急後重”,《傷寒論》這一條所說的“下重”,就是指的裡急後重。

這種表現是腹痛時急欲大便,但跑到廁所大便時又拉不出來,肛門處下墜感、灼熱感。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4 味組成。臨床用於治療大腸濕熱型痢疾,這4 味藥物都是清濕熱的藥物,組合在一起,治大腸濕熱力量強大,尤其是白頭翁,殺腸道細菌的作用非常明顯,是清大腸濕熱、止痢的王牌藥物。秦皮清濕熱而又具有收澀以止痢的功能,是本方的特色。白頭翁湯,常作為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選方劑。

白頭翁湯的廣泛運用

白頭翁湯總以清大腸濕熱最為擅長,有時大腸濕熱並不表現為泄瀉或痢疾,只是大便發黏,大便後肛門灼熱感或肛門瘙癢,一樣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一中年婦女,患肛門瘙癢症,夜裡癢的難以入眠,已兩個多月,曾按腸炎、痔瘡治療過,解大便時黏滯不爽,肛門發熱,用白頭翁湯7劑而愈,繼服7 劑鞏固。

此外,白頭翁湯的這四味藥走中下焦,可以廣泛用於下焦濕熱的病症,其中治療泌尿系感染就很好,對尿頻、尿急、尿痛者,可加上茵陳蒿、車前子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