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行走撒哈拉大沙漠記實之八:登非洲次高峰,俯瞰古地中海壯觀景色

寫在前面的話——

在沙漠工作的日子裡, 我每天都是頂著星星出去, 披著滿肩暮色歸來, 疲憊不堪。 整個人如同缺水的鮮花兒, 眼瞅著就枯蔞下去了, 誰見誰心痛。

對此, 項目部朋友說:”這樣高節奏的緊張工作, 實在太累了。 明天我們放鬆一下, 去非洲次高峰ICECREAM山(又名霜淇淋山)放鬆一下。 那是一座讓歐洲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 海拔2780多米的高山, 站在山上可以俯瞰古地中海的海床壯觀景色。

聞訊大喜的我, 頓時心庠庠地。 恨不得立馬就變成射日的後羿——用手中的弓箭, 將那輪高懸在沙海上空的炎炎烈日射落,

讓天色瞬間黑下來......

我們一行五人, 早上五點半就起床, 帶上食物和瓶裝水, 從營地驅車出發了。 此時, 沙漠裡的天還沒亮透。 太陽公公費勁地從雲霧裡擠出半張困倦的臉, 將一絲絲光芒, 照在不甚明朗的沙漠裡。

仿佛是在不解地問我們:嗨, 老兄, 這大清早地你們這是要往那兒趕路呢?

車上, 隨行的阿語翻譯說:“這座非洲次高峰名叫ICECREAM山, 英語的意思叫霜淇淋山。 別看地圖上顯示從省城到山上, 只有82公里路程, 但車子在沒路的大山和沙漠裡行駛, 根本就跑不起來。 今天這一個來回呀, 至少要顛簸8個多小時,

大家做好屁股被顛腫的精神準備吧。 ”

同行的一項目部哥們武聲大氣地說:“在工地上, 天天面朝黃沙, 背朝太陽, 乏透啦!今番能有這個機會出來散心, 就是屁股顛掉了, 又能乍滴地?”

說完, 這哥們咬牙切齒地又逼上來一句:“你說說, 又能乍滴?!”

滿車嘩嘩地笑。 是呵, 出來玩, 總比在工地上勞動要開心。

出了省城, 沿途看到的全是稀疏帶刺的植物, 由於極度缺水, 地表嚴重沙土化, 車子駛過, 揚起漫天灰塵。 穿過一段顛簸的亂石灘後, 眼前便是一片黃沙滾滾的沙海。

路上, 司機通過翻譯對我們說:“霜淇淋”山之所以世界聞名,

就是因為生長著一種紅色的花兒, 每年十月至第次年二月, 滿山遍野鮮花盛開, 蔚為壯觀。 再加上古地中海的乾涸海床神奇山峰, 成為歐洲人的旅遊天堂。

只可惜, 我們此行來的不是時候——霜淇淋”山鮮花盛開的季節已經過去了。

車子出省城路了沒多久, 車子停下來了。司機好象迷路了,他跳下車四處張望,一副拿不定主意的樣子。翻譯也跳下車,倆人指東向西地,彼此用阿語嘰嘰哇哇交談著。

我沒有下車。反正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我要抓緊時間眯上一會兒——起太早了......

山腳下的路,如同一條黃色的帶子,宛延著伸向天際之間。舉目之處,沒有任何生命、也沒有任何移動的物體,荒涼的晃若來到了月球上。

撒哈拉大沙漠漫無邊際,車子只能沿這一條條縱橫的車跡前行,不識路者極易迷失方向,從而陷入烈日、無水的境地,最終死亡。

汗!

一路之上,極少遇到這樣不坦的道路。我興奮地對開車的阿國司機大喝道:目標,正前方,給我沖!這黑人司機聽不懂我的中國話,不解地扭頭望著我。

後面坐著的翻譯用阿語說:“加速前進!”

聞訊,狗兒的司機竟然一傢伙就將油門踩到了油箱裡,我們的車子頓時飛奔起來......

突然,我發現前方有物體在移動。忙對大家說:“快瞧,前方路邊有一個大傢伙。不知是何東東?”

眾人聞訊,凝神望去——

隨著車子駛近,我驚訝地叫了起來——天呵!眼前竟然出現了一頭野駱駝。

好好瞧瞧:這非洲的駱駝和亞洲的駱駝,有何不同?非洲的駱駝和亞洲的駱駝,惟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單峰,一個是雙峰。

還得說是在國外,要是在國內,這野駱駝在公路邊出現的機率只能有一次!你問為何只能有一次?嗨!如果出現第二次,那還不得讓中國人抓住燉燉燒燒給吃了呵!尤其是千萬別讓廣東人遇到!

後果你是知道的!

呵呵

猛然間起沙暴了。頓時,天地間一片迷茫。

我對飛快開車的司機大喝道:“消義消義!”(阿語:“開慢點兒!”)

不料,我的黑人司機聞聽後,竟然不滿地回了一句:“boss,NO,消義!”(意思是說:老闆,我並沒開快車呵!)

瞧這小子,沙塵暴裡將車子都開到180碼了,還感覺到委屈?跟我頂嘴,這不是氣我嘛。

這就是我的司機阿不拉。為了安全行車起見,我忍氣吞聲地給了這哥們一個蘋果,人家拿過來就吃,沒說半個謝字。

呵呵,這狗日的阿不拉!

我生生給這小子氣笑了。

由於錯過了遊旅季節,路上極少遇到其他車輛,心裡便不禁擔心是否走錯了路?好在路途之上不時閃過一個個的大小石圈,給我們的車子指引著前行方向。

對此,翻譯說:這些壘起的石堆,是那些前面走過的好心人,用雙手一塊塊壘成的,作為給後來者們的路標。

長途行車,我們也感覺到了疲憊,車內開始安靜下來了。

撒哈拉大沙漠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全是沙漠,其實也有眾多的山地。瞧:離開省城不一會兒,視野裡就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高山。

這時,陽光開始強烈起來,由於海拔較高,這裡的紫外線特別強烈,不戴墨鏡會傷眼睛。

車子繼續在顛簸險峻的山路行駛,接連翻過幾座山峰後,我們的車子開到一個滿是黑石塊的高原平臺。放眼望去,高原平臺漫無邊際,堪比兩層樓房大小的一塊塊青石黑兒發亮,似乎進入一片煤海。

腳下的這片奇異土地,千百年前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隨著地殼的隆起,古地中海後了上千公里……

滄海桑田。又是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原本深藏于大海中的潛山或露出海面的海島,長期暴露在大自然面前,歷經風吹雨打,山體中含有石灰質的物體逐漸流失了,就變成了現在這般樣子。加之極度缺水,古地中海的海床,也變成為荒涼的沙海。

撫令憶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人仰天長歎時光之匆匆。

發現遠處有物體在移動,細瞧:竟然是幾頭皮毛呈白色的高原野駱駝。這兒長年不見人跡,這些高原野駱駝極少受傷害,因此對人類壓根兒不當回事兒,瞧都不瞧我們的車,自由自在地吃草。

瞧呵,沙漠深處竟然有水。頓時,滿車歡呼起來。

是呀,在無垠的荒山野嶺,大漠漫漫之間,突然出現一汪泉水和綠草,任你是誰,也會驚喜地大叫起來!

這一窪山泉形成的小河不甚寬,但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生命,就會有綠草和鮮花。這盛開的鮮花瞧著貌似夾竹桃。

這種在國內常見的植物,冷不丁在沙漠裡遇見,還是很讓人歡欣鼓舞的!

大家沿著小河往下游走,要找到河水的盡頭,那兒准定有一個不小的湖面。因為山泉水都彙集到那兒去了。

發現兩輛越野車,幾個和我們一樣的外國佬從車上下來,大呼小叫地往小河這面走來。

翻譯說:“這些是法國人。他們的祖先統治了這個國家150多年,他們從心底裡還是將阿國當做他們的後花園,經常到這兒遊玩。”

我揣起相機對準這些法蘭西的子民們,按下了快門。

遠遠地,對方伸出大姆指的手勢,沖我們喊。這些法國佬在嚷嚷什麼呢?我問翻譯。

翻譯支起耳朵聽,說:“這倆個法國人,在和我們打招呼呢。瞧他們伸出的兩個大姆指,那是表示友好的意思。”

於是,我用中文大喊:“嗨,戴高樂!”全世界都知道戴高樂是二戰時期法國的總統。

對方聞聽,也大喊:“北京,長城。”

告別法國佬,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發現了山泉的彙集地,這裡有一片不大的水面。

此時,我又有新的疑惑了——山泉可是晝夜不停地往這兒流動著,注入水量。積少成多,不可能只形成這樣小的一個水面。那些大量的湖水都到那兒去了呢?

大夥兒開始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有沙漠天熱,蒸發一說;有上游截流,來水量減少一說......我認為這兒准有一個地下岩洞,將大量來水吸收了。

因為,相似的情況,我曾在世界第二大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裡遇到過。

有限的地理知識告訴我:眼前這塊巨大石頭形成的坑窪,是冰川運動留下的遺跡——千百萬年前,這兒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地殼上抬,海水後退,海床露出地表......天變冷了,積雪蓋住了大地;火山噴發了,熔化了積雪。最後,就形成了樣的形狀。

還有這些造型別致的山體,都是這樣形成的。

遠遠地,我的黑人司機在大聲叫喊著,不斷朝我們揮手。這阿不拉發現什麼好東西了?我們聞訊奔了過去。

阿不拉蹲在地上,一臉興奮,手指著水塘,嘰嘰咕咕地說個不停。

“阿不拉,發現水裡有你的‘瑪達姆’的倒影嗎(阿語:老婆的意思)?”

我調侃著,朝水塘裡望去——

喝!水塘裡竟然遊動著一群小蝌蚪。頓時,我大為感動。

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撒哈拉大沙漠裡,竟然還有這種小生物。小蝌蚪這東西什麼都吃,可以喂米飯,饅頭,水草......蝌蚪死了也可以不撈出,其他蝌蚪會吃掉的。

瞧:左邊這位就是我的黑人司機,高個子的阿不拉。右邊,是阿語翻譯老馬。老馬是中國寧夏人,回民,是項目部的阿語翻譯,專職管理當地員工及和當地政府打交道等事宜。

老馬是是個很好的人,曾先後四次去麥加朝靚,在當地員工中有很高的人氣兒。我們一路上相處的很愉快。

為趕路,我們上車繼續前行。這就是非洲著名的“沙漠之門”——它標誌著沙漠裡,一個地方的進入和離開。

撒哈拉大沙漠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全是沙漠,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高山。

遠處,一座數百米高,像極了一隻朝天怒吼的雄獅。這難得一見的景象,引起眾人歡呼。從地質學上講,這座山算得上是典型的風蝕岩,大自然千百年來將其剝離的痕跡非常明顯。

瞧:這座大山象什麼?正當全車人胡猜亂想之際,我脫口而出——這不是一座正在仰睡的史達林頭象嘛!

眾人均深以為然。

瞧瞧:這山是有點象史達林的頭象吧?那張開的大嘴巴、還有那大鬍子......

還沒到“霜淇淋”山呢,這一路之上的奇峰怪石,層層疊疊,活賽國內的“桂林山水”,直瞧得我們目不暇接,任由思緒放馬狂奔,把能夠想像得到的比喻都用在了這一路的山石上——叢林之王、猴子、眼鏡蛇、名人頭像、筆架、五指、平臺…… 等等等等。

這些雕像象什麼?只有眾人動腦袋去想像了。

山道太陡,我們的車子開不動了。於是,我們下車步行,由於這兒的海拔較高,沒走幾步,個個大汗淋漓,牛喘不止。

無際的荒山野嶺,令我一路之上很是擔心——大山深處沒有手機信號,一旦發生意外,無法與外界聯繫,那就慘啦......

五個多小時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海拔2780多米的非洲次高峰ICECREAM山(又名霜淇淋山)的山頂。

往下瞧,一處旅遊旺季用來招待遊客的建築群,如同玩具一般在山腳下鋪開......

這兒為數不多的幾幢房子,全用石頭搭建;發電機供電,食物與水都從省城運來。

除我們之外,沒有一個遊客。只有幾個山民在慢條斯理地搞著房屋的地基,還有一條瘦得殺不出幾斤肉的老狗。

這就是讓歐州人趨之若鶩的非洲旅遊勝地嗎?

純粹是一座荒山嘛!我想。

翻譯老馬熟人熟路地帶著我們往一棟紅色建築走去,他說上次來時,這兒歐州來的遊人多的象臭蟲,喝水吃飯要靠搶。

面前的房子,就是這兒惟一的賓館兼餐廳,他要去找負責人聯繫中餐的事兒。。

果然,發現了這個招牌——上面畫著箭頭所指的方向和飲料、茶,還有瓶裝水。那就順著往前走吧——現在已經是中午1點多鐘,肚子早就叫了。

瞧,建築物內部裝飾的到也花枝招展,牆壁上掛著油畫,地面上鋪著一張巨大的地毯。靠牆處,長長一排供遊人坐的墊子。

另一個房間裡擺著幾張床,供遊人夜晚睡覺。由此看來,這兒的旅遊季節裡,遊人應該還是不少的。正四處亂瞧著,一個黑人走了進來,操著阿語向我們發問,翻譯老馬接過了話頭。

雙方說了半天,老馬失望地扭頭對我們說:因為不是旅遊季節,加之事先無預定,這兒沒有任何可供我們吃的東西。

幸好出發時自帶了食品與水,不然就得挨餓了。

瞧:我們帶來的一大堆食物。有牛肉、麵包、香腸,還有水果。翻譯老馬望著食物,兩眼放光地說:“我最喜歡的主食就是牛肉!”

聞聽,我們都不再向牛肉伸筷子。

果不其然,翻譯老馬只是略向我們讓了讓,便大快朵頤起來。片刻,2斤熟牛肉便進入了他的肚子裡。只見老馬摸摸肚子,促出大姆指,快樂地說:在營地光吃牛肉絲炒青菜什麼的,沒勁兒,今天可算是過了個肉癮。

我們都笑了——只要翻譯吃的開心,我們的安全就有保證啦!

站在山下往上看,不長草的山體陡峭近乎筆直。我們試著往上爬,結果沒爬多高就無路可行了。一個黑人過來熱情指引道路,於是,我們沿著狹窄的山路向最高峰進軍了。

山路難行。不一會兒便牛喘起來,大汗淋漓,三名同伴遠遠落在了我身後。須知在國內時,我可是天天晚上要跑步7公里的。

這點兒山路,對於我來說是“毛毛雨啦”

兩個像是看守的當地人,光腳坐著,在聊天。對我手中的相機,他們示意不許拍,我很聽話地收起相機。

走進一處房子,地上鋪著一條毛氈,門口丟著一雙破拖鞋,一切都是原生態。

這簡陋的“賓館”,就是讓那些讓歐洲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下榻之處。

也許,外國旅遊者講究的是起居原生態。由於旅遊旺季早已經過去,山上只留下這些石徹的房屋和看守的人。

四周探望,山上有氣象站一座,還有石屋幾間,遠處依舊是無邊際的黑石山。天空很藍,讓人心中氾濫著海水。

遠眺,雲霧繚繞在遠山之中,恍入仙境。此時,我軀體雖在,但靈魂早已飄浮在山顛之上了……

山上有座不大的石屋。聽說是一位百年前法國傳教士的修行所在。

我對這位不知名的傳教士頓生敬意,且不說這樣險峻的地方他怎麼蓋起石屋、把各種物資運送到山上,就算有人幫他做到這一切,他能夠在這裡堅守這麼多年修行傳教,沒有一種堅強的信念支撐如何能夠做得到!

浪跡於滾滾紅塵之中的我得說:這種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做不到!

走進傳教士的書房,屋裡有他閱讀過的書籍和簡陋住處。

這個小石板不知當年那傳教士用來做何用?難道也用做冥思“打坐”?

這就是那位傳教士的相片。根據這房間裡的資料記載,這位元傳教士的生命在四十五歲時就終止了。不知他是死於疾病?還是意外?或者仇殺?我傾向於前者。

中世紀,來自歐州的大批傳教士喜歡到那些原始落後的地區進行傳教,開化當地土著,生活品質極其低劣,僅能維持生命的運行。長期以往,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導致他的英年早世。這些,是我們這些現代俗人們不可理喻的。

為表達對這位傳教士的敬意,我在留言簿裡用中文寫下如下的話:“四名中國人來到非洲次高峰ICECREAM山(霜淇淋山)上。此時,我們在用筆墨書寫著對他的敬意——願上帝在天國保佑這位給當地土著帶來福音的人。阿門!”

你能想像的出嗎,眼前這些千奇百怪的高山谷地,千萬年之前竟然是古地中海的海島和深溝,是大自然的威力,讓它們變成了這般模樣兒。

瞧:這高度刻盤上2780米的阿拉伯數字,此時我正迎著強勁的山風,昂首站立在非洲第二高峰之顛!

面對美好山河,一肚子的好詞兒在腹腔裡面翻騰著......運釀了許久、許久,最後噴薄而出的,卻變成了——“大山呵,你真他媽的高!”

身邊,響起同伴們的訕笑聲。

汗!

腳下的這片奇異土地,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隨著地殼的隆起,古地中海後了上千公里……中國新疆地區,過去也曾是古地中海的沿岸。由於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天山、唐古喇山等巨大山脈的隆起,逼迫古地中海一直退到了現在的位置。

淪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原本深藏于大海中的潛山或露出海面的海島,長期暴露在大自然面前,歷經風吹雨打,山體中含有石灰質的物體逐漸流失了,就變成了現在這般樣子。加之極度缺水,古地中海的海床,也變成為荒涼的沙海。

撫令憶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人仰天長歎,時光匆匆。

面對眼前這一幅壯美景色,我呆坐著。面對眼前的一切,實在無話可說。此時的我,靈魂早已被引誘出殼......

返程路上,在一個急轉彎的山口處,我突然發現路邊竟然行走著一大一小兩隻野毛驢。那只面對鏡頭的小野毛驢,多可愛喲!

頓時,我開心地大叫起來。

嚇一跳的司機阿不拉一腳踩住刹車,直沖我搖頭聳肩,表示著強烈不滿。

我忙沖司機阿不拉道一聲:“I'm sorry”,然後操起相機便沖下車。幾步追到了那野毛驢身邊便“哢哢”按響快門。

那一對野驢母子,先是側頭與我的相機鏡頭對視,繼而打出幾個響鼻,扭頭繼續前行。

知道驢子不傷人,我尾隨其後,伸手想拽一把這母野驢的尾巴。輒料,我的手才伸出去,邊上的公野驢竟“昂然”一聲,朝我沖過來,呲出的黃牙足有1寸長。

頓時,我嚇得拎著相機,屁滾尿流地扭頭便逃。

這時,我們的司機也及時按響了喇叭,一連串的喇叭聲嚇住了這畜生,我才得以逃回車內。

不足2米處,這公野驢隔著搖下的車窗與我對視著,好半響才搖晃著腦袋“昂然”一聲長嘯,“得得”地離開。那架式分明在說:姥姥!俺驢子的尾巴,也照樣摸不得。

“老天!這畜生哪兒只是吃青草的主兒,分明是想吃俺的肉咧!”驚魂未定的我,自嘲地說。

車廂裡,同伴們早就樂翻天啦。

車子停下來了。司機好象迷路了,他跳下車四處張望,一副拿不定主意的樣子。翻譯也跳下車,倆人指東向西地,彼此用阿語嘰嘰哇哇交談著。

我沒有下車。反正天塌下來有大個子頂著。我要抓緊時間眯上一會兒——起太早了......

山腳下的路,如同一條黃色的帶子,宛延著伸向天際之間。舉目之處,沒有任何生命、也沒有任何移動的物體,荒涼的晃若來到了月球上。

撒哈拉大沙漠漫無邊際,車子只能沿這一條條縱橫的車跡前行,不識路者極易迷失方向,從而陷入烈日、無水的境地,最終死亡。

汗!

一路之上,極少遇到這樣不坦的道路。我興奮地對開車的阿國司機大喝道:目標,正前方,給我沖!這黑人司機聽不懂我的中國話,不解地扭頭望著我。

後面坐著的翻譯用阿語說:“加速前進!”

聞訊,狗兒的司機竟然一傢伙就將油門踩到了油箱裡,我們的車子頓時飛奔起來......

突然,我發現前方有物體在移動。忙對大家說:“快瞧,前方路邊有一個大傢伙。不知是何東東?”

眾人聞訊,凝神望去——

隨著車子駛近,我驚訝地叫了起來——天呵!眼前竟然出現了一頭野駱駝。

好好瞧瞧:這非洲的駱駝和亞洲的駱駝,有何不同?非洲的駱駝和亞洲的駱駝,惟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單峰,一個是雙峰。

還得說是在國外,要是在國內,這野駱駝在公路邊出現的機率只能有一次!你問為何只能有一次?嗨!如果出現第二次,那還不得讓中國人抓住燉燉燒燒給吃了呵!尤其是千萬別讓廣東人遇到!

後果你是知道的!

呵呵

猛然間起沙暴了。頓時,天地間一片迷茫。

我對飛快開車的司機大喝道:“消義消義!”(阿語:“開慢點兒!”)

不料,我的黑人司機聞聽後,竟然不滿地回了一句:“boss,NO,消義!”(意思是說:老闆,我並沒開快車呵!)

瞧這小子,沙塵暴裡將車子都開到180碼了,還感覺到委屈?跟我頂嘴,這不是氣我嘛。

這就是我的司機阿不拉。為了安全行車起見,我忍氣吞聲地給了這哥們一個蘋果,人家拿過來就吃,沒說半個謝字。

呵呵,這狗日的阿不拉!

我生生給這小子氣笑了。

由於錯過了遊旅季節,路上極少遇到其他車輛,心裡便不禁擔心是否走錯了路?好在路途之上不時閃過一個個的大小石圈,給我們的車子指引著前行方向。

對此,翻譯說:這些壘起的石堆,是那些前面走過的好心人,用雙手一塊塊壘成的,作為給後來者們的路標。

長途行車,我們也感覺到了疲憊,車內開始安靜下來了。

撒哈拉大沙漠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全是沙漠,其實也有眾多的山地。瞧:離開省城不一會兒,視野裡就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高山。

這時,陽光開始強烈起來,由於海拔較高,這裡的紫外線特別強烈,不戴墨鏡會傷眼睛。

車子繼續在顛簸險峻的山路行駛,接連翻過幾座山峰後,我們的車子開到一個滿是黑石塊的高原平臺。放眼望去,高原平臺漫無邊際,堪比兩層樓房大小的一塊塊青石黑兒發亮,似乎進入一片煤海。

腳下的這片奇異土地,千百年前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隨著地殼的隆起,古地中海後了上千公里……

滄海桑田。又是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原本深藏于大海中的潛山或露出海面的海島,長期暴露在大自然面前,歷經風吹雨打,山體中含有石灰質的物體逐漸流失了,就變成了現在這般樣子。加之極度缺水,古地中海的海床,也變成為荒涼的沙海。

撫令憶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人仰天長歎時光之匆匆。

發現遠處有物體在移動,細瞧:竟然是幾頭皮毛呈白色的高原野駱駝。這兒長年不見人跡,這些高原野駱駝極少受傷害,因此對人類壓根兒不當回事兒,瞧都不瞧我們的車,自由自在地吃草。

瞧呵,沙漠深處竟然有水。頓時,滿車歡呼起來。

是呀,在無垠的荒山野嶺,大漠漫漫之間,突然出現一汪泉水和綠草,任你是誰,也會驚喜地大叫起來!

這一窪山泉形成的小河不甚寬,但有水的地方就會有生命,就會有綠草和鮮花。這盛開的鮮花瞧著貌似夾竹桃。

這種在國內常見的植物,冷不丁在沙漠裡遇見,還是很讓人歡欣鼓舞的!

大家沿著小河往下游走,要找到河水的盡頭,那兒准定有一個不小的湖面。因為山泉水都彙集到那兒去了。

發現兩輛越野車,幾個和我們一樣的外國佬從車上下來,大呼小叫地往小河這面走來。

翻譯說:“這些是法國人。他們的祖先統治了這個國家150多年,他們從心底裡還是將阿國當做他們的後花園,經常到這兒遊玩。”

我揣起相機對準這些法蘭西的子民們,按下了快門。

遠遠地,對方伸出大姆指的手勢,沖我們喊。這些法國佬在嚷嚷什麼呢?我問翻譯。

翻譯支起耳朵聽,說:“這倆個法國人,在和我們打招呼呢。瞧他們伸出的兩個大姆指,那是表示友好的意思。”

於是,我用中文大喊:“嗨,戴高樂!”全世界都知道戴高樂是二戰時期法國的總統。

對方聞聽,也大喊:“北京,長城。”

告別法國佬,我們繼續前行。終於發現了山泉的彙集地,這裡有一片不大的水面。

此時,我又有新的疑惑了——山泉可是晝夜不停地往這兒流動著,注入水量。積少成多,不可能只形成這樣小的一個水面。那些大量的湖水都到那兒去了呢?

大夥兒開始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有沙漠天熱,蒸發一說;有上游截流,來水量減少一說......我認為這兒准有一個地下岩洞,將大量來水吸收了。

因為,相似的情況,我曾在世界第二大沙漠——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裡遇到過。

有限的地理知識告訴我:眼前這塊巨大石頭形成的坑窪,是冰川運動留下的遺跡——千百萬年前,這兒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地殼上抬,海水後退,海床露出地表......天變冷了,積雪蓋住了大地;火山噴發了,熔化了積雪。最後,就形成了樣的形狀。

還有這些造型別致的山體,都是這樣形成的。

遠遠地,我的黑人司機在大聲叫喊著,不斷朝我們揮手。這阿不拉發現什麼好東西了?我們聞訊奔了過去。

阿不拉蹲在地上,一臉興奮,手指著水塘,嘰嘰咕咕地說個不停。

“阿不拉,發現水裡有你的‘瑪達姆’的倒影嗎(阿語:老婆的意思)?”

我調侃著,朝水塘裡望去——

喝!水塘裡竟然遊動著一群小蝌蚪。頓時,我大為感動。

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撒哈拉大沙漠裡,竟然還有這種小生物。小蝌蚪這東西什麼都吃,可以喂米飯,饅頭,水草......蝌蚪死了也可以不撈出,其他蝌蚪會吃掉的。

瞧:左邊這位就是我的黑人司機,高個子的阿不拉。右邊,是阿語翻譯老馬。老馬是中國寧夏人,回民,是項目部的阿語翻譯,專職管理當地員工及和當地政府打交道等事宜。

老馬是是個很好的人,曾先後四次去麥加朝靚,在當地員工中有很高的人氣兒。我們一路上相處的很愉快。

為趕路,我們上車繼續前行。這就是非洲著名的“沙漠之門”——它標誌著沙漠裡,一個地方的進入和離開。

撒哈拉大沙漠並不是人們想像的全是沙漠,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高山。

遠處,一座數百米高,像極了一隻朝天怒吼的雄獅。這難得一見的景象,引起眾人歡呼。從地質學上講,這座山算得上是典型的風蝕岩,大自然千百年來將其剝離的痕跡非常明顯。

瞧:這座大山象什麼?正當全車人胡猜亂想之際,我脫口而出——這不是一座正在仰睡的史達林頭象嘛!

眾人均深以為然。

瞧瞧:這山是有點象史達林的頭象吧?那張開的大嘴巴、還有那大鬍子......

還沒到“霜淇淋”山呢,這一路之上的奇峰怪石,層層疊疊,活賽國內的“桂林山水”,直瞧得我們目不暇接,任由思緒放馬狂奔,把能夠想像得到的比喻都用在了這一路的山石上——叢林之王、猴子、眼鏡蛇、名人頭像、筆架、五指、平臺…… 等等等等。

這些雕像象什麼?只有眾人動腦袋去想像了。

山道太陡,我們的車子開不動了。於是,我們下車步行,由於這兒的海拔較高,沒走幾步,個個大汗淋漓,牛喘不止。

無際的荒山野嶺,令我一路之上很是擔心——大山深處沒有手機信號,一旦發生意外,無法與外界聯繫,那就慘啦......

五個多小時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海拔2780多米的非洲次高峰ICECREAM山(又名霜淇淋山)的山頂。

往下瞧,一處旅遊旺季用來招待遊客的建築群,如同玩具一般在山腳下鋪開......

這兒為數不多的幾幢房子,全用石頭搭建;發電機供電,食物與水都從省城運來。

除我們之外,沒有一個遊客。只有幾個山民在慢條斯理地搞著房屋的地基,還有一條瘦得殺不出幾斤肉的老狗。

這就是讓歐州人趨之若鶩的非洲旅遊勝地嗎?

純粹是一座荒山嘛!我想。

翻譯老馬熟人熟路地帶著我們往一棟紅色建築走去,他說上次來時,這兒歐州來的遊人多的象臭蟲,喝水吃飯要靠搶。

面前的房子,就是這兒惟一的賓館兼餐廳,他要去找負責人聯繫中餐的事兒。。

果然,發現了這個招牌——上面畫著箭頭所指的方向和飲料、茶,還有瓶裝水。那就順著往前走吧——現在已經是中午1點多鐘,肚子早就叫了。

瞧,建築物內部裝飾的到也花枝招展,牆壁上掛著油畫,地面上鋪著一張巨大的地毯。靠牆處,長長一排供遊人坐的墊子。

另一個房間裡擺著幾張床,供遊人夜晚睡覺。由此看來,這兒的旅遊季節裡,遊人應該還是不少的。正四處亂瞧著,一個黑人走了進來,操著阿語向我們發問,翻譯老馬接過了話頭。

雙方說了半天,老馬失望地扭頭對我們說:因為不是旅遊季節,加之事先無預定,這兒沒有任何可供我們吃的東西。

幸好出發時自帶了食品與水,不然就得挨餓了。

瞧:我們帶來的一大堆食物。有牛肉、麵包、香腸,還有水果。翻譯老馬望著食物,兩眼放光地說:“我最喜歡的主食就是牛肉!”

聞聽,我們都不再向牛肉伸筷子。

果不其然,翻譯老馬只是略向我們讓了讓,便大快朵頤起來。片刻,2斤熟牛肉便進入了他的肚子裡。只見老馬摸摸肚子,促出大姆指,快樂地說:在營地光吃牛肉絲炒青菜什麼的,沒勁兒,今天可算是過了個肉癮。

我們都笑了——只要翻譯吃的開心,我們的安全就有保證啦!

站在山下往上看,不長草的山體陡峭近乎筆直。我們試著往上爬,結果沒爬多高就無路可行了。一個黑人過來熱情指引道路,於是,我們沿著狹窄的山路向最高峰進軍了。

山路難行。不一會兒便牛喘起來,大汗淋漓,三名同伴遠遠落在了我身後。須知在國內時,我可是天天晚上要跑步7公里的。

這點兒山路,對於我來說是“毛毛雨啦”

兩個像是看守的當地人,光腳坐著,在聊天。對我手中的相機,他們示意不許拍,我很聽話地收起相機。

走進一處房子,地上鋪著一條毛氈,門口丟著一雙破拖鞋,一切都是原生態。

這簡陋的“賓館”,就是讓那些讓歐洲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下榻之處。

也許,外國旅遊者講究的是起居原生態。由於旅遊旺季早已經過去,山上只留下這些石徹的房屋和看守的人。

四周探望,山上有氣象站一座,還有石屋幾間,遠處依舊是無邊際的黑石山。天空很藍,讓人心中氾濫著海水。

遠眺,雲霧繚繞在遠山之中,恍入仙境。此時,我軀體雖在,但靈魂早已飄浮在山顛之上了……

山上有座不大的石屋。聽說是一位百年前法國傳教士的修行所在。

我對這位不知名的傳教士頓生敬意,且不說這樣險峻的地方他怎麼蓋起石屋、把各種物資運送到山上,就算有人幫他做到這一切,他能夠在這裡堅守這麼多年修行傳教,沒有一種堅強的信念支撐如何能夠做得到!

浪跡於滾滾紅塵之中的我得說:這種清教徒式的生活,我做不到!

走進傳教士的書房,屋裡有他閱讀過的書籍和簡陋住處。

這個小石板不知當年那傳教士用來做何用?難道也用做冥思“打坐”?

這就是那位傳教士的相片。根據這房間裡的資料記載,這位元傳教士的生命在四十五歲時就終止了。不知他是死於疾病?還是意外?或者仇殺?我傾向於前者。

中世紀,來自歐州的大批傳教士喜歡到那些原始落後的地區進行傳教,開化當地土著,生活品質極其低劣,僅能維持生命的運行。長期以往,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導致他的英年早世。這些,是我們這些現代俗人們不可理喻的。

為表達對這位傳教士的敬意,我在留言簿裡用中文寫下如下的話:“四名中國人來到非洲次高峰ICECREAM山(霜淇淋山)上。此時,我們在用筆墨書寫著對他的敬意——願上帝在天國保佑這位給當地土著帶來福音的人。阿門!”

你能想像的出嗎,眼前這些千奇百怪的高山谷地,千萬年之前竟然是古地中海的海島和深溝,是大自然的威力,讓它們變成了這般模樣兒。

瞧:這高度刻盤上2780米的阿拉伯數字,此時我正迎著強勁的山風,昂首站立在非洲第二高峰之顛!

面對美好山河,一肚子的好詞兒在腹腔裡面翻騰著......運釀了許久、許久,最後噴薄而出的,卻變成了——“大山呵,你真他媽的高!”

身邊,響起同伴們的訕笑聲。

汗!

腳下的這片奇異土地,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份。後來,隨著地殼的隆起,古地中海後了上千公里……中國新疆地區,過去也曾是古地中海的沿岸。由於喜瑪拉雅造山運動,天山、唐古喇山等巨大山脈的隆起,逼迫古地中海一直退到了現在的位置。

淪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這些原本深藏于大海中的潛山或露出海面的海島,長期暴露在大自然面前,歷經風吹雨打,山體中含有石灰質的物體逐漸流失了,就變成了現在這般樣子。加之極度缺水,古地中海的海床,也變成為荒涼的沙海。

撫令憶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人仰天長歎,時光匆匆。

面對眼前這一幅壯美景色,我呆坐著。面對眼前的一切,實在無話可說。此時的我,靈魂早已被引誘出殼......

返程路上,在一個急轉彎的山口處,我突然發現路邊竟然行走著一大一小兩隻野毛驢。那只面對鏡頭的小野毛驢,多可愛喲!

頓時,我開心地大叫起來。

嚇一跳的司機阿不拉一腳踩住刹車,直沖我搖頭聳肩,表示著強烈不滿。

我忙沖司機阿不拉道一聲:“I'm sorry”,然後操起相機便沖下車。幾步追到了那野毛驢身邊便“哢哢”按響快門。

那一對野驢母子,先是側頭與我的相機鏡頭對視,繼而打出幾個響鼻,扭頭繼續前行。

知道驢子不傷人,我尾隨其後,伸手想拽一把這母野驢的尾巴。輒料,我的手才伸出去,邊上的公野驢竟“昂然”一聲,朝我沖過來,呲出的黃牙足有1寸長。

頓時,我嚇得拎著相機,屁滾尿流地扭頭便逃。

這時,我們的司機也及時按響了喇叭,一連串的喇叭聲嚇住了這畜生,我才得以逃回車內。

不足2米處,這公野驢隔著搖下的車窗與我對視著,好半響才搖晃著腦袋“昂然”一聲長嘯,“得得”地離開。那架式分明在說:姥姥!俺驢子的尾巴,也照樣摸不得。

“老天!這畜生哪兒只是吃青草的主兒,分明是想吃俺的肉咧!”驚魂未定的我,自嘲地說。

車廂裡,同伴們早就樂翻天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