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天眼觀源頭 清水細長流——三江源生態保護衛星遙感服務工作側記

青海新聞網訊 “2016年, 三江源地區面積大於200平方公里的十大湖泊面積普遍呈增大趨勢。 ”

“三江源地區工程實施後較實施前草地生態明顯好轉。 ”

“去年沒有發生大面積的積雪事件。 ”

近日, 一條條關於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好轉的喜訊不斷傳來。 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 三江源地區地理位置獨特、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功能重要, 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近年來, 青海省氣象部門緊跟省委、省政府“生態立省”戰略和“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規劃, 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工作,

特別是利用衛星遙感監測技術, 科學監測分析三江源生態變化情況, 為各級部門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助力三江源的林草更綠, 碧水更豐沛。

上文提到的2016年三江源生態環境好轉的消息, 來源於青海省氣象部門近期發佈的《2016年度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專項分析報告》, 而這種圍繞重點生態功能區發佈的生態監測報告, 青海省氣象部門每年要發佈100期左右。

三江源總面積36.6萬平方公里, 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占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3.88%。 在生態保護過程中, 科學監測、評估如此大面積地區的草地、湖泊、河流、積雪等生態要素的實際分佈情況及變化情況, 無疑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青海省氣象科研所衛星遙感中心在這方面則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走進該中心, 只見架設在牆面上的幾台大型電子顯示幕上清楚地顯示著“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等多顆衛星的運行軌跡, 各種衛星遙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一應俱全, 為政府及社會提供的遙感服務產品名目繁多、科學翔實。

“做好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 發佈決策產品。 ”4月份重點工作安排欄寫著這樣的內容。 在一旁忙碌的遙感專家劉寶康告訴記者, 對三江源地區牧草返青情況、湖泊面積、河流等開展動態監測是他們近期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成立於1997年11月。 2016年, 針對正在開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設, 青海省氣象局通過分析近年來生態監測資料,

結合衛星遙感監測序列資料, 編寫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氣象監測評估報告(2004年至2015年) 》, 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說:“近年來, 以衛星遙感監測為主、以地面監測為輔的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服務工作, 為科學、合理評估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效益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

近年來, 青海省氣象部門注重多元衛星資料的應用, 增強衛星遙感監測能力。 先後完成對EOS/MODIS系統的改造升級, 增添接收我國“風雲三號”衛星L波段HRPT資料和X波段MPT資料, 以及美國NOAA衛星的L波段HRPT資料, 使系統具備多頻段、多顆衛星、多種資料的接收能力。 以DVBS資料廣播系統為例, 它具備自主接收“風雲三號”、NPP、EOS/MODIS、NOAA系列衛星資料的能力。

同時, 青海省衛星遙感中心擁有ArcInfo、ArcGIS Engine、ArcGIS Server、ENVI專業遙感和地理資訊系統正版軟體, 具有多源衛星資料處理技術能力, 並安裝了大型磁碟陣列等存放裝置, 遙感監測、評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氣象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同時, 青海省氣象局強化頂層設計, 制定了《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方案》《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行動方案(2017年至2020年)》《青海省生態文明先行區氣象保障工程建設方案》, 使三江源生態監測等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全面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結合遙感監測和地面生態氣象站監測資料,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發生態氣象業務技術支撐平臺、資料分析平臺、產品發佈平臺、生態與農業氣象監測評估預警一體化業務系統等,

開發形成了6大類23種生態氣象監測、評估、預警業務服務產品, 針對三江源、可哥西裡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發佈生態氣象服務專項報告。

可以預見, 此後衛星遙感技術在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