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孩也要懂得仁義禮讓?孩子所謂的“不懂事”“童言無忌”對錯?

對於兩三歲孩子的“犯混”, 不少家長都覺得是孩子還小, 不大懂事, 所以才常常會口吐髒字, 隨便動手“打”人, 這種沒禮貌的行為教了也沒用, 等長大一點, 懂事了, 再教也不遲。

其實, 這是一種糊塗認識。 孩子越是“不懂事”, 越是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和行為習慣訓練的好時機。 由於小孩子不懂事, 事情知道得不多, 他們才希望自己懂更多的事。 周圍客觀世界的一切, 對孩子來說都是見所未見, 聞所未聞, 事事都想知道, 都想嘗試, 對每件事情都懷有濃厚的探究興趣。 但究竟哪些事情可以做, 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要做應當遵守什麼規則, 就需要家長告訴他們, 對他們進行培養訓練, 這實際上就是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規範的訓練。

孩子年齡越小, 感受能力越強, 可塑性也越強。 也就是說, 小時候對孩子進行行為規範訓練, 作用最明顯, 效果最好。 人們常說的“小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可以畫最好的圖畫”, 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國家向來有重視早期行為規範教育和訓練的傳統, 並且放在首位。 古人說“幼則束以禮讓, 長則教以詩書”, 就是要求家長在孩子正處於“似懂非懂”的這個年齡階段, 對孩子進行行為規範訓練,

這種做法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 正如古人所說:“求木之長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 必浚其泉源。 ”不論做什麼事, 都要力爭有個好的開頭。

抓好早期行為規範的教育和訓練具有重要的意義。 《易經·蒙卦》中的“蒙養以正, 聖功也”中的“蒙養”, 即開啟蒙昧的意思。 就是說, 對蒙而無知的童子, 及早施教, 使之不失其正, 是聖人之功。 清朝末年的《蒙養院及家庭教育法》中也指出:“蒙養通乎聖功, 實為國民教育第一基址。 ”這是說早期的道德教育和行為規範訓練是基礎教育, 對人的一生起著奠基作用。

如果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由而放棄早期行為習慣訓練, 由於孩子好模仿, 又缺乏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能力, 很容易受到不良環境因素的影響, 進而形成一些壞習慣和壞品德。 如果等長大了再管教, 就很難糾正了。 因此, 對孩子進行行為規範訓練越早越好, 家長千萬不要坐失良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