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代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家大院

代縣城內的周家大院是民國時期晉綏軍炮兵司令周玳的官邸, 位於縣城東南街周家巷11號, 原占地面積約6000 平方米, 現占地面積約4000 平方米, 整個宅院建築精巧, 是代縣現存最大、保護最為完整的一處民國時期建築群, 也是忻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家大院呈長方形, 分前後兩院, 均為四合式。 前院有過廳5 間, 東西配房各3 間, 南房5 間。 後院正房為5 間2 層的藏書樓, 單簷硬山式建築, 東西配房各5 間。 藏書樓的背後有一排18 間磚木結構的圍屋。 周家大院的照壁尤為獨特:底座為三進三出石雕, 壁面為磚雕, 上懸掛面垂柱,

內嵌鼠盜葡萄、白鷺浮雲圖案, 雙層圈口, 雕刻工藝複雜。 周家大院的西北角、第二進院西配房的背後, 有花園一座, 現存六角亭一座。 園內當年植有蓮花、牡丹等名貴花卉。 在周家大院門口路南不到50 米處, 是古代州著名的青龍泉, 也是當年代州城玉帶河的發源地。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青龍泉還不斷有碧水湧出。

據有關資料記載, 民國十八年(1929), 周玳購買東南街薛家巷大部分民房, 大興土木, 建設宅院。 周玳在購買民房過程中, 一再叮囑承辦人員, 一定不能讓賣房人吃了虧, 該補的就補。 其中, 靠西頭的一戶不論給多少錢, 就是不賣。 周玳沒有以權勢壓人, 還是尊重了對方的意願, 最終沒有買成。

當年, 周玳委託其內弟劉星垣主持修建周家大院,

代縣著名工匠西田村的白萱(乳名媚牛)以及五台縣的工匠等參加了施工, 白萱獨身主刀主樓瓦房。 他行刀自如、乾淨利索、線條舒展, 同行莫不嘆服。 周家大院的照壁施工難度極大, 眾工匠不敢壘砌, 唯白萱不負眾望, 精密砌壘而成。 1972 年, 原代縣中學教師崔煥奎先生曾在內蒙古自治區固陽縣專程拜訪了白萱老人。 白萱說, 他當年還是小字輩, 跟人學手藝。 他們修建周家大院時, 一點馬虎、疏忽都沒有, 是竭盡全力做好工程的, 從沒有偷工減料和向主家討價還價的行為。 施工期間, 周玳曾察看過現場。 他看到工匠們坐在平放的兩塊磚頭上打磨和雕刻磚頭非常辛苦時, 就讓管家給每個工匠發了塊墊子。
周家大院於1936 年建成後, 為了感謝街坊四鄰、擴大影響並儘快把周家巷的名稱叫響, 周家放飯一個月, 代縣城內三關四街的居民都可以到周家大院就餐。 周玳的老家代縣馬站村的周氏族人都去暖房, 前後住了一周多時間。 周玳還邀請代縣知名人士、文人墨客到其府上揮毫潑墨、吟詩作賦。

周家大院是代縣第一家使用電燈照明的宅院。 當代縣官署還在使用煤油燈的時候, 周家就用上了電燈。 周家的發電機和照明設備是從上海採購回來的。 周家能使用電力發電照明, 除了財力雄厚外, 還有其技術上的優勢。 周玳的侄子周士達早年畢業于日本東京電機學校, 曾在太原新記電燈有限公司、榆次魏榆電氣公司、太原兵工廠電汽廠任技師, 是山西省早期電力技術人員之一。 周家大院的發電和照明設備就是周士達受周玳委託, 到上海採購, 並親自設計、安裝和調試的。

牌坊是主人宅院的深化和延伸, 也是宅院主人功德和形象的昭示和體現。 周家大院以前的主人是薛氏,

薛氏遠祖薛鑰在明代曾任雁門副指揮使。 薛氏在代縣城炭市街與小南街交界處的東大街靠東約10 米處有一座“延綏兵憲”坊, 為薜鑰所立。 這座牌坊也稱四牌樓, 由四柱三樓組成, 分主樓、次樓, 主樓置通天柱於上, 斗拱規整、灰脊灰獸, 筒板瓦布頂。 薛家敗落後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 將房產和牌坊一同賣給了周玳。 周玳在修建周家大院的同時, 也對這座牌坊進行了修葺。 修葺後的牌樓以綠色為主色調, 以體現軍人與和平之本色, 與城內其他牌坊相比較, 顯得格外醒目。

周家大院建成後, 周玳委託其內弟劉星垣料理。 由於公務繁忙, 周玳與如夫人張俊僅在藏書樓下的房間住過數月。

解放後, 周家大院仍歸周玳所有。 1955 年初, 周玳給代縣縣委寫信, 自願將代縣城內的宅院和牌坊一併捐獻給政府。1955 年春,周家牌坊被拆除,周家大院改為代縣糧食局城關糧站的糧庫。2005 年以後,周家大院歸代縣圖書館使用,2007 年列為忻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願將代縣城內的宅院和牌坊一併捐獻給政府。1955 年春,周家牌坊被拆除,周家大院改為代縣糧食局城關糧站的糧庫。2005 年以後,周家大院歸代縣圖書館使用,2007 年列為忻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