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河南蘭考:世人感念焦裕祿 脫貧路上新答卷

李東風 張毅力 徐馳 霍亞平

[編者按]

一座豐碑人敬仰,不朽精神勵後生。 蘭考率先脫貧“摘帽”後, 人民網記者走進這片熱土, 點滴記錄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蛻變”歷程。 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說, 在焦裕祿精神鼓舞下, 蘭考全縣85萬群眾同心協力, 以優異的成績向黨中央、向習近平總書記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邁過脫貧攻堅窮坎的蘭考, 已經奏響新“號角”, 確保在致富奔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掉一人。

蘭考縣谷營鎮姚寨新村社區 霍亞平 攝

“故道黃河東流去, 留下一片黃沙地。 ”

蘭考, 這片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習近平總書記時常掛念的地方, 變了。

黃沙地活了。 曾經的風沙鹽鹼地, 如今瓜果連片;荒僻破敗的農村, 舊貌換新顏。

景色在變, 人也在變。 幹部的鞋上多了泥巴, “老困難戶”眼中有了希望。

2月24日, 蘭考縣正式通過驗收, 貧困發生率降至1.27%,

脫貧摘帽目標如期實現。

蘭考也沒變。

“焦裕祿”還在。 縣委院裡, 燈火常常夜半方熄。 黃河岸邊, 焦裕祿當年樹立的“四面紅旗”依然飄揚, 防風固沙的泡桐已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

脫貧攻堅, 蘭考不掉隊;全面小康, 蘭考已啟程。

圖為蘭考縣紅廟鎮的蔬菜大棚,

縣裡發揮農業合作社作用, 引導群眾脫貧致富。 霍亞平 攝

動力之變

脫貧不再等靠要 改革激發精氣神

殘疾半輩子, 窮了半輩子, 如今,郝金剛又在村裡挺起腰杆。

老郝是蘭考縣三義寨鄉付樓村村民, 早年在磚窯幹活砸斷腳, 落下終身殘疾, 與兩個幼女相依為命。

縣裡給貧困戶建檔時, 老郝家被定為“兜底戶”。

“第一次家訪, 他家裡連個能坐的凳子都沒有, 對人愛答不理。 ”蘭考縣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郭傑說, 由於長期貧困, 自卑的老郝少與鄉鄰往來。

“兜底戶給夠補助款也能完成扶貧任務, 但一味‘輸血’, 只能養懶漢。 只要有一點發展能力, 就要扶他們站起來。 ”郭傑說。

工作隊幫郝家建院牆、蓋廁所、添桌椅板凳, 慢慢取得老郝的信任。

郭傑勸老郝在家搞養殖, 帶著他參觀縣裡的養殖場、拜訪鄰村的養殖戶, 最終老郝動了心, “就養它兩籠兔子試試”。

這一試, 試出致富路。 2015年7月, 老郝用5000元到戶增收資金買來25只優質種兔和飼料, 建起兔舍。 2016年, 他賣7批兔子賺1萬多元, 全家輕鬆脫貧。

“沒想到, 我殘疾半輩子, 還有翻身這一天。 ”一向封閉的老郝“敞亮”當老師, “誰想學我都教, 今年再建幾個棚子, 給鄉親們育點兒種兔, 帶著大家致富。 ”

在蘭考, 還有很多“老郝”。 扶貧兩年, 扶起了蘭考困難群眾幹事的信心。 更深層次的發展動力, 則來自持續不斷的改革。

2014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曾指出:“把蘭考發展潛力轉化為發展優勢, 根本靠改革。 蘭考高檔傢俱及木業加工、特種車輛及裝備製造、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比較有特色,

現代農業發展潛力也很大, 要努力做精做大做強。 要開動腦筋, 打開大門, 引進來, 走出去, 啟動各類生產要素。 要充分運用省直管縣的體制條件, 精心運籌、大膽實踐, 在縣域改革中走出一條好路子。 ”

為發展鬆綁, 蘭考目標明確:改革圍繞“人”“事”“錢”, 啟動每一個細胞。

2016年, 蘭考鄉鎮黨委換屆, 80後村支書代玉建被選為儀封鄉黨委委員。 代玉建離鄉多年, 兩年前回應號召回老家帶領鄉親們脫貧。 “沒關係、沒背景也能快提拔, 我回來對了, 踏實幹事就有回報。 ”代玉建說。

其實, 這正是蘭考圍繞“人”改的導向:想提拔, 去一線。

蘭考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席建設介紹, 2016年,鄉鎮黨委換屆,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幹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幹部。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進入鄉鎮黨委班子,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圍繞“錢”改。蘭考在全省率先建立“先撥付、後報帳,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錢咋花,群眾說了算,資訊透明,向全縣公開。此外,縣裡先後拿出3000萬元風險補償金,撬動銀行扶貧產業貸款3億元,一大批扶貧產業得以興起。

圍繞“事”改。蘭考縣建立大督查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台賬式管理、常態化督查。2015年7月份至今,共開展各類督查3000餘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你是等靠要,還是主動發展?這是蘭考幹部、群眾必須做出的選擇。蘭考主動求變,精神動力就來自於2014年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操作中改革貫穿始終。”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圖為蘭考禾豐牧業有限公司屠宰車間,當地貧困戶家門口實現就業。霍亞平攝

產業之變

因地制宜育特色 城鄉互動拔窮根

脫貧攻堅剛開始時,蘭考“捫心自問”:“蘭考為啥窮?”答案是:“產業不成體系,經濟沒有支撐。”

“蘭考要決勝脫貧攻堅,就要研究供給側改革,找到特色產業路。”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蘭考農業人口占比超90%,腳踏實地的選擇便是農業產業化。

在蘭考產業集聚區,禾豐牧業有限公司流水線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隻只肉鴨經過屠宰、分割、包裝,運往全國各地。

作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這裡月產4000噸鴨肉,年耗2500萬隻肉鴨。放養部經理秦防震介紹,二期工程將以鴨肉深加工為主,滿負荷運作年耗5000萬隻肉鴨。

30公里外的蘭考縣考城鎮,劉土山村貧困戶陳新民也在時刻關注禾豐牧業。2016年,陳新民與公司簽訂養殖收購協定,一年餵養6茬鴨,年入6萬元。

像陳新民這樣養鴨的貧困戶,整個蘭考則有3500戶。龍頭企業帶動的不止於此,除了養鴨,抓鴨、運輸、防疫工作,甚至鴨糞都成為了當地老百姓致富的“寶貝”。

“蘭考的農業產業化不僅僅是引進幾家大企業,而是分層次佈局,形成城鄉互動的三級產業體系。”蘭考縣縣長李明俊說。

在產業集聚區,培育形成了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肉製品加工產業集群。

在鄉鎮,佈局養殖基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農村,調結構,合理種植各類糧食、飼草作物,服務養殖企業。

“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脫貧之後的重任是奔小康。李明俊說,蘭考想真正發展起來,就要借助脫貧攻堅重塑產業體系。蘭考縣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圍繞家居製造及木業加工、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3個主導產業,持續推進特色產業體系。

如今的蘭考,產業集聚區內,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迅猛;13個鄉鎮,處處有特色;村內,一個個種養殖的小家庭為支柱產業源源不斷輸送養分。以三大主導產業為支撐,城鄉互動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2016年,蘭考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57.6億元,增長9.4%,增速居省直管縣第2位;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9943元,分別增長7.5%、9.6%,增速均居省直管縣第1位。2017年,蘭考縣有望衝刺省直管縣第一方陣。

蘭考黨員幹部白天悶頭“幹活兒”,很多會議都在夜晚進行。霍亞平 攝

作風之變

幹部沉下去 隊伍強起來

要問去蘭考採訪過的記者,蘭考跟其它地方有啥不一樣?十有八九回答,這兒的幹部作風不一樣。

咋不一樣?幹部從來不“加班”。他們的工作時間是“5+2”“白+黑”“陰+晴”“雨+雪”。縣裡的會議都是晚上開,白天悶頭“幹活兒”。

作風轉變,來自于蘭考兩年多的脫貧沉澱。

“過去的扶貧存在太多形式主義。駐村就是掛個名,沒人管沒人問。”蔡松濤說。

蘭考縣從2014年開始,對駐村幹部實行脫崗駐村。“五天四夜”必須在村,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同時,蘭考縣選拔345名後備幹部及優秀年輕幹部進駐115個貧困村,在脫貧一線打磨。

幹部沉下去,作風轉出來。儀封鄉耿莊村駐村幹部張勇感覺到了思維方式的變化。“以前只會按規矩辦、按條款走,現在得考慮群眾實際需求。”

紅廟鎮夏武營村駐村幹部秦趁義說得更實在:“過去是‘群眾有啥問題過來找我’,現在是主動上門去問‘還有啥困難’。”

秦趁義剛下村時也不適應。那時,群眾對扶貧理解有誤區,聽說是幹部來扶貧,就來伸手要錢要物,還有的則認為幹部又是來“鍍金”的。初來乍到的秦趁義懵了,“必須幹實事,求理解”。

夏武營村有種蔬菜的傳統,但道路極差,遇到雨雪,只能從地裡背菜往外賣。秦趁義多方爭取,為村裡修兩條新路。為把三畝垃圾坑變成蓮藕池,他三伏天跳進坑裡,光著膀子清理雜草……一件件實事幹下來,群眾都說,他是真駐村。

“脫貧攻堅是破除形式主義,鍛煉幹部的好機會。特別是年輕幹部熟悉了農村,瞭解了農民,培養了踏實的工作作風。有了這批幹部,實現小康信心百倍。”蔡松濤說。

基層黨建難題也在蘭考兩年的脫貧實踐中得以解決。蘭考縣繼承焦裕祿書記當年做法,重樹“四面紅旗”,每半年從四項重點工作任務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給予村幹部每月500元、300元不等的獎勵,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創先爭優的熱情。

“要想貧困村穩定脫貧不返貧,村集體經濟必須要強大起來。”席建設有次入村調研,發現村室建得很好,可就連兩塊玻璃碎了村裡都沒錢修。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蘭考縣探索提出5種發展途徑,制定22項扶持政策。目前全縣有集體收入的村達到166個,收入最高的達400余萬元,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提升。

跨過貧困坎,蘭考吹響新號角。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征程已然踩在腳下。“以前蘭考是背著焦裕祿精神的包袱,很迷茫。固步自封,不敢大動,怕失去‘艱苦奮鬥’的風格,卻忘了焦書記還有‘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的箴言。不把蘭考發展起來,才是真正地對不起焦書記。”蔡松濤說。

2016年,鄉鎮黨委換屆,蘭考提拔重用一線幹部58名,其中39名是脫貧攻堅一線幹部。5名優秀村黨支部書記進入鄉鎮黨委班子,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圍繞“錢”改。蘭考在全省率先建立“先撥付、後報帳,村決策、鄉統籌、縣監督”的扶貧資金分配運行機制。錢咋花,群眾說了算,資訊透明,向全縣公開。此外,縣裡先後拿出3000萬元風險補償金,撬動銀行扶貧產業貸款3億元,一大批扶貧產業得以興起。

圍繞“事”改。蘭考縣建立大督查機制,對重點工作實行台賬式管理、常態化督查。2015年7月份至今,共開展各類督查3000餘次,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你是等靠要,還是主動發展?這是蘭考幹部、群眾必須做出的選擇。蘭考主動求變,精神動力就來自於2014年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操作中改革貫穿始終。”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圖為蘭考禾豐牧業有限公司屠宰車間,當地貧困戶家門口實現就業。霍亞平攝

產業之變

因地制宜育特色 城鄉互動拔窮根

脫貧攻堅剛開始時,蘭考“捫心自問”:“蘭考為啥窮?”答案是:“產業不成體系,經濟沒有支撐。”

“蘭考要決勝脫貧攻堅,就要研究供給側改革,找到特色產業路。”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說。

蘭考農業人口占比超90%,腳踏實地的選擇便是農業產業化。

在蘭考產業集聚區,禾豐牧業有限公司流水線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隻只肉鴨經過屠宰、分割、包裝,運往全國各地。

作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這裡月產4000噸鴨肉,年耗2500萬隻肉鴨。放養部經理秦防震介紹,二期工程將以鴨肉深加工為主,滿負荷運作年耗5000萬隻肉鴨。

30公里外的蘭考縣考城鎮,劉土山村貧困戶陳新民也在時刻關注禾豐牧業。2016年,陳新民與公司簽訂養殖收購協定,一年餵養6茬鴨,年入6萬元。

像陳新民這樣養鴨的貧困戶,整個蘭考則有3500戶。龍頭企業帶動的不止於此,除了養鴨,抓鴨、運輸、防疫工作,甚至鴨糞都成為了當地老百姓致富的“寶貝”。

“蘭考的農業產業化不僅僅是引進幾家大企業,而是分層次佈局,形成城鄉互動的三級產業體系。”蘭考縣縣長李明俊說。

在產業集聚區,培育形成了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肉製品加工產業集群。

在鄉鎮,佈局養殖基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在農村,調結構,合理種植各類糧食、飼草作物,服務養殖企業。

“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脫貧之後的重任是奔小康。李明俊說,蘭考想真正發展起來,就要借助脫貧攻堅重塑產業體系。蘭考縣經過調查研究,決定圍繞家居製造及木業加工、食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和戰略性新興產業3個主導產業,持續推進特色產業體系。

如今的蘭考,產業集聚區內,龍頭企業發展勢頭迅猛;13個鄉鎮,處處有特色;村內,一個個種養殖的小家庭為支柱產業源源不斷輸送養分。以三大主導產業為支撐,城鄉互動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2016年,蘭考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57.6億元,增長9.4%,增速居省直管縣第2位;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124元、9943元,分別增長7.5%、9.6%,增速均居省直管縣第1位。2017年,蘭考縣有望衝刺省直管縣第一方陣。

蘭考黨員幹部白天悶頭“幹活兒”,很多會議都在夜晚進行。霍亞平 攝

作風之變

幹部沉下去 隊伍強起來

要問去蘭考採訪過的記者,蘭考跟其它地方有啥不一樣?十有八九回答,這兒的幹部作風不一樣。

咋不一樣?幹部從來不“加班”。他們的工作時間是“5+2”“白+黑”“陰+晴”“雨+雪”。縣裡的會議都是晚上開,白天悶頭“幹活兒”。

作風轉變,來自于蘭考兩年多的脫貧沉澱。

“過去的扶貧存在太多形式主義。駐村就是掛個名,沒人管沒人問。”蔡松濤說。

蘭考縣從2014年開始,對駐村幹部實行脫崗駐村。“五天四夜”必須在村,不脫貧不脫鉤,不拔窮根不撤隊伍。同時,蘭考縣選拔345名後備幹部及優秀年輕幹部進駐115個貧困村,在脫貧一線打磨。

幹部沉下去,作風轉出來。儀封鄉耿莊村駐村幹部張勇感覺到了思維方式的變化。“以前只會按規矩辦、按條款走,現在得考慮群眾實際需求。”

紅廟鎮夏武營村駐村幹部秦趁義說得更實在:“過去是‘群眾有啥問題過來找我’,現在是主動上門去問‘還有啥困難’。”

秦趁義剛下村時也不適應。那時,群眾對扶貧理解有誤區,聽說是幹部來扶貧,就來伸手要錢要物,還有的則認為幹部又是來“鍍金”的。初來乍到的秦趁義懵了,“必須幹實事,求理解”。

夏武營村有種蔬菜的傳統,但道路極差,遇到雨雪,只能從地裡背菜往外賣。秦趁義多方爭取,為村裡修兩條新路。為把三畝垃圾坑變成蓮藕池,他三伏天跳進坑裡,光著膀子清理雜草……一件件實事幹下來,群眾都說,他是真駐村。

“脫貧攻堅是破除形式主義,鍛煉幹部的好機會。特別是年輕幹部熟悉了農村,瞭解了農民,培養了踏實的工作作風。有了這批幹部,實現小康信心百倍。”蔡松濤說。

基層黨建難題也在蘭考兩年的脫貧實踐中得以解決。蘭考縣繼承焦裕祿書記當年做法,重樹“四面紅旗”,每半年從四項重點工作任務中各評選出10個“紅旗村”。給予村幹部每月500元、300元不等的獎勵,進一步激發基層黨組織創先爭優的熱情。

“要想貧困村穩定脫貧不返貧,村集體經濟必須要強大起來。”席建設有次入村調研,發現村室建得很好,可就連兩塊玻璃碎了村裡都沒錢修。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蘭考縣探索提出5種發展途徑,制定22項扶持政策。目前全縣有集體收入的村達到166個,收入最高的達400余萬元,基層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顯著提升。

跨過貧困坎,蘭考吹響新號角。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征程已然踩在腳下。“以前蘭考是背著焦裕祿精神的包袱,很迷茫。固步自封,不敢大動,怕失去‘艱苦奮鬥’的風格,卻忘了焦書記還有‘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的箴言。不把蘭考發展起來,才是真正地對不起焦書記。”蔡松濤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