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鐵娘子:堅固柔情」:梅姨變身柴契爾夫人,講述不為人知的一面

瑪格麗特·柴契爾是英國政壇界的一朵奇葩, 對內削減福利和對外強硬的態度讓英國重現輝煌, 也因而獲得了“鐵娘子”稱號。 不過這位英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位女首相的歷史爭議很大, 在2002年《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排名第十六, 在2003年《最壞的100名英國人》中又排名第三。 而這位站在權力高臺上的女人終究也只是一個女人, 她的鐵人鐵政也被拍成了這部帶有一貫韋恩斯坦兄弟旗下小片路線風格的影片「鐵娘子:堅固柔情」。 雖然評分並不驚豔, 但作為一個專輯題材的影片卻有它的獨到之處。

導演演員篇:“寫意派”風格配上奧斯卡影后

影片導演菲利達·勞埃德(Phyllida Lloyd)長期從事戲劇行當, 此片是她繼「媽媽咪呀」後的第二部作品。 影片的拍法有點“寫意”, 用回憶殺的方式串聯起柴契爾夫人11年在男性權利角逐圈奮鬥的從政生涯片段, 並虛擬了柴契爾夫人晚年的心境及家庭生活。

雖然導演以女性視角出發給畫面呈現得頗具美感, 但也似有似無的犯了和眾多傳記片導演類似的毛病:有著將人物刻畫得豐滿立體的“野心”, 卻引來了節奏淩亂且細節堆砌瑣碎之嫌。

無可非議, 憑演繹中老年時期柴契爾夫人而再度摘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又奉獻了一次精彩的表演,

很有說服力地塑造出了一位經歷和內心同樣複雜的女性首相。 不論是晚年去買牛奶時的發僵的腿腳、扶著門框的手臂、語無倫次的自語, 還是從政時在唐寧街辦公一錘定音的剛毅果敢都拿捏的很到位。 舉手投足間再現了一把政壇界霸氣外露的時尚女魔頭, 足以證明她這尊奧斯卡小金人拿的實至名歸。

與其搭戲的吉姆·布勞德本特(Jim Broadbent)因出演「長路將盡」也摘得了一座小金人, 不過這位高大隨和的英國演員雖然舞臺經驗豐富, 卻因表演有時略顯浮華而有些不入好萊塢的主流。 在此片中的演繹扎實沉穩可圈可點, 也因此受到了好評與肯定。

劇情篇:柴契爾夫人的鐵血與柔情

影片在劇情設置上的創意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沒有循規蹈矩的按時間線順序講述, 而是從老年柴契爾夫人的生活瑣事講起, 用那段政治家光環之外鮮為人知的退休生活當背景, 並從政時期幾個比較關鍵的事件作為切入點引入柴契爾人生不同時期的主要片段。

身為雜貨店老闆卻經常演講有關保守黨政治理想與抱負的父親, 讓柴契爾從小便對政治產生了濃厚興趣, 隨後她更是考入牛津大學並正式走上政壇, 大膽在男人餐桌上加入話題討論時的勇敢, 也為她吸引來了愛慕的眼光。在議員選舉失敗之時,鄧尼斯卻帶著幽默化解了她的失落並願意給她一份真摯的愛情。

此後,逐漸在政壇佔有一席之地的柴契爾,也開始慢慢展現了她的“鐵血手腕”。她為了英國經濟長遠發展而推行消減工會教育支出,鼓勵英國民眾出來工作不是依賴政府福利的支持;在經濟嚴重受挫之時推行全面私有化,將國有壟斷的天然氣電信等領域的股份拋售給民眾,促進自由經濟的發展;甚至在執政後期推行人頭稅。而這些當時看來比較“激進”的政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動亂,在推行過程中更是造成貧富差距拉甚至遭到親信不滿的局面。但這位“鐵娘子”始終堅信經歷陣痛後的英國,會迎來穩定且長期的繁榮發展。

事實證明,柴契爾在一些政策上的堅持與鐵血也確實讓英國的經濟有了騰飛,而她也並非表面看上去的那樣殘酷無情。她會時長懷念失去的事業夥伴,險些在民眾製造的爆炸中失去摯愛,做出馬島戰爭的重大決定後會緊張得手心冒汗,甚至給每個犧牲將士人的家中寄去親筆信來表達哀思。

不過,沒有人可以永遠處於權力之巔,這個曾因把所有精力投生到政治生涯而遭到家人反對的柴契爾,最終在任兩屆執政11年後體面而不失莊嚴地離開了權力最高處,並過上了看起來有些心酸的晚年生活。患有老年癡呆的她一直幻想自己已經離世的丈夫還在,面對空無一人的位置自顧自地說著“對,我們在這裡”。

最終,她依舊還是那位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服輸的“鐵娘子”,選擇把丈夫留下的衣物統統打包送人來直面真實而獨孤的老年生活。

瞎侃篇:“鐵娘子”孤獨老年生活的背後

當然,作為一部講述特殊政治人物的電影,本片無疑讓那些抱著欣賞柴契爾夫人在政壇叱吒風雲期待而來的觀眾有著些許失望。雙線敘事的手法雖表現了一個女政治家在事業與家庭上的兩面性,卻也因劇情分佈的失衡導致了晚年境況過於充實,而首相生涯以及政治內涵和影響力趨於輕描淡寫的結果。

不過,影片過多展現柴契爾夫人“鐵娘子”形象脆弱的另一面,也讓這位偉大的人物顯得更為立體。不少網友吐槽柴契爾的晚年生活過於淒慘孤單,與子女的關係也很疏離,基本上六個月才見一次面,而遠在南非的兒子又因臨時有事而取消了歸家計畫。

這中間不排除柴契爾夫人對對家庭關注度少,而導致與丈夫有爭吵甚至與子女有關係不好的因素在裡面。不過從國家文化的層面來講,這種父母與子女間比較淡漠的關係其實也應該客觀的評論。在歐美國家的文化中,子女一旦超過18歲便不能在家居住,即便租不起房子也只能住進家中的地下室,而80多的老頭老太太自己去超市買東西也並不會被認為是孤獨的表現。

不可否認,柴契爾夫人曾說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意義的,我不能那種在洗茶杯、圍繞在廚房和孩子身上終老一生的女人”的話,而她也確實因在英國政治上投入太多而在親情上留下了很大的遺憾。但這其中不乏有命運的推動因素摻雜在內,畢竟沒有人生來就希望做一個六親不認的孤家寡人。董明珠希望做個幸福的妻子卻不得不奔波在外,宋慶齡也希望有個美滿的婚姻卻無奈早早守寡。

而性格也決定了一生命運的走勢,像柴契爾夫人這樣選擇把精力過多放在事業上鐵娘子,也就無須糾結對晚年的家庭親情有什麼期待了,畢竟她也實現了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其實,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是在事業上有一番成就也好,還是多享受親情與愛情的滋潤也罷,只要不後悔並享受當下就好了。

也為她吸引來了愛慕的眼光。在議員選舉失敗之時,鄧尼斯卻帶著幽默化解了她的失落並願意給她一份真摯的愛情。

此後,逐漸在政壇佔有一席之地的柴契爾,也開始慢慢展現了她的“鐵血手腕”。她為了英國經濟長遠發展而推行消減工會教育支出,鼓勵英國民眾出來工作不是依賴政府福利的支持;在經濟嚴重受挫之時推行全面私有化,將國有壟斷的天然氣電信等領域的股份拋售給民眾,促進自由經濟的發展;甚至在執政後期推行人頭稅。而這些當時看來比較“激進”的政策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動亂,在推行過程中更是造成貧富差距拉甚至遭到親信不滿的局面。但這位“鐵娘子”始終堅信經歷陣痛後的英國,會迎來穩定且長期的繁榮發展。

事實證明,柴契爾在一些政策上的堅持與鐵血也確實讓英國的經濟有了騰飛,而她也並非表面看上去的那樣殘酷無情。她會時長懷念失去的事業夥伴,險些在民眾製造的爆炸中失去摯愛,做出馬島戰爭的重大決定後會緊張得手心冒汗,甚至給每個犧牲將士人的家中寄去親筆信來表達哀思。

不過,沒有人可以永遠處於權力之巔,這個曾因把所有精力投生到政治生涯而遭到家人反對的柴契爾,最終在任兩屆執政11年後體面而不失莊嚴地離開了權力最高處,並過上了看起來有些心酸的晚年生活。患有老年癡呆的她一直幻想自己已經離世的丈夫還在,面對空無一人的位置自顧自地說著“對,我們在這裡”。

最終,她依舊還是那位面對任何困難都不服輸的“鐵娘子”,選擇把丈夫留下的衣物統統打包送人來直面真實而獨孤的老年生活。

瞎侃篇:“鐵娘子”孤獨老年生活的背後

當然,作為一部講述特殊政治人物的電影,本片無疑讓那些抱著欣賞柴契爾夫人在政壇叱吒風雲期待而來的觀眾有著些許失望。雙線敘事的手法雖表現了一個女政治家在事業與家庭上的兩面性,卻也因劇情分佈的失衡導致了晚年境況過於充實,而首相生涯以及政治內涵和影響力趨於輕描淡寫的結果。

不過,影片過多展現柴契爾夫人“鐵娘子”形象脆弱的另一面,也讓這位偉大的人物顯得更為立體。不少網友吐槽柴契爾的晚年生活過於淒慘孤單,與子女的關係也很疏離,基本上六個月才見一次面,而遠在南非的兒子又因臨時有事而取消了歸家計畫。

這中間不排除柴契爾夫人對對家庭關注度少,而導致與丈夫有爭吵甚至與子女有關係不好的因素在裡面。不過從國家文化的層面來講,這種父母與子女間比較淡漠的關係其實也應該客觀的評論。在歐美國家的文化中,子女一旦超過18歲便不能在家居住,即便租不起房子也只能住進家中的地下室,而80多的老頭老太太自己去超市買東西也並不會被認為是孤獨的表現。

不可否認,柴契爾夫人曾說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意義的,我不能那種在洗茶杯、圍繞在廚房和孩子身上終老一生的女人”的話,而她也確實因在英國政治上投入太多而在親情上留下了很大的遺憾。但這其中不乏有命運的推動因素摻雜在內,畢竟沒有人生來就希望做一個六親不認的孤家寡人。董明珠希望做個幸福的妻子卻不得不奔波在外,宋慶齡也希望有個美滿的婚姻卻無奈早早守寡。

而性格也決定了一生命運的走勢,像柴契爾夫人這樣選擇把精力過多放在事業上鐵娘子,也就無須糾結對晚年的家庭親情有什麼期待了,畢竟她也實現了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其實,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人生道路,是在事業上有一番成就也好,還是多享受親情與愛情的滋潤也罷,只要不後悔並享受當下就好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