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英國《衛報》:奔赴前線的中國新生代戰地記者

4月, 英國《衛報》發佈了一篇文章, 題為《奔赴前線的中國新生代戰地記者編譯此文, 和你一起走進這批年輕戰地記者的真實生活。

平靜的力量

新華社:陳序

沿著以色列4號高速行駛, 陳序第一次奔赴戰場。 他說, 是儒家哲學讓他鬆弛了緊繃的神經。

那是2012年的11月15號, 這位元年輕的中國記者正前往加沙地帶, 當時以色列剛發起代號為“防衛之柱”的行動, 對加沙進行了一場大規模襲擊。

以色列的空襲不斷, 哈馬斯武裝組織也發出了警告表示, “地獄之門”已經被打開。 但新華社這位元年僅24歲的記者陳序卻說,

當他穿過埃雷斯檢查站那條長長的通道並且意識到“加沙地帶正處戰火之中”時, 他感到“內心平靜”。

埃雷斯檢查站

彼時距離中國第一位戰地記者胡石庵報導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義, 已過去了一個多世紀。 然而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 在國際衝突報導領域仍難尋中國記者的身影。

如今, 從伊拉克的摩蘇爾到利比亞的米蘇拉塔, 中國記者無處不在。 這正是國家媒體進一步擴展全球版圖向四海八方傳遞中國聲音的結果。

《中國戰地記者(Chinese war correspondents)》一書的作者張世新(Shixin Zhang)說, 中國向前線輸送記者在20多年就開始了, 當時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媒體開始向衝突地區派遣記者, 比如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等。

2008年, 中國宣佈將為新華社、CCTV、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提供200億元資金支援, 目的是傳遞中國聲音到國際社會上。 彼時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說, “當下東西方的矛盾主要在於爭奪被世人知曉的權利”。

現已29歲的陳序, 是中國外派戰地記者中的一位元典型代表。 這群年輕人受過良好教育,

以男性為主, 勇敢地奔向充斥著衝突的角落。

2012年11月, 以色列空襲炸平了加沙的一棟大樓, 陳序走過這片廢墟。

從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畢業後, 2009年陳序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 是在新華社總部。 第二年, 就在“阿拉伯之春”開始前不久,

編輯希望他能去開羅增持當地新聞工作。 “不, 我想當一名戰地記者”, 陳序這樣回復他的主編, “我想上前線”。

2011年2月, 陳序抵達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國際機場。 他加入了新華社拉馬拉分社僅有兩人的隊伍之中, 為中國乃至全球讀者報導巴以衝突。

他第一次直面戰爭是在駐外的第二年, “防衛之柱”軍事行動發起。 在寧靜的杭州出生和長大的陳序仍然記得那份震驚, 200萬加沙居民就這麼被塞入地中海沿岸一個27英里長的監獄之中, “加沙甚至比海澱區還小”。

隨後, 陳序開始記錄衝突帶來的人員傷亡情況, 並發佈報導, 彼時死亡人數在不斷地增加。

他參加了一個兒童的葬禮, 還去到加沙最大的Shafia醫院拍攝那些沉浸在悲傷之中的家庭,

這其中就包括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 他們在以色列的空襲中喪失了9名親人。

一天下午陳序剛和兩名巴勒斯坦記者聊完天, 不到一個小時他們的車就被以色列的導彈襲擊了。 “連屍體都看不到, 我只見到了灰燼”, 陳序回憶道。

勇氣帶來真實

東方衛視:袁文逸

在新生代的中國戰地記者隊伍中,袁文逸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位元女記者。

儘管在中國擁有多年報導經驗,包括報導2008年汶川地震,袁文逸說當時上海東方衛視的總編還是一口回絕了她去報導利比亞革命的請求,“因為我是名女性”。

然而最終,她還是如願了。歷經4個月的時間,她和廣州日報、南方週末和南方都市報的同行們,一起報導了班加西的反動勢力。“我的眼睛帶著我的讀者去見識了戰爭、衝突真實的樣貌。”36歲的袁文逸說到,她還曾報導過烏克蘭和敘利亞事件。

袁文逸在利比亞的班加西

事實與信仰

張世新說,中國年輕有為的戰地記者其實和西方同行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在中國的國情下,像新華社、CCTV這樣的主流媒體還擁有一個“政治角色”,那就是在國際事務的報導中符合中國立場。“他們必須遵從外交政策”,她說道。

陳序對此則表示,“我們只報導親眼所見的事實”。

一位元匿名的中東衝突報導記者說,“當然,我的報導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就像那些西方記者受當局觀點的影響一樣”。

陳序和在伊拉克北部作戰的庫爾德戰士合影

安穩與動盪

中國正在追趕國際傳播的熱潮。新華社現在有180個海外分社,四年前這個數字還在100左右。這意味著會有大量機會來培養戰地記者。

在北京短暫停留,迎接女兒安吉的出生之後,陳序又在2014年9月被派遣前往巴格達,正是美國記者James Foley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處決不久後。

“我一直在想,如果在我身後的一輛汽車爆炸了呢?會發生什麼?我可能就沒有機會活下來了。”

“我女兒還在中國等著我回家” ,陳序說,“所以我告訴自己,你不能死,也不能缺胳膊少腿,你必須保證自己的安全”。

陳序的經歷永遠地改變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我和同齡人有著不同的經歷,我見識了很多,開拓了眼界。我不只看到在北京、在中國的生活,我還看到了全世界的真實人生。”

東方衛視:袁文逸

在新生代的中國戰地記者隊伍中,袁文逸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位元女記者。

儘管在中國擁有多年報導經驗,包括報導2008年汶川地震,袁文逸說當時上海東方衛視的總編還是一口回絕了她去報導利比亞革命的請求,“因為我是名女性”。

然而最終,她還是如願了。歷經4個月的時間,她和廣州日報、南方週末和南方都市報的同行們,一起報導了班加西的反動勢力。“我的眼睛帶著我的讀者去見識了戰爭、衝突真實的樣貌。”36歲的袁文逸說到,她還曾報導過烏克蘭和敘利亞事件。

袁文逸在利比亞的班加西

事實與信仰

張世新說,中國年輕有為的戰地記者其實和西方同行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在中國的國情下,像新華社、CCTV這樣的主流媒體還擁有一個“政治角色”,那就是在國際事務的報導中符合中國立場。“他們必須遵從外交政策”,她說道。

陳序對此則表示,“我們只報導親眼所見的事實”。

一位元匿名的中東衝突報導記者說,“當然,我的報導是符合中國利益的,就像那些西方記者受當局觀點的影響一樣”。

陳序和在伊拉克北部作戰的庫爾德戰士合影

安穩與動盪

中國正在追趕國際傳播的熱潮。新華社現在有180個海外分社,四年前這個數字還在100左右。這意味著會有大量機會來培養戰地記者。

在北京短暫停留,迎接女兒安吉的出生之後,陳序又在2014年9月被派遣前往巴格達,正是美國記者James Foley被伊斯蘭國武裝分子處決不久後。

“我一直在想,如果在我身後的一輛汽車爆炸了呢?會發生什麼?我可能就沒有機會活下來了。”

“我女兒還在中國等著我回家” ,陳序說,“所以我告訴自己,你不能死,也不能缺胳膊少腿,你必須保證自己的安全”。

陳序的經歷永遠地改變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我和同齡人有著不同的經歷,我見識了很多,開拓了眼界。我不只看到在北京、在中國的生活,我還看到了全世界的真實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