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認為拖延症是懶惰嗎?

拖延常常被認為是懶惰。 然而它並不只是懶惰這麼簡單。 拖延背後的心理原因是什麼呢?如何解決拖延呢?“明明知道那麼多事情堆在眼前:攤開的檔、散亂的衣櫥, 或者只是一個該打的電話、一封該發出去的郵件, 還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臟, 我們還是邊咬著手指甲, 邊也許只是發呆地說, 再呆一會兒, 就一下下……”很多人因為拖延付出了代價:有人錯過了出書的機會, 有人錯過了高薪的工作機會, 有人因為玩”空當接龍”遊戲錯過了對國足隊員的採訪, 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學業、丟掉文憑。

拖延常常被認為是懶惰。 然而它並不只是懶惰這麼簡單。 想想拖延可能的後果:失去重要的機會, 各種負面情緒的困擾, 如失去機會的負罪感、效率低下的無能感、荒廢時光的空虛感等, 這些足以讓很多懶人變勤快。 這麼大的代價都不能讓一個人放棄拖延, 到底原因是什麼呢?

1、很多心理學家認為, 拖延行為是人們對抗焦慮的一種辦法, 而焦慮大多來自要作出一個決定或開始一項任務。 個人的拖延行為往往緣於壓力、犯罪感, 以及個人效率降低———這些感覺綜合起來往往又加劇了拖延行為。 一般來說, 一定程度的拖延行為屬於正常, 但長期的拖延則很可能是心理或生理失調的表現。

2、美國德寶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R?法拉利的觀點則是, 拖拉是一種病症, 但能根治。 他認為喜歡把該做的事儘量往後拖的人為慢性拖拉症患者。 他把慢性拖拉症分成“激進型”和“逃避型”, 前者有自信能在壓力下工作, 喜歡把事情拖到最後一刻以尋求刺激;後者通常缺乏自信, 害怕做不好而遲遲不肯動手, 或害怕成功後受到別人的關注。

3、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出發, 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馬則認為, 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衝動”的特殊形式。 他還發現, 當需要在兩個任務之間作選擇, 研究對象往往寧願選擇不太緊急的那一個——雖然那項任務更繁重, 但拖延更有愉悅感。 例如, 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開放式訪談的過程中, 都會提到相似的經歷:拖延並不曾真正帶來危害, 趕在最後一刻搶閘完成了任務, 同時滿足了虛榮心——只用很短的時間卻能取得不錯、甚至比別人好的結果。

無形中, ”自己最適合短期高壓的工作狀態”的心理得到強化, 並對今後的工作產生暗示。 如此周而復始, 反復迴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