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月跑量300+,成績還上不去?你肯定沒試過這5種經典跑步法

你會經常看到有跑友在碎碎念:

為什麼我天天10公里, 每月300+, 還是完成不了全馬?

為什麼我天天刷半馬, 每月600+, 馬拉松水準卻沒什麼提高?

為什麼我每次30公里起步, 高興了天天刷二環, 馬拉松卻一度長時間徘徊在25X?(最後這位大神, 憋鬧!)

原因你懂的, 這裡面一定缺少了些什麼。

道法自然, 自然界的演進離不開多樣性。 諸行無常, 無常最根本的意味就是變化。 跑步也不例外, 跑步需要多樣性和富於變化。 多樣性帶來更大的訓練收益, 富於變化帶來更大的樂趣。

自然光有三基色RGB, RGB可以組合出萬千色彩。 跑步訓練法有五大基本形式——EMTIR, EMTIR可以組合出無數種跑法。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萬個跑友有一萬種訓練方法。 但是, 如果你想跑得更好的話, 跑步訓練的EMTIR五大基本套路你有必要全面瞭解乃至熟記於心。

在傑克·丹尼爾斯的大作《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一書中, 詳細說明了可供跑者使用的不同的訓練類型, 以及每種訓練類型旨在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丹尼爾斯特別指出, 對於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 每個跑者應當時刻爛熟於心:“這次訓練的目標是什麼?”

儘管許多跑者或多或少知道甚至正在進行這些跑步訓練——重複訓練、間歇訓練、乳酸門檻跑、長時間輕鬆跑,

卻很少有人真正明白它們的準確定義及身體對每種訓練是如何反應的。

E、M、T、I和R指的是跑步訓練強度, 它們代表了構成大部分訓練計畫的訓練類型。 其中:

E代表輕鬆跑(Easyrunning)

M代表馬拉松配速跑(Marathon–pace running)

T代表乳酸門檻跑(Thresholdrunning)

I代表間歇訓練(Intervaltraining)

R代表重複訓練(Repetitiontraining)

如下圖所示。 圖中還指明了一般情況下間歇訓練中定速跑和重複的訓練回合(W/R)各自所占的訓練時間(分鐘)。 圖中還列出了每種訓練的目的和用處、單次訓練中每種訓練的訓練量、與每種訓練相關的VdotO2max(以下簡寫為VDOT, 即最大攝氧量)百分比和最大心率百分比, 以及間歇訓練的訓練—恢復比。

E-輕鬆跑

輕鬆跑主要用於日常放鬆跑、長距離慢跑(LSD, Long Slow Distance), 及高強度訓練的熱身、放鬆和中間恢復。 輕鬆跑本質上是舒適並可以進行聊天的奔跑。

1、強度:通常在VDOT或儲備心率的59%~74%之間, 或者在最大心率的65%~78%之間。

2、目的及好處:輕鬆跑有助於對傷病形成一定的抵禦力。 在剛開始跑步或修整一段時間重新開始跑步時, 輕鬆跑特別有利於打基礎。 輕鬆跑能夠帶來放鬆和愉悅, 並減輕身體和精神所承受的壓力。 輕鬆跑對鍛煉心肌很有好處, 另外還有助於身體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

3、訓練方法:通常為以輕鬆跑配速定速跑。

4、訓練量:輕鬆跑每次不少於30分鐘;在長距離跑時, 丹尼爾斯建議單次不超過150分鐘或周跑量的25%,先達到哪個就以哪個為上限。

5、舉例:輕鬆跑45~60分鐘;進行25km的LSD。

E跑有助於抵禦傷病、加強心肌、改善血液輸送,還能促進肌肉纖維生成一些有用的特質,讓你跑得更好。另外,增加E跑時間(如果強度輕鬆,增加距離或者跑步時間會容易得多)也能增強你的自信,讓你覺得只要你想,你就能一直跑下去——永遠不要小看訓練中的心理層面。

M-馬拉松配速跑

馬拉松配速跑恰如其名,是指以計畫的馬拉松比賽配速進行訓練,各種馬拉松訓練教程常稱之為“M跑”。

1、強度:通常在VDOT或儲備心率的75%~84%之間,或者在最大心率的之間。

2、目的及好處:M跑的目的在於調整配速,漸漸將之調整到計畫在馬拉松中使用的配速,並在這個配速下練習飲水。M跑的主要好處是心理上的,可以讓你有信心去駕馭你準備在馬拉松比賽中使用的配速。至於生理上的收益,M跑其實和E跑沒什麼不同。

3、訓練方法:通常以M配速定速跑,或將M跑穿插到LSD的中段或末段。

4、訓練量:丹尼爾斯建議單次M跑限制在110分鐘或者29公里以內,或周跑量的20%,先達到哪個量就以哪個量為上限。

5、舉例:單次M跑16km,或者在30km LSD的最後5~10km,把配速逐漸提高到M跑配速。

T-乳酸門檻跑

T跑(乳酸門檻跑)是指以相對艱苦的強度進行速度訓練,但仍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這樣的配速(肯定能在訓練中堅持20分鐘或者30分鐘)。

1、強度:乳酸門檻跑的配速大約在VDOT的85%~88%之間,或最大心率的88%~90%)。

2、目的及好處:T跑的首要目的在於,加強身體清除血液中乳酸的能力,使乳酸處於可控的水準內。一般來說,最好是將提高耐力看成T跑的目標所在,即教會身體在長時間內維持更吃力一點的配速,或者在某個配速下跑得更久一些。就像E跑和M跑會在心理層面上提高你以舒適配速繼續向前奔跑的能力,T跑則可以提高你在較長時間內能維持的速度。

3、訓練方法:丹尼爾斯推薦了兩種類型的T配速訓練:一種是節奏跑(全程用T速定速跑20分鐘左右),另一種稱之為“巡航間歇跑”(用T速進行每個5分鐘以上的長間歇跑,跑/休按5:1進行休息,如5×1.6km每個休息1分鐘,或3×3.2km每個休息2分鐘,等等)。

4、訓練量:單次20分鐘,或進行多個5~20分鐘的T跑,每週訓練量不超過周跑量的10%。

5、舉例及說明:節奏跑5km;巡航間歇節奏跑3×2000m,次間慢跑400m休息,等等。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很多人可能搞不清巡航間歇(T跑的一種)和間歇跑(下文中的I跑)的區別,這裡面有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單個回合快跑部分的時間以5分鐘為界,超過5分鐘就應該算作巡航間歇,少於5分鐘則為間歇跑。

下面請系好安全帶,即將進入真正的高速區間。

I-間歇跑

簡言之,間歇訓練是間歇性的快速奔跑間以慢跑或走路恢復的訓練。間歇跑有條件的話推薦在田徑跑道上進行,一次間歇訓練一般包含了幾輪3~5分鐘的艱苦跑,其中艱苦跑要接近或達到最大心率。

1、強度:I跑強度應該達到或者非常接近VDOT,即達到95%~100%的VDOT以及最大心率。

2、目的及好處:I跑訓練的目的是充分提高有氧能力(最大攝氧量VDOT)。

3、訓練方法:丹尼爾斯建議單個回合的I訓練時間應為3~5分鐘(請自行折算成相應距離。例如你用來間歇訓練的配速為4分鐘/公里,那麼適合你的間歇跑距離為750~1250m,取整即為800~1200m),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你能以最大有氧能力跑上一段時間,因為從充分休息的狀態達到VDOT一般需要花1~2分鐘的過渡時間。跑/休時間一般為1:1,或採用更短的恢復時間。一般來說,如果你以800~1200m作為間歇訓練,那麼每次都以慢跑400m作為恢復即可。如果恢復時間很短(如40~90s),那每回合的訓練時間也可以縮短,也就是說你也可以以N×400m作為間歇訓練,但為了保證心率有足夠的時間維持在接近最大心率,每個回合的恢復時間必須得足夠短(如40s)。

4、訓練量:至於要在單次訓練中進行多少I或者H配速訓練,我的建議是,以10公里和每週跑量的8%之間的那個較小值為上限。所以,如果你每週跑64公里,I配速訓練的建議最大值便是5.12公里(64公里的8%)。

5、舉例:6×800m間歇跑,次間慢跑3分鐘休息;或5×1000m間歇跑,次間慢跑400m休息,等等。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R-重複訓練

簡言之,重複訓練相對間歇跑是以更快的速度,重複跑多個更短的距離。單個回合的重複訓練時間不應該超過2分鐘。有條件的話,最好在田徑跑道上進行重複跑訓練。

1、強度:重複訓練以無氧為主,強度一般為VDOT的105%~110%,但由於時間短,重複訓練中一般達不到最大心率。

2、目的及好處:R跑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無氧能力、絕對速度和跑步效率。R跑有助於跑者去除冗餘動作,最優化跑姿,和最大化你的跑步經濟性。

3、訓練方法:單個回合的R跑不應超過2分鐘。這意味著如果你用於R跑的配速不快於3分鐘/公里,那麼你的R跑距離不應超過600m,對於大部分跑友來說,R跑的距離將是200~500m,例如最典型的重複跑訓練是N×400m。對 長距離 跑 者 來說, 丹尼爾斯 建議跑/休時間的比例為1:2至1:3,或採用等距離跑/休法,如快跑400m/慢跑400m恢復。

4、訓練量:R配速的累計奔跑距離(單次訓練)控制在8公里和周跑量的5%之間的較小值之下。如一位周跑量80km的跑友,他每週的R跑訓練量應≤4km(80×5%=4)。

5、舉例及說明:8×400m重複訓練,次間慢跑400m休息;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同樣,重複跑(R跑)和間歇跑(I跑)可能也容易混淆,判斷標準一樣是維持時間:單個回合快跑部分的時間以2分鐘為界,超過2分鐘就應該算作間歇跑,少於2分鐘則為重複跑。另外,重複跑的恢復時間相對而言(按比例來說)要長一些,因為要想跑得快,你就必須充分恢復過來,這樣才能跑得快,並且才能用上正確的技術。

很多人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馬拉松愛好者也有必要進行600m及以下距離的重複訓練(R跑),主要原因就是重複訓練可以提高跑步的經濟性。實際上,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的馬拉松訓練計畫中對重複跑(R跑)非常重視,甚至超過了間歇跑(I跑)的比重。

小結:定速跑和間歇跑

綜上,跑步能進行的訓練通常只有兩種:定速跑和間歇跑。

定速跑是指以不變的強度不停頓地跑,強度可能會非常輕鬆,就像在熱身開始、放鬆放鬆階段或者恢復跑時那樣,或者也可以是溫和強度的,就像以M配速或者T配速奔跑那樣。

高於T配速的強度通常都牽涉到間歇跑,比如I訓練或者R訓練,這些類型的訓練強調的是有氧系統,或者旨在訓練技術、速度和效率。間歇跑僅僅是指穿插著跑和恢復的訓練,而恢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主動進行的。通常跑的時間越長,恢復時間也越長。

單次訓練中也可以將不同的強度和跑步時間混合安排,並改變恢復時間,這通常被稱為“法特萊克訓練法”。

所以,這5種經典跑步法,get了嗎?跑步不是一味的傻跑,而是學習的過程。跑到老,學到老。

跑友案例

北京跑友“營長”周震,2010年8月16日零基礎開始跑步。據他講,2010年從開跑到年底4個月共跑了536公里,每個月給自己定的量基本100公里左右;2011年全年跑了2140公里,每個月訓練量基本150公里左右;2012年至9月2日太原馬拉松跑了1926公里,每個月訓練量基本200公里左右。在跑馬拉松的跑友當中來說,跑量應該不算大。

然而,他從一開始跑5000米需要28分鐘,到2012年太原馬拉松以3:04:01的成績達標國家二級運動員水準,只花短短兩年時間。為何進步如何神速?除去減肥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和高品質的跑步訓練是分不開的。雖然跑量不大,但從2011年初開始,除了在冬天減少間歇跑練習避免受傷,周震就堅持每週穩定的三種(間歇跑、乳酸門檻跑、LSD)訓練模式,正是訓練的多樣性和高品質成為他當年太原馬拉松即挺進310的決定因素!

筆者本人2014年6月開始跑步,正是通過認真學習周震等高手的案例,並結合自身的情況,在2015年備戰首個正式參賽的馬拉松——北馬前,即制定了一份為期16周的訓練計畫,每週固定兩次高強度練習——週二隔周間歇跑/乳酸門檻跑,週四中距離馬拉松配速跑,週六LSD,其它時間輕鬆跑、交叉運動或跑休,從5月底開始,和跑友邢傳一起按該計畫訓練。我本人16周累計跑步1120km,每週平均70km,折合每月300km,邢傳太忙跑量比我少點,應該在250km左右。訓練過程中通過各種自測和參加10km的比賽,我們倆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最後,在當年9月20日北京馬拉松上我跑了3:21:25,實現了跑步滿一年馬拉松進330的小目標。邢傳更厲害跑了3:20:45,跑步11個月首馬進330。

嘗到了多樣化、高強度訓練的甜頭後,從2015年11月起,我便開始常年按每週三個高強度(重複跑/間歇跑、乳酸門檻跑、LSD)進行訓練,並帶動身邊的跑友一起這樣跑。在備戰2016年北馬的最後16周跑步訓練中,我累計跑步1425km,每週平均89km,折合每月約380km。其中週二隔周進行重複跑/間歇跑,週四進行乳酸門檻跑,週六LSD,其他日子輕鬆跑、交叉訓練或跑休。就這樣,在跑步滿二年後的2016年北京馬拉松上,取得3:08:51的成績,也實現了達標310的小夢想。這個成績雖然微不足道,但正是EMTIR組合訓練的威力,讓我這個基礎差、年齡大的跑步新手也能跑得還不錯。

戳瞭解更多或打開官網:http://www.makongduo.cn/event?id=45500,即可一鍵報名北京媯河女子半程馬拉松

Macondo跑步短襪-舒適、透氣,前後腳掌加厚毛巾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4.9 購買

丹尼爾斯建議單次不超過150分鐘或周跑量的25%,先達到哪個就以哪個為上限。

5、舉例:輕鬆跑45~60分鐘;進行25km的LSD。

E跑有助於抵禦傷病、加強心肌、改善血液輸送,還能促進肌肉纖維生成一些有用的特質,讓你跑得更好。另外,增加E跑時間(如果強度輕鬆,增加距離或者跑步時間會容易得多)也能增強你的自信,讓你覺得只要你想,你就能一直跑下去——永遠不要小看訓練中的心理層面。

M-馬拉松配速跑

馬拉松配速跑恰如其名,是指以計畫的馬拉松比賽配速進行訓練,各種馬拉松訓練教程常稱之為“M跑”。

1、強度:通常在VDOT或儲備心率的75%~84%之間,或者在最大心率的之間。

2、目的及好處:M跑的目的在於調整配速,漸漸將之調整到計畫在馬拉松中使用的配速,並在這個配速下練習飲水。M跑的主要好處是心理上的,可以讓你有信心去駕馭你準備在馬拉松比賽中使用的配速。至於生理上的收益,M跑其實和E跑沒什麼不同。

3、訓練方法:通常以M配速定速跑,或將M跑穿插到LSD的中段或末段。

4、訓練量:丹尼爾斯建議單次M跑限制在110分鐘或者29公里以內,或周跑量的20%,先達到哪個量就以哪個量為上限。

5、舉例:單次M跑16km,或者在30km LSD的最後5~10km,把配速逐漸提高到M跑配速。

T-乳酸門檻跑

T跑(乳酸門檻跑)是指以相對艱苦的強度進行速度訓練,但仍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這樣的配速(肯定能在訓練中堅持20分鐘或者30分鐘)。

1、強度:乳酸門檻跑的配速大約在VDOT的85%~88%之間,或最大心率的88%~90%)。

2、目的及好處:T跑的首要目的在於,加強身體清除血液中乳酸的能力,使乳酸處於可控的水準內。一般來說,最好是將提高耐力看成T跑的目標所在,即教會身體在長時間內維持更吃力一點的配速,或者在某個配速下跑得更久一些。就像E跑和M跑會在心理層面上提高你以舒適配速繼續向前奔跑的能力,T跑則可以提高你在較長時間內能維持的速度。

3、訓練方法:丹尼爾斯推薦了兩種類型的T配速訓練:一種是節奏跑(全程用T速定速跑20分鐘左右),另一種稱之為“巡航間歇跑”(用T速進行每個5分鐘以上的長間歇跑,跑/休按5:1進行休息,如5×1.6km每個休息1分鐘,或3×3.2km每個休息2分鐘,等等)。

4、訓練量:單次20分鐘,或進行多個5~20分鐘的T跑,每週訓練量不超過周跑量的10%。

5、舉例及說明:節奏跑5km;巡航間歇節奏跑3×2000m,次間慢跑400m休息,等等。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很多人可能搞不清巡航間歇(T跑的一種)和間歇跑(下文中的I跑)的區別,這裡面有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單個回合快跑部分的時間以5分鐘為界,超過5分鐘就應該算作巡航間歇,少於5分鐘則為間歇跑。

下面請系好安全帶,即將進入真正的高速區間。

I-間歇跑

簡言之,間歇訓練是間歇性的快速奔跑間以慢跑或走路恢復的訓練。間歇跑有條件的話推薦在田徑跑道上進行,一次間歇訓練一般包含了幾輪3~5分鐘的艱苦跑,其中艱苦跑要接近或達到最大心率。

1、強度:I跑強度應該達到或者非常接近VDOT,即達到95%~100%的VDOT以及最大心率。

2、目的及好處:I跑訓練的目的是充分提高有氧能力(最大攝氧量VDOT)。

3、訓練方法:丹尼爾斯建議單個回合的I訓練時間應為3~5分鐘(請自行折算成相應距離。例如你用來間歇訓練的配速為4分鐘/公里,那麼適合你的間歇跑距離為750~1250m,取整即為800~1200m),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你能以最大有氧能力跑上一段時間,因為從充分休息的狀態達到VDOT一般需要花1~2分鐘的過渡時間。跑/休時間一般為1:1,或採用更短的恢復時間。一般來說,如果你以800~1200m作為間歇訓練,那麼每次都以慢跑400m作為恢復即可。如果恢復時間很短(如40~90s),那每回合的訓練時間也可以縮短,也就是說你也可以以N×400m作為間歇訓練,但為了保證心率有足夠的時間維持在接近最大心率,每個回合的恢復時間必須得足夠短(如40s)。

4、訓練量:至於要在單次訓練中進行多少I或者H配速訓練,我的建議是,以10公里和每週跑量的8%之間的那個較小值為上限。所以,如果你每週跑64公里,I配速訓練的建議最大值便是5.12公里(64公里的8%)。

5、舉例:6×800m間歇跑,次間慢跑3分鐘休息;或5×1000m間歇跑,次間慢跑400m休息,等等。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R-重複訓練

簡言之,重複訓練相對間歇跑是以更快的速度,重複跑多個更短的距離。單個回合的重複訓練時間不應該超過2分鐘。有條件的話,最好在田徑跑道上進行重複跑訓練。

1、強度:重複訓練以無氧為主,強度一般為VDOT的105%~110%,但由於時間短,重複訓練中一般達不到最大心率。

2、目的及好處:R跑訓練的主要目的在於提高無氧能力、絕對速度和跑步效率。R跑有助於跑者去除冗餘動作,最優化跑姿,和最大化你的跑步經濟性。

3、訓練方法:單個回合的R跑不應超過2分鐘。這意味著如果你用於R跑的配速不快於3分鐘/公里,那麼你的R跑距離不應超過600m,對於大部分跑友來說,R跑的距離將是200~500m,例如最典型的重複跑訓練是N×400m。對 長距離 跑 者 來說, 丹尼爾斯 建議跑/休時間的比例為1:2至1:3,或採用等距離跑/休法,如快跑400m/慢跑400m恢復。

4、訓練量:R配速的累計奔跑距離(單次訓練)控制在8公里和周跑量的5%之間的較小值之下。如一位周跑量80km的跑友,他每週的R跑訓練量應≤4km(80×5%=4)。

5、舉例及說明:8×400m重複訓練,次間慢跑400m休息;跑前應慢跑15~25分鐘進行熱身,訓練完再慢跑10~20分鐘放鬆。

同樣,重複跑(R跑)和間歇跑(I跑)可能也容易混淆,判斷標準一樣是維持時間:單個回合快跑部分的時間以2分鐘為界,超過2分鐘就應該算作間歇跑,少於2分鐘則為重複跑。另外,重複跑的恢復時間相對而言(按比例來說)要長一些,因為要想跑得快,你就必須充分恢復過來,這樣才能跑得快,並且才能用上正確的技術。

很多人可能會不理解為什麼馬拉松愛好者也有必要進行600m及以下距離的重複訓練(R跑),主要原因就是重複訓練可以提高跑步的經濟性。實際上,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的馬拉松訓練計畫中對重複跑(R跑)非常重視,甚至超過了間歇跑(I跑)的比重。

小結:定速跑和間歇跑

綜上,跑步能進行的訓練通常只有兩種:定速跑和間歇跑。

定速跑是指以不變的強度不停頓地跑,強度可能會非常輕鬆,就像在熱身開始、放鬆放鬆階段或者恢復跑時那樣,或者也可以是溫和強度的,就像以M配速或者T配速奔跑那樣。

高於T配速的強度通常都牽涉到間歇跑,比如I訓練或者R訓練,這些類型的訓練強調的是有氧系統,或者旨在訓練技術、速度和效率。間歇跑僅僅是指穿插著跑和恢復的訓練,而恢復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主動進行的。通常跑的時間越長,恢復時間也越長。

單次訓練中也可以將不同的強度和跑步時間混合安排,並改變恢復時間,這通常被稱為“法特萊克訓練法”。

所以,這5種經典跑步法,get了嗎?跑步不是一味的傻跑,而是學習的過程。跑到老,學到老。

跑友案例

北京跑友“營長”周震,2010年8月16日零基礎開始跑步。據他講,2010年從開跑到年底4個月共跑了536公里,每個月給自己定的量基本100公里左右;2011年全年跑了2140公里,每個月訓練量基本150公里左右;2012年至9月2日太原馬拉松跑了1926公里,每個月訓練量基本200公里左右。在跑馬拉松的跑友當中來說,跑量應該不算大。

然而,他從一開始跑5000米需要28分鐘,到2012年太原馬拉松以3:04:01的成績達標國家二級運動員水準,只花短短兩年時間。為何進步如何神速?除去減肥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和高品質的跑步訓練是分不開的。雖然跑量不大,但從2011年初開始,除了在冬天減少間歇跑練習避免受傷,周震就堅持每週穩定的三種(間歇跑、乳酸門檻跑、LSD)訓練模式,正是訓練的多樣性和高品質成為他當年太原馬拉松即挺進310的決定因素!

筆者本人2014年6月開始跑步,正是通過認真學習周震等高手的案例,並結合自身的情況,在2015年備戰首個正式參賽的馬拉松——北馬前,即制定了一份為期16周的訓練計畫,每週固定兩次高強度練習——週二隔周間歇跑/乳酸門檻跑,週四中距離馬拉松配速跑,週六LSD,其它時間輕鬆跑、交叉運動或跑休,從5月底開始,和跑友邢傳一起按該計畫訓練。我本人16周累計跑步1120km,每週平均70km,折合每月300km,邢傳太忙跑量比我少點,應該在250km左右。訓練過程中通過各種自測和參加10km的比賽,我們倆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最後,在當年9月20日北京馬拉松上我跑了3:21:25,實現了跑步滿一年馬拉松進330的小目標。邢傳更厲害跑了3:20:45,跑步11個月首馬進330。

嘗到了多樣化、高強度訓練的甜頭後,從2015年11月起,我便開始常年按每週三個高強度(重複跑/間歇跑、乳酸門檻跑、LSD)進行訓練,並帶動身邊的跑友一起這樣跑。在備戰2016年北馬的最後16周跑步訓練中,我累計跑步1425km,每週平均89km,折合每月約380km。其中週二隔周進行重複跑/間歇跑,週四進行乳酸門檻跑,週六LSD,其他日子輕鬆跑、交叉訓練或跑休。就這樣,在跑步滿二年後的2016年北京馬拉松上,取得3:08:51的成績,也實現了達標310的小夢想。這個成績雖然微不足道,但正是EMTIR組合訓練的威力,讓我這個基礎差、年齡大的跑步新手也能跑得還不錯。

戳瞭解更多或打開官網:http://www.makongduo.cn/event?id=45500,即可一鍵報名北京媯河女子半程馬拉松

Macondo跑步短襪-舒適、透氣,前後腳掌加厚毛巾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4.9 購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