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登上南極洲後的30年,中國有何作為?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左)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右)在現場精彩演講。

中國在登上南極洲後的30年中有何作為?如何開發和保護正在冰雪消融的北極?昨天下午,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楊劍做客文匯講堂人文解讀“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極地深海網路)系列講座之二《南極與北極:冰雪世界的中國夢》, 並分別主講《南極洲, 中國登陸之後》與《北極圈:中國的起點與命運共同體》。 在與現場300餘位聽眾分享了中國在南極的科考征程及在北極的科技外交後,

楊惠根與楊劍指出了中國在極地的未來之路:為人類的和平和技術進步作出貢獻。

楊惠根首先揭示了極地的重要性, “極地的冰天雪地是全球氣候的調節器, 雖地處遙遠的地理位置, 卻與各國息息相關。 若南極冰蓋全部消融, 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7米, 加上北極格陵蘭冰蓋的消融, 一共會上升63米, 那麼中國東部的海岸線將後撤400公里。 ”楊劍補充, “氣候變化是全球的議題, 而北極恰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一個指示器, 它的氣溫上升是全球速度的兩倍。 ”

回顧中國在極地的一系列成就, 楊惠根認為, 中國在南極研究上雖起步較晚, 但憑藉眾多傲人的成績正在向強國邁進:問鼎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 成功建立中國南極昆侖站,

並在冰穹A的天文觀測上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發現極地微生物新屬和新種類;中國極地科學家從南極大陸回收隕石11400多塊, 成為繼日本、美國之後的第三大南極隕石保有國;此外, 在北極治理、航道利用、南極政策、氣候變化應對等問題上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如同對南極“發現”“科考”“利用”的三階段, 中國的北極之路也經歷了四個階段:從1925年起獲得權益, 1971年開始參與治理, 1990年以後給予科學貢獻, 2010年之後開始參與開發。 楊劍指出, 中國在2013年被接納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 是北極事務的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中國參與北極事務有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為我國的經濟安全探索新的空間和選擇, 二是為我國的極地科學取得領先地位創造條件,

三是要為提升國際地位進行戰略運籌。 楊劍舉例, 2013年成立的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是中國北極外交的一個例證, 為中國和北歐五國開展北極研究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平臺。

中國在南極30年, 未來路在何方?楊惠根認為應該從對南極的科學認知轉向範圍更廣的和平利用, “南極考察研究應著眼於對人類共同命運的責任和國家整體安全利益, 參與和推進南極治理體系建設、促進極地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保護南極自然和生態環境, 為人類福祉與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應有貢獻。 ”而中國的北極政策在楊劍看來, 同樣要著眼於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長遠利益, 以科學考察和技術研發為先導、以航道和資源利用為主線、以國際合作為突破,

積極開展在北極的科技外交以減少我國參與北極事務的技術壁壘和環境壁壘。

攝:袁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