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大湖”生態環境“轉勢”艱難

洪澤湖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水域 洪明攝/本刊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五大淡水湖, 本應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的景象。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今年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四省採訪發現, 按照“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恢復生機”思路, 國家和地方對“五大湖”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很大。

然而, 受奪湖造陸、工業入侵、人為阻水、酷捕濫撈和農村污染等多向威脅, 加上一些地方限制開發性條款少、“開發性條款”多, 基層政府對污染新源頭管控不力, “五大湖”富營養化等問題痼疾難除, “五大湖”生態向好“大拐點”尚未出現, 環境惡化的狀況仍未“轉勢”。

“千億工程”、“百億專案”

投入污染治理

鐘有國是江西省靖安縣雙溪鎮副鎮長, 也是鄱陽湖五大河流之一修河支流北潦河的“副河段長”, 負責轄區內7.5公里河道的水質和污染源調查。

“我每天要巡查河道和河堤, 如果發現排放污染物、非法捕撈等情況, 要馬上制止, 或者向縣裡反映。 ”

據瞭解, 江西有多位“省級河長”、近百名“市河長”、800多名“縣河長”和上萬名“鄉、村河長”, 他們負責包乾了流入鄱陽湖的大小河流幹支流。

在“藍藻大暴發”後全面治汙已持續10年的太湖流域,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瞭解到, 相關地方正按照江蘇省的部署, 一邊明察暗訪, 一邊關停無力落實安全、環保生產責任的企業。 洪澤湖區濕地在被列為江蘇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後, “退漁還濕”、植物群落複建、截汙帶建設、鳥類棲息地保護等一系列生態恢復建設工程正在推進。

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楊勇說, 江蘇每年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 地方新增財力10%~20%用於太湖治理,

帶動全社會資金1000多億元。 2008年以來, 太湖流域共關停化工生產企業5336家, 太湖流域重點區域已經基本清空化工生產企業。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從湖南省有關部門瞭解到, 湖南整治洞庭湖污染, 財政出資用於污染企業改造, 還曾一次性砍掉234家污染嚴重的小造紙廠。 近年來, 環洞庭湖地區加快推進工業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和強化環境保護專項執法, 湘江保護和治理重點工程已累計實施污染整治項目1740個, 淘汰關閉涉重金屬污染企業1182家, 退出規模畜禽養殖場2273個。

安徽省環保廳一位元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些年在治理巢湖流域水污染項目方面, 國家和地方投入了上百億元。 按照“西北區域以污染治理為主、西南區域以污染預防為主、東部區域防治並重”思路,

巢湖湖區加強生態修復、削減總磷污染負荷和減輕富營養化水準正在落實。

“五大湖”治汙的五大隱憂

“五大湖”所在省份的多位受訪專家、基層幹部和群眾認為, 得益于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 近些年“五大湖”區GDP和人口總量大幅增長, 但湖體水質大體穩定, 局部湖區以及部分指標還有改善。 但談及對“大湖生態”的總體評價, 多位受訪者感到, 仍存五大隱憂。

一憂奪湖造陸。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推行的“退田還湖”政策, 曾讓一些大湖重現“浩浩湯湯”。 但近年來, 侵佔湖泊濕地建園區、蓋住宅、辦旅遊等新一輪市場開發或“政府發展計畫”, 導致一些水生態良好的湖泊水域萎縮。

位於安徽環巢湖旅遊板塊的中廟半島,

現在是重點打造的3A級景區。 一家企業開發的樓盤, 位於濱湖觀光大道一側, 總用地面積數十萬平方米。 “省會後花園巢湖最中央”成了廣告語。 社區物業人員說, 業主來自合肥的居多。

有入駐項目, 就可能有爛尾項目。 在與中廟半島的漁船避風港相連的巢湖“假日水鎮”專案工地, 施工塔吊鏽跡斑斑, 入口處荒草沒膝。 該項目由廣東一家企業開發, 2008年動工, 已建成各類別墅5.4萬平方米。 中廟街道分管建工的黨委委員張平介紹, 項目因股東糾紛, 已停建兩年。 按最新規定, 環巢湖1公里範圍內為禁建區域, 不得再有新增專案。

位於巢湖中廟半島的一個大樓盤, 入住居民5000多戶, 社區內有一座地埋式汙水處理廠。 去年11月7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曾看到,污濁的黑水直通巢湖。當時,物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說,設計日處理污水5000噸的處理廠,已停用許久。

二憂工業入侵。

在鄱陽湖畔一家化纖廠附近,數百米的湖床呈現白色。深褐色污水流經處寸草不生,離此不遠的碑石上,標注著地方政府批復的“候鳥保護社區”。

“污水腐蝕性和毒性太強,沾染數日後腳還癢。”據多位元環保人士介紹,鄱陽湖部分水體化工污染問題嚴重,有些村的村民多年因體檢不過關,無人能當兵。在一些水域,每年有污水的時候魚蝦要死兩次。不少企業在汛期通過河流集中排汙,有的地方化工企業偷排偷放等突出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反映強烈。

“五大湖”區及相關流域一些地方,如今有工業園區隱身濱湖“生態經濟區”。但有的園區或企業看中的其實是大湖的“生態承載能力”、“污染擴散能力”。

在“五大湖”區一些地方,湖面上或入湖河流中,成群結隊的挖沙船濫采亂挖,將湖床、河道破壞得千瘡百孔。堆起的沙丘圍成的死水坑裡,臭烘烘的綠藻瘋長。湖邊上,一些企業惡意超排、偷排。有的將暗管佈設在環保部門的自動監測點位前方,再引乾淨的水往監測點位流過;有的將排汙暗管從水下伸向河湖中,把污水“注射”進河湖肌體;更有甚者,有地方在入湖河流邊耗資數十億元建了眾多汙水處理廠,但因管網配套不到位收集不到污水,淪為了擺設。

三憂人為阻水。

“五大湖”的多條入湖河流特別是支流上,電站、大壩林立,近些年還出現了非法利用風電和光電侵佔岸線甚至水面的現象。

水量“收不抵支”加上氣候變化因素,洞庭湖、鄱陽湖枯水季面積能急劇萎縮三分之二。有受訪群眾擔心,如此下去,就會大湖變草原、大江變河溝,船舶擱淺,航道堵塞。

相關權威研究顯示,大壩會改變河流形態和徑流基本特徵,將河流生態環境變成梯級水庫生態環境。如設計規劃不科學,水溫變化、下泄水含氮量增加、水體透明度變化、淹沒和河流自然水位消失、阻隔、環境破碎等,對下游湖泊存在生態負面影響。

四憂酷捕濫撈。

電魚、炸魚、迷魂陣、船罾乃至築壩、築圍“竭湖而漁”等違法漁業生產,讓“五大湖”“毛魚小蝦”難有生路。受訪專家介紹,“五大湖”水生動物滅絕或大量減少是一個嚴酷現實。需要警惕的是,隨著一些地方部分物種特別是水生哺乳動物、大型魚類等標誌物種面臨滅頂之災,五大湖“生物完整性指數”有可能淪入最差等級。

五憂“農村污染”。

“五大湖”區是傳統意義上的魚米之鄉。但農村點源(生活污水、垃圾)和麵源(農業生產污染)構成的“農村污染”問題嚴重。

洪澤湖不少湖面被圍網養殖,圈圩密佈湖邊。《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坐快艇調研時,時常迷路,不得不依賴導航。據洪澤湖相關管理部門介紹,養殖總面積按規劃應為20多萬畝,但實有70多萬畝。在洞庭湖一些水域,多地圈圩導致“啞河”遍佈,河內一汪死水,水質有的淪為劣Ⅴ類。

中央環保督查組在督查時指出,太湖流域內9000餘家畜禽養殖企業,無治汙設施的約占三分之一,一級保護區內約80%無治汙設施。截至2016年7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就有1961家養殖廠,一些湖泊大面積草洲被犁成四方田塊露出沙土,草洲邊緣還築有高大的圍堰,經營者有水時在圍堰裡養魚,沒水時就圍墾種植。

有研究顯示,“五大湖”區一些耕地偏施氮肥導致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質惡化、水體富營養化。而濫用劣質磷肥則會帶來砷、鎘、氟、汞、鉛、三氯乙醛等污染。日益增多的農村和集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讓充當“接納者”的大湖不堪重負。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上述問題,對“五大湖”區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

首先,必須警惕富營養化漸趨“病入膏肓”。

受訪專家談到,對於“五大湖”這類“溫暖的淺水湖泊”來說,富營養化是一種會最終可能演變成“癌症”的水體“肥胖症”,不僅導致飲用水源受到嚴重威脅,水域生態功能如魚類產卵場、生物棲息地、游泳或娛樂功能也面臨喪失威脅。

據瞭解,目前“五大湖”沉積物中積累了大量營養鹽,內源污染負荷很大。風浪擾動使湖體沉積物與水體的營養鹽交換十分頻繁,能夠迅速補償水華暴發期間的營養鹽需求。

隨著湖水變淺、水域變小,“五大湖”上述問題若得不到應有重視,就可能面臨日益惡化的危險。從目前情況看,“五大湖”代表富營養化的浮游藻型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穩定,也越來越頑固。

有受訪專家認為,目前太湖已進入了中富營養狀態。雖然治理力度大,但沉積物營養鹽還在增加。2016年衛星遙感監測資訊顯示,太湖一遇水文、氣象異動,藍藻水華就可能隨時暴發。

巢湖直追太湖進入了中度富營養行列。其中,西半湖問題突出,從空中俯瞰有時湖水如刷了“綠漆”。

“五大湖”中,洞庭湖、鄱陽湖情況稍好些。但洞庭湖依然受總磷、總氮、糞大腸桿菌等污染問題困擾,一些水域狹窄、水交換不暢的水域水質還在惡化。東洞庭湖近年來已達到中富營養化狀態並出現局部藍藻水華,存在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的風險;鄱陽湖水質總體尚未完全擺脫下降趨勢,水系一些河流Ⅰ、Ⅱ類水所占河流長度有下降苗頭。

其次,必須重視湖泊加速退化難以遏制問題。

相關權威研究指出,長江中游以湖泊為代表的濕地受人類生產活動長期影響,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歷史上看,昔日的雲夢澤早已不見蹤跡。曾“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支離破碎,一些曾經繁盛的物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湖泊的環境淨化功能、水量調蓄功能等都在不斷降低。

受訪專家認為,湖泊退化會導致其所在地區水文格局和區域氣候變化,進而導致這些地方生態承載能力、抗干擾能力、可恢復能力降低,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乃至喪失、多樣性基因和各種化學元素滅絕、生物多樣性相互作用永遠消失等生態災難。

對於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湖區多位受訪幹部群眾和業內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五大湖”面臨的生態問題,“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其一,開發性條款多,限制性條款少。

多位基層幹部和群眾反映,新侵湖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是當前仍未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相關地方的制度設計和實際執法依然單一從“促進發展”出發。例如,違法超標排汙,環保部門只能一次性處以應徵收排汙費的數倍罰款,涉湖建設項目不經環評審批擅自建設,往往依法“責令補辦”,而“責令恢復原狀”缺乏強制措施。

其二,水域無序開放,缺乏監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走水路,奔小康”成了洪澤湖沿湖村鎮的致富口號,鼓勵圈圩和圍網養殖。“有的農民借款投資搞養殖。一旦遇到清理整治,就坐在挖掘機爪子裡,甚至還威脅要‘喝農藥’。”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機構一位幹部說,長期以來,水域的無序開發,缺乏基層組織的有效監管。甚至有的鎮、村一級的組織還鼓勵農民搞開發。江西省林業廳一位幹部認為,一些鄉鎮政府雖在承包合同上注明了不能從事破壞行為,但出於利益考量,往往不會對農民的無序開發行為進行有效干預。

其三,對控汙的認知仍不到位。

“在有的地方,公檢法等機關對民間環保訴訟案件,還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有的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當地群眾也不瞭解應如何依法依規處理農業污染問題。種養業者尚未樹立起綠色生產的理念,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出現了惡性循環的現象。”湖南、江蘇及江西等地多位受訪基層幹部這樣認為。

去年11月7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曾看到,污濁的黑水直通巢湖。當時,物業公司一位工作人員說,設計日處理污水5000噸的處理廠,已停用許久。

二憂工業入侵。

在鄱陽湖畔一家化纖廠附近,數百米的湖床呈現白色。深褐色污水流經處寸草不生,離此不遠的碑石上,標注著地方政府批復的“候鳥保護社區”。

“污水腐蝕性和毒性太強,沾染數日後腳還癢。”據多位元環保人士介紹,鄱陽湖部分水體化工污染問題嚴重,有些村的村民多年因體檢不過關,無人能當兵。在一些水域,每年有污水的時候魚蝦要死兩次。不少企業在汛期通過河流集中排汙,有的地方化工企業偷排偷放等突出環境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反映強烈。

“五大湖”區及相關流域一些地方,如今有工業園區隱身濱湖“生態經濟區”。但有的園區或企業看中的其實是大湖的“生態承載能力”、“污染擴散能力”。

在“五大湖”區一些地方,湖面上或入湖河流中,成群結隊的挖沙船濫采亂挖,將湖床、河道破壞得千瘡百孔。堆起的沙丘圍成的死水坑裡,臭烘烘的綠藻瘋長。湖邊上,一些企業惡意超排、偷排。有的將暗管佈設在環保部門的自動監測點位前方,再引乾淨的水往監測點位流過;有的將排汙暗管從水下伸向河湖中,把污水“注射”進河湖肌體;更有甚者,有地方在入湖河流邊耗資數十億元建了眾多汙水處理廠,但因管網配套不到位收集不到污水,淪為了擺設。

三憂人為阻水。

“五大湖”的多條入湖河流特別是支流上,電站、大壩林立,近些年還出現了非法利用風電和光電侵佔岸線甚至水面的現象。

水量“收不抵支”加上氣候變化因素,洞庭湖、鄱陽湖枯水季面積能急劇萎縮三分之二。有受訪群眾擔心,如此下去,就會大湖變草原、大江變河溝,船舶擱淺,航道堵塞。

相關權威研究顯示,大壩會改變河流形態和徑流基本特徵,將河流生態環境變成梯級水庫生態環境。如設計規劃不科學,水溫變化、下泄水含氮量增加、水體透明度變化、淹沒和河流自然水位消失、阻隔、環境破碎等,對下游湖泊存在生態負面影響。

四憂酷捕濫撈。

電魚、炸魚、迷魂陣、船罾乃至築壩、築圍“竭湖而漁”等違法漁業生產,讓“五大湖”“毛魚小蝦”難有生路。受訪專家介紹,“五大湖”水生動物滅絕或大量減少是一個嚴酷現實。需要警惕的是,隨著一些地方部分物種特別是水生哺乳動物、大型魚類等標誌物種面臨滅頂之災,五大湖“生物完整性指數”有可能淪入最差等級。

五憂“農村污染”。

“五大湖”區是傳統意義上的魚米之鄉。但農村點源(生活污水、垃圾)和麵源(農業生產污染)構成的“農村污染”問題嚴重。

洪澤湖不少湖面被圍網養殖,圈圩密佈湖邊。《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坐快艇調研時,時常迷路,不得不依賴導航。據洪澤湖相關管理部門介紹,養殖總面積按規劃應為20多萬畝,但實有70多萬畝。在洞庭湖一些水域,多地圈圩導致“啞河”遍佈,河內一汪死水,水質有的淪為劣Ⅴ類。

中央環保督查組在督查時指出,太湖流域內9000餘家畜禽養殖企業,無治汙設施的約占三分之一,一級保護區內約80%無治汙設施。截至2016年7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就有1961家養殖廠,一些湖泊大面積草洲被犁成四方田塊露出沙土,草洲邊緣還築有高大的圍堰,經營者有水時在圍堰裡養魚,沒水時就圍墾種植。

有研究顯示,“五大湖”區一些耕地偏施氮肥導致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質惡化、水體富營養化。而濫用劣質磷肥則會帶來砷、鎘、氟、汞、鉛、三氯乙醛等污染。日益增多的農村和集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讓充當“接納者”的大湖不堪重負。

“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上述問題,對“五大湖”區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影響不可低估。

首先,必須警惕富營養化漸趨“病入膏肓”。

受訪專家談到,對於“五大湖”這類“溫暖的淺水湖泊”來說,富營養化是一種會最終可能演變成“癌症”的水體“肥胖症”,不僅導致飲用水源受到嚴重威脅,水域生態功能如魚類產卵場、生物棲息地、游泳或娛樂功能也面臨喪失威脅。

據瞭解,目前“五大湖”沉積物中積累了大量營養鹽,內源污染負荷很大。風浪擾動使湖體沉積物與水體的營養鹽交換十分頻繁,能夠迅速補償水華暴發期間的營養鹽需求。

隨著湖水變淺、水域變小,“五大湖”上述問題若得不到應有重視,就可能面臨日益惡化的危險。從目前情況看,“五大湖”代表富營養化的浮游藻型生態系統變得越來越穩定,也越來越頑固。

有受訪專家認為,目前太湖已進入了中富營養狀態。雖然治理力度大,但沉積物營養鹽還在增加。2016年衛星遙感監測資訊顯示,太湖一遇水文、氣象異動,藍藻水華就可能隨時暴發。

巢湖直追太湖進入了中度富營養行列。其中,西半湖問題突出,從空中俯瞰有時湖水如刷了“綠漆”。

“五大湖”中,洞庭湖、鄱陽湖情況稍好些。但洞庭湖依然受總磷、總氮、糞大腸桿菌等污染問題困擾,一些水域狹窄、水交換不暢的水域水質還在惡化。東洞庭湖近年來已達到中富營養化狀態並出現局部藍藻水華,存在大面積暴發藍藻水華的風險;鄱陽湖水質總體尚未完全擺脫下降趨勢,水系一些河流Ⅰ、Ⅱ類水所占河流長度有下降苗頭。

其次,必須重視湖泊加速退化難以遏制問題。

相關權威研究指出,長江中游以湖泊為代表的濕地受人類生產活動長期影響,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從歷史上看,昔日的雲夢澤早已不見蹤跡。曾“銜遠山、吞長江”的洞庭湖支離破碎,一些曾經繁盛的物種已滅絕或瀕臨滅絕。湖泊的環境淨化功能、水量調蓄功能等都在不斷降低。

受訪專家認為,湖泊退化會導致其所在地區水文格局和區域氣候變化,進而導致這些地方生態承載能力、抗干擾能力、可恢復能力降低,最終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乃至喪失、多樣性基因和各種化學元素滅絕、生物多樣性相互作用永遠消失等生態災難。

對於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湖區多位受訪幹部群眾和業內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五大湖”面臨的生態問題,“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

其一,開發性條款多,限制性條款少。

多位基層幹部和群眾反映,新侵湖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是當前仍未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係。相關地方的制度設計和實際執法依然單一從“促進發展”出發。例如,違法超標排汙,環保部門只能一次性處以應徵收排汙費的數倍罰款,涉湖建設項目不經環評審批擅自建設,往往依法“責令補辦”,而“責令恢復原狀”缺乏強制措施。

其二,水域無序開放,缺乏監管。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走水路,奔小康”成了洪澤湖沿湖村鎮的致富口號,鼓勵圈圩和圍網養殖。“有的農民借款投資搞養殖。一旦遇到清理整治,就坐在挖掘機爪子裡,甚至還威脅要‘喝農藥’。”江蘇省洪澤湖水利工程管理機構一位幹部說,長期以來,水域的無序開發,缺乏基層組織的有效監管。甚至有的鎮、村一級的組織還鼓勵農民搞開發。江西省林業廳一位幹部認為,一些鄉鎮政府雖在承包合同上注明了不能從事破壞行為,但出於利益考量,往往不會對農民的無序開發行為進行有效干預。

其三,對控汙的認知仍不到位。

“在有的地方,公檢法等機關對民間環保訴訟案件,還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有的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當地群眾也不瞭解應如何依法依規處理農業污染問題。種養業者尚未樹立起綠色生產的理念,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態,出現了惡性循環的現象。”湖南、江蘇及江西等地多位受訪基層幹部這樣認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