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同一條絲路 同一個夢想

新華社北京5月6日電 通訊:同一條絲路 同一個夢想

新華社記者彭夢瑤

絲綢之路像一條金色絲帶, 飄揚在歷史長河之中。 時而清晰可見, 時而淹沒於金戈鐵馬蕩起的煙塵。 如今, 高鐵、公路取代了駝鈴馬道,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友誼之路、發展之路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起沿線人民的共同夢想。

“洋張騫”的絲路夢

烏茲別克斯坦小夥康曉鑫的家位於絲綢之路之上有著約三千年歷史的古城撒馬爾罕。 從小, 他便在父母影響下嚮往中國這個位於絲路東端的國度。 長大後, 在家人的支持下, 他選擇中文作為大學專業,

由此開啟了自己的“中國夢”。

學習中文的過程並不一帆風順。 康曉鑫回憶起第一次聽寫時, 他連“木”和“不”都分不清楚。 在幾位中國老師手把手指導下, 他一步步克服學習中的障礙, 發表第一次中文演講《我愛你中國》、學會第一首中文歌《我的中國心》、第一次登臺扮演中國漢代通西域的使者張騫、第一次品嘗地道美味的中國菜、第一次親身體驗中國人的習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如磁石般深深吸引著他, 激勵他不斷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5年, 康曉鑫在“漢語橋”比賽中闖入全球十強, 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 成為上海大學國際關係與外交專業碩士研究生。

康曉鑫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家。 如今, 這名烏茲別克斯坦年輕人像張騫一樣溝通東西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水到渠成愛情夢

伊朗女孩何楓也是在家庭影響下萌發對中國最初的好奇與嚮往。 “小時候爸爸教我看地圖。 他指著絲綢之路告訴我, 這裡是伊朗, 那裡是中國, 兩國自古就是朋友。 我腦海中常會浮現這樣的畫面:古人騎著駱駝, 載著香料, 在沙漠中一路前行……”

何楓高中畢業那年趕上伊朗唯一開設漢語專業的大學招生——這所大學的漢語專業每三年招生一次, 而她的分數剛好達到錄取分數線。 她便從此開始漢語學習之路。 她說, 一切都像是“命運的安排”。

四年大學時光轉瞬即逝, 何楓的漢語水準日益提高, 也在當地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機會。 但是她總覺得還缺點什麼——“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嗎?我夢中的絲路在哪裡?”帶著這樣的思考,

她說服家人, 決定到中國留學, 親身體驗這個在夢中無數次出現過的國度。

令何楓意想不到的是, 她在追逐“中國夢”的同時也收穫了愛情:就在她準備留學時, 一名學長向她表達了愛意, 並決定和她一同動身前往中國學習漢語。 這名學長就是她如今的丈夫帕爾薩。

“感謝絲路、感謝漢語給了我生活、給了我愛情。 ”何楓說。

初結果實樹人夢

來自“萬湖之國”白俄羅斯的劉美也是個懷揣夢想的姑娘。 “小時候我想變成一隻鳥兒, 展開翅膀, 飛過天空。 長大後, 我愛上旅行, 希望遊遍世界, 瞭解不同國家的風情民俗。 ”

如今, 劉美是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一名漢語教師。

隨著閱歷不斷增長, 劉美意識到, 儘管各國文化千差萬別, 人們心中追求幸福、嚮往美好的共同理想並無二致。 從這個角度講, 人類都處在同一軌道。 中國所宣導的“一帶一路”便是基於不同國家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理念, 是連接各國人民的同一條帶、同一條路。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歐亞大陸各國逐步推進, 劉美清楚地感覺到, 她的個人夢想與中國、與“一帶一路”越來越貼近:依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勢, 劉美培養的許多白俄羅斯學生都成功進入中資公司工作, 她本人也以翻譯身份見證著當地“一帶一路”項目的發展。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劉美的“世界夢”“樹人夢”也在“一帶一路”的大樹上結出了果實。

點擊查看專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