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印度:追尋佛祖,我的玄奘之路


菩提伽耶的佛像

對於一些虔誠的佛徒而言, 到印度追尋佛祖的足跡, 是其一生的夢想。

古時候, 因為路途遙遠, 也只有玄奘、法顯等少數幾個僧人,

憑藉超人的意志, 才能夠克服千難險阻, 到達佛教發源地印度, 那佛教的四大聖地——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悟道成佛地菩提伽耶、初轉法輪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屍那迦, 自然是他們的必去之地。 如今, 佛家弟子只要坐坐飛機, 倒倒火車, 便可了卻心願。

我非佛門弟子, 但我崇敬佛陀, 你想, 他一個人的思想, 能觸動億萬人的靈魂, 改變人類的信仰, 這是多麼的偉大啊。 我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徒, 每天都要在家裡禮佛, 但她年已八旬, 行走不便, 我希望這次到印度旅行, 參拜佛祖足跡, 也算是幫老人了卻一個心願吧。

我們在瓦拉納西坐火車, 經過5個小時的顛簸, 晚10點抵達格雅(Gaya)火車站。

一下火車, 就聞出佛教聖地的氣息:一群一群僧侶待在月臺上,

或坐或臥, 估計都已拜完菩提伽耶, 正等候夜半路過的火車, 好前往下一處聖地。 出站後, 我們在車站附近旅館下榻, 次日清晨, 坐突突車來到城南十幾公里處的菩提伽耶, 這便是佛陀得道成佛的地方。

據傳, 佛祖釋迦牟尼, 俗名喬達摩•悉達多, 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 自幼生活優裕, 不知人間疾苦, 然而, 在一次出遊時, 悉達多目睹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 深感人生之苦痛和無常, 遂萌生出家修行的念頭。 在29歲時的一個夜晚, 悉達多離家出走, 開始雲遊四方, 他決心訪遍世間修行之人, 以尋求人生真諦。 悉達多雲遊到菩提迦耶時, 在附近樹林苦修6年, 直到形體枯瘦, 身疲力竭, 仍未悟得解脫之道。

於是, 他放棄苦修, 到尼連禪河沐浴, 洗去一身積垢後, 攀樹枝上岸, 在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粥後, 恢復了體力。 他來到一棵菩提樹下打坐靜思, 最終大徹大悟, 坐地成佛。

菩提伽耶很熱鬧, 熙熙攘攘, 僧人雲集, 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摩肩接踵, 沿街各處, 盡是兜售各種佛教紀念品的攤鋪, 我佛果然慈悲, 在提供精神食糧的同時, 也不忘維持當地百姓的生計。 我走進寺廟, 有臺階下行, 道路旁邊, 林立著各式佛塔, 迎面是大菩提寺, 外形很像金字塔, 上方逐層漸小, 四面都有佛像, 浮雕精緻莊重。 排隊進入佛殿, 內有金色佛像, 那是佛陀35歲時悟道成佛時的模樣, 早期為黑石雕刻, 後來被佛徒抹上黃金, 看過去法相莊嚴, 金光燦燦。 到了這裡,

每一位元朝聖者都會肅然起敬, 有的還奉上手中念珠, 交由臺上的僧人, 放在金像上沾一下佛光。

到了菩提伽耶, 大菩提樹當然要看。 從主殿出來, 我繞到寺後, 找到了那棵大菩提樹, 它高大繁茂, 綠陰密佈, 光樹蓋就差不多有一個籃球場大。 這棵菩提樹, 只有幾百年歷史, 雖然不是佛陀悟道的那棵原樹, 但位置是沒有問題的, 和原來那棵有直接親緣關係。 據說, 因傳法之故, 原樹分枝曾被移栽到獅子國, 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 當原樹被異教徒損毀後, 僧人又將獅子國的菩提樹枝移栽回來, 這才有了今天這棵大菩提樹。 不必說, 樹下便是佛祖當年的打坐之地了, 想當年, 佛陀在這裡苦思冥想, 七天七夜, 終於覺悟到“萬法因緣生,

緣謝法還滅”, 悟透了一切, 於是, 他成為了佛祖釋迦牟尼。

高大的菩提樹下, 佛祖悟道的金剛座周圍, 有兩層圍欄, 內外都坐滿了虔誠的信徒。 內層緊貼著大菩提寺, 約有數十人在那裡打坐, 有僧侶, 也有居士。 外層環圍, 凡有空地處, 或搭有帳篷, 或鋪著床板, 還設著佛壇, 總體都朝向大菩提寺;各國的佛徒, 幔帳不同, 供品各異, 袈裟也不相同, 那棗紅色、橘紅色、土黃色……真讓人看得眼花!所有這些信徒, 都心向佛祖, 不管是年邁的長者, 還是年少的孩童, 一個個端坐盤腿, 雙手合十, 口中念念有詞, 還有一些僧人, 行五體投地式頂禮膜拜, 真可謂虔誠之極!

我也端坐在菩提樹下, 靜靜打坐一會兒, 試著體驗一下當年佛陀的感受, 可惜, 我乃凡夫俗胎,怎麼可能有那樣的境界呀。當年玄奘大師來時,原來的菩提樹還在,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可見,他來的時候,菩提樹雖屢招砍伐,但“猶高四五丈”,我想,那樹如果活到現在,一定比現在這棵還要高大不少吧。

朝聖的僧侶點


進入寺廟

大菩提寺

小佛塔

五體投地

打坐

金身佛像

菩提樹下

念經

菩提樹葉

枝葉繁茂的菩提樹

中華寺

佛陀在此悟道,誕生了佛教,於是,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前來朝拜,世界各國紛紛在此設立寺廟,由此,菩提伽耶成了佛徒的聖都。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之後, 佛陀決心將自己悟到的佛法傳于世人,以此普度眾生。

這時,他想起了他的五個修行的同伴,於是,他決定前往鹿野苑,先傳這五個同伴。佛陀在苦修時,這五個同伴曾和他一起修行,當釋迦牟尼放棄苦修,接受牧羊女的羊奶粥後,這五名同伴誤以為他不再堅持修行,便離開了他,前往五百裡外的鹿野苑繼續苦修。

最初,這五名同伴聽說釋迦牟尼抵達時,並不想理睬他,可是,當釋迦牟尼走進叢林時,他的莊嚴形象與不凡氣度,令這五人不由得肅然起身迎接。釋迦牟尼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覺悟成佛,接著,便開始講解自己領悟到的佛法。這五人聽了以後,心悅誠服,於是,佛教最早的僧侶產生了,這就是著名的“五比丘”,由此,佛、僧、法俱全,佛教正式興起。

我們昨天已經去了鹿野苑,它在瓦拉納西城北十幾公里處。

關於鹿野苑,有一個傳說:當地國王每天都要獵鹿,鹿王為了保護鹿群,每日安排一鹿犧牲,其他鹿便躲藏起來。一次,輪到一隻懷孕的母鹿,母鹿求救于鹿王,鹿王不忍一鹿兩命,於是自願代死。當鹿王走向國王時,有人把真相告訴了國王,國王備受感動,於是下令從此不再殺鹿,並將此地辟為鹿群自由生息的鹿野苑。

鹿野苑內,殘留許多紅磚建築。遺址的入口附近,有一個直徑二三十米的圓形平臺,為古老的紅砂石磚砌,這裡原本是高大的法王塔,如今也只剩下圓圓的地基,地基有三層,外麵包著仿古的磚,上面用水泥鋪平。據《大唐西域記》所載,此塔建于阿育王時期,玄奘至此時,雖然法王塔的地基傾斜下陷,但是仍有百尺之高,與東邊現存的達麥克塔正好遙相呼應。

高大宏偉的達麥克塔,自然是鹿野苑的標誌建築,圓形的大塔高34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用磚建成的,下層則以大石砌成,堅固無比,所以得以存留至今。下層的石頭上雕刻著精緻的花紋,雖然很多地方已經斑駁模糊,但是細節處,仍可見當初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據鹿野苑出土的銘文記載,達麥克古塔是為紀念佛祖在此初次講法而建。

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皈依佛教,他大力弘揚佛法,成為佛教史上最大的庇護者,為紀念佛陀初轉法輪,他還在鹿野苑立起一根石柱,世人尊稱為阿育王柱。當年,玄奘來到鹿野苑瞻仰佛跡時,見到此石柱,感到驚歎,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這個石柱的柱身,斷成幾截,仍在法王塔遺址的北邊,週邊用玻璃罩住。柱頂的四頭連體雄獅,雕工精細、神形兼備,堪稱印度古雕最精美的作品,被選作印度國徽圖案,現陳列在鹿野苑的博物館大廳,為鎮館之寶,我到博物館也看到了,可惜不讓攜帶相機,沒能拍下來細細欣賞。

和菩提伽耶的熱鬧相比,鹿野苑顯得比較冷清,來此朝拜的僧人和喇嘛也比較少,更多的還是印度本地遊客。鹿野苑周邊,也有各國所建的寺廟,除了泰國寺有一尊高大佛像比較吸引遊客外,其他寺廟的人都非常少,當我們走進中華寺時,寺內只有一名老僧,也不是華人。我在功德箱塞下供養,雙手合十,鞠躬膜拜,向佛祖表示敬意。

達麥克塔

朝聖的女喇嘛

小磚塔

印度青年

鹿野苑遺址

讓人遐想

阿育王柱

塔基和塔

泰國寺的佛像


中華寺的住持

這是佛教初傳的地方,和東南亞寺廟的香火旺盛相比,這裡顯得有些冷寂。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後,率弟子來到古摩揭陀國,這個古國的都城,就在現今的拉傑吉爾,佛界稱之為王舍城,著名的那爛陀大學就在附近。

我們從格雅前往拉傑吉爾,包了一輛計程車,雖有現代公路直達,沿途景象仍然給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不是遮天蔽日的森林,所到之處野草青青,椰林叢叢。頭纏白巾、腰圍粗布的農人勞作于田野之上,身穿紗麗、頭頂水罐的婦女穿行于竹籬茅舍之間,不吵不鬧,幽雅清新,除了偶爾一輛汽車駛過,只有鴉雀啾啁,牛羊哞叫,真是一個世外桃源啊。兩小時候後,拉傑吉爾到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王舍城。

旅館就在村頭,感覺像來到一個大村莊,三叉路口上,過路的大篷車,高大的馬車,來來往往,熱熱鬧鬧。住下後,天色已晚,我們在村子裡散步,各種小吃,遍佈街頭,既領略到新奇,也填飽了肚子,這感覺真好。還有幾個廟,但肯定不屬佛教,估計是耆那教的,耆那教以慈悲不殺生聞名,早在佛陀到來之前,耆那教徒就已在這裡修行了,所以,王舍城也是耆那教徒的聖地,那些赤身裸體的天衣派教徒,傳聞就在山上的耆那教廟裡終年修行。

次日清晨,我們乘馬車到竹林精舍,又名迦蘭陀竹林。佛典記載,一名富有的長者,因心向佛陀,將此竹園供養給了佛陀,於是,佛陀得以在此弘法,成為他的第一個道場。六世紀時,玄奘大師也曾到此修行。走進精舍,竹林婆娑,環境優美,內有一個很大的水池,除了一尊佛像和門口附近的佛殿,已經看不到其他與佛有關的建築,給我感覺就像一個普通的公園,很難想像當年佛陀就是在這裡說法,曾比丘雲集,眾達千人。

繼續坐馬車前往靈鷲山,也就是佛界赫赫有名的靈山。在西遊記中,這裡便是唐僧取經的終點,當師徒四人抵達山下時,有個金頂大仙來接他們,那大仙指著靈山道:“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也。”我們坐著馬車,不一會兒,也到了山門,山門兩側寫著漢字“常在靈鷲山,多寶山佛舍利塔”,那馬夫手指前方的山峰:“你看,那就是靈鷲山,佛教的聖地哦!”咦!這些馬夫,會不會就是當年金頂大仙的化身呀?

靈鷲山不高,是大山伸出來的一個小山峰,山路上建有一座石橋,橋頭立有漢字“靈山橋”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當年眾僧居處修行之地。上到峰頂,有一座古平臺,這是當年佛祖與諸弟子聚集和講經說法之地,相傳,佛祖如來曾在這裡講過《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著名的經典。平臺上,有一尊如來佛金像,幾個喇嘛正虔誠地朝拜,我也雙手合十,捐上供養,跪地鞠躬,向佛祖致敬。

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描寫靈鷲山的景色時寫道:“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靈鷲山旁,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名為多寶山,從靈鷲山有道上去不遠,山下也有纜車直上,山頂有一座白塔,為日本僧人所建,供有佛陀的真身舍利,據說是從斯里蘭卡移來。這裡遊客不少,多為本地的印度人,他們大多不去靈鷲山。

去王舍城的路上

牧羊

油菜花

頂水罐

勞作

我們的司機

王舍城

竹林精舍

去靈山的馬車

靈山山門

靈鷲山

膜拜

修行的山洞

佛祖講經台

多寶塔

這裡,古摩揭陀國王是佛陀教化的第一位國王,竹林精舍是佛陀的第一個道場,靈鷲峰是佛陀說法最久的地方……這裡,留下了佛陀太多的足跡。

按《西遊記》描述,靈山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終點,但這畢竟是神話。實際上,玄奘大師西行的終點是那爛陀,那爛陀離靈鷲山也不遠,只有十幾公里,我們從拉傑吉爾乘車前往巴特那時,途中正好路過。

當年玄奘西行,翻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先去印度河上游和喀什米爾走訪,然後來到恒河流域,考察了摩揭陀國,最後來到了那爛陀寺。當時,那爛陀寺已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的佛教中心。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可見這裡高僧雲集,並揚名他國。玄奘來時,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候,在這裡,玄奘閱讀各類經典,通曉各種教義,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又辭別了恩師戒賢法師,在印度諸國雲遊六年後,才又回到了那爛陀寺,後被戒賢法師聘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重要經典。

當我走進那爛陀遺址時,所見之處皆是殘垣斷壁。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了這片佛教遺址,經與《大唐西域記》記載核對後,證明那就是那爛陀寺。現在,主要遺跡都已發掘出來,東區是僧院,房圍成一個院落,僧房狹窄局促,裡面有石桌和佛龕,僧房通向陽臺,我想,這密密層層的建築中,該有一間是玄奘研讀佛經的地方吧。西區分佈著許多塔寺,其中舍利弗塔最富氣勢,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爬到高處,整個那爛陀寺盡收眼底,回想一千多年前,上萬名佛徒在校舍穿梭,辯經聲在空中回蕩,那是一派怎樣的佛學盛況呀。

可惜,那爛陀寺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12世紀末,伊斯蘭軍隊入侵,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變成廢墟,並漸漸被人們遺忘。從表面上看,是穆斯林的入侵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其實,也是印度人自己放棄了佛教,因為婆羅門教通過吸納佛教教義,改良成了印度教,並把佛陀看作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因此,對於大多數印度人而言,有了印度教,佛教也就不需要了。

還好,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幫印度找回了很多塵封的記憶。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走進附近的玄奘紀念堂,玄奘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印度也名聞遐邇,每當印度人提起玄奘時,都會拉近與中國的感情距離。參觀人不多,先有一群旅印的藏人,見到我們熱情地招呼:“紮西德勒!”後來,又遇北京的一家三口和他們的印度導遊,能在遙遠的那爛陀見到國人,真是倍感親切。

紀念堂占地很大,由此可見,印度政府對玄奘頗為尊重。堂前的庭院中,玄奘雕像高高矗立,大堂之內,中間是玄奘雕像,四周是大師西行的詳細介紹。1300多年前,玄奘大師抱著“寧往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精神,歷盡艱辛,途徑西域各國,周遊五印,遍學大小乘經律論三藏,最終從那爛陀攜657部佛經回到長安。這行程五萬里,經千難萬險,歷時十九年,真讓人欽佩和讚歎。

那爛陀遺址

牆基

塔林

參觀的學生

玄奘紀念館

大師坐像

銅刻壁畫

玄奘之路

玄奘大師雕塑

回到玄奘大師像前,我鞠躬膜拜,心中念道:大師呀大師,我是你的粉絲。

離開那爛陀,我們坐車北行,前往巴特那,換乘火車後,經過一夜的顛簸後,抵達了代奧裡亞,從這裡往北三十公里,就是佛陀涅槃之地——拘屍那伽。

先來到佛陀涅槃的火化場,那是一個用磚砌成的大塚。據說,釋迦牟尼遺體在此火化後,當時的摩竭陀國和釋迦族等八國國王將釋尊的舍利分成八份,分別在他們各自的國土上建塔供奉。大塚前,一眾僧侶正行大禮,旁邊一群居士也舉手合十,表情肅穆,看服飾,顯然是來自東南亞。我也雙手合十,繞大塚巡禮一圈,向佛表示敬意。

涅槃紀念堂離火化場不遠,遺址區規模也較大,中央仍矗立著覆缽形磚塔,塔前有涅槃紀念堂。紀念堂後,這裡還有幾個稍稍隆起的磚塚,據說就是阿難墓,但沒有墓碑,阿難墓後面的一大一小土塚,分別是須跋陀羅和純陀墓,都有墓碑,刻著印度文字,但已剝蝕不清。

涅槃紀念堂外,熱鬧非凡,許多當地印度人吹吹打打,盛裝而來,手舉巨大彩布,浩浩蕩蕩,前面還有僧侶引路,看來是要給佛陀供獻袈衣啊。不知道今天是個什麼節日,在佛教已經日漸式微的印度,有如此多的印度人向佛敬獻,還真是不多見啊。

據傳,釋迦牟尼尊年邁得病後,在毗舍離度過了最後的雨季,來到拘屍那伽河邊的一片娑羅樹林裡。他本來是想回到他的出生地藍毗尼的,藍毗尼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距此不遠,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佛陀此時已感到體力難支,決定不再前行。佛陀讓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上草和樹葉,再鋪上僧外衣,然後他頭向北,面向西,頭 枕右手,右肋而臥,準備進入涅槃。在行將涅槃之際,佛陀又度化了最後一名弟子須跋陀羅,並對前來告別的弟子們做了最後一次教誨,要求大家正視死亡,以法為師。

玄奘當然來過這裡,那時佛陀涅槃場已經有些清落,但他記載的“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應該就是現在涅槃紀念堂裡的大涅槃像。上個世紀,考古學家在此進行考古時,發現了此佛像,將所有殘片集中起來,粘結恢復了原貌,據考證,確認就是七世紀玄奘所見的佛像。佛像復原後,放在一所小棚房裡,有緬甸佛教徒長期在此守護,後來,印度政府撥款為佛像修建了涅槃紀念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我脫鞋進入涅槃紀念堂,見到佛陀頭北面西,側臥在大睡榻上,慈祥凝重,身上蓋著金色的袈裟,只有頭部和雙足露在外面。這一場景,如此貼近在眼前,讓人感覺有些促不及防,仿佛一下子回到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入滅的時空,有些女居士,更忍不住泣淚。一些僧人和居士,則默默地坐在牆角,嘴裡輕聲地念叨,似乎佛陀才去不遠。

佛陀火化之地

眾僧

朝拜

涅槃遺址

涅槃紀念堂

眾人來禮佛

獻上袈裟

臥佛

安詳

其實,佛陀從未走遠,他已化身佛法和佛像,在人世間永生。

我乃凡夫俗胎,怎麼可能有那樣的境界呀。當年玄奘大師來時,原來的菩提樹還在,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可見,他來的時候,菩提樹雖屢招砍伐,但“猶高四五丈”,我想,那樹如果活到現在,一定比現在這棵還要高大不少吧。

朝聖的僧侶點


進入寺廟

大菩提寺

小佛塔

五體投地

打坐

金身佛像

菩提樹下

念經

菩提樹葉

枝葉繁茂的菩提樹

中華寺

佛陀在此悟道,誕生了佛教,於是,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前來朝拜,世界各國紛紛在此設立寺廟,由此,菩提伽耶成了佛徒的聖都。

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之後, 佛陀決心將自己悟到的佛法傳于世人,以此普度眾生。

這時,他想起了他的五個修行的同伴,於是,他決定前往鹿野苑,先傳這五個同伴。佛陀在苦修時,這五個同伴曾和他一起修行,當釋迦牟尼放棄苦修,接受牧羊女的羊奶粥後,這五名同伴誤以為他不再堅持修行,便離開了他,前往五百裡外的鹿野苑繼續苦修。

最初,這五名同伴聽說釋迦牟尼抵達時,並不想理睬他,可是,當釋迦牟尼走進叢林時,他的莊嚴形象與不凡氣度,令這五人不由得肅然起身迎接。釋迦牟尼告訴他們,自己已經覺悟成佛,接著,便開始講解自己領悟到的佛法。這五人聽了以後,心悅誠服,於是,佛教最早的僧侶產生了,這就是著名的“五比丘”,由此,佛、僧、法俱全,佛教正式興起。

我們昨天已經去了鹿野苑,它在瓦拉納西城北十幾公里處。

關於鹿野苑,有一個傳說:當地國王每天都要獵鹿,鹿王為了保護鹿群,每日安排一鹿犧牲,其他鹿便躲藏起來。一次,輪到一隻懷孕的母鹿,母鹿求救于鹿王,鹿王不忍一鹿兩命,於是自願代死。當鹿王走向國王時,有人把真相告訴了國王,國王備受感動,於是下令從此不再殺鹿,並將此地辟為鹿群自由生息的鹿野苑。

鹿野苑內,殘留許多紅磚建築。遺址的入口附近,有一個直徑二三十米的圓形平臺,為古老的紅砂石磚砌,這裡原本是高大的法王塔,如今也只剩下圓圓的地基,地基有三層,外麵包著仿古的磚,上面用水泥鋪平。據《大唐西域記》所載,此塔建于阿育王時期,玄奘至此時,雖然法王塔的地基傾斜下陷,但是仍有百尺之高,與東邊現存的達麥克塔正好遙相呼應。

高大宏偉的達麥克塔,自然是鹿野苑的標誌建築,圓形的大塔高34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用磚建成的,下層則以大石砌成,堅固無比,所以得以存留至今。下層的石頭上雕刻著精緻的花紋,雖然很多地方已經斑駁模糊,但是細節處,仍可見當初建築藝術的高超水準。據鹿野苑出土的銘文記載,達麥克古塔是為紀念佛祖在此初次講法而建。

西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皈依佛教,他大力弘揚佛法,成為佛教史上最大的庇護者,為紀念佛陀初轉法輪,他還在鹿野苑立起一根石柱,世人尊稱為阿育王柱。當年,玄奘來到鹿野苑瞻仰佛跡時,見到此石柱,感到驚歎,他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潤,鑒照映徹。”這個石柱的柱身,斷成幾截,仍在法王塔遺址的北邊,週邊用玻璃罩住。柱頂的四頭連體雄獅,雕工精細、神形兼備,堪稱印度古雕最精美的作品,被選作印度國徽圖案,現陳列在鹿野苑的博物館大廳,為鎮館之寶,我到博物館也看到了,可惜不讓攜帶相機,沒能拍下來細細欣賞。

和菩提伽耶的熱鬧相比,鹿野苑顯得比較冷清,來此朝拜的僧人和喇嘛也比較少,更多的還是印度本地遊客。鹿野苑周邊,也有各國所建的寺廟,除了泰國寺有一尊高大佛像比較吸引遊客外,其他寺廟的人都非常少,當我們走進中華寺時,寺內只有一名老僧,也不是華人。我在功德箱塞下供養,雙手合十,鞠躬膜拜,向佛祖表示敬意。

達麥克塔

朝聖的女喇嘛

小磚塔

印度青年

鹿野苑遺址

讓人遐想

阿育王柱

塔基和塔

泰國寺的佛像


中華寺的住持

這是佛教初傳的地方,和東南亞寺廟的香火旺盛相比,這裡顯得有些冷寂。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後,率弟子來到古摩揭陀國,這個古國的都城,就在現今的拉傑吉爾,佛界稱之為王舍城,著名的那爛陀大學就在附近。

我們從格雅前往拉傑吉爾,包了一輛計程車,雖有現代公路直達,沿途景象仍然給人以時光倒流的感覺,不是遮天蔽日的森林,所到之處野草青青,椰林叢叢。頭纏白巾、腰圍粗布的農人勞作于田野之上,身穿紗麗、頭頂水罐的婦女穿行于竹籬茅舍之間,不吵不鬧,幽雅清新,除了偶爾一輛汽車駛過,只有鴉雀啾啁,牛羊哞叫,真是一個世外桃源啊。兩小時候後,拉傑吉爾到了,這就是傳說中的王舍城。

旅館就在村頭,感覺像來到一個大村莊,三叉路口上,過路的大篷車,高大的馬車,來來往往,熱熱鬧鬧。住下後,天色已晚,我們在村子裡散步,各種小吃,遍佈街頭,既領略到新奇,也填飽了肚子,這感覺真好。還有幾個廟,但肯定不屬佛教,估計是耆那教的,耆那教以慈悲不殺生聞名,早在佛陀到來之前,耆那教徒就已在這裡修行了,所以,王舍城也是耆那教徒的聖地,那些赤身裸體的天衣派教徒,傳聞就在山上的耆那教廟裡終年修行。

次日清晨,我們乘馬車到竹林精舍,又名迦蘭陀竹林。佛典記載,一名富有的長者,因心向佛陀,將此竹園供養給了佛陀,於是,佛陀得以在此弘法,成為他的第一個道場。六世紀時,玄奘大師也曾到此修行。走進精舍,竹林婆娑,環境優美,內有一個很大的水池,除了一尊佛像和門口附近的佛殿,已經看不到其他與佛有關的建築,給我感覺就像一個普通的公園,很難想像當年佛陀就是在這裡說法,曾比丘雲集,眾達千人。

繼續坐馬車前往靈鷲山,也就是佛界赫赫有名的靈山。在西遊記中,這裡便是唐僧取經的終點,當師徒四人抵達山下時,有個金頂大仙來接他們,那大仙指著靈山道:“聖僧,你看那半天中有祥光五色,瑞藹千重的,就是靈鷲高峰,佛祖之聖境也。”我們坐著馬車,不一會兒,也到了山門,山門兩側寫著漢字“常在靈鷲山,多寶山佛舍利塔”,那馬夫手指前方的山峰:“你看,那就是靈鷲山,佛教的聖地哦!”咦!這些馬夫,會不會就是當年金頂大仙的化身呀?

靈鷲山不高,是大山伸出來的一個小山峰,山路上建有一座石橋,橋頭立有漢字“靈山橋”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當年眾僧居處修行之地。上到峰頂,有一座古平臺,這是當年佛祖與諸弟子聚集和講經說法之地,相傳,佛祖如來曾在這裡講過《法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般若經》等著名的經典。平臺上,有一尊如來佛金像,幾個喇嘛正虔誠地朝拜,我也雙手合十,捐上供養,跪地鞠躬,向佛祖致敬。

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描寫靈鷲山的景色時寫道:“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既棲鷲鳥,又類高臺,空翠相映,濃淡分色。”靈鷲山旁,還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名為多寶山,從靈鷲山有道上去不遠,山下也有纜車直上,山頂有一座白塔,為日本僧人所建,供有佛陀的真身舍利,據說是從斯里蘭卡移來。這裡遊客不少,多為本地的印度人,他們大多不去靈鷲山。

去王舍城的路上

牧羊

油菜花

頂水罐

勞作

我們的司機

王舍城

竹林精舍

去靈山的馬車

靈山山門

靈鷲山

膜拜

修行的山洞

佛祖講經台

多寶塔

這裡,古摩揭陀國王是佛陀教化的第一位國王,竹林精舍是佛陀的第一個道場,靈鷲峰是佛陀說法最久的地方……這裡,留下了佛陀太多的足跡。

按《西遊記》描述,靈山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終點,但這畢竟是神話。實際上,玄奘大師西行的終點是那爛陀,那爛陀離靈鷲山也不遠,只有十幾公里,我們從拉傑吉爾乘車前往巴特那時,途中正好路過。

當年玄奘西行,翻過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先去印度河上游和喀什米爾走訪,然後來到恒河流域,考察了摩揭陀國,最後來到了那爛陀寺。當時,那爛陀寺已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的佛教中心。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僧徒數千並俊才高學也,德重當時聲馳異域者,數百餘矣。”可見這裡高僧雲集,並揚名他國。玄奘來時,正是那爛陀寺藏書最豐富的時候,在這裡,玄奘閱讀各類經典,通曉各種教義,但是,他並不滿足於此,他又辭別了恩師戒賢法師,在印度諸國雲遊六年後,才又回到了那爛陀寺,後被戒賢法師聘為客座教授,為全寺僧眾宣講重要經典。

當我走進那爛陀遺址時,所見之處皆是殘垣斷壁。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了這片佛教遺址,經與《大唐西域記》記載核對後,證明那就是那爛陀寺。現在,主要遺跡都已發掘出來,東區是僧院,房圍成一個院落,僧房狹窄局促,裡面有石桌和佛龕,僧房通向陽臺,我想,這密密層層的建築中,該有一間是玄奘研讀佛經的地方吧。西區分佈著許多塔寺,其中舍利弗塔最富氣勢,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爬到高處,整個那爛陀寺盡收眼底,回想一千多年前,上萬名佛徒在校舍穿梭,辯經聲在空中回蕩,那是一派怎樣的佛學盛況呀。

可惜,那爛陀寺的輝煌並沒有持續太久。12世紀末,伊斯蘭軍隊入侵,寺院和圖書館遭受嚴重破壞,大批僧侶逃往西藏避難,從此,那爛陀寺變成廢墟,並漸漸被人們遺忘。從表面上看,是穆斯林的入侵導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其實,也是印度人自己放棄了佛教,因為婆羅門教通過吸納佛教教義,改良成了印度教,並把佛陀看作印度教主神毗濕奴的化身之一,因此,對於大多數印度人而言,有了印度教,佛教也就不需要了。

還好,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幫印度找回了很多塵封的記憶。懷著崇敬的心情,我們走進附近的玄奘紀念堂,玄奘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印度也名聞遐邇,每當印度人提起玄奘時,都會拉近與中國的感情距離。參觀人不多,先有一群旅印的藏人,見到我們熱情地招呼:“紮西德勒!”後來,又遇北京的一家三口和他們的印度導遊,能在遙遠的那爛陀見到國人,真是倍感親切。

紀念堂占地很大,由此可見,印度政府對玄奘頗為尊重。堂前的庭院中,玄奘雕像高高矗立,大堂之內,中間是玄奘雕像,四周是大師西行的詳細介紹。1300多年前,玄奘大師抱著“寧往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的精神,歷盡艱辛,途徑西域各國,周遊五印,遍學大小乘經律論三藏,最終從那爛陀攜657部佛經回到長安。這行程五萬里,經千難萬險,歷時十九年,真讓人欽佩和讚歎。

那爛陀遺址

牆基

塔林

參觀的學生

玄奘紀念館

大師坐像

銅刻壁畫

玄奘之路

玄奘大師雕塑

回到玄奘大師像前,我鞠躬膜拜,心中念道:大師呀大師,我是你的粉絲。

離開那爛陀,我們坐車北行,前往巴特那,換乘火車後,經過一夜的顛簸後,抵達了代奧裡亞,從這裡往北三十公里,就是佛陀涅槃之地——拘屍那伽。

先來到佛陀涅槃的火化場,那是一個用磚砌成的大塚。據說,釋迦牟尼遺體在此火化後,當時的摩竭陀國和釋迦族等八國國王將釋尊的舍利分成八份,分別在他們各自的國土上建塔供奉。大塚前,一眾僧侶正行大禮,旁邊一群居士也舉手合十,表情肅穆,看服飾,顯然是來自東南亞。我也雙手合十,繞大塚巡禮一圈,向佛表示敬意。

涅槃紀念堂離火化場不遠,遺址區規模也較大,中央仍矗立著覆缽形磚塔,塔前有涅槃紀念堂。紀念堂後,這裡還有幾個稍稍隆起的磚塚,據說就是阿難墓,但沒有墓碑,阿難墓後面的一大一小土塚,分別是須跋陀羅和純陀墓,都有墓碑,刻著印度文字,但已剝蝕不清。

涅槃紀念堂外,熱鬧非凡,許多當地印度人吹吹打打,盛裝而來,手舉巨大彩布,浩浩蕩蕩,前面還有僧侶引路,看來是要給佛陀供獻袈衣啊。不知道今天是個什麼節日,在佛教已經日漸式微的印度,有如此多的印度人向佛敬獻,還真是不多見啊。

據傳,釋迦牟尼尊年邁得病後,在毗舍離度過了最後的雨季,來到拘屍那伽河邊的一片娑羅樹林裡。他本來是想回到他的出生地藍毗尼的,藍毗尼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距此不遠,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佛陀此時已感到體力難支,決定不再前行。佛陀讓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中間鋪上草和樹葉,再鋪上僧外衣,然後他頭向北,面向西,頭 枕右手,右肋而臥,準備進入涅槃。在行將涅槃之際,佛陀又度化了最後一名弟子須跋陀羅,並對前來告別的弟子們做了最後一次教誨,要求大家正視死亡,以法為師。

玄奘當然來過這裡,那時佛陀涅槃場已經有些清落,但他記載的“大磚精舍中作如來涅槃之像,北首而臥”,應該就是現在涅槃紀念堂裡的大涅槃像。上個世紀,考古學家在此進行考古時,發現了此佛像,將所有殘片集中起來,粘結恢復了原貌,據考證,確認就是七世紀玄奘所見的佛像。佛像復原後,放在一所小棚房裡,有緬甸佛教徒長期在此守護,後來,印度政府撥款為佛像修建了涅槃紀念堂,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我脫鞋進入涅槃紀念堂,見到佛陀頭北面西,側臥在大睡榻上,慈祥凝重,身上蓋著金色的袈裟,只有頭部和雙足露在外面。這一場景,如此貼近在眼前,讓人感覺有些促不及防,仿佛一下子回到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入滅的時空,有些女居士,更忍不住泣淚。一些僧人和居士,則默默地坐在牆角,嘴裡輕聲地念叨,似乎佛陀才去不遠。

佛陀火化之地

眾僧

朝拜

涅槃遺址

涅槃紀念堂

眾人來禮佛

獻上袈裟

臥佛

安詳

其實,佛陀從未走遠,他已化身佛法和佛像,在人世間永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