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朋友家失火他點贊道賀,散文大家柳宗元竟是一個可恥的標題黨

柳宗元(773年~819)字子厚, 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是河東人(今山西運城一帶), 世稱柳河東。 又因死於貶地柳州, 也被稱為“柳柳州”。

柳宗元生活在中唐時期, 經安史之亂後的大唐一蹶不振, 藩鎮割據與宦官擅權已經成了帝國痼疾。 為振衰除弊撥亂反正, 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改革集團, 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寫於永州, 收信人王參元出身名門, 其父王棲曜曾任左龍武大將軍、鄜坊節度使, 富甲一方。

王參元雖是官二代加富二代, 但身上並無紈絝子弟之氣, 自幼刻苦讀書, 進士及第後與李賀、柳宗元等人為友, 轉而喜歡上了訓詁學和音韻學。 王參元飽讀詩書, 博涉經史, 憑他的學識理應得到統治階級的賞識重用, 哪知道他卻懷才不遇, 始終屈沉下僚。 好在王參元祖上富過, 不差錢, 王參元衣食無憂, 過著“勤奉養, 樂朝夕”恬淡、與世無爭的日子。


然而, 世事難料天道無常,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將王參元府第燒為白地, “家無餘儲”, 一夜間王參元的生活陷入困頓之中。 王家失火的消息傳到朋友圈後, 大家紛紛施以援手, 有錢的出錢, 沒錢的出力, 至不濟的也說幾句安慰的話表示關切。

遠在永州的柳宗元也得知了消息, 他立即寫下了千古名篇《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別人都在噓寒問暖, 柳宗元居然留言點贊寫信道賀, 柳宗元失心瘋了嗎?

原來, 千年前的柳宗元也是個標題黨!

清代批評家沈德潛認為, 詩歌創作“起手貴突兀……直疑高山墜石, 不知其來, 令人驚絕”。 這句話講的就是一個好的題目對於文章的重要性, “貴突兀”就是時不時作驚人之語吸引眼球, 勾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試想, 立於山腳下, 耳朵裡聽到的是如炸雷的響動, 首先考慮的是不是有高山墜石, 四下張望是種條件反射。 好的標題就是要“不知其來”, 讀後有“令人驚絕”的效果。


文章的創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就是這樣一篇“令人驚絕”的文章。

柳宗元的這篇短文標題出人意表, 一開始就留有懸念。 相信王參元和吃瓜群眾的反映是一樣的, 沒打開信, 看到這題目時先就有些懵逼。 自己家裡失火, 從土豪瞬間成為赤貧, 柳宗元不是拿話寬慰自己, 反而要道喜, 實在是莫名其妙。

柳宗元來信, 開宗明義——始聞而駭, 中而疑, 終乃大喜, 蓋將吊而更以賀也。

一場大火, 將王參元的家當燒得一乾二淨, 一個與世無爭(唯恬安無事是望)的人遭此大不幸, 理所應當要寄予深深的同情, 最初, 柳宗元的反應也是如此, 這是人之常情。

“中而疑”, 柳宗元疑惑的是什麼呢?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柳宗元認為孟子說的不對, 人生苦短, 漫長枯燥的等待對於有志青年來說是折磨, 是對鮮活生命的漠視。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王參元始終不得重用呢?

柳宗元筆鋒一轉, 抽絲剝繭地道出了真正想要表達的——“公道之難明, 而世之多嫌也”。

那些尸位素餐的傢伙為什麼無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礪,可以安居上位養尊處優,這是為什麼呢?一切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務虛“好廉”,他們明知王參元才華橫溢,但因為王家太有錢了,如果推薦了王參元,就會被人誤解是接受了賄賂,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名譽仕途。柳宗元也是這樣的,他在作天子近臣的時候,也是擔心別人私下議論,所以一直不敢推薦王參元。柳宗元在批駁社會現象的同時,也在深刻反省。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場大火,雖然把王家燒了個精光,卻也讓王參元擺脫了富二代的名聲。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被人舉推了,“僕與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這看似荒唐的文字中飽含了無盡的悲哀。

王參元的家產在一把大火中化為灰燼後,人們從此可以肆無忌憚地和他交往,為國家薦賢。一把大火,為王參元打開了仕進的大門,因此值得慶賀。

讀到這裡,王參元恍然,讀者恍然,尼瑪,都是錢多惹的禍。照此看來,王參元真得感謝這把大火了。

表面上,柳宗元是在恭賀王參元,其實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罷了。


這篇《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得以入選蘇教版高中教科書,編輯老師獨具慧眼,功德無量。

原文節選附於此,方便讀者閱讀:

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餘儲。僕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於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後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聖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僕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僕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禦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鬱塞。然時稱道於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僕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汙,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則僕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

那些尸位素餐的傢伙為什麼無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礪,可以安居上位養尊處優,這是為什麼呢?一切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務虛“好廉”,他們明知王參元才華橫溢,但因為王家太有錢了,如果推薦了王參元,就會被人誤解是接受了賄賂,進而影響到自己的名譽仕途。柳宗元也是這樣的,他在作天子近臣的時候,也是擔心別人私下議論,所以一直不敢推薦王參元。柳宗元在批駁社會現象的同時,也在深刻反省。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場大火,雖然把王家燒了個精光,卻也讓王參元擺脫了富二代的名聲。終於可以光明正大被人舉推了,“僕與畿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這看似荒唐的文字中飽含了無盡的悲哀。

王參元的家產在一把大火中化為灰燼後,人們從此可以肆無忌憚地和他交往,為國家薦賢。一把大火,為王參元打開了仕進的大門,因此值得慶賀。

讀到這裡,王參元恍然,讀者恍然,尼瑪,都是錢多惹的禍。照此看來,王參元真得感謝這把大火了。

表面上,柳宗元是在恭賀王參元,其實是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胸中塊壘罷了。


這篇《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得以入選蘇教版高中教科書,編輯老師獨具慧眼,功德無量。

原文節選附於此,方便讀者閱讀:

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餘儲。僕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於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後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聖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能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僕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僕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禦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鬱塞。然時稱道於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僕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汙,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之相吾子也。則僕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