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街故事丨北京通州南街記憶

在北京通州有一種夏天叫做“南街的夏天”。 清涼的午後, 胡同兒裡高大繁茂的老槐樹下, 隔壁爺爺奶奶們下著棋, 讀著報紙, 抑或搬個小馬紮兒坐在蔭涼兒處嘮家常兒,

一杯茶就是一下午。

南街歷史

南街在通州舊城南門內東隅, 成型於元代, 距今已600餘年。 在燕王掃北時(約西元1376—1380年)有:金、居、宛、鮑、杜, 米、藍、康八位回民在此落戶。 由於回民聚居的生活習慣使這裡的回民人口越來越多,

漸漸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南街在人們口中還有一個親切的稱呼, 叫作“十八個半截兒”。

為什麼叫“十八個半截兒”呢

“十八個半截兒”——本是回民聚居區的十條胡同。 其中八條, 被中街攔腰截為兩段, 形成十六個半截胡同。 另外還有兩條胡同最初就是半截的,

到中街為止, 不通南街:一條是北二條胡同, 其西端是擴建後的清真寺;另一條是夾在熊家胡同和紫竹庵胡同中間的小胡同, 原來就只有半截, 本名就叫半截胡同。

李贄:棲身南街 遺風猶存

相傳,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曾在南街居住過, 並在蓮花寺修編他的最後一部著作《九正易因》, 度過了他生命最後的時光。 他去世之後, 好友馬經綸將他收葬於北京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現北京通州西海子公園內)。

白鎔將軍:生於南街 律己誨人

清代嘉道年間的名臣白鎔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通州南街人。

白鎔自幼聰穎好學, 鄉人贊稱神童。 入朝為官後, 白鎔清廉、公正不阿, 選賢任能, 頗有成就和口碑。 在任期間, 他當過武士主考官, 人稱“白將軍”。 由此, 他出生的那條胡同便得名“白將軍胡同”。 後來, 白鎔以年老且家有父母之由謝辭, 告老還鄉。 在家居期間, 他集中家誡名箴書寫在屏風上, 時時警誡自己和教誨子孫及來客。

通州清真寺:北京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

坐落在南街的通州清真寺是北京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元延佑年間,與牛街清真寺難分伯仲。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修繕並更名為“朝真寺”,曾經歷過明清兩代的多次擴建和修繕,承載著歷史的痕跡。

1933年清真寺的部分建築被日軍炸毀,後修復。1959年被定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時代更迭,經過幾百年的變遷,除了大運河亙古流淌不曾改變,如今通州胡同兒保留下來的也僅剩“南街十八個半截兒”了。不管南街以後怎樣發展,它都承載著通州人對它的愛和期待。

(“文明通州”組稿 攝影:段佳興)

責編:海燕

坐落在南街的通州清真寺是北京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元延佑年間,與牛街清真寺難分伯仲。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修繕並更名為“朝真寺”,曾經歷過明清兩代的多次擴建和修繕,承載著歷史的痕跡。

1933年清真寺的部分建築被日軍炸毀,後修復。1959年被定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成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時代更迭,經過幾百年的變遷,除了大運河亙古流淌不曾改變,如今通州胡同兒保留下來的也僅剩“南街十八個半截兒”了。不管南街以後怎樣發展,它都承載著通州人對它的愛和期待。

(“文明通州”組稿 攝影:段佳興)

責編:海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